张弦结构论文-陈志华

张弦结构论文-陈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张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弦结构,拉索,关键节点,索撑节点

张弦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华[1](2019)在《张弦结构工程实践与关键节点及构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回顾了张弦结构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以及在我国张弦结构研究的开端。总结了近二十年来我国代表性张弦结构体系的最新工程应用。对张弦结构撑杆上节点、撑杆下节点和焊接球节点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拉索构件的抗弯性能、应力松弛和高温后力学能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概述张弦结构的整体发展情况,对其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给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9期)

刘琦,刘红波,于敬海,陈志华[2](2019)在《张弦结构中撑杆上节点与拉索端部节点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张弦结构的概念入手,针对张弦结构中撑杆上节点和拉索端部节点进行分类与总结,撑杆上节点按照其对撑杆自由度约束的释放情况分为销轴节点、向心关节轴承节点和万向可调节撑杆节点,拉索端部节点按照其是否锚固在支座处可分为支座拉索端部节点和非支座拉索端部节点。针对不同的节点形式,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给出各节点的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现阶段撑杆上节点和拉索端部节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19)

王久康,陈勇,车雨潼,刘侗,刘国伟[3](2019)在《张弦结构的发展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介绍了张弦梁结构形式与特点。结合当前张弦结构的现状,分析了张弦梁结构的特点与未来的发展,为这种新型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01期)

马红旭,陈志华,刘红波,李志国,郭明渊[4](2018)在《基于频率测试标定张弦结构拉索索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弦结构的拉索索力识别对拉索甚至整个结构的性态鉴定和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索力的测试尤为重要.频率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索力测量方法,但索力识别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单跨索方面,而对于张弦结构中多跨拉索的索力测量方法研究很少.针对张弦结构中拉索索力识别,选取了6种基于频率的单索索力实用计算公式进行误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工程中大量采用的短粗拉索及边界条件不确定的张弦结构拉索,现有各种方法都难以进行精确有效的索力测量,因此有必要对张弦结构的索力与频率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拉索一阶频率测试标定张弦结构拉索索力的方法,该方法与6种单索索力实用计算公式结果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张弦结构的索力测试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空间结构》期刊2018年04期)

王占良,祝科佳,张国根[5](2018)在《采光顶预应力张弦结构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华侨大酒店改造工程中的采光顶采用预应力张弦结构。施工前,应用SAP 2000计算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为实际张拉过程提供理论依据。在施工中对结构应力进行实时监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施工阶段整体结构的受力过程,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8年11期)

赵军,武超[6](2018)在《大跨X形网格立体共梁张弦结构施工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汉大学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屋盖钢结构采用大跨X形网格立体共梁张弦结构体系。针对该新型张弦结构体系,采用常规施工技术手段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以该大跨X形网格立体共梁张弦结构体系施工工艺为基础,从四轨不带索累积滑移、屋面整体卸载、多级对称循环张拉等方面介绍大跨X形网格立体共梁张弦结构的施工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15期)

陈楠,赵基达[7](2018)在《平面张弦结构的平面内整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平面张弦结构的平面内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按平面张弦结构的构成特点,提出下弦索对提高张弦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回复力模型,推导了平面张弦结构的屈曲平衡方程,得到了张弦结构的一阶屈曲临界荷载。将理论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理论推导公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两铰拱相比,张弦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有很大幅度提高。对平面张弦结构各类型(张弦梁、张弦拱、系杆拱与拱形张弦拱)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比较,讨论了竖腹杆设置数量对整体稳定的影响。按保证整体稳定性考虑,给出了上弦拱为圆管时对截面惯性矩的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徐秀,舒赣平,郑宝锋[8](2017)在《轮辐式张弦结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弦梁结构由上弦梁和下弦索通过竖向撑杆连接组成,是一种自平衡的新型结构体系,它受力合理,制造与施工简单。南京弘阳广场钢屋盖基于其建筑造型要求,采用轮辐式张弦结构。屋盖支承于环向桁架上,二者共同支承于7根四肢分叉柱上。屋盖在环向桁架支承处采用单向滑动橡胶支座,以减小环向桁架对下弦索张拉力的损耗。通过SAP2000有限元程序对结构进行分析与计算,得到了结构的静动力特性,结果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可供今后类似工程结构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7-21)

余自若,孙振亚,张明波,安明喆[9](2017)在《基于模态参数的铁路站台张弦结构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随着铁路客运站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使站台的使用空间增加,我国很多铁路站台使用无站台柱式的大跨度雨棚,张弦结构因具有优异的受力性能而在无站台柱式雨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服役中的铁路客运站张弦结构损伤状况进行识别、预测损伤后的极限承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论:(1)建议以频率变化率FRC_i和正则化频率变化率NFRC_i作为站台张弦结构体系的损伤识别参数;(2)建议以NFRC_1作为张弦结构的桁架损伤定位参数,以NFRC_2作为撑杆和拉索损伤定位参数,以FRC_3作为预应力损失识别参数;(3)给出了不同部位损伤后结构模态参数FRC_i与相对极限承载力k之间的关系;(4)本研究结果可为铁路站台张弦结构的损伤识别和极限承载力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铁道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方立新,周琦[10](2017)在《历史建筑中的技术演进歧点——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大厂张弦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金陵制造局的机器大厂建于1886年,其人字形屋架和一层大梁均应用了张弦结构体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常认为,柔性索、刚性梁或拱再加上撑杆所组成的张弦结构属于纯粹现代空间结构的技术范畴,由20世纪80年代日本工程界发明。金陵制造局机器大厂的张弦梁和张弦屋架直接将国内张弦结构应用起点一举提到百年之前,但这个建筑案例的技术特征在很长时间内被周围的人忽视,也无人在公开文献探讨,故不被外界的工程师所了解以对其建造逻辑展开研究并获得知识体系内的传承和扩散机会,最终也影响了其发展成为现代张弦结构的可能性。这一方面显示国内工程界对某些技术体系的变异与进化逻辑缺乏足够的专业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近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存在某些疏漏。(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7年03期)

张弦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从张弦结构的概念入手,针对张弦结构中撑杆上节点和拉索端部节点进行分类与总结,撑杆上节点按照其对撑杆自由度约束的释放情况分为销轴节点、向心关节轴承节点和万向可调节撑杆节点,拉索端部节点按照其是否锚固在支座处可分为支座拉索端部节点和非支座拉索端部节点。针对不同的节点形式,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给出各节点的应用和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现阶段撑杆上节点和拉索端部节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张弦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陈志华.张弦结构工程实践与关键节点及构件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2019

[2].刘琦,刘红波,于敬海,陈志华.张弦结构中撑杆上节点与拉索端部节点概述[C].第十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王久康,陈勇,车雨潼,刘侗,刘国伟.张弦结构的发展及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9

[4].马红旭,陈志华,刘红波,李志国,郭明渊.基于频率测试标定张弦结构拉索索力研究[J].空间结构.2018

[5].王占良,祝科佳,张国根.采光顶预应力张弦结构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8

[6].赵军,武超.大跨X形网格立体共梁张弦结构施工关键技术[J].施工技术.2018

[7].陈楠,赵基达.平面张弦结构的平面内整体稳定性研究[J].建筑科学.2018

[8].徐秀,舒赣平,郑宝锋.轮辐式张弦结构设计与研究[C].第十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9].余自若,孙振亚,张明波,安明喆.基于模态参数的铁路站台张弦结构损伤识别[J].铁道工程学报.2017

[10].方立新,周琦.历史建筑中的技术演进歧点——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大厂张弦结构分析[J].中国文化遗产.2017

标签:;  ;  ;  ;  

张弦结构论文-陈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