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剂量论文-陆欢,王世威

相对剂量论文-陆欢,王世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率波动,CTA,统计学意义,图像评价

相对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陆欢,王世威[1](2019)在《绝对时相对心率交界及心率波动过快患者降低CT冠脉成像辐射剂量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率交界及心率波动过快患者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末期)行冠脉CTA的可行性。方法从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病人中选取病例共86例,心率波动范围65~80次/min或>10次/min。其中A、B两组各24例,心率波动范围65~80次/min,A组采用绝对时相250-400ms扫描,B组采用相对时相R-R间期35-55%扫描;C、D两组为20例与18例,心率波动范围>10次/min,C组采用绝对时相250-400ms扫描;D组采用相对时相R-R间期35-55%扫描。四组均采用自动管电压和自动管电流技术,A、C两组扫描一个beat,B、D两组采用智能心动周期扫描。图像首先采取自动化最佳舒张期或收缩期重建模式,不满意后行绝对时相重建和(或)心电编辑。主观评价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制度的15分段法。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心血管CT诊断经验的医师以双盲法,根据FrankJCCTA图像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图像质量。客观评价采用美国心脏协会改良分段法,测量节段有右冠脉近段(RCA-p)、左主干(LM)、前降支近段(LAD-p)、回旋支近段(LCX-p),以该CT值的标准差SD作为图像噪声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ratio,CNR)。统计四组的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组图像质量评价及辐射剂量差异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A、B、C、D组的ED均值分别为0.67(0.39,1.19)mSv,2.33(1.39,4.19)mSv,0.79(0.44,1.14)mSv,1.59(0.73,2.45)mSv,A、B两组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Z=-5.94,P<0.01),C、D两组辐射剂量有统计学意义(Z=-3.68,P<0.01)。A组1、2、3、4分的血管段数分别为3(0.83%)、4(1.11%)、78(21.67%)、275(76.39%);B组1、2、3、4分的血管段数分别为0(0%)、17(4.73%)、88(24.44%)、255(70.83%);C组1、2、3、4分的血管段数分别为11(3.59%)、34(11.11%)、86(28.1%)、175(57.19%);D组1、2、3、4分的血管段数分别为10(3.65%)、34(12.41%)、67(24.45%)、163(59.49%)。A、B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P=0.07),C、D两组图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5,P=0.738)。A组的SNR=21.93(9.13,49),CNR=19.7(8.21,45);B组SNR=21.52(8.06,56.9),CNR=19.04(6.12,51.5),两组客观图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2,P=0.53)。C组的SNR=15.94(4.31,27.57),CNR=12.54(3.04,22.04),D组的SNR=13.81(5.82,21.8),CNR=10.99(3.84,21.98),两组客观图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P=0.262)。结论心率交界及心率波动过快患者采用绝对时相(收缩末期)扫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较大地减少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吴先想,郭红博,费振乐,崔相利,牛振洋[2](2019)在《CT值相对电子密度转换关系影响因素及其对剂量计算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条件对CT值到相对电子密度(HU-RED)转换关系及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方法:借助CT模拟定位机和电子密度模体,分析不同扫描条件下各组织替代物的CT值,建立对应的HU-RED转换关系。随机选取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肿瘤患者各8、8、6、6例,分别设计放疗计划。保持放疗计划各参数不变,选择不同电压下的HU-RED转换曲线,进行剂量计算。借助临床靶区(D_2、D_(50)、D_(95)、D_(98))和危及器官(D_(mean)、D_(max)),分析比较扫描电压的改变对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扫描层厚和扫描电流对HU-RED转换关系影响可忽略,但扫描电压对其影响较大;头颈部和盆腔肿瘤靶区(D_2、D_50、D_95、D_98)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29);胸部和腹部肿瘤靶区(D_50、D_95、D_98)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43);脑干、患侧肾、小肠、双侧股骨头、脊髓、膀胱的平均剂量及脊髓的最大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36)。结论:CT模拟定位机扫描电压的改变可显着影响剂量的计算,因此治疗计划中需要选用与CT扫描电压相一致的HU-RED转换曲线进行剂量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戴天缘,刘新国,戴中颖,贺鹏博,马圆圆[3](2019)在《TEPC壁对重离子束微剂量学测量及相对生物学效应计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TEPC)广泛应用于重离子束微剂量学测量,提供用于计算相对生物学效应(RBE)的基础数据。为研究TEPC壁对重离子束微剂量学测量及RBE计算的影响,在蒙特卡罗(MC)模拟中引入理想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Ideal-TEPC),精确计算得到碳离子束不同水等效深度处的微剂量学量及RBE。Ideal-TEPC和常规TEPC的计算结果表明:TEPC壁会使碳离子束产生较大的辐射场畸变,且会使TEPC测量结果及RBE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偏差,该偏差随贯穿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将TEPC壁视为具有固定水等效厚度的水层可在数值上抵消TEPC壁对RBE计算的影响,但在展宽Bragg峰(SOBP)后端会产生过修正现象。Ideal-TEPC结合MC模拟能有效避免TEPC壁效应及TEPC壁引起的辐射场畸变对重离子束微剂量学量和RBE计算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奇,高丽君,张玉勤,刘吉起[4](2019)在《长角血蜱野外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长角血蜱野外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方法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4-9月采集河南省王屋山区未接触过任何杀虫剂的长角血蜱野外种群。采用药膜法测定长角血蜱成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机值分析,拟合毒力回归方程,确定半数致死剂量、99%致死剂量,计算诊断剂量。结果建立了对敌敌畏、双硫磷、仲丁威、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6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分别为y=1.549 9+1.359 4x、y=2.343 3+1.225 6x、y=-6.850 7+5.213 9x、y=0.866 1+1.571 1x、y=0.411 6+2.277 8x和y=2.551 8+1.018 9x;相应的诊断剂量分别为35.505 6、10.764 7、1.047 4、25.872 9、2.171 4和97.063 2 mg/L。结论建立了长角血蜱野外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可作为长角血蜱抗药性监测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戴天缘,李强,陈卫强,刘新国,戴中颖[5](2017)在《大分割碳离子放射治疗中相对生物学效应与剂量依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碳离子束进行大分割放射治疗从而缩短治疗周期是碳离子束治疗的优势之一。为研究大分割放疗增加单次照射剂量后,碳离子束相对生物学效应(RBE)的变化,应用细胞存活线性平方(LQ)模型推导出RBE与剂量的依赖关系。基于此关系研究了具有不同辐射敏感性的肿瘤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RBE随剂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0 Gy范围内,不论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具有怎样的辐射敏感性,肿瘤细胞的RBE值始终大于正常组织细胞。此外,基于理论推导和对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证实了RBE随剂量增加而递增现象的存在。这些结果对应用碳离子束进行大分割放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7年04期)

陈婧姼[6](2017)在《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4L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及治疗肺癌相对安全有效处方剂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探究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4L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其临床价值。2.以质量验证D90为依据,探寻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相对安全有效的处方剂量。方法:1.CT引导下应用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肺癌4L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患者15例,术前应用叁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植入计划,术中均采用CT引导,按照病灶与体表穿刺点位置设定进针倾角并固定模板位置,精确穿刺至靶区后植入I~(125)粒子。患者处方剂量为120Gy,粒子活度2.59×107Bq。术后疗效评价采用TPS验证放射性粒子剂量分布情况,观察术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术后2个月靶淋巴结的局部变化情况。2.回顾性研究了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的28例放化疗后复发的晚期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I~(125)粒子,活度0.7mCI,数目10-80颗。术后即刻扫描CT行TPS(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剂量验证,按照术后D90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4例D90为10000-12000cGy,B组14例D90为12000-14000cGy。术后2个月、6个月复查胸CT,评价疗效。观察两组客观缓解率ORR(CR+PR),局部控制率LCR(PR+CR+SD)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植入治疗4L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质量验证D90中位剂量13630cGy,满意率为93.3%。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8例,病灶稳定(SD)3例,客观缓解率80%(12/15),局部控制率100%(15/15)。患者憋气、声音嘶哑及咳嗽等局部压迫症状术后1月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气胸,无大血管、气管及食管损伤。2.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两组患者,10000-12000cGy组2个月客观缓解率为50%,12000-14000cGy组2个月客观缓解率为78.5%,10000-12000cGy组2个月局部控制率为71.4%,12000-14000cGy组2个月局部控制率为85.7%,10000-12000cGy组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57.1%,12000-14000cGy组6个月客观缓解率为85.7%,10000-12000cGy组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78.5%,12000-14000cGy组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严重的咯血、气胸、放射性肺炎及骨髓抑制。结论:1.本实验基本证实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肺癌4L组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显着,安全可行,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方法。2.本实验基本证实了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2000-14000cGy的处方剂量可能疗效更好,为临床在处方剂量的选择上提供了一个新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桂林医学院》期刊2017-06-01)

彭宇,谷娅,王静,赵丽娜,陈艺[7](2017)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护理配合。方法以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入住的60例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MWH小剂量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相关指标[出血停止时间、肝素使用时间、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血小板计数(PLT)]、治疗护理干预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及治疗护理干预后病死率比较情况。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1.43±0.31)d、肝素使用时间(4.13±1.31)d、术中引流量DIC指标恢复正常时间(3.98±0.50)d分别均显着短(P<0.05);治疗、护理干预后两组PT、a PTT分别均显着降低,PLT显着升高,APACHE II评分分别均显着减小;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16.12±2.48)s、a PTT(27.26±0.61)s分别均降低显着,治疗护理后1 d、7 d、14 d,APACHEII评分(20.81±4.49)分、(15.62±3.89)分、(9.13±2.38)分分别均减小显着,PLT(98.82±28.98)×109/L升高显着,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配合低分子肝素小剂量治疗对重度脓毒症伴DIC患者病情控制作用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17年01期)

卢振方,叶品良,沈涛[8](2015)在《试论中医方剂中的相对剂量与绝对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剂量的影响因素着手,结合理论和临床研究有关内容,对方剂剂量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进行探讨,认为方剂的剂量是一个整体概念,具有绝对和相对的两面性,两种不同状态各自彰显其本质特征,应当明确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以提高中医复方疗效为目的,更好地为中医临床服务。(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5年11期)

曹延延,张文慧,瞿宇晋,白晋丽,金煜炜[9](2015)在《Sanger测序技术相对定量分析SMN基因剂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便、经济且直观的SMN基因定量检测方法并评价其实验性能。方法:建立一种基于Sanger测序技术的相对定量检测方法:在SMN基因的同源序列处设计引物,使PCR产物涵盖4个SMN基因差异位点。由于SMN1和SMN2基因在一个PCR反应中同时扩增,因而二者可互为内对照,通过比较测序图中差异碱基峰的高度,分析SMN1和SMN2基因剂量。①含有SMN1和SMN2基因不同摩尔比例的质粒混合物模拟不同SMN基因剂量比值,用于新方法的建立。②应用新方法和MLPA技术同时检测223例临床诊断为脊肌萎缩症(SMA)的患儿和21 6例对照样本,并计算实验敏感度和特异度,用于新方法实验性能的评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反映新方法与MLPA检测结果的一致性。③对于新方法发现的SMN1杂合缺失患儿,扩增所有SMN基因编码区筛查点突变,并通过比较突变碱基与野生碱基峰高来初步判定突变是否位于SMN1基因。结果:当SMN1或SMN2基因纯合缺失、SMN1与SMN2的摩尔比例为1:1~1:4或4:1时,基于Sanger测序的新方法均可准确检出。与MLPA结果相比,新方法的实验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98.6%。ROC曲线分析显示新方法与MLPA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P<0.001;AUC=0.986)。此外,本研究共发现10例SMN1杂合缺失的SMA患儿,其中9例应用该方法筛查到点突变且提示突变位于SMN1基因,并全部经T-A克隆测序得以证实。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Sanger测序技术的SMN相对定量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用于诊断缺失型SMA,还可用于筛查SMN1点突变。本研究提示Sanger测序除了作为检测序列变异的金标准,在某种情况下还可用于相对定量分析基因剂量的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5-11-01)

卢峰,高泽宇,宋钢,李海亮,张琳[10](2015)在《电子加速器输出剂量与实测剂量相对偏差的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电子加速器输出剂量与实测剂量相对偏差的现状,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促进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工作。方法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77号技术报告中的测量方法对22家医院的26台医用电子加速器输出剂量进行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包括PTW公司UNIDOS型剂量仪、30013型0.6cc电离室及国产30 cm×30 cm×30c m水箱。校准点处相对偏差在±3.0%以内的评价为合格,非校准点处相对偏差在±5.0%以内的评价为合格。结果 54个校准点处剂量偏差合格率为64.8%,偏差范围为-13.9%~8.0%;79个非校准点处剂量偏差合格率为65.8%,偏差范围为-23.1%~20.7%。结论电子加速器输出剂量与实测剂量相对偏差的合格率较低,加强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工作非常必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辐射卫生》期刊2015年05期)

相对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条件对CT值到相对电子密度(HU-RED)转换关系及放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影响。方法:借助CT模拟定位机和电子密度模体,分析不同扫描条件下各组织替代物的CT值,建立对应的HU-RED转换关系。随机选取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肿瘤患者各8、8、6、6例,分别设计放疗计划。保持放疗计划各参数不变,选择不同电压下的HU-RED转换曲线,进行剂量计算。借助临床靶区(D_2、D_(50)、D_(95)、D_(98))和危及器官(D_(mean)、D_(max)),分析比较扫描电压的改变对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扫描层厚和扫描电流对HU-RED转换关系影响可忽略,但扫描电压对其影响较大;头颈部和盆腔肿瘤靶区(D_2、D_50、D_95、D_98)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29);胸部和腹部肿瘤靶区(D_50、D_95、D_98)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43);脑干、患侧肾、小肠、双侧股骨头、脊髓、膀胱的平均剂量及脊髓的最大剂量有显着性差异(P≤0.036)。结论:CT模拟定位机扫描电压的改变可显着影响剂量的计算,因此治疗计划中需要选用与CT扫描电压相一致的HU-RED转换曲线进行剂量计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陆欢,王世威.绝对时相对心率交界及心率波动过快患者降低CT冠脉成像辐射剂量的价值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2].吴先想,郭红博,费振乐,崔相利,牛振洋.CT值相对电子密度转换关系影响因素及其对剂量计算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9

[3].戴天缘,刘新国,戴中颖,贺鹏博,马圆圆.TEPC壁对重离子束微剂量学测量及相对生物学效应计算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9

[4].赵奇,高丽君,张玉勤,刘吉起.长角血蜱野外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相对敏感基线和诊断剂量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5].戴天缘,李强,陈卫强,刘新国,戴中颖.大分割碳离子放射治疗中相对生物学效应与剂量依赖关系的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7

[6].陈婧姼.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4L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及治疗肺癌相对安全有效处方剂量的研究[D].桂林医学院.2017

[7].彭宇,谷娅,王静,赵丽娜,陈艺.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治疗重度脓毒症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7

[8].卢振方,叶品良,沈涛.试论中医方剂中的相对剂量与绝对剂量[J].西部中医药.2015

[9].曹延延,张文慧,瞿宇晋,白晋丽,金煜炜.Sanger测序技术相对定量分析SMN基因剂量[C].第十四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5

[10].卢峰,高泽宇,宋钢,李海亮,张琳.电子加速器输出剂量与实测剂量相对偏差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5

标签:;  ;  ;  ;  

相对剂量论文-陆欢,王世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