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与排斥论文-薛美琴,马超峰

包容与排斥论文-薛美琴,马超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包容与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会员制,角色,包容,排斥

包容与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薛美琴,马超峰[1](2019)在《包容还是排斥:非营利组织中会员制的治理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会员制是一种古老的制度设计,在非营利组织中也是常见的治理机制。异质性的会员基于不同的认知参与到非营利组织之内,禀赋的差异又形成了角色的差别。与此同时,对于组织认同的差异形成了组织内部的分化,包容还是排斥这样的治理张力在组织内部展开。也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会员制成为理解非营利组织治理的关键。文章通过对现有非营利组织会员制问题的综述,来理解当下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问题。借助这样一个视角,形成对现有研究的一个反思支点。(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托马斯·斯坦利·波普科维茨,黄晓磊,阚维[2](2019)在《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对人的塑造:学校教育实践中包容和排斥的双重姿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将标准作为思考普遍性和差异性事件的方式。教育中的标准是人们在反思和管理儿童过程中生成的原则。从美国教育的历史来看,这些标准与"儿童是谁、应该是谁、谁是‘不同的’并因而受到排斥"等规则相互关联。20世纪之交,在美国社会与教育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差异和区分是如何历史地塑造了"城市(落后学校)"教师和儿童。美国有关教与学的教育科学体现着对群体进行区分的文化议题,这些文化议题内嵌于双重姿态中:一重表现为对美国学校教育能够培养所有儿童,并使其充分体现当代生活方式和道德秩序的期望;另一重表现为在这种包容性的期望中,人们对其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和具有危险性的群体充满担忧。美国学校教育改革对某类群体的塑造,具有包容性和排斥性双重姿态的特征,这种认识是通过当前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历史方法获得的。此外,学校教育改革的双重姿态能够揭示当代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框架所具有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逯浩奋,梅畅,向安强[3](2019)在《城乡流动、社会排斥与城市包容:珠叁角代耕农的社会情绪及化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迁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珠叁角地区形成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其主要分布在城郊、城乡结合部及城中村,为珠叁角城乡经济发展有历史贡献,却因政策变化、经济发展等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沦为具有"双重边缘性"的弱势群体并引发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问题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区域性问题。城市问题俨然已逐步上升为事关城市区域联动发展的系统性议题,城乡流动、城乡排斥、城乡融合、城市包容等诸多议题愈来愈被纳入城市管理研究之中。代耕农问题的产生,在本质上与城市化有着密切关联,代耕农贬抑的社会情绪反过来对于城市管理、城市发展又有着巨大不良影响,代耕农问题也是城市问题。从代耕农与城市互动视角,探讨代耕农社会情绪的产生逻辑,分析代耕农社会情绪对城市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代耕农社会情绪的化解策略。(本文来源于《古今农业》期刊2019年01期)

蒋满霖,王艳红,夏洁[4](2016)在《新常态下金融包容的文献综述——基于金融排斥、金融生态辨析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中国新常态大背景下,经济新常态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金融的新常态。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包容的文献梳理,对金融包容从金融排斥、金融生态角度进行辨析,详述了金融排斥到金融包容的发展过程及两者异同点,分析了金融生态各层面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通过改善金融生态各层面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建议,以期对我国未来的金融包容性发展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6年22期)

马亚华,史笑梦[5](2016)在《银行业集聚降低了中国金融包容水平吗?——对金融排斥中地理作用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活动向优质区位的集聚提高了金融业绩效,但同时在宏观上造成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匹配,增加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空间成本,从而会在客观上降低区域金融包容水平。本文基于新金融地理学原理,利用2007—2012年中国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银行业集聚与金融包容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的空间均衡化在整体上有利于金融包容水平的提升,但银行业集聚对金融包容水平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能显着提高金融包容水平,而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分散化对提高金融包容水平的积极作用不甚明显。(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王苍龙[6](2016)在《排斥与包容:当代儒学研究的民族主义取向——与方朝晖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的儒学研究与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相伴而生。二者的关系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可被视为现代性条件下的个体重建本体安全感的心理机制,具有两个取向:当以主权为导向时,它具有排斥性和侵略性;当以公民身份为导向时,它具有包容性和多元性。在中国语境下,一方面,受到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当代中国儒学研究倾向于表现出一种排斥性和极端性;但另一方面,随着公民身份的发展,它有可能发展出包容性一面,其中"儒家文化公民身份"的构建是关键。(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6年07期)

Edith,Ramirez,Julie,Brill,Maureen,K.Ohlhausen,Terrell,McSweeny,郭翠潇[7](2016)在《大数据是包容的工具还是排斥的工具》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于2016年1月发布了一篇题为"Big Data:A Tool for Inclusion or Exclusion?"的报告1。该报告认可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正在帮助低收入和服务匮乏社群提供教育、信贷、医疗和就业机会,但同时也注意到大数据分析中的"隐性偏差"及其可能对低收入和服务匮乏人群产生的不利影响。报告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供企业考虑,旨在帮助企业在利用大数据分析时,确保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同时能够避免产生歧视性或排他性的后果,以限制大数据的危害。报告对大数据应用中的数据集代表性、数据模型是否包含偏见、大数据预测是否准确以及对利用大数据决策过程中的公平性和道德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对中国当前的大数据热提供了冷思考,颇具借鉴意义。这里将这篇报告的主要部分译出,供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办公自动化》期刊2016年13期)

蔡经汉[8](2016)在《金融包容与排斥状况对比研究——基于中美日韩四国居民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个体层面上对中美日韩四国居民的金融包容与排斥状况进行对比发现,性别、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等因素在中国均对金融包容水平有显着影响。女性、低收入群体、低学历人群及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金融排斥。对此提出四条政策建议:针对弱势群体加强金融服务支持,通过创新技术降低弱势群体金融使用门槛,通过互联网金融提升金融业服务小微企业水平以及加强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6年04期)

吕勇斌,邓薇,颜洁[9](2015)在《金融包容视角下我国区域金融排斥测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金融排斥测度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基于金融服务的可得度、使用度和使用效用叁个维度构建金融排斥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31个省份2005—2012年的金融排斥状况进行测度,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考察金融排斥的空间特征,采用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的金融排斥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在考察期内,经济增长与金融排斥正相关,产业结构与金融排斥负相关,人口结构对金融排斥具有显着影响,而交通便利程度却并未如预期般具有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区域金融合作、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等政策建议,以缓解区域金融排斥现象。(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5年12期)

田蕴祥[10](2015)在《排斥还是包容:不同世代在地居民对外来农民工接纳态度的比较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莞有为数众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被称为新莞人。调研发现,整体而言,各世代的东莞在地居民对新莞人的接纳态度差异并不算过大,对新莞人也有一定水平的友善包容;60后东莞居民对与新莞人的互动经验评价较为中立,他们同时也认为新莞人在找工作时容易因为身份而受到歧视;80后与90后年轻东莞居民更加正面肯定新莞人是东莞人才资源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新莞人占用本地的社会资源,90后东莞居民持中立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世代。除了世代之外,学历、工资收入也都是影响东莞本地居民对新莞人接纳态度的个人背景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包容与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将标准作为思考普遍性和差异性事件的方式。教育中的标准是人们在反思和管理儿童过程中生成的原则。从美国教育的历史来看,这些标准与"儿童是谁、应该是谁、谁是‘不同的’并因而受到排斥"等规则相互关联。20世纪之交,在美国社会与教育科学发展的背景下,差异和区分是如何历史地塑造了"城市(落后学校)"教师和儿童。美国有关教与学的教育科学体现着对群体进行区分的文化议题,这些文化议题内嵌于双重姿态中:一重表现为对美国学校教育能够培养所有儿童,并使其充分体现当代生活方式和道德秩序的期望;另一重表现为在这种包容性的期望中,人们对其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和具有危险性的群体充满担忧。美国学校教育改革对某类群体的塑造,具有包容性和排斥性双重姿态的特征,这种认识是通过当前学校和教育研究的历史方法获得的。此外,学校教育改革的双重姿态能够揭示当代美国学校教育改革框架所具有的局限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容与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薛美琴,马超峰.包容还是排斥:非营利组织中会员制的治理逻辑[J].兰州学刊.2019

[2].托马斯·斯坦利·波普科维茨,黄晓磊,阚维.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对人的塑造:学校教育实践中包容和排斥的双重姿态[J].教育研究.2019

[3].逯浩奋,梅畅,向安强.城乡流动、社会排斥与城市包容:珠叁角代耕农的社会情绪及化解策略[J].古今农业.2019

[4].蒋满霖,王艳红,夏洁.新常态下金融包容的文献综述——基于金融排斥、金融生态辨析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6

[5].马亚华,史笑梦.银行业集聚降低了中国金融包容水平吗?——对金融排斥中地理作用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

[6].王苍龙.排斥与包容:当代儒学研究的民族主义取向——与方朝晖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6

[7].Edith,Ramirez,Julie,Brill,Maureen,K.Ohlhausen,Terrell,McSweeny,郭翠潇.大数据是包容的工具还是排斥的工具[J].办公自动化.2016

[8].蔡经汉.金融包容与排斥状况对比研究——基于中美日韩四国居民调查数据[J].科技和产业.2016

[9].吕勇斌,邓薇,颜洁.金融包容视角下我国区域金融排斥测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5

[10].田蕴祥.排斥还是包容:不同世代在地居民对外来农民工接纳态度的比较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包容与排斥论文-薛美琴,马超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