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孙少敏

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孙少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对二甲基-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表面张力,CMC,界面张力

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文献综述

孙少敏[1](2017)在《对二甲基—十六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大多数表面活性剂是不同化合物的混合物,例如石油磺酸盐和重烷基苯磺酸盐,主要由烷基苯磺酸盐组成,它们的分子量和烷基链长度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因为它们的复杂组分和不确定结构,这给我们阐明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造成了困难,这种困难促使研究人员合成具有确定结构的烷基苯磺酸盐并研究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Grignard反应,Pd/C加氢还原,磺化,中和,提纯和重结晶等步骤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对二甲基-十六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Para-dimethyl Hexadecyl Benzene Sulfonates,PHBS)。根据苯环在烷基链的位置分别命名为p-S16-1,p-S16-2,p-S16-3,p-S16-4,p-S16-5,p-S16-6,p-S16-7,p-S16-8,并通过高分辨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核磁氢谱、碳谱对所合成的最终产物PHBS和中间体进行表征,证明所合成的PHBS和中间体的纯度均在95%左右。在45℃下用铂金环法测定矿化度为4000mg/LNa Cl溶液的不同结构、不同浓度PHBS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着溶液中PHBS的浓度升高,表面张力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值;随着苯环与烷基结合位置的不同,PHBS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不同,临界胶束浓度处的表面张力(γcmc)值亦不同,越接近烷基链的中心位置CMC越大,γcmc值越小;随着苯环向烷基链中心位置移动,PHBS分子在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Γmax)逐渐减小而极限占有面积(Am)逐渐增大。在45℃下用TX-500C界面张力仪测定PHBS溶液在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界面张力仪转速7000r/min,油相(正构烷烃)注入量1μl。实验结果证明存在两种类型的动态界面张力曲线,一种是界面张力值随时间逐渐减小,直至下降到稳定值;另外一种是界面张力开始时随时间急剧下降,直到最低值,然后界面张力不断增加,直至达到一个平衡值后不再变化。随着苯环向烷基链中心移动,其最小烷烃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变大再减小的趋势。随着溶液中PHBS浓度的增大,界面张力会逐渐减小,直至最小值;达到最小值后界面张力随PHBS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结构PHBS的界面张力结果表明,随着苯环向烷基链中心移动,PHBS的界面张力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6-01)

曲广淼,薛春龙,韩颖,丁伟[2](2016)在《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胶束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表面活性剂会自发聚集生成各种形状的聚集体,例如随着浓度增高变化为球形胶束、棒状结构、层状、甚至是反相胶束,胶束的形态对其溶液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法对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且考察了不同数量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不同盐离子种类以及不同盐浓度对其聚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模拟初始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相中,在4ns时,C16-5OXS快速的形成了若干小团簇;当模拟时间达到平衡时,C16-5OXS分子聚集形成5个球状胶束;当C16-5OXS分子数为200时,在模拟达到平衡状态时,C16-5OXS聚集形成棒状胶束。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胶束的形状由球形转变成棒状,这与实验现象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6-07-01)

曲广淼,薛春龙,程杰成,韩颖,梁爽[3](2016)在《碳酸钠对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联合原子模型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并考察了弱碱碳酸钠对C16-5OXS聚集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16-5OXS可以在油水界面处形成单分子层结构,随着碳酸钠质量浓度增加,界面膜厚度不断降低;碳酸钠质量浓度较低时,并未对C16-5OXS分子的双电层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当w(Na2CO3)=1.2%时,C16-5OXS分子极性头基的固定层厚度由0.100 nm下降到0.082 nm;同时,C16-5OXS分子的亲水基团占有面积也不断减小,表明C16-5OXS分子在油水界面排列得更加紧密;疏水尾链序参数也随着碳酸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增加,表明碳酸钠还可以改变疏水尾链在油相中的构象,在微观层次上对弱碱碳酸钠与C16-5OXS分子作用机理进行了描述。(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6年03期)

曲广淼,梁爽,薛春龙,李钟,程杰成[4](2016)在《2,3-二甲基-5-(7’-十六烷基)苯磺酸钠油水界面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量子化学软件GAMESS(US)对2,3-二甲基-5-(7’-十六烷基)苯磺酸钠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其在油/水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了研究,磺酸基中氧原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间存在较强氢键作用形成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反离子Na+分布于第一水层和第二水层,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过量的Na+更倾向于扩散至水溶液中,Ca2+对扩散双电层有较强的压缩作用,2,3-二甲基-5-(7’-十六烷基)苯磺酸钠与辛烷分子的亲和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6年02期)

薛春龙,曲广淼,韩颖,梁爽,单晨旭[5](2016)在《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考察了Ca2+对C16-5OXS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C16-5OXS分子可以在油水界面形成单分子层结构,加入的Ca2+会取代部分Na+与极性头基结合,不仅会使C16-5OXS分子的极性头基的水化作用增强,而且使C16-5OXS分子在油水界面处聚集的更加紧密。(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6年01期)

孙焕泉,赵涛涛,曹绪龙,苑世领,王其伟[6](2011)在《钙离子对4-(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在气/液表面聚集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4-(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5C16)在气/液表面的聚集行为,并考察了CaCl2对5C16表面聚集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气/液表面聚集结构中Ca2+会取代部分Na+与极性头结合,同时5C16分子的两支链会形成差距30°的两个角度分布,而CaCl2存在时,受静电势的影响聚集结构更加紧密,两个角度分布所占比例从1.9∶1变为4.0∶1;均方位移数据表明,极性基团周围存在不同扩散能力的水分子,距离极性基团越远,水分子扩散能力越强.(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王瑞勇,季米娜,柴亚辉,张璐,卢有彩[7](2010)在《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联苯双酯》一文中研究指出联苯双酯是人工合成五味子丙素的中间产物,同时由于有较低的烷基分子式结构,能够有效治疗肝脏疾病,已证实联苯双酯是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类保肝药。联苯双酯含量的测定方法有紫外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法等。荧光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本文来源于《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24)

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表面活性剂会自发聚集生成各种形状的聚集体,例如随着浓度增高变化为球形胶束、棒状结构、层状、甚至是反相胶束,胶束的形态对其溶液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法对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C16-5OXS)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且考察了不同数量表面活性剂分子数目、不同盐离子种类以及不同盐浓度对其聚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模拟初始时,表面活性剂分子均匀的分散在水相中,在4ns时,C16-5OXS快速的形成了若干小团簇;当模拟时间达到平衡时,C16-5OXS分子聚集形成5个球状胶束;当C16-5OXS分子数为200时,在模拟达到平衡状态时,C16-5OXS聚集形成棒状胶束。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胶束的形状由球形转变成棒状,这与实验现象是一致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参考文献

[1].孙少敏.对二甲基—十六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曲广淼,薛春龙,韩颖,丁伟.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胶束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一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2016

[3].曲广淼,薛春龙,程杰成,韩颖,梁爽.碳酸钠对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在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影响[J].精细化工.2016

[4].曲广淼,梁爽,薛春龙,李钟,程杰成.2,3-二甲基-5-(7’-十六烷基)苯磺酸钠油水界面的分子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6

[5].薛春龙,曲广淼,韩颖,梁爽,单晨旭.2,3-二甲基-5-(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油水界面聚集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化工科技.2016

[6].孙焕泉,赵涛涛,曹绪龙,苑世领,王其伟.钙离子对4-(5'-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在气/液表面聚集行为的影响[J].化学学报.2011

[7].王瑞勇,季米娜,柴亚辉,张璐,卢有彩.十六烷基苯磺酸钠增敏荧光光度法测定联苯双酯[C].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0

标签:;  ;  ;  ;  

十六烷基苯磺酸钠论文-孙少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