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古生界论文-钟建华,倪良田,郝兵,孙宁亮,王桂林

晚古生界论文-钟建华,倪良田,郝兵,孙宁亮,王桂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古生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然气,煤屑,自生自储,致密砂岩

晚古生界论文文献综述

钟建华,倪良田,郝兵,孙宁亮,王桂林[1](2019)在《延长晚古生界煤系致密砂岩气藏的一种成藏模式——自生自储》一文中研究指出致密砂岩气藏是我国近年来重要的天然气增长气藏类型,新探明的延长、川西、塔北及吐哈油田天然气均属于这种类型。通过对延长致密砂岩气藏的研究,发现这种致密砂岩气藏发育在煤系中,是一种典型的岩性气藏,这种岩性气藏存在自生自储成藏模式。延长晚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发育在煤系中,部分致密砂岩含有大量煤屑或炭质泥岩颗粒。从岩心上来看,含炭屑的岩心多者可占表面积的10%~15%,少者也在2%~3%,一般均在7%~8%。这些煤屑或炭质泥岩颗粒来自于沼泽中的泥炭,是潮汐对泥炭沼泽的冲洗和河流在洪水期决口后进入泥炭沼泽对沼泽中沉积的泥炭进行侵蚀和搅浑的结果。在成岩作用中,泥炭颗粒发生煤化作用,释放出大量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延长晚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的R_o值大部分超过了2.0,已进入有机质变质阶段。又由于砂岩本身致密,煤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天然气就会保存在砂岩中,形成这种特殊的自生自储型致密砂岩气。只要煤系中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碎屑的致密砂岩就可以形成致密砂岩气,因此我国煤系致密砂岩气的储量十分巨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9年09期)

袁学旭[2](2010)在《地层中米氏旋回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旋回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球物理测井曲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识别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为主要目的,探讨了进行米氏旋回识别的方法,并对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开展了米氏旋回的研究。文中介绍了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理论以及地质意义,探讨了地球物理测井数据作为旋回分析的依据和优势,并讨论了如何利用测井曲线识别沉积地层中米氏旋回。系统讨论了目前使用比较多、效果比较明显的周期识别方法: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针对频谱分析的原理、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傅立叶变换方法的不足。针对它的缺点,研究了小波变换识别旋回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肯定了测井信号小波分析在沉积旋回研究中的适用性,并重点讨论了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原理和方法。文中还对本文米氏旋回研究中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测井信号小波多尺度的分解,可获得不同级次的旋回周期,将米兰科维奇周期与测井信号小波旋回周期相对应,进而提出了米氏旋回识别的方法,确定了米氏旋回划分的步骤:测井数据小波能谱图分析识别地层中的米氏旋回,通过计算变换尺度模的极大值的方法选取合适的尺度因子,确定小波尺度与米氏旋回的对应关系,从而利用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曲线进行不同级别的米氏旋回的划分,计算各级米氏旋回的平均厚度。重点对华北晚古生界地层进行了米氏旋回的研究,应用所建立的小波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内多口井的自然伽玛地球物理测井数据进行了米氏旋回的识别,发现了地层中普遍记录了米氏旋回。利用旋回分析结果分析计算了平均旋回厚度、沉积速率和所研究层段的持续时间;提取特定周期的平均旋回厚度和沉积速率,与米氏旋回理论和地质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10-06-01)

廉娟[3](2010)在《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探区晚古生界研究程度低,勘探研究资料少。但就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验表明: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迭系具有可观的二次生烃潜在资源量,可望成为勘探的新层系。于是,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大庆探区晚古生界的生烃、储层等成藏条件情况,成为目前极为迫切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将就此方向进行研究,力求增强对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的认识。通过基础地质、地震及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大庆探区晚古生界资源前景做出来评价,并得到以下认识:通过构造与沉积环境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在海西构造运动早期具有陆间海性质,到晚海西期时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褶皱构造带。晚石炭世以海相沉积最为发育,早二迭晚古地理以陆相湖泊、河流沉积为主。通过源岩样品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中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有机质的类型一般为Ⅱ-Ⅲ型,成熟度东低西高,且具有二次生烃的能力能够为油气生成提供物质基础,可作为生油气源岩。以区域地质调查和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新的地震资料与地化分析资料对大庆探区晚古生界资源前景进行定性及半定量评价。通过生储盖组合,认为大庆探区石炭-二迭系可划分为六套生储盖组合,第叁套、第四套、第五套生储盖组合是最有利的,生油岩发育,储集层和盖层厚度大,应是勘探的重点。应用现有的资料,结合多家的认识及与四川盆地的对比,我们认为本区C-P希望可能比现在预计的要好。最终经过生、储、盖、构造圈闭、后期保存等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石炭-二迭系地层中有着巨大的深层气勘探潜力,并建议黑渔泡区块、农安区块石炭-二迭系应作为今后深层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10-03-27)

李文前,刘国志[4](2008)在《豫东地区晚古生界聚煤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以往取得的地质、构造资料的研究分析,探讨了河南豫东地区晚古生界赋煤地层的聚煤规律,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预测,为下一步寻找煤炭资源指明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08年06期)

张国常[5](2002)在《叁级层序界面野外露头的识别判断标志——以南盘江坳陷晚古生界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性及岩相观察基础上以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层序作为分层和描述地层的基本工作单元 ,把米级旋回层序及其有序迭加形式作为识别叁级层序的基础 ,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观察、描述认为 :在南盘江坳陷晚古生界地层中SB1型层序界面是以区域平行不整合面、古风化壳、古土壤层、下伏地层的强烈白云石化以及沉积物转化面为识别标志 ;SB2 型层序界面是以沉积物转化面、地层结构转化面及古土壤层为识别标志 :SB3型层序界面是以凝缩段直接覆盖在下伏地层之上为识别标志 ;SB型层序界面是以上下地层的岩性组合、地层结构转化面及年代地层为识别标志。(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02年02期)

李笃行[6](1992)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格局与晚古生界煤成气藏赋存背景的遥感分析(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是世界上罕见的特大型多时期复合含煤盆地,面积约30万km2,含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及煤成气等矿产资源。盆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下二迭系山西组与中生界侏罗系延安组等地层。 1.技术方法 本文采用煤田遥感地质方法,选用不同比例尺卫(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1992年03期)

张孝林,王建民[7](1987)在《楚雄盆地及邻区晚古生界沉积相及含油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楚雄盆地是云南面积较大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发育有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的巨厚沉积,具有油气生成、聚集和保存的良好条件。中生界之下的上古生界,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岩,是本区又一良好的生储油层系。本文讨论区内泥盆纪、石炭纪、早二迭世、晚二迭世时期的沉积相概貌和泥盆系的含油气情况,并对区内进一步找油找气提一点见解。(本文来源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期刊1987年06期)

晚古生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旋回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地球物理测井曲线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识别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为主要目的,探讨了进行米氏旋回识别的方法,并对研究区晚古生代地层开展了米氏旋回的研究。文中介绍了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理论以及地质意义,探讨了地球物理测井数据作为旋回分析的依据和优势,并讨论了如何利用测井曲线识别沉积地层中米氏旋回。系统讨论了目前使用比较多、效果比较明显的周期识别方法: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针对频谱分析的原理、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傅立叶变换方法的不足。针对它的缺点,研究了小波变换识别旋回的优势,通过对比分析肯定了测井信号小波分析在沉积旋回研究中的适用性,并重点讨论了Morlet一维连续小波变换的原理和方法。文中还对本文米氏旋回研究中所采用的预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测井信号小波多尺度的分解,可获得不同级次的旋回周期,将米兰科维奇周期与测井信号小波旋回周期相对应,进而提出了米氏旋回识别的方法,确定了米氏旋回划分的步骤:测井数据小波能谱图分析识别地层中的米氏旋回,通过计算变换尺度模的极大值的方法选取合适的尺度因子,确定小波尺度与米氏旋回的对应关系,从而利用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曲线进行不同级别的米氏旋回的划分,计算各级米氏旋回的平均厚度。重点对华北晚古生界地层进行了米氏旋回的研究,应用所建立的小波分析的方法对研究区内多口井的自然伽玛地球物理测井数据进行了米氏旋回的识别,发现了地层中普遍记录了米氏旋回。利用旋回分析结果分析计算了平均旋回厚度、沉积速率和所研究层段的持续时间;提取特定周期的平均旋回厚度和沉积速率,与米氏旋回理论和地质背景进行了对比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古生界论文参考文献

[1].钟建华,倪良田,郝兵,孙宁亮,王桂林.延长晚古生界煤系致密砂岩气藏的一种成藏模式——自生自储[J].中国科技论文.2019

[2].袁学旭.地层中米氏旋回识别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

[3].廉娟.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4].李文前,刘国志.豫东地区晚古生界聚煤规律研究[J].中国矿业.2008

[5].张国常.叁级层序界面野外露头的识别判断标志——以南盘江坳陷晚古生界地层为例[J].贵州地质.2002

[6].李笃行.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格局与晚古生界煤成气藏赋存背景的遥感分析(摘要)[J].国土资源遥感.1992

[7].张孝林,王建民.楚雄盆地及邻区晚古生界沉积相及含油性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

标签:;  ;  ;  ;  

晚古生界论文-钟建华,倪良田,郝兵,孙宁亮,王桂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