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效果论文-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

诱变效果论文-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变效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蛋白质含量,甲基磺酸乙酯,遗传变异

诱变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1](2019)在《中品661 EMS诱变后代高蛋白的选择效果及新种质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高蛋白大豆种质创新对于我国食用大豆育种及优异基因发掘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优异高蛋白大豆资源,本研究利用NIR法测定EMS诱变中品661(Zp661)M2~M7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系统分析连续选择对蛋白变异的影响,旨在创制高蛋白优异种质,为大豆品质改良育种提供优异资源。结果表明,1971个M2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幅度为34.96%~50.16%,平均值为42.97%,较野生型(40.88%)提高5.11%,其中17.65%的M2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45%。M2高蛋白含量个体经过定向连续选择,整体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M2低蛋白含量个体定向选出的高蛋白含量种质遗传增益效果明显。在M7获得9个高蛋白含量稳定种质(m1~m9),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8.17%,较野生型(41.19%)平均提高16.94%,遗传增益为7.23%。其中m1~m7来自M2高蛋白质含量个体20722(47.21%),而m8~m9来自M2低蛋白质含量个体3442(38.51%)。这些高蛋白纯合种质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m2、m4和m5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通过选择可以实现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同时提高,获得高产优质的优异种质。(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董颖博,刘悦,林海,刘陈静[2](2019)在《等离子体诱变菌浸出及石煤的空白焙烧相结合提高石煤中钒浸出效果(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石煤中钒的浸出效率,采用空白焙烧及微生物浸出相结合的方法,以胶质芽孢杆菌为原始菌,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培养2天后,照射时间为50s时所得诱变菌B.mucilaginosus BM-50代谢产生的总有机酸含量较原始菌株提高近1倍。含钒石煤浸出20天时,诱变菌B. mucilaginosus BM-50的钒浸出率达到18.2%,相比原始菌的钒浸出率(15.3%)有所提高。空白焙烧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钒浸出效率,浸出20天时,诱变菌B. mucilaginosus BM-50的钒浸出率为68.3%,较未预处理的诱变菌浸出体系的钒浸出率大大提高。研究表明,采用等离子体诱变菌浸出与空白焙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提高低品位石煤钒回收率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4期)

许兴泽,赵桂琴,柴继宽,苟智强[3](2018)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两个二倍体燕麦(Avena nudibrevis、A.hispanica)为材料,采用不同秋水仙素浓度(0.05%、0.1%、0.15%、0.2%)和不同时间(3、6、9、12、24、36、48h)处理燕麦萌动种子,对种苗的变异率和存活率、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均有显着影响(P<0.05)。种苗胚芽和胚根的直径明显增大,但长度急剧缩短。种苗变异率随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但种苗存活率急剧下降,处理时间超过24h后存活率降为0。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二倍体燕麦的加倍效果影响显着。经秋水仙素处理后二倍体燕麦出现了二倍体、叁倍体和四倍体3种类型的细胞,各种类型所占的比例因供试材料、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异。四倍体的诱变率以小粒裸燕麦在0.1%浓度下处理12h最高(22.33%);Zy003619在0.15%浓度下处理9h最高(23.00%)。(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曲文娟,张天,马海乐,何荣海[4](2018)在《高产蛋白酶菌株等离子体诱变及其在提高豆粕发酵效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技术对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0160进行诱变处理。以致死率达到80%作为ARTP诱变(诱变时间为10 s)的最佳剂量,筛选得到了C5和C12两株遗传稳定的诱变菌株.。与初始菌株相比,诱变菌株的中性蛋白酶酶活分别提高了86.0%和85.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显示,C5、C12以及初始菌株提取的蛋白的组成无明显的差异,然而诱变样品的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初始菌株。通过豆粕液态发酵发现,与初始菌株相比,菌株C5发酵后的多肽得率和含量分别提高了14.2%和15.6%;菌株C12发酵后的多肽得率和含量分别提高了13.2%和11.8%。诱变后发酵液中中性蛋白酶的酶活也大大提高,菌株C5和C12发酵后中性蛋白酶酶活分别增加了26.0%和29.8%。多肽分子量分布和ACE抑制率无显着差异。可见,ARTP处理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10160可以显着提高其豆粕液态发酵制备降血压肽的产率。(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0期)

许兴泽[5](2018)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及变异株系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倍体燕麦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寒等优点,但同时具有植株矮小,茎秆细弱,种子小,叶量少等缺点。故本试验以二倍体小粒裸燕麦(Avena nudibrevis L.)和Zy003619(Avena hispanica L.)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0.05%、0.1%、0.15%、0.2%)和处理时间(3 h、6 h、9 h、12 h、24 h、36 h、48 h)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和加倍效果;分析了秋水仙素诱变处理后种苗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及其结构特征变化;比较了加倍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的生育期、茎粗、株高、叶片长宽及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差异。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秋水仙素浓度、处理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有显着影响(P<0.05)。变异种苗的胚芽和胚根直径明显增大,但长度急剧缩短。种苗变异率随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但种苗存活率则急剧下降,处理时间超过24 h后存活率降为0。(2)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燕麦使得其根尖细胞染色体发生变异,染色体加倍后产生不同类型的变异(2n=2x=14、2n=3x=21和2n=4x=28)。四倍体细胞所占比例以小粒裸燕麦在0.1%+12 h处理下最高(22.33%);Zy003619在0.15%+9 h处理下最高(23.00%)。(3)秋水仙素处理使得供试燕麦染色体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不同倍性染色体类型中均含有m型和sm型染色体,染色体长度比和臂比大于2的染色体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大,核型均为“2A”型。(4)秋水仙素加倍后的四倍体燕麦植株的生育期较二倍体生育期延长。小粒裸燕麦变异株生育期平均为126d,较对照延长了25d;Zy003619变异株的生育期平均为109d,比对照延长了11d。(5)经秋水仙素加倍的变异株外部形态与二倍体对照相比,具有叶色深绿、茎秆粗壮、叶片宽大等特征。其茎粗、株高、叶片长宽、叶绿素含量等性状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大。(6)秋水仙素加倍后的四倍体植株叶片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大小等细胞学特征变化明显,且皮、裸燕麦有所不同。小粒裸燕麦变异株叶片的气孔长度较对照显着增加了29.36%;气孔宽度较对照增加了97.30%;叶片保卫细胞的长度较对照增加了38.24%;其保卫细胞宽度较对照增加了40.54%;变异株的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宽比为1.81。Zy003619燕麦变异株叶片的气孔长度较对照增加了10.09%;气孔宽度较对照增加了68.75%;叶片保卫细胞的长度较对照增加了15.95%;其保卫细胞宽度较对照显着增加了27.95%;变异株的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宽比为2.09。(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6)

王玉霞,胡基华,刘宇帅,姜威,孟利强[6](2017)在《低温生防菌株的诱变选育及生防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生防菌株wswshg-10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ARTP)对其进行诱变选育。结果表明,最佳照射时间为120 s,此时菌株致死率为95.4%,单菌落变大的突变率为24.5%。经低温平板培养和抑菌活性测定,从19个大菌落的菌株中筛选出2株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明显高于出发菌株的突变菌株WM4和WM7,其低温(15℃)生长速度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94倍和2.09倍,平板抑菌活性分别较出发菌株高26.2%和29.8%。传代培养10代,2株突变菌株在低温生长速度和抑菌活性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突变菌株WM7对玉米茎基腐病的温室防效为70.8%,比出发菌株高15.1%。本研究结果为适于低温地区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菌株资源。(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郑改笑,李夏,熊冬金,杨柏云[7](2017)在《寒兰离体化学诱变效果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诱变育种中诱变剂的筛选与诱变效果评估是诱变育种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用7种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硫酸二乙酯(DES)、秋水仙素(colchicines)、咖啡碱(caffeine)、5-溴尿嘧啶(5-BU)、马来酰肼(MH)、亚硫酸钠(Na_2SO_3)处理寒兰(Cymbidium kanran)的原球茎,经培养成再生植物株后,对其叶片进行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诱变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和正常植株之间的基因组ISSR扩增条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缺失,其中DES、EMS、5-BU叁种诱变剂处理的再生植株扩增条带数变幅较秋水仙素、咖啡碱、马来酰肼和亚硫酸钠四种诱变剂丰富,EMS、DES和5-BU均缺失了条带1、3、4,EMS增加条带6,DES和5-BU均增加了条带6、7、10,DES还增加了条带8、9,这表明DES、EMS、5-BU 3种诱变剂诱变效果明显,比较适合作为寒兰的离体化学诱变剂,其中DES更适合,研究结果可为寒兰的诱变育种及其分子鉴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期刊2017年03期)

田永杰,徐秀举,陆益新,王超,周天祺[8](2016)在《比较两种RAD54启动子调控的全酵母发光细胞对化学诱变原的评价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2种不同RAD54启动子调控的yEGFP重组报告载体p RAD54-yEGFP和p RAD54S-yEGFP,前者启动子DNA为1.8 kb,后者为0.5 kb,分别转入W303-1A酵母细胞,构建2种启动子调控的发光酵母细胞,用不同化学诱变原作用后,用流式细胞仪和多功能发光仪测定酵母的发光强度。结果发现2种启动子调控的酵母细胞的发光强度均与化学诱变原(甲磺酸甲脂、4-硝基-N-氧化喹啉和5-氟尿嘧啶)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是W303-1A/RAD54-yEGFP剂量效应关系较为明显,产生的最大诱导倍数(5.96、2.19和2.71)明显高于W303-1A/RAD54S-yEGFP所产生的最大诱导倍数(2.53、1.50和1.91),可能与启动子序列中转录因子的数量以及转录因子间协同增效作用有关。同时发现,流式细胞仪测定效果明显优于发光仪测定效果。所以在构建RAD54启动子调控重组酵母细胞筛选诱变时,选用全启动子序列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张欢,江雅丽,刘丹,黄美玲,王杰[9](2016)在《牛种布鲁氏菌2308紫外诱变株毒力检测及其对昆明系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牛种布鲁氏菌2308紫外诱变株毒力和免疫效果,本实验以S19疫苗株为对照,用牛种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株紫外线照射组(2308△rwbk A、2308△romp25和2308△rery)和非照射组(2308△wbk A、2308△omp25和2308△ery)分别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对小鼠巨噬细胞内的细菌进行计数评价毒力致弱情况;用牛种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株紫外照射组、非照射组以及S19疫苗株分别以1×107CFU/0.2 m L免疫4-6周龄昆明系小鼠,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布鲁氏菌Ig G抗体和IFN-γ细胞因子,同时分离脾脏,CFU计数布鲁氏菌胞内菌数量;用2308强毒株以3×108CFU/0.2 m L腹腔感染各组免疫10周后小鼠,脾脏CFU评价各受试组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紫外线照射后的布鲁氏菌基因突变株其CFU较紫外线非照射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S19胞内菌CFU;与S19疫苗株相比,2308△rwbk A和2308△rery紫外线照射组与其对应的2株紫外线非照射组在不同检测阶段,其Ig G和IFN-γ含量水平相当,但2308△romp25紫外线照射菌株组在第6、8周,其Ig G和IFN-γ含量均高于2308△omp25紫外线非照射菌株组和S19免疫组,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0.01<P<0.05);攻毒实验表明:经过紫外照射的romp25缺失株产生的保护力高于其它未经过紫外照射的缺失株,但低于S19疫苗株免疫效果。结论:紫外诱变株romp25毒力进一步降低而且能够产生一定的保护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周璐璐,伏兵哲,许冬梅,高雪芹[10](2016)在《两种化学诱变剂对沙芦草染色体的加倍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的牧草品质,筛选最优的染色体加倍方案,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0.02%,0.05%,0.08%,0.11%,0.14%+1.5%二甲基亚枫)和氟乐灵(1,5,10,15,20μmol·L-1)处理沙芦草种子,并进行表观形态及染色体数目的鉴定。结果表明,经处理的沙芦草种子成活后的变异植株均为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混倍体;0.11%秋水仙素+1.5%二甲基亚砜处理20h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率最大,高达50%,其成活率为40%;1μmol·L-1氟乐灵处理6h变异效果显着,变异率达38.46%。本研究为后期进一步筛选沙芦草加倍植株奠定了理论与试验基础。(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诱变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石煤中钒的浸出效率,采用空白焙烧及微生物浸出相结合的方法,以胶质芽孢杆菌为原始菌,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培养2天后,照射时间为50s时所得诱变菌B.mucilaginosus BM-50代谢产生的总有机酸含量较原始菌株提高近1倍。含钒石煤浸出20天时,诱变菌B. mucilaginosus BM-50的钒浸出率达到18.2%,相比原始菌的钒浸出率(15.3%)有所提高。空白焙烧预处理可以进一步提高钒浸出效率,浸出20天时,诱变菌B. mucilaginosus BM-50的钒浸出率为68.3%,较未预处理的诱变菌浸出体系的钒浸出率大大提高。研究表明,采用等离子体诱变菌浸出与空白焙烧相结合的方法具有提高低品位石煤钒回收率的巨大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变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1].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中品661EMS诱变后代高蛋白的选择效果及新种质创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2].董颖博,刘悦,林海,刘陈静.等离子体诱变菌浸出及石煤的空白焙烧相结合提高石煤中钒浸出效果(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3].许兴泽,赵桂琴,柴继宽,苟智强.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J].草业科学.2018

[4].曲文娟,张天,马海乐,何荣海.高产蛋白酶菌株等离子体诱变及其在提高豆粕发酵效果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8

[5].许兴泽.秋水仙素对二倍体燕麦的诱变效果及变异株系特征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8

[6].王玉霞,胡基华,刘宇帅,姜威,孟利强.低温生防菌株的诱变选育及生防效果[J].核农学报.2017

[7].郑改笑,李夏,熊冬金,杨柏云.寒兰离体化学诱变效果的ISSR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7

[8].田永杰,徐秀举,陆益新,王超,周天祺.比较两种RAD54启动子调控的全酵母发光细胞对化学诱变原的评价效果[J].生态毒理学报.2016

[9].张欢,江雅丽,刘丹,黄美玲,王杰.牛种布鲁氏菌2308紫外诱变株毒力检测及其对昆明系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10].周璐璐,伏兵哲,许冬梅,高雪芹.两种化学诱变剂对沙芦草染色体的加倍效果[J].草业科学.2016

标签:;  ;  ;  ;  

诱变效果论文-魏中艳,李忠峰,刘章雄,邱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