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高校专业领域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内外思想文化交锋愈演愈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着诸多难题,如何将有效的、科学的、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我国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植入大学生的灵魂成为重要研究领域,探索教育心理化视角下将心理学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深刻的尝试。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我国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现状

1、教材方面的现状。我国目前的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大同小异。主要都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文化概论》等。当看到这些教材,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无聊和没有用。不仅想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的没有达到,连设定教材内容都没有做到基本掌握。

2、教师观念方面的情况。很多教师会觉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少会有点多此一举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由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有的甚至于大学教师年级相仿,于情于理都会有点难为情。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已经经过了12年的素质教育以及高考的筛选,其素质已经基本养成,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已有了自己的思考。

3、教师教学模式现状。由于高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不大,又比较单调和乏味,所以其教学模式自然也难以翻出什么新的花样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划重点背诵,然后应付期末考试。

4、大学生自身情况。大学生已普遍具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对待事物的各种观念,再加上由于长期生活在校园的温室中,很少接触社会实际,导致他们会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自主思考,进而他们会忽视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门课程。而实际情况是他们只是具备了一些在校园内教师传授的思想价值观念,认知和行为还非常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育心理学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1、理念相合:重视内在需求,强调人的主体性

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主要是遵循人的内在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裴斯泰洛齐主张“在顺应大自然普遍要求下将教育最大限度地简明化”,即在教学内容上要简明化,在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教学内容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要素予以提炼和简化,满足人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特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为指导,对某一社会群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和影响,以使其符合特定社会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重要意义,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个人特质,发挥自我潜能,有助于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2、本质相当: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裴氏教育心理学化注重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路径,开发学生的潜能,他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教育分解为道德、知识、身体和劳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心、脑、手”全面和谐发展。“心”“脑”和“手”代表人的综合素质即“天性”抑或“能力”。其中,“心”的教育指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脑”的教育指智力教育和思想教育;“手”的教育指体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教育心理学化注重三者的协调统一,使人的能力最大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也是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学相似,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和道德问题,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积极正面的思想文化引导学生个体按照正向的社会道德规范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价值。教育心理学化中所指出的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个体潜能的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在尊重个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两者都致力于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3、功能相似:强调积极的导向作用

教育心理学化认为教育应该着眼于“完整”的人的统一,追求人自身和谐自由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存在和发展的统一和交融,教师应该改变端坐于学术殿堂的刻板形象,回归学生中去,体验学生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以心理特性作为教育正面引导的索引,启发学生自发地正面思考,并且主动探索自身潜能,潜移默化地将教育理念传递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意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方针也是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看待事物,帮助学生在面临问题和困境时善于展现自身优秀品质及内在潜能,从而获得成长。因此,教育心理学化所提倡的积极教育视角对于改进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通过遵循心理规律进行正面引导,从而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与创造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从功能效用上看,二者的价值是相通的。

三、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

1、教育视角:实现由“功利化教学”向“需求式教学”的转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个体需求满足和社会需求满足,而传统的教育视角往往以满足社会需求为重点,学生个人需求往往被忽视,但个体需求的满足恰恰是高校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起点。在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被看作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把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教育的内在价值作为实现外在价值的工具和手段,然而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和深层次沟通的统一和融合,教师应该从学生内在诉求和情感体验出发,注重个体的价值关照,变“功利化教学”为“需求式教学”。

2、教育内容:实现由“注重知识传输”向“满足学生内需”的转变

裴氏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饱含情感与深意,通过在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在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学生的内在兴趣需求和心理发展机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转变传统的单纯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并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以此释放其内在潜能并获得全面发展。

3、教育途径:实现由“直接灌输”向“循序渐进”的转变

裴氏认为教育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与之协调。教育心理学化过程如同人对于事物的认知过程:由混乱走向有序,由有序走向明白,从明白走向完全清晰。这一过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值得深度思考,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树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恪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逻辑顺序,由简至繁,由易到难,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如裴氏所说:“自然的教学顺序虽然缓慢,但人类的能力需要顺乎自然,否则,他也只能表面看上去有才华。”

结束语

将心理学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改善其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养成。是符合新时期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明德.裴斯泰洛齐与“教育心理学化”[J].教育评论,2010(3).

[2]吴霞.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智慧:教育心理学化解读及其实践意蕴[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20-22.

标签:;  ;  ;  

教育心理学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