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特征与防治措施的报道分析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特征与防治措施的报道分析

王小珏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医院6515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0例,所有患儿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对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结果: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好发于半岁到2岁的婴幼儿,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秋冬季交接时的发病率最高,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急,患儿一般会出现发热、呕吐、腹泻、腹痛的症状,严重患儿会出现胃肠炎。给予患儿炎琥宁联合更昔洛韦,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发病于婴幼儿,最好的预防方法为接种疫苗,给予理中汤加味处方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理中汤加味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046-02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是对患儿的小肠上皮细胞进行感染,进而损伤细胞,引起患儿腹泻[1]。有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死亡的婴幼儿人数约为900000,在我国,约有25%的婴幼儿患有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数据说明轮状病毒已经成为危害婴幼儿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病原体[2]。笔者就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改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预后,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80例,所有患儿的收治时间均在2013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所有患儿均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有男患儿38例,女患儿42例。

1.2方法

对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

治疗方法:将5mg/kg•d的更昔洛韦溶解于150ml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并保持滴速为15滴/分钟,一天一次;将10mg/kg•d的炎琥宁溶解于250ml5%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一天一次。在治疗期间,调整患儿的饮食,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紊乱,同时给予营养支持,对于呕吐严重的患儿,可以暂时禁食,症状有明显改善后,可开始进食,但进食量不宜过多,应循序渐进。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6.0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患儿平均年龄等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百分比表示患儿各项指标所占百分比等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P小于0.05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

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中,最小年龄15天,最大年龄5岁,平均年龄(2.14±0.34)岁,其中年龄小于5个月的患儿14例,占17.50%,年龄在5个月~2岁之间的患儿36例,占45.00%,年龄在2岁~3岁半之间的患儿17例,占21.25%,年龄大于3岁半的患儿13例,占16.25%。其中5个月~2岁之间的患儿最多,所占百分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2.2季节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患儿,其中56例患儿在秋冬季节发病,占70.00%,且大部分在秋冬交接时发病,24例患儿在春夏季节发病,占30.00%,秋冬季发病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春夏季发病患儿所占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P<0.05)。

2.3临床症状

在发病初期,患儿有呕吐症状,持续1至2天,随后出现腹泻。其中16例患儿有前驱感染症状,占20.00%,具体表现为流涕、鼻塞、咳嗽、头痛、气促、肌肉酸痛;有45例患儿有发热症状,占56.25%,发热症状一般出现在患儿发病初期;有51例患儿有腹痛症状,占63.75%,大部分患儿为轻度或者中度腹痛,少部分患儿出现重度腹痛;有70例患儿有腹泻症状,占87.50%,大部分为急性腹泻,且腹泻量多,大便水分多;有37例患儿出现轻度或者中度脱水,占46.25%;5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占6.25%。

2.4治疗结果

经治疗,8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3.讨论

轮状病毒是一种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单一主因[3]。轮状病毒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与小肠连结的肠粘膜细胞,并产生肠毒素,引起患儿肠胃炎,进而引发严重的腹泻,部分患儿甚至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死亡。婴幼儿的抵抗力较弱,是轮状病毒感染的主要对象。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多发于半岁至两岁之间的婴幼儿,且秋冬交替季节时发病率最高,患儿一般具有潜伏期,初期症状为呕吐,持续1至2天,后出现腹泻,大部分患儿会出现轻度或者中度的脱水[4]。

对于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临床提倡母乳喂养,可添加适当的辅食。非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要选择合适的乳品,对具有生理性腹泻的患儿,在给药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应用,按时添加辅食[5]。家长要为婴幼儿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对乳品及装乳品的容器及婴幼儿的餐具、玩具定期进行消毒,在秋冬季节,注意为婴幼儿保暖;同时可对婴幼儿进行疫苗接种。

对于已经患有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纠正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适当的药物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6]。注意对患儿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母乳喂养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但停止添加辅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具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婴幼儿家属要加强对幼儿的卫生及保暖,同时对已经患病的患儿要及时送医,接受积极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马朝霞.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4,20(23):31-32.

[2]王超群,唐其民.附子理中汤加味灌肠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4):71-72.

[3]江蕙芸,陈红慧,李柏等.南宁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1049-1051.

[4]廖炀.重庆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

[5]王承训,黎伟明,孙利伟等.长春市2013年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与临床特征研究[J].吉林医学,2014,56(32):7145-7146.

[6]杨黎明,方玉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的流行及临床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5):371-373.

标签:;  ;  ;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临床特征与防治措施的报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