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分析

东北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分析

哈尔滨市松北区乐业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大豆在我国分布较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凡是有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几乎都有大豆的栽培。在我国东北地区大豆更是常见的传统经济作物,这种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来源。研究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分析

大豆属豆科作物,它除供作粮食、油料用外,还可以制成多种营养丰富的副食品,如:平时食用的豆浆、腐竹、豆腐等等;同时还是高效的饲料、肥料。大豆根瘤中有能固定大气中游离氮素的根瘤菌,而且其根叶等残留在土壤中,可缓和地力的消耗,如长年种植可培肥地力。

一、技术方法

1.窄行密植栽培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特点是采用主茎结荚品种、大垄宽台密植、垄底深松、垄体测深分层施肥、垄上精量点播。一般来说矮杆的大豆品种适合采用窄行密植栽培模式,通过缩小行间距、增大植株间距,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大绿色面积,加强植株的光合条件,从而提高光能利用率,该方法采用机械化的手段匀播,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的产量,达到增产20%以上,大面积每667m2产210kg的效果。

2.三垄栽培技术

三垄栽培技术结合了机械化的3种主要新技术,所谓“三垄”,即在垄作的基础上,在同一条垄上,采用深松垄沟和垄体的方法,结合分层施肥技术,来提高大豆的产量。该项技术在不同气候年、不同生态示范区大面积推广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比常规栽培每公顷可增产300~600kg,增产幅度为20%~30%,有的高达50%以上。

3.垄上精量点播栽培法

垄上精量点播栽培法主要是将人工扎眼等距精量点播和摆种2种技术特点有效的结合一起,在秋翻耙的基础上,剔除茬子,在原来的垄上精量点播,采用这种方法播撒的种子数量非常均匀,施肥也可集中操作,增产效果非常明显。

4.等距穴播栽培法

大豆等距穴播栽培法是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垄作为基础的大豆栽培方法。在正常栽培密度条件下,合理摆布群体,实行大豆穴播栽培,使穴间距离加大,促使封行期拖后,给作物营造成良好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作用,使植株个体生长均衡,分布合理,果实密集,与一般的播种方法相比其产量可提高10%左右,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与其它措施配合能获得200kg/667m2的高产。

5.波浪冠层栽培法

大豆波浪冠层栽培法是采用人工的方法,将不同高矮和不同品种的植株穿插种植,扩大群体叶片截光面积,使得植株的生长形式成波浪冠层,从而加大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为植株生长营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大豆生育后期再对其进行不同的施肥或喷洒农药,以提高大豆产量。

6.两垄一沟栽培法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有效协调了土壤的三相比,有利于抗旱和保持种床的温度,提高了植株的光合作用,促进了根系生长发良,也增强了植株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又吸收了窄行密植的优点,能使田间缘色面积增加1/4以上,便于轮作、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该方法是一种规范土地结构的大豆栽培模式,每隔一沟增加一条垄沟苗带,采用内稀外密的栽培方式,使植株间留有足够的间隙,避免因种植密度过大而引起植株的营养吸收,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大豆群体的光能利用率。

二、模式

1.精细整地,创建良好土壤环境

大豆的生长过程中,包括水分、温度、光照、土壤等各种要素都在作用,但前期的生长,尤其是种子萌发阶段,土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讲,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可以良好发育的前提是土壤结构上虚下实,一般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这就要求,前期的整地应该精细,通过翻耕创造一个合适的土壤孔隙度与合理的容重,有利于土壤气体的交换与蓄水保墒能力,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适合大豆根系生长的良好耕层。一般,翻耕时,深度要在20-25厘米左右,翻耕时期要选择墒情适当的时候,以避免形成大土块。耙耢结合进行,一般百米内只限误差不超过20厘米,10米宽幅内起伏不超过3厘米为宜。

2.合理选择种植方式与密度,提供良好栽培环境

合适的播种密度是高产栽培的关键,合适的播种密度可以有效的分配大豆对通风光照、水分、肥料的需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光照、水分以及肥料的利用效率,进而获得高产。大豆的种植密度常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管理水平和播种方式而定。一些没有经过秋翻的地块可采取原垄茬种,已经秋翻过的未起垄地块采取平播后起垄或平作窄行密植,土壤墒情较差地块应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干旱严重地块采取行间覆膜播种方法,并做到连续作业,防止土壤水分散失。而且,东北地区的热量资源有限,需要抓住地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利用早春“返浆水”抢墒播种。东北大豆产区4月下旬到5月上旬开始播种,一般采用播种机等距精量点播,使植株分布均匀,播种深度4厘米。垄作大豆采取窄行密植技术,一般60厘米小垄种2行,90-105厘米大垄种4行,小行距12厘米左右。密度也因品种不同密度有所变化,同时也需要根据地力情况安排,肥地密度可适当减少,瘦薄密度可适当增大。

3.适时施肥,提供良好养分环境

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大豆有根瘤菌,可以自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种大豆不需要施肥。因此绝大多数都是白茬下种,大豆生长发育只能利用前茬施肥的后效。实践证明,要提高大豆单产就必须增施肥料。研究资料表明:每生产100公斤大豆,需要N5-7公斤、PO51-3.5公斤、K2O1.5-4公斤。一般来讲,可在播种大豆时每亩用复合肥25公斤,或每亩用磷酸二铵10公斤,加氯化钾5公斤。另外,大豆后期属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行时期,对养分的要求比较多,尤其是后期开花以后,基本上是开花、结荚并行,这样导致后期养分消耗比较大。而且,大豆结荚鼓粒期后植株根系开始衰老,吸收能力下降,大豆常因缺肥而造成叶子黄,长势弱,花荚少,脱落多。所以,大豆高产栽培中,花荚期进行必要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为了保证花期养分的需求,初花期施尿素75kg/hm2。后期花荚期,为了保证花荚到底形成,可喷1%的尿素溶液或1%氨基酸肥料1-2次,以满足大豆各生育期对肥料的需要。

施肥一般采取分层深施,即底肥施在垄下16-18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种肥施在种下4厘米处,用量约占总施肥量的40%。

4.加强病虫害防治,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大豆是受病虫害困扰的作物之一,其中虫害是主要的危害类型。大豆虫害主要防治方法:包括选育抗虫品种,播前药剂处理种子,播种时施用毒土毒饵,生长发育至成株期采用药剂喷洒、黑光灯诱杀、生物防治以及秋翻、轮作耙茬等措施,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方针。

结语

大豆栽培技术直接影响到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只有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创新技术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大豆种植中,获取更大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田丽娟.论东北地区大豆高产栽培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5(23).

[2]杜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讨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02).

标签:;  ;  ;  

东北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