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差异性论文-吕晓萌,张永亮

产业差异性论文-吕晓萌,张永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业差异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行业技术进步,投入产出,总产出,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差异性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萌,张永亮[1](2019)在《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和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扩展的列昂惕夫逆矩阵计算全国、京津冀地区、长叁角地区和珠叁角地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计算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解释了由技术进步给区域产业总产出带来变化的原因,以及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波及效应。结果表明:叁个区域的叁大产业的技术进步对总产出贡献率基本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和长叁角地区第二产业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第二大的是第叁产业;对于珠叁角地区,技术进步对第叁产业总产值提升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叁大产业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来自其自身。(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7期)

张婷婷[2](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差异性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是东、西部企业与产业承接地、转出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历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进行多领域的创新,并因时、因地选择合理的可承接的主导产业。所以,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沈阳干部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霍伟,徐晓迪[3](2019)在《我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产业效率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的效率,改善物流产业效率是推动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物流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比较薄弱,分析物流产业效率和影响因素,制定具体的战略,对物流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对我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具有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高于中西部,整体区域物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差异正逐渐减小。影响其余物流产业效率的重要因素是港口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重要性、区域市场化程度、物流资源利用率。我国要强化各地区物流市场化程度、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以及物流资源利用率,促进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马永强,宋慧琪,管曦,华志芹[4](2019)在《产业—人口—生态协同发展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差异性——以福建省茶产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产业—人口—生态协调发展视角,以福建省叁大茶业产区(安溪、福安、武夷山)劳动力流动为研究对象,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不同茶业产区劳动力流动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茶业产区劳动力流动差异显着,且不同茶业产区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差异显着。据此,提出推进种植经营技术培训以提高规模经营收入,创建区域茶叶公用品牌以提升茶叶品牌价值,推动茶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推进茶业市场完善,均衡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等对策,从而推进茶农收入的稳步提升和茶业劳动力的稳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劳动力保障。(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邓晰隆,宋丹,陈娟[5](2019)在《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非同步性”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动因弹性”和“相对成本”差异性变动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民工荒"现象进行探究后发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不能同步发展是造成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于是,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的因果逻辑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不能同步性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发现:农民工技能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弹性"及"相对成本"在改革开放的40年来经历了从"相对同步"到"背道而驰"的发展历程。基于此,文章围绕如何增强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用工粘性"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降低农民工技能转型的"动因弹性"和"相对成本",使之尽可能缩小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展的"非同步性"程度,以减轻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本文来源于《科学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梁辉,王春凯[6](2019)在《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以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转变的背景下,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而带来的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15年长江经济带面板数据考察了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1)总体上,在产业结构方面,随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加,城市蔓延度提高。而随着第叁产业就业比重增加时,城市蔓延减缓,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活性服务业。(2)从城市规模角度来看,第二产业对城市蔓延的影响,在中小城市起显着的作用,而在大城市不显着。第叁产业在大城市起显着的抑制性作用,而在中小城市不显着,这主要与不同城市规模下集聚经济效益的发挥有关。(3)从蔓延类型角度来看,推动城市蔓延向集约型方向发展的主要是第叁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而第二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城市蔓延向过度蔓延方向发展。长江经济带应合理布局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叁产业,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时避免不合理开发和盲目招商引资而造成的城市蔓延。(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6期)

谢方铭[7](2019)在《时滞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贯彻新发展的理念和建设当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结构问题也随之凸显,我国中央银行多次调整货币政策,借以协调产业结构之间失衡的矛盾。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它有着其他政策所没有的优势,这是因为货币政策对市场产生的挤出效应较小,因此它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较少,对经济的调节相比于其他政策要更加平缓且灵活,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要求。然而,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货币政策虽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通常表现出差异性的产业效应,即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中的作用效果并不相同。学者们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由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要素投入结构、产品需求结构等不同,货币政策对于不同产业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当前,学者们在普遍认同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差异性存在的同时,却在不同产业对货币政策反应程度上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本文通过对相关的理论以及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和阅读,认为当前学者们忽略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时滞因素可能是导致在研究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差异性问题上得到不一致结论的原因。本文认为:仅研究不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货币政策实施到达成货币政策目标需要一个传导的过程,然而由于不同产业性质的差异,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中的传导过程也存在时滞的差异,这导致在货币政策变化后,对不同产业影响达到峰值所需要的时间是有差异的,因此,研究不同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时应结合货币政策实施后的不同时间段进行讨论。综上,本文将货币政策的时滞性问题与货币政策的产业效应差异性问题相结合,在时滞视角下分别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渠道,信贷渠道以及利率渠道的产业效应差异性。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进行了回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是研究所有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理论前提,因为有且只有在货币政策能够确实地对经济产生实质的影响,研究货币政策的相关问题才能具有实际的意义。然后本文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进行梳理并判断在我国这些传导渠道是否有效,随后本文分别基于时滞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货币供应量渠道,信贷渠道以及利率渠道的产业效应差异性进行了理论探讨。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总计以及实际利率水平和我国叁次产业增加值作为主要的变量进行研究,构建包含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供应量渠道和信贷渠道下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表现均要弱与第叁产业,当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的扰动项获得一个正向脉冲后,对第一、第二产业产出水平的冲击均在3个月后达到最大值,此后的6个月及1年,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扰动项的冲击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逐渐衰弱。相反地,第叁产业产出水平变化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扰动项冲击后的3个月时未能达到最大值,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扰动项冲击后的1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最大值。而在利率渠道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在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中要强与第一产业,当利率水平的扰动项获得一个正向脉冲,对第二、第叁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在6个月达到峰值,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需要3年甚至更久才能达到峰值。具体来看,货币供应量渠道下和信贷渠道下,货币政策实施后的短期内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出水平影响程度要大于第叁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影响对第一、第二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对第叁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并超过第一、第二产业。而在利率渠道下,货币政策实施后的短期内对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产出水平影响程度要大于第一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影响对第二、第叁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对第一产业产出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并超过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最后,本文为了更加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提高有效性,减少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差异性对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增强我国货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本文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丽敏,张慧敏[8](2019)在《流通产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地区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分析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方式,就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及其对不同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流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流通产业发展对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显着差异性;流通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的五个不同维度的影响效应也存在显着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郭晖鸿[9](2019)在《我国货币政策对产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结构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逐渐显现,国民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运用经济政策调整产业布局并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其中,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以总量调控为目标的“一刀切”的货币政策可能加剧产业发展失衡,使得“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因此,关注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差异性影响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9年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从叁个角度来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差异性影响效应。第一个角度是选取M2和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利SVAR模型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各产业的动态差异性影响。结果发现M2变动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对第叁产业影响最小;利率冲击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叁产业,对第一产业影响最小。第二个角度是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SVAR模型的脉冲“梗阻”分离技术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对各产业的独立影响效应进行识别和比较,深入分析货币政策是如何通过各传导渠道作用于各产业。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第一产业,各传导渠道的独立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信贷渠道、汇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对于第二产业,各传导渠道的独立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信贷渠道;对于第叁产业,各传导渠道的独立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信贷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利率渠道、汇率渠道。第叁个角度是利用NARDL模型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变化对各产业的长短期差异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M2和利率的正负向变动对第二产业在长期和短期均存在差异性影响;M2和利率的正负向变动对第叁产业在长期和短期也都存在差异性影响,而M2正负向变动对第一产业不存在长短期差异性影响效应,利率正负向变动对第一产业存在短期差异性影响效应。此外,还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20)

胡绍波,魏建国,郭晨[10](2019)在《产业间技术和收入的差异性变化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一个多部门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中,将产业结构变迁的因素分解为技术因素和收入因素,使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总体和区域角度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中的技术和收入的推动效应。结果发现:从整体来看,第二产业技术水平①高于第一产业技术水平,第一产业技术水平高于第叁产业技术水平,因此相对技术水平的变化引起了资源要素向第叁产业流动,而第二产业技术水平高于第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产业流动。收入因素导致第一产业生产要素向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流动。分区域来看,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大差异,东部地区第叁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收入弹性为正,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对应的数据为负,表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已经趋于成熟,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过程还需继续深化。(本文来源于《经济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产业差异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是东、西部企业与产业承接地、转出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历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进行多领域的创新,并因时、因地选择合理的可承接的主导产业。所以,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业差异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晓萌,张永亮.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基于产业和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

[2].张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差异性政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9

[3].霍伟,徐晓迪.我国物流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及影响因素[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

[4].马永强,宋慧琪,管曦,华志芹.产业—人口—生态协同发展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差异性——以福建省茶产业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邓晰隆,宋丹,陈娟.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工技能转型“非同步性”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动因弹性”和“相对成本”差异性变动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19

[6].梁辉,王春凯.产业发展对城市蔓延影响的差异性分析——以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7].谢方铭.时滞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差异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韩丽敏,张慧敏.流通产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的地区差异性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

[9].郭晖鸿.我国货币政策对产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9

[10].胡绍波,魏建国,郭晨.产业间技术和收入的差异性变化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J].经济评论.2019

标签:;  ;  ;  ;  

产业差异性论文-吕晓萌,张永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