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探析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探析

天津市津南区土地利用事务中心300350

摘要: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效益与高品质人居环境诉求的日益增长,对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与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应受到关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当前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供需矛盾,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1.1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及其供需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所有惠益,是指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所提供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有支持和满足作用的产品、资源和环境,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4类。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提供的能够被实际利用的自然资源和服务,供给量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状况。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是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被消费或使用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服务的供给侧包括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等产品的供给服务,调节灾害、气候、疾病等方面的调节服务,提供精神、文化、美学方面的文化服务,以及维持地球生命条件的支持服务需求侧是指社会经济发展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1.2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是达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体现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生态系统能够满足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时,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发展和利用的最佳状态。现实生活中只有当人类社会和经济代谢的生态服务需求和消费在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和生态服务可持续供给范围内时,生态系统服务才能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并且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最终达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但当前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多是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侧出发,考虑绿地对人的服务功能。如规划中强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服务半径指标等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制定的指标,而忽视了绿地自身满足人们综合需求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服务的实际供给能力是否能满足需求。如何正确识别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平衡供给与需求,是当前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当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不足或生态系统服务被过度消费时,需要通过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增强服务供给,提升供需的空间匹配度,进而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2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供需矛盾

2.1“重城区、轻市域”加重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空间错位

研究发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错位问题,所以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也具有显著空间分异特征。相关研究表明建成区以外的市域绿地空间辽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引导城市结构、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远远大于城区,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方面,最高值往往出现在城市、工业区及商业区,而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人口较少的地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较低。但是“重建成区、轻市域”是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重视了市域层面非建设用地的保护和利用,但是仍缺少引导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与可操作性,导致城市周边绿地的控制与管理很难实施,市域绿地空间得不到保障,面临着被蚕食、侵占的风险,生态斑块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降低趋势明显,从而降低了市域绿地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

2.2城市绿地系统评价重“量”轻“质”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均衡判断现行的城市绿化水平评估仍停留在“数量”层面,如以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定额指标”为主要标准。数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绿地建设的规模及空间布局的“均衡”特征,但忽略了影响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绿地质量、空间连通度、生态系统完整度等因素,导致难以发挥绿地的最大效益。

一些城市的绿化建设只追求“森林式”“花园式”的绿化的形式,盲目密植,造成植物成活率降低,空间异质性、多样性缺乏。对绿地的生态功能毫无增益,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情况下,绿地“增量”变得越发困难,尤其是老城区,由于受到建设用地规模的限制,很难实现绿地增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存量”绿地进行质量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变得至关重要。

3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策略

3.1完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及其管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不同尺度的绿地特点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尤其是目前市域绿地规划内容、管控主体欠清晰的情况下,应大力加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架构良好的自然生态网络系统,绿地空间应该结合城市发展形态布局。通过划定生态控制线或生态保护红线,在城市外围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充分发挥市域绿地系统的保障作用,弥补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系统在生态保护与调节、景观游憩等功能上的不足,建立针对不同类型绿地主导功能的弹性要求与刚性约束,制定公共政策引导的管理机制,实现市域绿地的规范保护和有序发展。

3.2建立绿地系统绩效评估与监测体系

由于当前城市规划中仍然使用刚性数据对绿地进行控制,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估应该全面关注环境生态绩效、经济生产绩效、人文景观绩效等综合绩效,除了对绿地的数量与规模进行评估外,还要考虑绿地质量、空间连通度、格局的多样性、过程的完整性及稳定性、生态系统完整度等指标,并对规划的全过程进行评估,结合GIS空间技术、数字化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建立动态评估、实时监测机制,能够从规划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以及发展变化过程的功能效益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识别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对反馈数据进行评估,强化积极影响、削弱消极影响,不断地优化提升规划方案。

3.3增加规划编制的弹性内容

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复合化正确认识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提供休闲游憩场地、防灾避难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根据城市人文景观风貌、自然生态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色,从特色功能发挥的角度增加绿地景观风貌规划、防灾避险规划、生态修复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内容。

景观风貌规划的目的是将城市绿地充分融入城市的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特色中,针对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碎片化、孤岛化现象,通过城市绿地系统整合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结构,形成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网络。强化城市整体风貌格局,突出绿地的文化服务功能。

3.4结合服务需求建立绿地系统的弹性供给策略

首先,不同地区由于地处不同的地理区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重点不同。其次,居民对城市绿地提供的同种生态系统服务也会因社会背景、收入、个人偏好、教育水平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弹性。第三,城市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土地空间的功能要求不同,使城市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动态的、弹性的绿地系统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规划时还需考虑生态系统不同阶段的适应性、不同对象需求的适应性,以及不同尺度范围、不同目标任务的适应性等。

参考文献:

[1]杨廷帼,徐铭鸿,邓佳佳.基于紧凑城市发展模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研究[C]//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6.

[2]孙梦琪.“格局—过程—功能”视角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17.

标签:;  ;  ;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