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李柳,程海波

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李柳,程海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知识转移,师承,国医大师,效能

知识转移效能论文文献综述

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李柳,程海波[1](2018)在《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探讨国医大师师承工作效能的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知识转移理论,着眼于提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质量,在简要总结国医大师师承工作现状后,针对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如何优化国医大师师承工作效能的对策:一是认真梳理显隐知识,改进师承工作内容;二是建立合理师承模式,聚力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叁是不断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良好师承工作环境;四是施行严格的师承质量考核和激励制度,保证师承教育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姚立根[2](2016)在《超竞争背景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探寻——《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跨组织的知识转移研究是近年来相关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合资企业作为一种跨国界的、跨文化的混合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多个市场中利用知识的有效通道。国际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有关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尤其同时从中、外方母公司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很欠缺。任丽丽博士的《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牛勇华,王娟茹[3](2016)在《组织支持对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跨国公司的回任人员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组织支持对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影响,探讨并检验自我效能在上述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层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织支持对回任人员知识转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在组织支持与回任人员知识转移之间起调节作用;并且回任人员的自我效能越强,其在组织支持与回任人员知识转移之间的调节效应就越强。(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经济》期刊2016年02期)

王媛,林嘉琨[4](2016)在《我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效能评估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企业在发达国家FDI激增成为近年来的趋势,以创新资产寻求为动机的FDI更关注子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的效能。对影响逆向知识转移的因素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影响逆向知识转移效能的四大类因素,即母公司因素、子公司因素、双方关系因素、知识因素,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赋予各因素权重,构建可定量评估逆向知识转移效能的模型,最后据此提出我国企业提高逆向知识转移效能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庄招荣[5](2014)在《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效能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知识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有效的知识管理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而企业内部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既是影响企业转型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型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目前国内外有关转型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分散而不成体系,在中国情境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TQ027)为依托,以我国转型企业为研究样本,尝试对两个基本问题进行有益探索:第一,转型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是如何实现的?其内在运作机制是什么?第二,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效能的提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组织及个体两个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首先,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相关特性,并从两个不同层面阐述了知识转移的动态过程。其次,利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博弈行为的数理模型,分析知识转移双方的策略选择。通过适当简化和必要抽象,对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再次,基于知识转移要素视角,从微观层面的知识特性因素、转移主体因素,中观层面的组织情境因素、转型情境因素4个维度构建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效能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最后,以正处于转型时期或曾经实施过转型的企业为调研对象,收集有效调查问卷344份,利用SPSS和AMOS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检验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的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发现有:(1)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有快速弥补新知识缺口的需要,而且有完成已有知识再利用的需要。通过实施知识转移,转型企业一方面将零星散布于组织中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再利用,另-方面加速了新知识在组织中的流动,优化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分布结构。(2)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存在博弈行为,知识转移双方同时选择合作或者同时选择不合作是博弈行为演化的两个稳定点。知识转移双方转移意愿、转移能力、组织激励对于博弈行为的演化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3)系统动力学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灵敏度分析结果说明了在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双方知识差距、知识分布、组织环境、转型情境等因素对于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具有显着影响。(4)微观层面中,知识特性因素与个体效能具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转移主体的意愿和能力对于个体效能、组织效能均具有正向影响。已有知识的内隐性与新知识的复杂性对转型企业内部成员进行知识转移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而提升成员的意愿强度和能力水平对于提高知识转移效能有显着的影响。(5)中观层面中,转型情境因素对于个体效能的影响小于对组织效能的影响,其中组织架构转型对于个体层面的知识转移效能具有正向作用而对组织层面具有反向作用。组织情境中的动态能力、关系网络、知识分布在其他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效能之间起中介作用。纵观上述工作,本研究从数理层面分析了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行为的内在机理,通过系统仿真模拟了知识转移的动态过程,构建了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厘清了影响因素间的作用路径,同时发现了一些在以往研究未注意到的现象。这些结论及发现丰富和延伸了知识转移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对中国情境下的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4-06-06)

王挺[6](2011)在《虚拟研发团队知识转移效能影响因素的SEM模型验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知识管理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知识转移正成为虚拟研发团队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以虚拟研发团队的动态学习为背景,从知识供给方、知识接收方、团队特征和知识特征等4个方面提出虚拟研发团队知识转移效能影响因素衡量指标及相关假设,通过调查获得研究所需的样本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工具AMOS软件对虚拟研发团队的知识转移的效能状况进行验证,并检验实证资料对研究假设的支持程度。(本文来源于《图书情报工作》期刊2011年20期)

任丽丽[7](2011)在《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竞争背景下,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快速行动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不断地削弱竞争对手的优势,这就要求其要不断地寻求竞争优势的来源。对基于知识的资源的使用成为跨国公司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快速的国际化扩张方式,国际合资企业(IJVs)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重要渠道。IJV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母公司与合资子公司之间比通过外部市场能够更有效地转移、开发和利用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和获取的方式提升自身效能和绩效,将成为IJV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关键。此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都为合资企业母公司和合资子公司之间的知识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近年来对于知识如何在合资企业的不同实体之间转移以及知识转移的前因和结果方面的研究,成为了相关学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现有的合资企业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外方母公司与合资子公司之间的知识流动,而忽略了当地方母公司对合资企业知识转移方面的影响,尤其在新兴经济国家,诸如中国,当地方母公司所提供的当地化知识对于合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非常关键。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沿着“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获取——合资企业的效能”的思路,从中、外方母公司的视角出发,将知识转移主体(包括知识转移方和知识接收方)的特性、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等放在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中,综合利用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知识基础观和组织学习理论,结合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产生机理、过程机理、实现机理和协调机理分析,以合资企业的效能为导向,对建在中国大陆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知识转移主体的特性、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知识转移/获取的作用机制,并验证了知识转移/获取对合资企业的效能的影响作用。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技术知识转移和管理知识转移都显着地正向影响中外合资企业的效能。其中,技术知识转移与中外合资企业的效能之间的关系最强,其次为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最后是管理知识的转移;(2)中方母公司的转移意愿与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要强于外方母公司的转移意愿与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而外方母公司的转移意愿与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转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显着;(3)中方母公司的转移能力和外方母公司的转移能力对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的影响均不显着。而外方母公司的转移能力与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转移显着正相关,并且要强于中方母公司的转移能力与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4)合资企业的学习意愿与技术知识的获取程度显着正相关,而合资企业的学习意愿对当地化市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获取影响不显着;(5)合资企业的学习能力与当地化市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获取程度显着正相关,而合资企业的学习能力对技术知识的获取影响却不显着;(6)外方母公司和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与技术知识转移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强于中方母公司和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与技术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而中方母公司和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对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外方母公司和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质量对管理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作用未得到支持;(7)不同股权结构以及外方母公司不同来源国对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存在不同的影响。其中,不管是对于哪种类型的知识转移,持多数股权的母公司通常会在知识转移方面较为积极;外方母公司的不同来源国对知识转移(包括技术知识转移和管理知识转移)存在显着差异,来自于日本和欧美国家的母公司对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转移程度要高于亚洲其他国家(包括新加坡、韩国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母公司,而外方母公司的来源国对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影响不显着。本研究的上述结论使得我们对于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及其效能结果之间的作用机理有了更为全面、深入地理解。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1)在中外合资企业的情境下,同时从中、外双方母公司向合资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视角出发,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效能结果的整体研究框架。本研究从双方母公司的视角出发,以合资企业本身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外合资企业情境下的知识转移,弥补了已有的大部分研究只从外方母公司(跨国公司)视角出发,只考虑外方母公司向合资企业转移知识的前因和结果,而忽略当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综合运用经典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关于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和知识基础观与组织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效能结果的理论模型;(2)较系统地构建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双方母公司向合资子公司进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体系,揭示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前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本研究从中、外方母公司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合资企业与中、外方母公司之间的关系质量、合资企业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出发,较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知识转移/获取的影响作用,揭示了知识转移方的特性、知识接收方的特性以及知识转移主体之间的关系质量对当地化市场知识转移、技术知识转移和管理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3)较为全面地概括了母公司向合资子公司转移的知识类型,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结果——合资企业的效能,并补充与拓展了知识转移对合资企业效能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并结合访谈情况,尝试性地将知识划分为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当地化市场知识叁种类型,并将不同类型的知识与知识转移的维度之一——程度进行了组合作为本研究的中间变量,这样可以较为全面地概括从中、外方母公司转移到合资子公司的知识类型。以往的研究关注点要么是技术知识,要么是管理知识,要么是市场知识,综合考虑这叁类知识的转移的研究还较少。同时,本研究将中外合资企业的效能作为结果变量,并使用竞争价值方法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测度:总体效能、能力提升、创新、业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这些维度既涉及总体效能,也包括特定效能,既有短期指标,也包括长期指标,既有主观的衡量指标,也有客观的衡量指标。这种衡量方式是结合了中外合资企业的特性以及在中国的背景下得出的,因此保证了构念测量的科学性与完善性,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很少出现的。此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程度与合资企业效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知识转移显着地正向影响中外合资企业的效能,其中,外方母公司主要转移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技术知识的转移与合资企业的效能之间的正向关系最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34,管理知识转移与合资企业的效能之间的正向关系较强,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76;中方母公司主要转移当地化的市场知识,并且这种知识的转移与合资企业的效能之间的正向关系也很强,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值为0.217。这说明了,通过跨组织的知识转移与获取可以提升组织的效能,同时也说明了知识转移/获取是提升组织效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支持并拓展了大多数的实证研究结论。此外,这一结论还说明了双方母公司所转移的不同知识对合资企业的效能发挥了不同的重要作用,突出了中、外方母公司在合资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差异,补充与拓展了知识转移对中外合资企业效能的作用机理,为中外合资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制定提供了参考;(4)拓展了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对中外合资企业中双方母公司对合资子公司的知识转移的产生机理、过程机理、实现机理和协调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述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前因及结果,揭示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本质,对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进行了一定的补充。这也是以前的研究很少关注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只是对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前因、知识转移和合资企业的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性的实证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继续跟踪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外合资企业的特性与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该主题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1-04-01)

杨莹莹[8](2009)在《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效能问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知识管理活动过程的重要环节,成功的知识转移正成为虚拟团队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基础。以往许多学者对虚拟团队已有若干相关的研究,但是侧重于虚拟团队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知识转移是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论文力图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第二,哪些因素会影响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效能,而这些因素之间关联状况及对知识转移效能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通过对部分IT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组织的实证调查,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工具AMOS软件,对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的实际状况进行验证,最终得出的研究结论有:第一,本论文识别出的四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的作用并非是平行关系,其中知识供给方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起间接的影响作用。第二,知识需求方因素对于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效能有着显着的正效用。虚拟团队成员需要首先考虑通过改善自身的接收动机和接收能力来提升知识转移绩效水平,同时团队在文化、机制和配套设施上需要同步跟进。第叁,虚拟团队的特征因素对知识转移效能也具有显着的正效用。改善虚拟团队成员双方的信任关系、消除沟通的客观阻隔和缩小文化、地域差异就成为虚拟团队及其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的方面。第四,知识本身特性因素对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效能具有显着的正效用。虚拟团队的背景决定了其转移的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知识的证实程度也很难改进。但还是可以通过对虚拟团队成员表达能力的培养来降低转移时知识的复杂度和内隐性,通过将知识植入团队知识库体现其价值,通过建设充满信任的团队文化来增进成员的信誉。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问题研究在国内尚未成熟,希望本论文得出的部分结论和对策能有利于个人、团队、组织的知识转移和共享,以及为企业获得知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价值,向知识型企业转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09-10-01)

孙刚[9](2008)在《合资企业中关系资本、知识冲突与知识转移效能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围绕着知识这个核心,在现实中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选取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知识转移这个合资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知识管理和冲突管理两个基本研究领域出发。首先,以关系资本和知识冲突两个基本概念作为自变量,其中关系资本分为信任和沟通两个维度,知识冲突分为情感型知识冲突和认知型知识冲突两个维度。其次,引入媒介渠道作为中介变量,媒介渠道分为渠道容量和渠道丰富度两个维度。再次,以知识转移效能作为因变量,分为知识转移数量、转移知识的吸收水平以及转移知识的再创造水平叁个维度。从而试图打开关系资本和知识冲突到达知识转移效能的路径黑箱,建立关系资本和知识冲突、媒介渠道以及知识转移效能之间的影响关系模型,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进行综合研究,验证了关系资本和知识冲突、媒介渠道以及知识转移效能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关系资本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其中信任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沟通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2.媒介渠道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其中渠道容量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渠道丰富度与知识转移效能显着正相关。3.关系资本与媒介渠道显着正相关,其中信任与媒介渠道显着正相关;沟通与媒介渠道显着正相关。4.媒介渠道对关系资本和知识转移效能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其中,媒介渠道对关系资本和知识转移数量不具有中介效应;媒介渠道对关系资本和转移知识的吸收水平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媒介渠道对关系资本和转移知识再创造水平具有完全中介效应。5.知识冲突与知识转移效能不显着负相关;知识冲突与媒介渠道不显着负相关:媒介渠道对知识冲突和知识转移效能不具有中介效应。最后,本文在建立了合资企业中关系资本和知识冲突、媒介渠道以及知识转移效能关系模型的基础上,针对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提出了合资企业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资本以及如何处理好知识冲突,以保证能建立通畅的媒介渠道,从而达到良好的知识转移效能的建议,并且针对本研究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刘帮成,王重鸣[10](2007)在《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跨国转移是跨国创业企业获得战略性知识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知识的跨国有效转移却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提供一个关于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元分析框架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选择在华进行跨国创业的167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来自组织层面的有关因素(比如知识战略与组织间信任)是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并从管理实践角度为跨国知识转移企业和有关政策制定部门提供一定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07年06期)

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跨组织的知识转移研究是近年来相关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合资企业作为一种跨国界的、跨文化的混合组织形式,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多个市场中利用知识的有效通道。国际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虽然日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有关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尤其同时从中、外方母公司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还很欠缺。任丽丽博士的《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李柳,程海波.基于知识转移理论探讨国医大师师承工作效能的优化策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2].姚立根.超竞争背景下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来源探寻——《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评介[J].经济论坛.2016

[3].牛勇华,王娟茹.组织支持对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自我效能的调节作用[J].科技与经济.2016

[4].王媛,林嘉琨.我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效能评估模型构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5].庄招荣.转型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效能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14

[6].王挺.虚拟研发团队知识转移效能影响因素的SEM模型验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

[7].任丽丽.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效能结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杨莹莹.虚拟团队知识转移效能问题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

[9].孙刚.合资企业中关系资本、知识冲突与知识转移效能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0].刘帮成,王重鸣.影响跨国知识转移效能的因素研究:以在华进行跨国创业企业为例[J].科研管理.2007

标签:;  ;  ;  ;  

知识转移效能论文-孙东东,范汇森,沈爱琴,李柳,程海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