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宋少民,张鹏飞,邝云辉

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宋少民,张鹏飞,邝云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碳化,电通量

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宋少民,张鹏飞,邝云辉[1](2019)在《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通过组分优化设计和高效减水剂可以实现良好工作性,并满足混凝土工程对强度等级的要求,缓解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但利用低碳胶凝材料制备的混凝土耐久性如何是学术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针对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的抗碳性能、电通量、抗冻性能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自然碳化和强制碳化结果显示,低熟料混凝土比基准组的碳化深度小。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其抗碳化性能提高。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的电通量显着降低,致密性良好。抗冻性研究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比基准组好。初步研究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耐久性能整体上优于目前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的混凝土。(本文来源于《混凝土》期刊2019年04期)

夏逸文,孙家瑛[2](2019)在《再生微粉碱渣无熟料胶凝材料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原材料再生微粉、高炉矿渣、脱硫石膏及碱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适量的复合激发剂激发这些材料的活性配制无熟料凝胶材料。结果表明,配制的该无熟料胶凝材料有较为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32. 5复合水泥的技术要求。通过试配、初配和正交试验,确定各材料掺量对强度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配合比。根据物理性能优选出最佳配合比,并进一步研究了最佳配合比条件下所得再生微粉碱渣无熟料胶凝材料的其他性能。(本文来源于《矿冶》期刊2019年01期)

彭小东[3](2018)在《石灰石粉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不同水胶比前提下,石灰石粉掺量对硅酸盐水泥胶砂流动性及强度的影响规律,并配制了由40%硅酸盐水泥和60%的掺合料组成的石灰石粉低熟料胶凝材料,其中掺合料分别由石灰石粉和矿渣粉或粉煤灰按不同比例组成。实验研究两种水胶比时,不同石灰石粉掺量的低熟料胶凝材料对混凝土各项性能(包括流动性、不同龄期的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碳化性、抗硫酸盐腐蚀性、抗冻性等耐久性)的影响,并分析石灰石粉的作用机理,得出以下结论:胶砂实验中共采用0.38、0.44、0.50叁种水胶比,在相同水胶比时,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胶砂流动性增强,且石灰石粉掺量为40%胶砂流动性最好;当石灰石粉掺量一定,随水胶比增大,流动性增大。在低水胶比时,掺入不超过20%的石灰石粉可使胶砂28d强度不降低,但是使60d强度降低;较高水胶比时,掺入石灰石粉对胶砂强度不利。混凝土试验共采用0.38及0.50两种水胶比,在硅酸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40%),石灰石粉与矿渣粉、粉煤灰适合的复掺比例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C30混凝土中石灰石粉掺量40%和C50混凝土石灰石粉掺量30%时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度及坍落度最大。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石灰石粉与矿渣粉、粉煤灰复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均有所降低。石粉掺量不超过3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趋势缓慢,超过30%下降趋势明显。石灰石粉对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碳化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冻融破坏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30%时,C30及C50各组掺加石灰石粉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与标准养护28d试样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变化不大,继续增加掺量,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明显降低。当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40%时,石灰石粉-矿渣粉复掺、石灰石粉-粉煤灰复掺混凝土的碳化程度接近。浸泡28d和60d的混凝土较标准养护的试样强度增加,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加,强度增长率逐渐增大。高水胶比下,石灰石粉掺入后混凝土抗冻性能下降,低水胶比下,石灰石粉掺量不超过20%,混凝土抗冻性能较基准组相差不多。在相同石灰石粉掺量时,与矿渣粉复掺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能好于与粉煤灰复掺混凝土的。石灰石粉在混凝土中的作用为加速效应、填充效应、减水效应和稀释效应的综合体现。(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卞立波[4](2016)在《井壁混凝土用低熟料胶凝材料性能及其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井壁混凝土强度高,体积大,胶凝材料多由高强度等级水泥(52.5水泥及以上)和矿井专用外加剂组成,水泥用量大(单方水泥用量一般都高于400kg/m3)。近年来,水泥的颗粒越磨越细,比表面积也越来越大。造成井壁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大,水化温度高,存在较大的温度应力。井壁混凝土强度表现为早期高,后期强度增长乏力,浇筑过程中体积稳定性不良,易开裂,严重影响了井壁混凝土的耐久性。本文通过对内蒙某矿井井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以及黄淮地区某矿井井壁混凝土的腐蚀破坏分析,在了解井壁混凝土及其所用胶凝材料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采用“低比表面积,低熟料用量;高比表面积,高矿物掺合料量,优化SO_3含量,一体化复合外加剂”的技术路线制备适于井壁混凝土的低熟料胶凝材料。对这种低熟料胶凝材料及其硬化体的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对其水化放热特性、绝热温升以及温度应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基于低熟料胶凝材料组成和水化放热特性的基础上,优化和建立低熟料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量计算方法,结合试验数据对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温度应力进行了数学计算。对低熟料胶凝材料井壁混凝土在侵蚀环境下的抗侵蚀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压汞法、低温氮气吸附法对低熟料胶凝材料硬化体的微观孔结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XRD、TG-DTA和SEM对其水化生成物和水化形貌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高强度大体积井壁混凝土在浇筑入模后24h,温度迅速攀升,超过80℃,过高的温度产生大的应力梯度,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造成剧烈影响。黄淮地区矿井井筒服在役近30年后,SO_4~(2-)、Cl~-、Na~+、HCO_3~-离子给井壁混凝土造成了溶解性和结晶性腐蚀,水化产物中的CH、AFt被耗尽,C-S-H被分解,生成了Na_2SO_4、NaCl等结晶体,在混凝土外侧生成了无胶凝性的硅胶和结晶度差的CaCO3。(2)以“低比表面积,低熟料用量;高比表面积,高矿物掺合料量,优化SO_3含量,一体化复合外加剂”的技术路线制备井壁混凝土用低熟料胶凝材料,熟料用量(比表面积310m~2/kg)40%,粉煤灰20%,矿渣粉20%,石灰石粉20%,外加剂1.3%条件下,90d胶砂抗压强度最低46MPa,抗折强度7.6MPa。熟料用量70%,粉煤灰10%,矿渣粉20%,外加剂0.7%条件下,90d胶砂抗压强度高达63MPa,抗折强度9.2MPa。C30、C50、C70低熟料胶凝材料井壁混凝土长龄期最低强度为36.9MPa,57.3Mpa,78.5MPa,优于同样龄期条件下的普通水泥混凝土。低熟料胶凝材料硬化体强度随龄期发展持续增长。低熟料胶凝材料胶砂试件180d收缩率在0.06~0.09%之间,混凝土3d非接触收缩率在0.008~0.024%之间,接触式收缩率在0.039~0.071%之间,收缩率较低。低熟料胶凝材料井壁混凝土的开裂时间和裂缝宽度要晚于和小于对应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混凝土,表现出更好的体积稳定性。(3)不同系列低熟料胶凝材料72h最大放热速率为5.07,4.77,3.80J/gh,累计放热量为210,181,155J/g,低于传统井壁混凝土用胶凝材料的最大放热速率(10.04,7.82,9.70J/gh)和累计放热量(293,256,259J/g)。C30、 C50、C70的144h绝热温升值为46℃,51℃和58℃低于对应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混凝土1~6℃,温度—应力关系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的开裂产生的温度应力为0.7-1.2MPa。采用基于低熟料胶凝材料的水化放热量计算方法对井壁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和温度-应力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4)低熟料胶凝材料井壁混凝土在侵蚀环境中的抗硫酸盐侵蚀性、抗碳化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更加优异。(5)180d低熟料胶凝材料浆体孔结构,200nm以上大孔降低显着,从3d的最高比例75%降低至16%,20nm以下微孔增多明显,从3d最低比例8%增至最高25%,平均孔径随着龄期的增长逐渐降低,从3d的18nm左右降低至180d的7-9nm,孔形貌为典型的平行板壁狭缝状开口毛细孔。低熟料胶凝材料井壁混凝土的孔隙率,孔径分布更为合理,孔体积,孔面积及平均孔径均低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低熟料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界面结构更加密实且水化产物中能够发现C_3S和C_2S,水化仍在持续进行,水化生成物C-S-H为Ⅲ型C-S-H,水化产物中Ca(OH)_2量降低明显。(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6-12-19)

李东,李鹏鹏,田万溪,孙家瑛[5](2015)在《基于工业废渣再生微粉新型无熟料胶凝材料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正交试验,以再生微粉、脱硫石膏、矿渣和钢渣为主要原料,并复掺少量激发剂,探讨了各种矿物成分掺量对新型无熟料胶凝材料强度、安定性、标准稠度需水量和凝结时间的影响,找出了与32.5级复合水泥强度等级相当的无熟料胶凝材料的配合比,并得到了各矿物组成的最佳配合比设计。同时,分别研究了养护条件对不同强度的新型无熟料胶凝材料的影响,当配合比中钢渣含量低于15%时,在标准条件下养护效果最好;当钢渣含量高于15%时,在空气中的养护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5年10期)

陈明路,宋少民,封鑫[6](2014)在《低熟料胶凝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凝土工程频繁开裂现象,制备了低熟料胶凝材料,研究了这种新型胶凝材料对混凝土和易性、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熟料胶凝材料的需水量低,相比于组分相当的水泥+掺合料混凝土,在达到同样坍落度时用水量减少;低熟料胶凝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较低;在圆环约束法实验中,低熟料胶凝材料配制的混凝土相比于组分相当的水泥+掺合料混凝土延迟10d左右开裂。(本文来源于《江西建材》期刊2014年12期)

万惠文,高志飞,吴有武,陈超,韦鹏亮[7](2013)在《利用煤矸石与页岩制备无熟料胶凝材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煤矸石、页岩复掺并激活后替代水泥熟料生产胶凝材料的可行性;利用XRD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检测手段对煤矸石和页岩的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运用DTA分析确定了煤矸石和页岩的最佳煅烧温度范围,并结合活性评价方法确定了最佳的煅烧工艺;采用脱硫石膏和CaO作为活性激发剂,结合胶砂强度对制备出的胶凝材料的宏观性能进行了分析,并利用SEM对其水化产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且探讨了其相关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中,当煤矸石与页岩的比例为7∶3且内掺5%脱硫石膏时,在780℃温度下保温2h且在空气中进行急冷的条件下,得到的煅烧样的活性最佳,且利用其制备出的胶凝材料的3d、28d胶砂强度均可达PC32.5强度等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余中华,叶正茂,程新[8](2013)在《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同步热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检测手段,研究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种类与特性。结果表明: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后期强度显着增强,28 d抗压强度超过47.0 MPa;与硅酸盐水泥相比,各龄期Ca(OH)2的质量分数降低52.7%~55.5%,分解温度降低1.7~14.0℃;早期钙矾石(AFt)和后期C-S-H凝胶增多,分解温度分别升高3.5~8.0℃和40~70℃;砂浆后期的界面过渡区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余中华,叶正茂,程新[9](2012)在《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微观形貌与硬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过程、硬化浆体微观形貌以及水化产物种类与特性。研究表明: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后期强度增长显着,28d抗压强度超过47.0MPa;与硅酸盐水泥相比,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中Ca(OH)2的含量显着降低,结晶程度明显变差;早期AFt晶体和后期C-S-H凝胶显着增多,且热稳性明显提高;砂浆的界面过渡区得到显着改善。(本文来源于《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6)

祝丽萍,倪文,高术杰,王中杰,张玉燕[10](2012)在《赤泥-矿渣-石膏-少熟料胶凝材料的初期水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泥-矿渣-石膏-少熟料胶凝材料在胶结充填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保水性及早强、高强等性能,可以作为充填专用胶结剂。本文综合净浆试块的凝结时间、强度发展以及扫面电镜下的微观结构,分析了材料的初期水化过程,并采用XPS研究了不同元素之间旧组合分解和新组合的形成。结果表明水化3 h时体系生成Ca(OH)2和凝胶类物质,这些水化产物使得浆体凝结硬化。4 h后矿渣中的部分硅氧四面体参与反应,缩聚成了聚合度较高的硅酸盐矿物,净浆试块产生强度。水化6 h后,S2 p3/2的结合能大幅增长,体系生成了较多的硫酸盐矿物,它们对强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原材料再生微粉、高炉矿渣、脱硫石膏及碱渣为主要原料,通过加入适量的复合激发剂激发这些材料的活性配制无熟料凝胶材料。结果表明,配制的该无熟料胶凝材料有较为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32. 5复合水泥的技术要求。通过试配、初配和正交试验,确定各材料掺量对强度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配合比。根据物理性能优选出最佳配合比,并进一步研究了最佳配合比条件下所得再生微粉碱渣无熟料胶凝材料的其他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宋少民,张鹏飞,邝云辉.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混凝土.2019

[2].夏逸文,孙家瑛.再生微粉碱渣无熟料胶凝材料研制[J].矿冶.2019

[3].彭小东.石灰石粉低熟料胶凝材料混凝土性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4].卞立波.井壁混凝土用低熟料胶凝材料性能及其微结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5].李东,李鹏鹏,田万溪,孙家瑛.基于工业废渣再生微粉新型无熟料胶凝材料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5

[6].陈明路,宋少民,封鑫.低熟料胶凝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4

[7].万惠文,高志飞,吴有武,陈超,韦鹏亮.利用煤矸石与页岩制备无熟料胶凝材料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3

[8].余中华,叶正茂,程新.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水化产物的特性[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余中华,叶正茂,程新.少熟料钢渣复合胶凝材料微观形貌与硬化机理[C].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10].祝丽萍,倪文,高术杰,王中杰,张玉燕.赤泥-矿渣-石膏-少熟料胶凝材料的初期水化过程[J].硅酸盐通报.2012

标签:;  ;  ;  ;  

少熟料胶凝材料论文-宋少民,张鹏飞,邝云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