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总管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肝总管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一、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夏磊洲[1](2013)在《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附79例报告》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肿瘤中所占比例不到1%。然而该病预后较差,本研究通过探讨施行R0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等指标,旨在分析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8月至2012年2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普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且实现R0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79例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患者性别、年龄、Bismuth-Corlette分型、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型、T分期、淋巴结转移(N)、临床TNM分期、手术方式以及血液学指标包括术前血清CEA水平、最高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等12个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了解影响其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采用乘积限法(Kaplan-Meirer法,K-M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生存率、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等,单因素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并采用Cox回归模型(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者(≥60岁)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5.6%、25.7%、9.6%,平均生存期27.7±5.9月,中位生存期13.0±1.8月;年龄<60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9.6%、39.5%、19.5%,平均生存期47.14±7.5月,中位生存期19.0±±7.9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59,P=0.05)。肿瘤高分化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6.7%、54.8%、27.4%,平均生存期46.1±7.5月,中位生存期37±10.8月;中分化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28.5%、0,平均生存期35.0±9.0月,中位生存期15.0±2.4月;低未分化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0.7%、10.2%、0,平均生存期18.3±8.0月,中位生存期12.0±2.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984,P=0.018)。成对比较显示高分化组与低/未分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20,P=0.006)。无淋巴结转移者(NO)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41.4%、28.9%,平均生存期42.1±5.9月,中位生存期30.0±8.6月;存在淋巴结转移者(N1)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27.0%、9.0%,平均生存期18.44±7.3月,中位生存期12.0±1.2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22,P=0.048)。术前血清CEA水平升高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9%、13.8%,平均生存期23.1±5.0月,中位生存期13.0±1.5月;CEA水平正常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9.9%、44.7%、37.2%,平均生存期45.4±6.7月,中位生存期19.0±8.5月。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提示上述4个因素是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高龄患者(≥60岁)、肿瘤低/未分化、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EA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往往预后不佳。而其他8个因素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8个因素并非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低/未分化型患者的死亡风险是高分化型的2.492倍。结论: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EA水平是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高龄患者(≥60岁)、肿瘤低/未分化、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CEA水平高于正常提示预后不佳。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HCC预后的独立因素,低/未分化型患者的死亡风险明显高于高分化型患者。

刘松,刘恩宇,陈雨信,牛军[2](2009)在《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罕见。该文报道1例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该例患者因上腹部隐痛不适、黄疸入院,确诊为十二指肠壶腹癌后予手术治疗,术中扪及胆管质硬、壁厚,切取送病理后发现合并肝门部胆管癌,因肿瘤部位局限且发现较早,行肝门部胆管整形、胆肠吻合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复发。该例提示,对于黄疸患者,即使引起黄疸的具体原因已明确,术中也要谨慎探查整个胆道系统,以防漏掉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

王激扬,刘惠芳,张克伟[3](2009)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切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肝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7例(55.1%),姑息性切除14例(28.6%),无法切除8例(16.3%);根治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0.7%,25.9%;姑息性切除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28.6%,7.1%,0.0%;无法切除组1年生存率仅为12.5%。术后并发症:胆漏3例(根治性2例,姑息性1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切除优于其他治疗方式,而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张伟[4](2007)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也称Klatskin瘤,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结构和肿瘤早期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邻近肝组织的特点,获得早期诊断少,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HCCA的诊断、治疗以及疗效并未出现很大的改观。所以,提高对HCCA的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及介入治疗的认识很有必要。分析72例HCCA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介入术中胆道活检病理、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的疗效,以探讨不同类型的HCCA的早期临床表现、病理分布、影像学特点及恰当的介入治疗方法,寻求早期诊断和提高疗效的新途径。材料和方法:收集2001年4月至2006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203例阻塞性黄疸进行介入放射学治疗病人中,72例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内钳夹活检(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biopsy,PTCB)的HCCA的临床、实验室、病理、影像及介入治疗资料。男43例,女29例,年龄26~88岁,平均62.10±13.19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上腹痛、腹胀并纳差、小便黄、白陶土样大便、体重减轻等;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显着增高。采用PTC、PTCB、PTCD或/和内支架置入等介入操作技术,完成胆道造影、病理活检、解除胆道梗阻。根据影像资料进行临床分型,采用黄志强建议的在Bismuth分型法基础上的分型方法,即根据肿瘤的原发部位分为5型。Ⅰ、Ⅱ型均累及肝总管主干,而未累及肝管,列为A组;Ⅲ、Ⅳ、Ⅴ型同时累及肝总管和肝管,列为B组。临床表现分析:收集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初始症状、初始症状是/否为黄疸者的组间分布情况及其至入院的时间、初始症状非黄疸者至出现黄疸的时间。实验室资料分析: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1周、2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ml进行肝功能检验,对不同时期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变化进行分析;对介入术中抽取的胆道阻塞近端的胆汁进行细菌学培养,并对结果进行组间分析。病理学资料分析:对PTCB下的病理结果的组间分布、分化程度与临床分型的关系进行研究。影像学资料分析:影像分析采用双盲法。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别进行回顾分析,对PTC影像利用两脚规和直尺测量肝总管及左、右肝管阻塞的长度、肝内二级胆管开口部的横径等。以术中造影导管直径作为校正标准,计算出实际测量数值。结果一致的作为诊断结果,对有争议的结果再由第三位放射科医生观察、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影像分析包括:①胆道梗阻段长度;②肝内二级胆管扩张程度;③肿瘤的CT强化特点;④有无肝叶萎缩征和肥大征。介入治疗分析:介入治疗方法包括:①胆道内外引流+内支架;②胆道内外引流;③胆道外引流;④单纯胆道内支架。⑤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化疗栓塞。分析并研究组间介入治疗方法以及介入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的关系;对胆道单侧引流及双侧引流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介入术后疗效分析以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的变化评价。数据处理由SPSS10.0统计软件包完成。年龄、症状出现的天数、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值及各测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平均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配对样本的t检验,组间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组间血清总胆红素的术前、术后测定数据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统计量拒绝球形假设,应用单变量检验方法时再采用ε校正,以检验4个不同水平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然后组间行最小显着差(LSD)t检验。各组数据的差别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6.7%的HCCA最初症状并非黄疸,多为腹胀并纳差、上腹痛、体重减轻等;初始症状非黄疸者多见于B组;初始症状为黄疸者多见于A组;初始症状非黄疸者至入院时间长于黄疸者;初始症状非黄疸至出现黄疸的时间为4天~3年,中位数为51天;其中超过1个月者33例,占68.9%。2.高分化腺癌所占比例为54.6%,中低分化腺癌占34.9%;A组中低分化腺癌所占比例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腺癌胆汁细菌学培养阳性率与中低分化腺癌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高于后者(p<0.05)。3.Ⅴ型阻塞段长于其余各型;Ⅴ型肝总管阻塞长度长于肝管阻塞长度,Ⅲ、Ⅳ型病变累及肝总管与肝管的长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Ⅴ型肝总管阻塞长度长于Ⅲ、Ⅳ型,两组在肝管阻塞长度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胆道阻塞的长度与胆道是否完全阻塞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段胆道阻塞者与短、中段阻塞者相比,初始症状至入院的时间更长;左右肝内二级胆管扩张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肝内二级胆管扩张组发病时间显然长于轻度、中度组;轻度肝内二级胆管扩张组与重度者胆管阻塞段长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长于前者;CT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多为不均匀强化或环形强化,延迟期最有利于对肿瘤的发现和观察;有门静脉受侵者出现肝叶萎缩者更多见;临床分型与肝叶萎缩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4.介入术后血清胆红素较术前显着下降,且术后持续下降;A、B两组间同时期血清总胆红素无统计学差别(p>0.05);胆道单侧引流和双侧引流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别;B组的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A、B组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例单纯胆道内支架置入的Ⅴ型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余患者。结论:HCCA的早期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方式与临床分型密切相关。对早期临床症状的警惕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并依据临床分型的不同采取相应的介入治疗方法,Ⅴ型HCCA胆道单侧引流和双侧引流相比,消除黄疸的效果同样显着,且并发症少,宜作为主要的引流手段。

艾克拜尔·艾力[5](2004)在《肝外胆管癌7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评价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3月间收治的73例肝外胆管癌的病理特点,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其中上、中、下段及弥漫性胆管癌分别为49例(67.1%),13例(17.8%),10例(13.7%)及1例(1.4%)。结果:本组中50~79岁者和以梗阻性黄疸为首发症状者均占79.5%。入院前误诊率40.1%,术前诊断准确率95.9%。B超,CT,MRI+MRCP和PTC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1.9%(59/72),84.2%(27/31),93%(40/43)和88.9%(16/18);而B超+CT及B超+CT+MRCP联合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5%(29/31)和100%(14/14)。35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腺癌占94.3%,腺鳞癌为5.7%。47例行手术治疗(64.4%),11例行PTCD或ERCD引流减黄,15例放弃治疗。手术切除22例(切除率46.8%),姑息性内外引流术25例,二者手术并发症率及死亡率为45.5%与40%和13.6%与8%,并均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切除术组中19例获得随访,保险法中位生存期(排除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为26月(1.2~69+月),3例存活超过3年,均为中段胆管癌。现仍存活2例,生存期分别为43月及69月。手术引流组随访患者16例,保险法中位生存期为8月(1.8~15+月)。介入引流组随访患者7例,保险法中位生存期为5.5月(2~20月)。两组引流治疗者均无一例存活超过2年,而放弃治疗者均死于确诊后4月内。手术切除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而手术引流及介入引流减黄治疗有明显地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作用。结论: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仍困难,误诊率较高,联合应用现代影像学无创检查技术新提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论文可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术前确诊率并且对肿瘤可切除性判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肝外胆管癌的切除率。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肝外胆管癌最有效手段,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性切除而长期生存,而有效的手术或介入引流减黄治疗方法是不能切除的肝外胆管癌主要的有效治疗方法。关键词肝外胆管肿瘤;诊断;外科治疗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3 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e Bile Duet Careinomas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First Teaching HosPital,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MSc Student:Akbar Ali SuPervisor:Prof. Wen Hao,A/Prof. Zhang Xin Feng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method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of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e bile duet eareinomas.Methods:RetrosPeetiveanalysis based on elinieoPathology,diagnostie methods,surgiealaPProaehes and follow一uP data,were earried out for 73 eonseeutivePatients with extrahePatie bile duet eareinoma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between January 1 995 and Mareh 2004.In this series,there were 49(67.1%)for uPPer一third eareinomas,13(17.8%)for middle一thirdeareinomas,10(1 3 .7%)for lower一third eareinomas andl(1 .4%)fordiffiise eareinomas.Results:The 79.5%of the Patients were between50一79 years old,the same Pereentage was observed in the Patients withProgressive jaundiee as initial symPtom.The rate of Pre一admissionmisdiagnoses and the aeeuraey of PreoPerative diagnoses were 40.1%and95.9%resPeetively.Diagnostie aecuracy was 81.9%(59/72)for

李永东[6](2003)在《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是由肝内外胆管狭窄或闭塞所引发的一组常见疾病,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种征象,引起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胆道结石、胆管内外肿瘤、胆管及周围脏器炎症及胆管先天性变异等,单凭影像学难以判断其良恶性和病因。由胆道结石、炎症等所致的良性阻塞性黄疸,明确诊断解除病因后,放置引流管或内涵管既可解除黄疸,又能保持胆道的长期通畅;而胆管癌、肝癌、胰腺癌和胃肠转移癌等所引起的恶性阻塞性黄疸,在置入内支架或/和引流管解除梗阻后,还必须对原发肿瘤进行有效治疗,方能取得恒定的疗效以维持胆道长期通畅。 胆管及其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阻塞性黄疸,特别是胆管癌性黄疸因早期无肿瘤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患者以黄疸就诊时病变已达晚期,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内科治疗其自然生存期仅3个月,外科治疗仅7%的患者可行根治性切除术,19%的患者可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因此病理诊断有限。由于多数恶性阻塞性黄疸病灶小,超声(US)、CT或MRI多数不能直接显示肿瘤本身的影像学特征,只能根据胆道扩张间接推断病变的性质;病灶小,定位差,难以在CT或US导向下准确定位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因此也无法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既使置入内支架解除了胆道梗阻,但无法预防肿瘤持续性生长造成胆管的早期再狭窄。由于缺乏病理依据,使进一步的化疗、放疗、持续性动脉灌注化疗或化疗性栓塞等治疗盲目进行,疗效差。特别当影像和临床不能判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阻塞性黄疽: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定良、恶性时,确定进一步的根治性治疗方案盲目,甚至无从下手。 为了取得长期疗效,就必须对原发肿瘤进一步治本治疗,以保持支架和胆道的长期开通,达到既改善生存质量,又延长生存期的目的,这就必须了解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在病理诊断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肿瘤敏感的方法进行综合性治疗。本研究目的是探索一条可行的获取胆道病变组织、进行胆道病理学检查的胆道活检途径,取得胆道病变组织,明确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特性,依据病理指导临床以根治阻塞性黄疽。 材料与方法: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因阻塞性黄疽接受介入放射学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 Tc)、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伊TCD)或/和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连续65例患者,男36例,女29例,年龄33一88岁,平均54岁,病程7d90d,平均犯d。在行PTCD解除黄疽过程中,数字影像监测下经PTC途径引入活检钳或/和毛刷对病变段进行胆道活检。通过经皮经肝胆道穿刺通道向胆道内送入SF鞘至阻塞段,经鞘内先后引入活检钳或湘毛刷对梗阻段胆道行钳夹或/和毛刷刷取活检,获取多个标本,用福尔马林固定后,行组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用xZ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果:本组65例阻塞性黄痘患者,钳夹组织块的技术成功率98.46%。经右肝径路活检62例,经左肝径路活检3例。PTC胆道活检过程中有2例出现一过性局限性胆汁外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5例胆道钳夹活检患者,58例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病理报告为胆管腺癌n== 42,胆管鳞癌下1,胰腺癌n=2,肝癌n井2,转移癌n=5,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护2,硬化性胆管炎n=1,胆管结石护1,菌团沉积护1,慢性胆管炎n=1,阴性结果n==7。活检钳钳夹活检病理学敏感率8923%。45例胆管癌患者钳夹活检敏感率较16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高(95.56%比68.75%,尸<0.05),差异具有显着性。58例毛刷活检患者43例获得细胞学诊断。病理报告为胆管腺癌n=36,胆管鳞癌n=1,胰腺癌护1,肝癌n=2,转移癌n=2,菌团沉积n=1,阴性结果n=巧。毛刷刷取活检敏感率74.14%,45例原发性胆管癌患者毛刷活检敏感率较n例非胆管癌性恶性肿瘤敏感率高(82.22%比45.45%,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钳夹活检病理检查敏感率较毛刷刷取活检敏感性高(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毛刷活检可作为钳夹活检的一种补充。钳夹活检不受胆道梗阻水平、胆道活检部位及胆道径路的影响。郑州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阻塞性黄疽;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结论: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率先在国内开展,操作简单,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不增加病人的额外创伤,无痛苦,并发症少,敏感性高,获取的小标本组织可以与手术途径获取的大标本组织相媲美,开辟了阻塞性黄疽病理学诊断与病因学治疗的新篇章,真正地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又延长生存期的目的。PTC下胆道活检是一种经济实用、技术简单、操作容易、准确可靠、值得大力推广的胆道组织病理学诊断新途径。

梁海硚[7](1987)在《肝脏原发性腺鳞癌一例》文中研究说明 肝脏原发性腺鳞癌(Primaryadenosquamouscell carcinome of the liver)极为罕见。国内尚未见有报告。现将我院发现一例报告于下: 患者,女,5岁。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3个月于1984年3月30日住院。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到右上腹持续隐痛,无嗳酸打呃及呕吐,发病20余天疼痛阵发性加剧,经服中西药无缓解。既往体健,无类似疼痛及肝炎史。

蔡骏,宣正荣,蔡滨[8](2001)在《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文中认为

许新复,初铭忠,游箭,张晓宏[9](1994)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附90例报告)》文中指出笔者报告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细胞学诊断为腺癌和鳞癌。病变位于肝外胆管上段67例(74.4%),中段4例(4.4%),下段10例(11.1%)和广泛型9例(10.0%)。直接胆道造影的特征有阻塞、狭窄和息肉三型。笔者讨论了胆管癌在恶性阻塞性黄疸发病中的地位和影像学对发现胆管癌的作用,并提出B超、PTC为本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汤艳婷,叶圣[10](2017)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设置为实验组,另同期选择100例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患者设置为常规组,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意外胆囊癌的发生率为6.00%(12/200),术中发现4例意外胆囊癌患者,术后发现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200例患者共发现12例以为胆囊癌患者,包括7例为腺癌,5例为鳞癌,按照发病部位可分为:5例为胆囊颈部,7例为囊体底部;另外,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着,P<0.05。结论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对于常规病理检查应引起临床上的足够重视,及早发现意外胆囊癌。

二、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附7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及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辅助检查
    1.3 临床分期及分型
    1.4 手术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部分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综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肝门部胆管癌的介入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5)肝外胆管癌7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 影像学诊断及病理检查
    3 治疗及效果
        3.1 治疗方法
        3.2 手术死亡及并发症
        3.3 随访结果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73 Patints with ExtrahepaticBile Duct Carcinomas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阻塞性黄疸病理学诊断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对照表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查新报告
获奖证书
致谢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2.2 病理检查:
3 讨论

四、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附79例报告[D]. 夏磊洲. 山东大学, 2013(11)
  • [2]十二指肠壶腹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1例报告[J]. 刘松,刘恩宇,陈雨信,牛军. 新医学, 2009(11)
  • [3]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 王激扬,刘惠芳,张克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09(02)
  • [4]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与介入治疗的综合研究[D]. 张伟. 郑州大学, 2007(04)
  • [5]肝外胆管癌73例临床分析[D]. 艾克拜尔·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04(03)
  • [6]阻塞性黄疸:PTC下胆道钳夹活检的技术方法学研究与临床应用[D]. 李永东. 郑州大学, 2003(01)
  • [7]肝脏原发性腺鳞癌一例[J]. 梁海硚. 癌症, 1987(01)
  • [8]肝总管鳞癌1例报告[J]. 蔡骏,宣正荣,蔡滨.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1(06)
  • [9]原发性肝外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附90例报告)[J]. 许新复,初铭忠,游箭,张晓宏.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4(07)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的必要性研究[J]. 汤艳婷,叶圣.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5)

标签:;  ;  ;  ;  ;  

肝总管鳞状细胞癌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