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昆虫论文-陈飞龙,黄凤生,夏俊勇,王义平

模式昆虫论文-陈飞龙,黄凤生,夏俊勇,王义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式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昆虫生态学,昆虫群落,多样性,山核桃林

模式昆虫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龙,黄凤生,夏俊勇,王义平[1](2019)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4种不同经营模式下(荒废野生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结构的差异,对山核桃林经营模式提出意见与建议。采用马氏网、灯诱和样方调查收集昆虫标本,利用Excel 2013, SPSS 19.0软件对昆虫多样性特征参数、群落稳定性、主分量、群落相似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共获得标本22 283号,共计9目84科163种,在物种数上优势类群均为鞘翅目Coleoptera和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个体数量上优势类群均为同翅目Homoptera和直翅目Orthoptera。从特征性指数看,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昆虫多样性指数为3.64,均匀度指数为0.74,表现都为最好;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昆虫多样性指数为3.12,均匀度指数为0.61,表现次之;马氏网法收集到的昆虫群落中,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显着高于其他林(P<0.05),荒废野生和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的昆虫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着,但显着高于其他林(P<0.05),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的昆虫优势度指数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林(P<0.05)。从群落结构稳定性上看,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的天敌与害虫种数比值(Sn/Sp)为0.39,表现最好,说明昆虫群落内部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制约能力较高;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的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比值(St/Si)为0.04,表现最好,说明昆虫种间数量的相互制约能力较强。主分量分析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昆虫群落变化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相似性分析发现,在度量值为5时,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和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群落结构接近,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和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的昆虫生态结构最稳定,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次之。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无法荒废山核桃林,因此,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经营模式更适合农户,也是未来山核桃林经营模式发展的方向。图2表6参24(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Saif-Ur-Rehman[2](2019)在《10种真菌对叁种昆虫的毒力差异与调控宿主基因表达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中,昆虫病原真菌(EPF)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微生物相比,EPF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表皮渗透进入昆虫体内,其他微生物需要通过口器摄入才能引起感染。在真菌穿透昆虫表皮的过程中,昆虫和病原真菌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病原真菌导致昆虫死亡。整个过程中涉及多种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虽然以前的研究揭示了其中一些机制,但很多机制仍然未被揭示。本研究利用叁个属(Metarhizium,Isaria和Beauveria)的病原真菌对叁种昆虫(米象Sitophilus oryzae.桃蚜Myzus persicae,豌豆芽Acyrthosiphon pisum)的致病效率和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对米象毒力最强的菌株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分生孢子剂量为1×10~7/ml时,各种病原菌的LT_(50)值不同,ME-33(ILT-01)Isaria cateniannulatus为3.63±0.11天、Qin-21 Beauveria bassiana为4.17±0.18天Qin-18 Metarhizium pingshaense为8.58±0.33天。对于刺吸式昆虫,在所有被测菌株中,Isaria的致病性最强,LT50值较低。桃蚜比豌豆蚜更易受到Isaria sp侵染,并且致病性与分生孢子的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在四个被测试的EPF’分离株中,I.fumosorosea(SP-535)和I.fumosorosea(G-800)对桃蚜M.persicae的毒力较高,LC_(50)和LC_(90)分别为4.6×10~4、5.2×10~5、1.47×10~6和1.76×10~8;对豌豆芽A.pisum的LC_(50)和LC_(90)分别为5.9×10~5、7.8×10~6、1.97×10~8和3.30×10~9。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菌株均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另外,我们还研究了豌豆芽A.pisum酶活性变化:抗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AKP-碱性磷酸酶。两种供试菌株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受到抑制,与对照比较P<0.05,POD和SOD活性在Qin-13的24 hpi和SP-535的6hpi均受到抑制。SOD酶活性在SP-535的12小时后受到抑制,在Qin-13的24小时后受到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晚受到抑制,在Qin-13的48小时后受到抑制,在SP-535的60小时后受到抑制。AKP在一些较早的时间点降低了活性,但在随后的时间点,AKP活性在两种被测菌株中都增加了。在GST酶活性方面,高毒株SP-535的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其他分离株没有明显抑制。毒力较弱的Metarhizium对酶活性影响不大。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与真菌SP-535感染60小时相比,一共有2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2个基因上调表达,227个下调表达。而在感染6小时后二者一共有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6个上调表达,66个下调表达。而通过KEGG分析表明,实验组感染60小时后一共有74个差异表达基因,而6小时感染后,仅有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其中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降解、葡萄糖代谢、嘌呤和赖氨酸代谢等的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真菌感染的影响。这些代谢相关基因在真菌侵染豌豆蚜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致病性,毒力的差异与被感染后宿主昆虫相关生化代谢途径酶活性的下降和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关。本研究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与寄主昆虫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路岗[3](2019)在《浅谈小学德育教育新模式——通过“昆虫品质”教育实现育人成才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必须要考虑寻求学生生活中更为贴近的生活细节和社会现实,而昆虫教育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德育教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内容,这是因为在大自然中寻找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动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最为高效的情况之下,了解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在目前的实践教育和体验活动中,并不能从教育中的榜样性人物身上得益,他们离人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尤其小学生对此比较陌生,甚至新时期的年轻老师对这些目标也比较陌生,而且德育教育目前在与应试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在不断地弱化,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在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9年20期)

于文倩[4](2018)在《四宝山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裸露山体以及其废弃地严重影响着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特别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丧失。如何在破坏山体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植被恢复治理后的淄博市四宝山破坏山体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植物群落、昆虫群落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昆虫物种多样性,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对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目的是探讨不同人工恢复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筛选适于矿山植被恢复的树种和恢复模式。为今后同类矿山植被恢复提供依据和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恢复模式的植物和昆虫群落调查分析发现:(1)采用树高分异度评价不同造林树种适应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火炬树、黄栌、紫荆、紫叶李、国槐、黄山栾、五角枫、小叶朴、黑松、侧柏、白杜;(2)以昆虫物种数和个体数之比反映群落相对稳定性发现,黑松纯林、紫叶李纯林、黄山栾纯林稳定性高于自然恢复荒坡,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好。2.通过不同恢复模式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发现:(1)与自然恢复荒坡相比,有9种人工恢复模式的4项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均显着优于自然恢复荒坡,其中紫叶李纯林表现最优,其多样性指数值为1.53,优势集中性指数值为0.23,丰富度指数值为1.18,均匀度指数值为0.85;(2)与自然恢复荒坡相比,有5种恢复模式的4项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均显着优于自然恢复荒坡,其中黑松纯林表现最优,其多样性指数值为1.89,优势集中性指数值为0.17,丰富度指数值为2.21,均匀度指数值为0.82。综合来看,大部分人工恢复模式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显着。3.通过不同恢复模式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发现,人工造林恢复模式中,只有黑松纯林的4项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标均显着优于自然恢复荒坡,其多样性指数为1.84,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2,丰富度指数为1.96,均匀度指数为0.84,表明这种恢复模式下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最好。4.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昆虫物种多样性相关性分析得出,昆虫物种多样性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734,两者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5.用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综合评价表明,四宝山12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恢复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黑松纯林、紫叶李纯林、紫荆纯林、国槐纯林、黄山栾纯林、五角枫纯林、侧柏纯林、白杜纯林、小叶朴纯林、自然恢复荒坡、黄栌纯林和火炬纯林。黄栌纯林、火炬纯林2种模式恢复效果低于自然恢复荒坡,建议调控为混交林。黄山栾纯林、国槐纯林、白杜纯林、五角枫纯林4种模式有潜在虫害爆发风险,建议加强监控,必要时调控为混交林;侧柏纯林、小叶朴纯林2种模式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改善效果不佳,建议继续跟踪调查;黑松纯林、紫叶李纯林、紫荆纯林3种模式为本地区现有恢复模式中最适合提升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模式,黑松、紫叶李和紫荆3个树种为最适合改善四宝山矿山生态恢复区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树种,建议使用并继续研究验证。(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11-25)

高素红,吉志新,赵春明,周印富[5](2018)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以《昆虫研究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昆虫研究法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意欲从根本上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顺序对学生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32期)

黄晓磊,邓鋆,彭凌飞,刘启飞[6](2018)在《领域前沿驱动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昆虫分类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生教育不但要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为产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研究生课程如何适应并体现领域前沿进展,对于是否能够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以昆虫分类学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为例,开展了领域前沿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获得研究生的积极评价。在此经验基础上,对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武夷科学》期刊2018年00期)

陈飞龙[7](2018)在《不同经营模式下浙江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又名山核桃,主要分布在以浙江临安为中心的天目山山区。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颇受人们的喜爱,已成为该地区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产业发展,传统经营方式的山核桃林地生态问题日渐严重,为此,专家提出设置隔离带、套种作物、改变施肥方式等生态化的经营模式。昆虫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好坏能够间接反映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变化。本研究利用马氏网、灯诱和样方调查的方法,在2016-2017年对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山核桃林(1号林:荒废野生的山核桃林;2号林:林下种植植物的山核桃林;3号林:传统经营的山核桃林;4号林:参照有机化管理的山核桃林)进行昆虫调查,并利用Excel2013,SPSS19.0软件对数据整理计算。结果如下:1.共获得标本22283号,共计9目84科163种。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种类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6.99%、16.56%、14.72%;头喙亚目/胸喙亚目、直翅目、双翅目数量最多,分别占总个数的53.54%、14.28%、11.10%。2.4种经营模式中均为鞘翅目和鳞翅目种类最多,头喙亚目/胸喙亚目和直翅目数量最多。对特征指数分析发现,1号林和2号林的多样性较好,物种较丰富;3号林和4号林优势度较高,存在明显优势种。对4种经营模式中马氏网内昆虫群落的特征指数差异性分析发现1号林和2号的昆虫群落差异较小,3号林的多样性显着低于其他林,且优势度显着高于其他林,存在明显优势种,群落稳定性较差(P<0.05)。3.时间动态分析中发现,在各个阶段4种经营模式中马氏网内昆虫均为植食性昆虫种类和数量最多,其他功能性昆虫种类数量接近;4种经营模式中各功能性昆虫在各个时间段变化趋势基本相同。4.稳定性分析中发现4号林的Sn/Sp比值最高,群落内部食物网的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制约能力较高;1号林St/Si比值最高,昆虫群落结构较其他更稳定。5.主分量分析中发现,捕食性个体数和物种数、寄生性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1号林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捕食性个体数和中性昆虫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2号林昆虫群落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中性昆虫物种数、钻蛀性物种数、植食性物种数及寄生性物种数的综合因子对3号林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寄生性物种数和个体数、捕食性个体数及钻蛀性物种数和个体数的综合因子对4号林昆虫群落变化起主导作用。6.相似性分析中发现,在度量值为5时,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昆虫群落可分为3类:2号林和4号林归为一类,3号林为一类,1号林为一类。(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06-06)

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8](2018)在《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杆状病毒几丁质酶基因(v-Chi A)密码子使用在病毒基因组进化的基因水平转移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比较分析了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几丁质酶基因(Chi-h)、沙雷氏菌几丁质酶基因(Chi A)以及杆状病毒以lef-8、lef-9和polh/gran基因为代表的基因组(表示为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模式。结果表明,杆状病毒v-Chi A与昆虫Chi-h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ENc)及与沙雷氏菌Chi A的GC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杆状病毒lef8-lef9-pg的GC含量、GC3s含量、ENc值以及沙雷氏菌Chi A的GC3s含量、EN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杆状病毒v-Chi A与lef8-lef9-pg、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同义密码子使用均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992、0.870、0.862)。选择与突变共同影响杆状病毒v-Chi A和lef8-lef9-pg的密码子使用,而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的密码子使用完全由选择所影响。综上所述,杆状病毒v-Chi A的碱基组成及密码子偏好性与昆虫Chi-h相似,与lef8-lef9-pg不同;密码子使用的影响因素与lef8-lef9-pg相似,与昆虫Chi-h和沙雷氏菌Chi A不同。上述结果从密码子使用角度证实了杆状病毒v-Chi A来源于昆虫Chi-h的水平转移。(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张帆,李姝,王苏[9](2017)在《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进展及模式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设施蔬菜栽培方式为蚜虫类、蓟马类、粉虱类、斑潜蝇等小型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繁殖和为害的生态环境,易暴发严重危害。而天敌昆虫是自然存在的害虫控制因子,是目前害虫生物防治的首选技术和发展方向。文章介绍和分析了蔬菜害虫的天敌昆虫应用的主要类型及研究进展,并对设施蔬菜的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几种天敌昆虫精准释放参数、混合释放机理及其功能植物种类与布局等,提出了设施蔬菜害虫的天敌保护利用技术新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31期)

王夏璐[10](2017)在《昆虫转运蛋白TRP模式识别功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免疫系统是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模式识别作用则是先天性免疫反应能够发生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昆虫能够利用自身有限的编码基因来应对种类繁多的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由于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模式识别受体在不同物种中被鉴定。近年来研究发现,昆虫体内转运相关蛋白除运输能量物质以维持昆虫正常生理外,也存在模式识别作用进而参与免疫应答,这一现象已开始受到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本文来源于《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1)

模式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中,昆虫病原真菌(EPF)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微生物相比,EPF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表皮渗透进入昆虫体内,其他微生物需要通过口器摄入才能引起感染。在真菌穿透昆虫表皮的过程中,昆虫和病原真菌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最终,病原真菌导致昆虫死亡。整个过程中涉及多种生物化学和生理机制,虽然以前的研究揭示了其中一些机制,但很多机制仍然未被揭示。本研究利用叁个属(Metarhizium,Isaria和Beauveria)的病原真菌对叁种昆虫(米象Sitophilus oryzae.桃蚜Myzus persicae,豌豆芽Acyrthosiphon pisum)的致病效率和病理学进行了研究。对米象毒力最强的菌株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在分生孢子剂量为1×10~7/ml时,各种病原菌的LT_(50)值不同,ME-33(ILT-01)Isaria cateniannulatus为3.63±0.11天、Qin-21 Beauveria bassiana为4.17±0.18天Qin-18 Metarhizium pingshaense为8.58±0.33天。对于刺吸式昆虫,在所有被测菌株中,Isaria的致病性最强,LT50值较低。桃蚜比豌豆蚜更易受到Isaria sp侵染,并且致病性与分生孢子的剂量和暴露时间有关。在四个被测试的EPF’分离株中,I.fumosorosea(SP-535)和I.fumosorosea(G-800)对桃蚜M.persicae的毒力较高,LC_(50)和LC_(90)分别为4.6×10~4、5.2×10~5、1.47×10~6和1.76×10~8;对豌豆芽A.pisum的LC_(50)和LC_(90)分别为5.9×10~5、7.8×10~6、1.97×10~8和3.30×10~9。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菌株均表现出较强的毒力。另外,我们还研究了豌豆芽A.pisum酶活性变化:抗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解毒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羧酸酯酶CarE和AKP-碱性磷酸酶。两种供试菌株的羧酸酯酶CarE活性均受到抑制,与对照比较P<0.05,POD和SOD活性在Qin-13的24 hpi和SP-535的6hpi均受到抑制。SOD酶活性在SP-535的12小时后受到抑制,在Qin-13的24小时后受到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晚受到抑制,在Qin-13的48小时后受到抑制,在SP-535的60小时后受到抑制。AKP在一些较早的时间点降低了活性,但在随后的时间点,AKP活性在两种被测菌株中都增加了。在GST酶活性方面,高毒株SP-535的酶活性明显降低,而其他分离株没有明显抑制。毒力较弱的Metarhizium对酶活性影响不大。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与真菌SP-535感染60小时相比,一共有2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2个基因上调表达,227个下调表达。而在感染6小时后二者一共有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56个上调表达,66个下调表达。而通过KEGG分析表明,实验组感染60小时后一共有74个差异表达基因,而6小时感染后,仅有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通过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其中细胞色素P450、谷胱甘肽、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降解、葡萄糖代谢、嘌呤和赖氨酸代谢等的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真菌感染的影响。这些代谢相关基因在真菌侵染豌豆蚜过程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的毒力和致病性,毒力的差异与被感染后宿主昆虫相关生化代谢途径酶活性的下降和基因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关。本研究为了解昆虫病原真菌与寄主昆虫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式昆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陈飞龙,黄凤生,夏俊勇,王义平.不同经营模式下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结构[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Saif-Ur-Rehman.10种真菌对叁种昆虫的毒力差异与调控宿主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路岗.浅谈小学德育教育新模式——通过“昆虫品质”教育实现育人成才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

[4].于文倩.四宝山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植物和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

[5].高素红,吉志新,赵春明,周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以《昆虫研究法》为例[J].才智.2018

[6].黄晓磊,邓鋆,彭凌飞,刘启飞.领域前沿驱动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以昆虫分类学为例[J].武夷科学.2018

[7].陈飞龙.不同经营模式下浙江山核桃林昆虫群落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8].石生林,张莹,周敬林,刘彦群,秦利.杆状病毒与昆虫和沙雷氏菌间的几丁质酶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J].蚕业科学.2018

[9].张帆,李姝,王苏.可持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设施蔬菜害虫的进展及模式创新[J].农业工程技术.2017

[10].王夏璐.昆虫转运蛋白TRP模式识别功能初探[C].2017第七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7

标签:;  ;  ;  ;  

模式昆虫论文-陈飞龙,黄凤生,夏俊勇,王义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