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和降水处理措施

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和降水处理措施

身份证:21010619840620XXXX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想要不断提高工程最终建设质量就必须做好前期的地质勘察工作,特别是对施工区域岩土体、地质构造以及土质稳定性的详细勘察和充分了解,从而保证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还需要采取恰当的降水处理技术,为工程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要点;降水处理;控制措施

1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外业勘察采用钻孔及探坑相结合的方式,沿截潜坝轴线方向布设4个钻孔和2个探坑,截潜坝上游布设2钻孔,钻孔间距30~50m,钻孔深度为7.4~22.0m,探坑深度1.5~2.0m,河流总体流向为由西向东,河滩宽约50m,河床高程约216.5~217.9m(假定高程基点位于河道中心,高程216.15m)。河流两岸山体较为对称,山体较为陡峭,河床宽阔,坡度较缓,植被较少。

根据当地气象局相关资料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平均气温为11.9℃,夏季最高温可达41.5℃,冬季最低温度为-24.0℃。霜期为10月下旬到次年4月中旬,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23mm。该区域地表水为地表径流水,随着降水的增加,地下水类型不同,主要是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沟谷内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砾砂层,层厚为5.3~10.4m。2014年10~11月勘察期间,该区域地下水位埋深约1.1~6.0m,水位高程为215.47~216.51m。

2工程地质勘察要点

2.1区域稳定性勘察

区域稳定性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内容,对工程后期运行状况起着很大的影响。在选择坝址的时候,工作人员一定要对施工区域和周边环境进行仔细勘测,对施工区域稳定性详细分析,从而更好地保证坝址选择的科学合理性。除此之外,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结合其它相关资料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区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结合地震监测部门所提供的资料来确定工程地震安全等级,不断提高坝址的可行性和水利工程后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2.2基岩地质特性评价

强风化片麻岩:岩体厚2.7~8.0m,顶面埋深5.3~13.5m,底面埋深8~18m,底面高程199.67~209.54m,厚度不均。弱风化岩体:岩顶面埋深8~18m,顶面高程199.67~209.54m,钻孔勘探深度内未揭穿该层。坝基渗漏:勘探过程中,坝址区软弱夹层,岩体中普遍存在节理,产状不稳定,节理贯通性较差,推断坝基岩层存在强渗漏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强风化岩体应采取防渗措施,弱风化岩体符合要求,可视为相对隔水层。左右坝肩绕渗:左右坝肩均为岩体,表层强风化层厚2~3m,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透水性较强,存在坝肩绕渗问题,如作为坝肩的坝基使用,建议进行防渗处理。

2.3地质构造勘探

只有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在对水利工程坝址进行选择的时候,周围地质构造对大坝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水利工程最终建设质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工程开始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地质构造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大坝建设区域必须有效避开地震活动范围。首先,地质勘查人员应该对区域构造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与整理,结合勘探结果对断裂带可能存在的区域进行提前预测。坝址位置应该尽可能避开断裂带,否则会严重影响大坝建设质量,甚至会引发大坝垮塌现象的发生,给当地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总之,在对坝址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避开断裂带区域,坝基应该选择岩体较为完整的区域。

2.4岩土体工程地质勘察

岩土体性质和水利工程稳定性两者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关联,同时岩土体性质对水利工程坝址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坝址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对岩土体性质进行详细勘察。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在对高坝进行修建的时候,特别是混凝土高坝,坝基一定要选择完整、质地坚硬、抗水性能好,而且透水性能差的岩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后期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堤坝最终建设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岩石性质的影响,我国近些年所建设的高坝当中,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岩石质地非常坚硬的砂岩和麻岩基础之上。近些年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遇到的岩土地基种类也不断增多,例如喷出岩,石英岩,块状结晶岩还有片麻岩。不同性质的岩土体适用于修建不同类型的大坝,喷出岩具有较好的抗渗性和强度,是一种比较好的坝基岩体,这种掩体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比较常见;块状结晶岩通常情况下适用于高混凝土坝的修建,因为这种岩体质地均匀,抗渗性能好,强度大;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喷出岩喷发时形成的断面非常脆弱,且存在松散砂砾石层和风化夹层,不利于大坝地基稳定性。混合岩片麻岩也是水利工程坝址选择过程中一种非常理想的坝基,但是这种掩体里面经常存在一定的软弱夹层和各向异层,所以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为坝基质量奠定坚实的前提基础。

3降水处理措施

3.1挖垄沟降水法

该方法适用于降雨量大、地下埋深较深的水利工程基坑降水处理中,具有施工便捷、费用低、对基坑大小和水文地质条件要求较低、工序可随时调整的优点。应用此种该方法,可以把地下水和地表积水合二为一,从而实现共同降水的目的。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应用天然建筑材料,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水利工程往往处于偏远山区,很多施工材料难以顺利运输到施工现场,因此,需要充分应用天然建筑材料。本工程施工区域位于太行山区,附近有众多的砂石料开采加工厂,砂石料储量丰富,质量优良,均能满足工程需要,并且到施工现场运距在20km以内,按业主要求,将砂砾料作为主要施工材料。

3.2轻型井点降水技术

轻型井点降水技术通常情况下应用于那些土壤含水量大、施工现场岩性复杂还有地下水位比较高的区域。这种降水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土壤基坑和渗透系数比较大的粉砂施工实际需求,除此之外,当采用井点降水方案效果不好的时候也可以换用这种方案。和其他降水技术相比较而言,此类降水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对基坑土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其次,有效封闭基坑周围的地下水;再次,在操作过程中只需要考虑支管的深度和管距,只要保证了支管的安设的科学合理性,就能不断提高降水效果。当然该降水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施工工艺比较复杂,施工成本较高而且施工技术含量也较高。

3.3井排降水技术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宽度小于150m的基坑,且基质土壤的渗透系数在1.0×10-4~1.0×10-3cm/s的基坑降水处理中,其主要优点为:降水效果明显、井距可实时调整、可实现集中排水、工序简单、施工便捷等。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地质结构有极高的要求,需要和明排水措施结合使用。本工程基坑地下水位埋深为3.5m,渗透系数为1.5×10-4cm/s,而且距离水源较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井的深度和井的间距布置要通过水力学进行计算,以确保降水的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水利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和降水处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地质勘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从而保证坝址选择的科学性。工程地质勘察可以为水利工程坝址选择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也是提高坝址选择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主要途径,需要高度重视工程地质勘察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做好降水措施,可避免水位过高对施工的影响,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出工程建设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维.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浅析[J].科技视界,2015(01):161.

[2]杨淑华.工程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重要性[J].福建建设科技,2015(05):91-92.

[3]俸涛.水文地质工程的渗漏技术措施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8(02):200-201.

标签:;  ;  ;  

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和降水处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