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文学论文-杨菁

川端康成文学论文-杨菁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端康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策略

川端康成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菁[1](2019)在《论异化翻译策略在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被誉为"日本文学世界的象征"。译者该如何翻译川端作品才能使广大读者深刻感受并领悟到来自川端文学特有的日本式的美呢?文章认为,在综合采用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翻译原文之前,翻译策略的思考和选择尤为重要。文章以《我在美丽的日本》一文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川端文学的特点和各类翻译策略的特点,探讨翻译川端文学作品时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倾向,提出翻译川端文学应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这一思考。(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2期)

李圣杰[2](2019)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与战争经历》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学界普遍认为,川端康成二战期间沉迷古典文学,超然物外,对战争不持褒贬,或明哲保身,或遵循中庸之道。然而,本文根据川端两次中国东北之行和出任日本海军特攻队基地报道员一职的经历,考证发现川端曾参与迎合时局、有助日本国策的活动。1937-1945年期间,川端对战争有过迷惘、推崇、质疑和否定的复杂心理过程,并非日本学者所言那么超然物外。毋庸置疑,川端对战争本质的认知过程是痛苦的,给他的精神世界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并对他战后的文学创作和生死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日语学习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萌,张江花[3](2019)在《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义上的艺术派或现代派,包括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派。其中,新感觉派是代表。本文主要从新感觉派的定义及代表作家、前人研究综述这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对川端康成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雪国》《伊豆舞女》和川端康成的美学意识。(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32期)

张颖[4](2019)在《文学经典重塑乡土景观——以川端康成《雪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前期研究公认,该作品孤冷幽玄的东方唯美意象与北国雪乡越后汤沢的乡土景观原型密切关联。然而文学作品不只是一个过去完成、自我封闭的世界。文学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试图说明:一旦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翻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就会发现诸如《雪国》这样的经典文本所提供的文学经验,同样也引导并重塑着地方乡土景观的定性和定位。作家、作品、读者、住民、景观,共同沿袭文本历史、创造现实生活。(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明铭[5](2019)在《简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茶道——以《千只鹤》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端一直经历着亲人的死别,直到他十六岁的时候,祖父因病去世。至此,川端变成了天涯孤独的人。这些经历奠定了川端康成文学中的"无常观"基调。此外,川端沉迷于日本传统文化尤其是茶道,并深受其影响。在其文学创造中,随处可见"无常观"和传统文化的痕迹。这些在川端康成文学中表现为虚无美。一、前言日本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岛国。从四季的轮换(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杭萍[6](2019)在《战争半未亡人的精神之恋:川端康成的文学抵抗与妥协》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值青春妙龄的少女因男方的出战或阵亡而执意凭借记忆的闪现延续着肉体空缺的恋爱美学,这些被川端康成冠名为"战争半未亡人"的精神之恋是游离于结婚报国主旋律之外的边缘化时代表征。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战时文本中过去的瞬间片段可以汇入现时并支配未来;战后文本则在记忆与忘却中探寻对过去加以扬弃的路径。战时乃至战后的这一系列战争半未亡人的情爱物语不仅折射出历史与文本之间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也留存着作家在与时代洪流的疏离与参与中由抵抗转向妥协的印记。(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李圣杰[7](2018)在《莫言与川端康成文学的邂逅》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中日两国地缘相邻,文化同源,邦交历史源远流长。日本自古尊中国为师,在佛教、文学、艺术、儒学和律令制等诸多方面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单向输出模式颇为持久。然而,明治维新以降,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日本脱亚入欧,向近代化国家迈进,跨越式的发展使其跃为亚洲强国。经济是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日本文化凭借经济发展开始向世界扬播。20世纪中下叶,是中国对日本文化学习和(本文来源于《人文论丛》期刊2018年02期)

王新新[8](2018)在《战后川端康成文学活动的政治维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政治"这一概念置于"不可视的、无意识的"框架中,通过对战后川端康成文学活动中"不可视的、无意识的"部分的考察,探讨其"政治"表征,以期更加切近战后川端文学的实质,为全面认识川端文学提供一个可行且有效的视角。战后,川端做出回归古典传统的文化抉择时,即进入了"政治"的轨道,并通过自身文学走向世界,用"日本美"将日本与西方、用"现代性"将日本与亚洲国家区别开来,使"日本"变得愈加独一无二、卓尔不群。可以说,战后川端最大的"政治",就是怀着对"日本"这个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大打"日本牌",并通过将自身文学与"日本"绑定,取得"共赢"。(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8年04期)

周密[9](2018)在《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生死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文学对死亡的特别关注与特别视角一直为读者及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独特的生死美学构成了川端文学永恒的魅力。本文试图通过部分作品,接近这位作家的灵魂,探讨潜藏于他文学中的生死之念及其变化。(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陈艳,陈高峰[10](2018)在《川端康成文学对莫言文学的影响探析——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着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学界的地位,为他走向世界文坛,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铺平了道路。中国作家莫言在其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在其文学创作的初期曾经受到过川端康成的很大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本文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谈起,对莫言文学与川端康城文学进行对比与解读,从而发掘两位世界级文学巨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川端康成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学界普遍认为,川端康成二战期间沉迷古典文学,超然物外,对战争不持褒贬,或明哲保身,或遵循中庸之道。然而,本文根据川端两次中国东北之行和出任日本海军特攻队基地报道员一职的经历,考证发现川端曾参与迎合时局、有助日本国策的活动。1937-1945年期间,川端对战争有过迷惘、推崇、质疑和否定的复杂心理过程,并非日本学者所言那么超然物外。毋庸置疑,川端对战争本质的认知过程是痛苦的,给他的精神世界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并对他战后的文学创作和生死观有着深刻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端康成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菁.论异化翻译策略在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合理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李圣杰.川端康成的文学与战争经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

[3].张萌,张江花.浅谈国内关于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川端康成的创作为中心[J].考试周刊.2019

[4].张颖.文学经典重塑乡土景观——以川端康成《雪国》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张明铭.简析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茶道——以《千只鹤》为中心[J].唐山文学.2019

[6].张杭萍.战争半未亡人的精神之恋:川端康成的文学抵抗与妥协[J].外国文学评论.2019

[7].李圣杰.莫言与川端康成文学的邂逅[J].人文论丛.2018

[8].王新新.战后川端康成文学活动的政治维度探析[J].外国文学.2018

[9].周密.论川端康成文学中的生死观[J].北方文学.2018

[10].陈艳,陈高峰.川端康成文学对莫言文学的影响探析——从《雪国》与《白狗秋千架》谈起[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川端康成文学论文-杨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