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 Bt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转基因 Bt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一、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孙丹丹,全玉东,王月琴,王振营,何康来[1](2021)在《转Bt基因玉米(瑞丰125、DBN9936、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评价转Bt基因玉米对靶标生物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是转基因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采用室内生测法对3种转Bt基因抗虫玉米‘瑞丰125’(表达Cry1Ab/Cry2Aj杀虫蛋白),‘DBN9936’‘DBN9978’(表达Cry1Ab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敏感品系ACB-S及抗Cry1Ab品系ACB-AbR、抗Cry1Ac品系ACB-AcR、抗Cry1F品系ACB-FR、抗Cry1Ah品系ACB-AhR、抗Cry1Ie品系ACB-IeR的杀虫活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心叶期和抽丝期人工接虫法进行田间抗虫效果鉴定。结果表明,取食3种Bt玉米的ACB-S幼虫,3 d死亡率100%,而取食对照常规玉米3 d存活率100%。取食3种Bt玉米的5个抗性品系幼虫除ACB-AbR和ACB-AcR有2%~6%的个体存活4~5 d, 6 d死亡率也达到了100%,其余品系均在3 d全部死亡,而取食对照玉米5~6 d的死亡率仅为4%~14%,差异显着。田间心叶期食叶级别及穗期活虫数、雌穗被害和茎秆被蛀等为害等级说明3种Bt玉米高抗亚洲玉米螟。明确了‘瑞丰125’‘DBN9936’和‘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5个Bt蛋白抗性亚洲玉米螟品系幼虫在常规玉米上显示一定的适合度劣势。

吴璇[2](2021)在《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饲料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主粮。随着人口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转基因玉米作物的研发应运而生,而它的商业化也迫在眉睫。因此,研发转基因玉米、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成为众多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本论文以农业农村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办公室提供的4个不同的玉米品种“双抗12-5”(含Cry1Ab+Cry2Aj+epsps)及其对照品种“宏硕 899”和“C0030.3.5”(含Cry1Ab+epsps)及其对照品种“C0010.1.1”(含epsps+pat)为材料,在系统检测玉米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组织内相关蛋白的基础上,以亚洲玉米螟为靶标害虫,利用种群内禀增长率、发育速率等参数,深入探讨了这几种玉米材料对玉米螟的抗性,进而进一步研究阐述了玉米植株体内相关蛋白在玉米—玉米螟—异色瓢虫体内的运转,最后探讨了取食过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对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用ELISA技术对两个转基因玉米及其对照组玉米的叶片、茎秆、雄蕊、雌蕊和籽粒中的Bt毒蛋白含量等进行了系统测定,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进程,各个组织器官中的Bt毒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到玉米籽粒灌浆期又略有回升,表现为籽粒中的毒蛋白含量>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以双抗12-5和C0030.3.5为例:籽粒、叶片、茎秆、雌蕊、雄蕊中的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489.49ng/g、487.00ng/g、338.77ng/g、327.50ng/g、154.85ng/g 和 545.25ng/g、432.66ng/g、329.53ng/g、303.53ng/g、222.45ng/g;epsps蛋白含量则为 110.48ng/g、108.70ng/g、29.19ng/g、29.37ng/g、112.77ng/g 和 109.68ng/g、102.67ng/g、33.35ng/g、36.72ng/g、114.85ng/g;PAT蛋白含量只有在C0010.1.1品系中检测到,含量分别是叶片中50.80ng/g,雄蕊中18.80ng/g,雌蕊中18.31ng/g。2.取食了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显示,两个转基因玉米材料双抗12-5和C0030.3.5高抗亚洲玉米螟。无论是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或者是蛹重等,与对照亲本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研究发现,两组转基因材料对玉米螟低龄幼虫的抗性更强,用转基因玉米材料饲喂玉米螟低龄幼虫后,不但引起低龄幼虫的大量死亡,甚至都不能进入到后续虫龄(态)。以取食了双抗12-5和C0030.3.5的玉米螟为例:若从1龄幼虫开始饲养,其玉米螟2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2.33%和8.00%,不能进入下一个虫龄;从2龄幼虫开始饲养,其3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6.67%和10.67%,不能进入下一虫龄;若从3龄幼虫开始饲养,其4龄幼虫的存活率只有13.33%和14.00%,也不能进入下一虫龄。玉米螟各项生物学参数显示:取食双抗12-5和C0030.3.5两种转基因玉米的亚洲玉米螟低龄幼虫无法存活到化蛹,从5龄幼虫开始饲养的处理虽然部分可以化蛹并羽化,但是显着低于两个对照品种。3.借助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玉米螟—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三级营养关系,用ELISA方法检测了在取食带毒玉米螟后异色瓢虫体内的Cry1Ab杀虫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了带毒玉米螟幼虫24小时后体内能检测到毒蛋白含量,其体内最高含量达到0.09ng/g。对获毒后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进行测定,结果指出,各个处理条件下的异色瓢虫对玉米螟3龄幼虫的功能反应与未获毒的异色瓢虫捕食功能反应间不存在显着的差异,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说明Cry1Ab杀虫蛋白虽然可以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传递到异色瓢虫体内,但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

高越[3](2020)在《转cry1Ab基因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抗虫性的评价》文中认为为了评价转cry1Ab基因玉米的生态安全性,本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陷阱法对两个生长季转基因抗虫玉米田和非转基因玉米田的非靶标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转基因抗虫玉米对田间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了评价转cry1Ab基因玉米的抗虫性,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了转基因抗虫玉米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Cry1Ab蛋白含量,明确了转基因抗虫玉米的Bt Cry1Ab蛋白的时空表达规律;同时在田间和室内分别用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的初孵幼虫对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抗虫性进行了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2018年和2019年两个玉米生长季度,利用直接观察法与陷阱法对转基因抗虫玉米田和非转基因玉米田的非靶标节肢动物种类和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中,转基因抗虫玉米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总数量、物种总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与非转基因玉米田相比均无显着差异。2.转基因抗虫玉米的Cry1Ab蛋白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不同的生长时期,Cry1Ab蛋白在灌浆期的含量最高,其次为苗期、吐丝期、拔节期和喇叭口期。以功能叶为例,灌浆期的功能叶Cry1Ab蛋白含量为827.62 ng/g,苗期与吐丝期的Cry1Ab蛋白量基本相同,为580.00 ng/g左右,拔节期与喇叭口期的Cry1Ab蛋白含量为300.00 ng/g。在玉米同一时期的不同组织器官中,Cry1Ab蛋白在根部的含量最高,功能叶次之,茎部最低。以吐丝期为例,根部的Cry1Ab蛋白量为1528.27 ng/g,功能叶的Cry1Ab蛋白含量为578.40 ng/g,茎部的Cry1Ab蛋白含量为421.58 ng/g。玉米生长发育后期,由于生长中心的转变,籽粒的Cry1Ab蛋白含量相对较低,完熟期籽粒Cry1Ab 蛋白含量为 251.95 ng/g。3.利用田间接虫法与室内生测法测定了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于三种玉米害虫的抗性,结果表明,田间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粘虫和棉铃虫的抗性等级均为高抗,抗性显着高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室内生测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抗性,3d的死亡率均为70%以上。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叶片与籽粒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抗性较高,3d的死亡率为80%以上。花丝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只有中等抗性,3d死亡率只有50%。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于粘虫初孵幼虫致死作用虽然较小,但能较好地抑制其生长发育,出现明显体重抑制现象。取食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初孵粘虫7 d的平均重量为5.90±1.73 mg,而取食非转基因玉米的初孵粘虫7 d的平均重量为62.00±5.24 mg,体重抑制率为90.48%。

颜晓蕊[4](2020)在《聚合双基因和庇护所策略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影响》文中指出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生产应用引领害虫防治技术发生了突破性变化。然而靶标害虫抗性的产生降低其防治害虫效果,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可持续应用。只有实施有效的抗性治理策略将促使转基因抗虫作物持续高效的应用。一定条件下,理论模型预测高剂量-庇护所策略、聚合多基因策略可以有效延缓靶标害虫的抗性产生,因而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然而其应用效果,尤其是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的实证数据有限。2020年,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为靶标害虫的国产Bt玉米已获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生产应用在即。靶标害虫的抗性治理策略是亟待明确。本研究通过人工饲料混合Bt杀虫蛋白,分别模拟种植表达单一Bt杀虫蛋白Cry1Ab、Cry1Ie、Cry1F和两种杀虫蛋白Cry1Ab+Cry1Ie、Cry1Ab+Cry1F转基因抗虫玉米,以及没有庇护所、有庇护所且庇护所产生的敏感种群与汰选抗性存活种群比例在3:7、5:5、7:3条件下,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单蛋白汰选下,随汰选代数增加,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逐渐增加,但抗性上升速率存在显着差异。Cry1Ab汰选前4代,LC50差异不显着,汰选5~6代时LC50显着增加,抗性倍数亦大幅度升高到16~21倍。此后,随汰选代数增加,抗性倍数升高缓慢,汰选13代,抗性水平达到27倍。相比之下,Cry1Ie和Cry1F分别汰选下,抗性增加迅速。汰选3代,抗性分别升高400倍和508倍,4代后分别达到780倍(已超出可设定最高生测浓度范围)和542倍以上,13代后,Cry1F的抗性达到890倍。双蛋白汰选下,对Cry1Ab的抗性增加缓慢,汰选9代LC50显着增加,汰选12代,抗性倍数仅上升1.7倍。相比之下,对Cry1F的抗性上升较快,汰选3代,LC50显着增加,汰选6、12代,抗性显着升高321倍和370倍。同样,Cry1Ab+Cry1Ie双蛋白汰选下,汰选5代LC50显着增加,汰选11代,对Cry1Ab的抗性显着升高8倍。相比之下,对Cry1Ie的抗性上升较快,汰选3代,LC50显着增加,汰选6、11代,抗性显着升高233倍和304倍。在Cry1Ab汰选下,庇护所敏感种群与汰选种群比例达到3:7、5:5和7:3时,汰选11代,抗性分别为6.2、1.8和1.7倍。Cry1Ab+Cry1F双蛋白汰选下,庇护所敏感种群与汰选种群比例达到3:7和5:5时,汰选11代,对Cry1Ab的抗性分别为显着升高1.7和1.3,对Cry1F的抗性分别显着升高58和28倍。当庇护所敏感种群与汰选种群比例达到7:3时,对Cry1Ab的抗性没有显着增加,对Cry1F的抗性则显着升高10倍。同样,Cry1Ab+Cry1Ie双蛋白汰选下,庇护所敏感种群与汰选种群比例达到3:7时,汰选11代,对Cry1Ab和Cry1Ie的抗性分别显着升高1.3倍和5.1倍。当庇护所敏感种群与汰选种群比例达到5:5和7:3时,对Cry1Ab的抗性没有显着增加,对Cry1Ie的抗性则显着升高4.2和3.9倍。这说明,亚洲玉米螟对3种Bt蛋白的抗性演化速率有显着差异,与Cry1Ab相比,亚洲玉米螟对Cry1F和Cry1Ie更易产生抗性。聚合双基因有一定的延缓抗性产生的作用。庇护所能显着抑制抗性产生,当敏感个体与Bt玉米田存活个体达到5:5时,即可有效抑制抗性产生。

李祥稳[5](2020)在《蚜虫在粘虫为害Bt和非Bt玉米上的生存适合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介导的植食性昆虫之间存在互利、偏利和竞争等密切种间关系。这样,当一种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发生变化势必将影响其它相关昆虫的种群动态。由于转Bt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Bt作物的种植将显着降低靶标害虫的种群数量,进而影响与靶标害虫存在密切关系的非靶标昆虫的种群动态。譬如,此前研究表明,Bt棉花上靶标害虫为害降低导致非靶标害虫棉蚜的密度变大。同样,研究也发现Bt玉米的长期种植也可导致非靶标害虫如蚜虫的种群上升。但这是否与靶标害虫在Bt玉米上的为害降低有关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Bt玉米及其对照非Bt玉米,以及Bt玉米的靶标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与非靶标害虫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生物测定试验、温室罩笼试验和田间试验,探究在粘虫为害与不为害条件下蚜虫在玉米上的生存适合度和种群动态变化,解析Bt玉米的大规模长期种植对蚜虫种群动态的潜在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生测实验,利用两性生命表研究玉米蚜在粘虫为害非Bt玉米以及健康非Bt玉米上的生长发育。结果显示:相较于取食健康玉米植株,取食粘虫为害玉米植株的玉米蚜若虫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发育历期缩短,总发育历期较长,存活率降低,后代数减少,差异均显着。同时,对玉米蚜种群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取食粘虫为害植株的玉米蚜种群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净繁殖率均显着低于取食健康植株的玉米蚜,而平均世代周期也明显高于取食健康植株的玉米蚜。2)通过温室罩笼试验,研究了在粘虫存在或不存在条件下,Bt和非Bt玉米植株上玉米蚜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动态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没有粘虫为害情况下,玉米蚜在Bt和非Bt玉米植株上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力没有差异;但在粘虫存在条件下,由于粘虫对非Bt玉米的为害极显着高于对Bt玉米造成的为害,导致Bt玉米相对非Bt玉米对蚜虫更为敏感,因此,蚜虫在Bt玉米上的种群增长率显着高于在非Bt玉米植株的增长率。3)在田间条件下,调查了Bt和非Bt玉米上蚜虫种群的数量。结果发现:自然条件下,在非Bt玉米上发现有鳞翅目昆虫的为害,虽然为害程度较低,但导致Bt玉米植株上玉米蚜种群密度明显高于非Bt玉米植株,二者间差异不显着;而在人工接粘虫条件下,由于粘虫对Bt玉米造成的为害极显着低于对非Bt玉米造成的为害,导致Bt玉米植株上玉米蚜种群数量显着多于非Bt玉米植株。本研究表明:Bt玉米对蚜虫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没有负面影响,但不管是Bt还是非Bt玉米,粘虫为害均可诱导玉米防御反应,提高玉米对蚜虫的抗性;由于Bt玉米对粘虫的抗性,Bt玉米受粘虫为害程度显着降低,相对于被粘虫为害较重的非Bt玉米,Bt玉米更有利于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本研究显示靶标害虫在Bt玉米上为害降低可能导致非靶标害虫种群增长,阐述了Bt玉米对非靶标害虫潜在的生态影响,为未来Bt玉米在我国商业化种植后田间害虫的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淇[6](2020)在《Cry1Ab13-1抗虫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及抗虫性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之一,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因此提高玉米产量是当务之急,但玉米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着玉米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每年都会对我国玉米产量造成巨大影响,尤其以玉米螟所造成的损失特别严重。利用化学药剂防治虫害存在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缺陷,无法做到从根本上解决虫害问题。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新的抗虫玉米自交系和培育新品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实验利用Cry1Ab13-1原核表达载体,通过无缝克隆技术,构建以抗除草剂基因Bar为筛选标记的真核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ry1Ab13-1。以玉米自交系349、349052、349045、349049、90493、S3002、MJ-1、H299、W107、W108、宝A、宝B、宝C、宝D、宝E和郑58为受体自交系,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和超声波花粉介导法将含有真核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ry1Ab13-1的质粒导入玉米受体中,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PCR初步检测,收获阳性植株果穗,在第二年种植T2代植株并进行常规PCR、Southern杂交、荧光定量PCR检测和室内外抗虫性鉴定,进一步培育成新的抗虫玉米自交系,其试验结果如下:1.从Cry1Ab13-1的原核表达载体上克隆得到Cry1Ab13-1基因并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将Cry1Ab13-1基因连接到真核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ry1Ab13-1上,成功构建以抗除草剂基因Bar基因为筛选标记的真核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ry1Ab13-1。2.利用花粉管通道法以及超声波花粉介导法将真核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Cry1Ab13-1导入16个受体玉米自交系中。在第二年种植,并对T1代进行除草剂筛选,检测植株约28800株,共筛选出159株,存活率0.552%。花粉管通道法获得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20株,转化率为7.5%,超声波花粉介导法获得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4株,转化率为5%。3.以Cry1Ab13-1基因作为探针,对T2代阳性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检测,8个株系样品有阳性条带,其中LMA-1-1和LMA-6-2为多拷贝,其余为单拷贝且呈不规则的分布。证明Cry1Ab13-1基因已成功的整合在玉米基因组的不同部位。4.对Southern杂交检测为阳性的8个株系的苗期根茎叶部位进行荧光定量检测,Cry1Ab13-1基因的表达量在根系中表达量最大的株系是LMA-12-1,在茎中表达量最大的株系是LMA-1-2,在叶片中表达量最大的株系是LMA-6-4。不同的阳性株系之间,同一部位外源基因表达量不同,同一株系的不同部位表达量也不相同。5.室内抗玉米螟鉴定结果表明:喂食LMA-1-1和LMA-1-2两株系玉米叶片的玉米螟存活率与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LMA-1-CK;喂食LMA-6-1、LMA-6-2、LMA-6-3和LMA-6-4玉米叶片的玉米螟存活率明显低于LMA-6-CK的存活率;除LMA-6-2组外,其他3组玉米螟的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LMA-6-1和LMA-6-4组的玉米螟体重基本不变。证明转Cry1Ab13-1基因的6个株系玉米具有抗玉米螟性,玉米螟在取食转Cry1Ab13-1基因的玉米后生长受抑制甚至死亡。6.室内抗黏虫鉴定结果表明:LMA-6-4组、LMA-9-1组和LMA-12-1组中未发现黏虫死亡,但在48小时内各试验组黏虫的体重增长的平均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证明转Cry1Ab13-1基因的LMA-6-4、LMA-9-1和LMA-12-1株系玉米具有抗黏虫性,黏虫明显不愿意取食转Cry1Ab13-1基因的玉米。7.室外抗玉米螟鉴定结果表明:株系LMA-1-1的抗性水平为抗,LMA-1-2的抗性水平为高抗,而对照组LMA-1-CK的抗性水平为中抗;株系LMA-6-1、LMA-6-2、LMA-6-3、LMA-6-4中,除株系LMA-6-3的抗性水平为抗,其他均达到高抗,对照组LMA-6-CK抗性水平为中抗。各转化株系对玉米螟的抗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高,各转化株系抗性不同,且室内抗玉米螟性鉴定结果与田间抗玉米螟性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转Cry1Ab13-1基因的玉米抗虫性明显提高,具有良好的抗虫性。8.转Cry1Ab13-1基因的8个玉米株系LMA-1-1,LMA-1-2,LMA-6-1,LMA-6-2,LMA-6-3,LMA-6-4,LMA-9-1,LMA-12-1的抗虫性均明显提高,表现出优良的抗虫性。

谢宇,杨巍,任雪娇,慈佳宾,姜良宇,杨伟光[7](2019)在《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鉴定及杂种优势》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转Bt基因玉米Zea may材料表达、产量潜力及杂种优势表现,为转基因材料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Reid群骨干系PH6WC及育成的自交系J1490、J1495、4DH10和外引系PH1CPS作母本,以Non-Reid为基础的转Bt基因材料6DH85、J1401、6DH222、8DH273和8DH279以及自选系J9D207、J1628、J1668为父本,按NCⅡ设计组配40(5×8)个杂交组合,对转Bt基因材料抗虫表现和产量潜力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回交转育系谱法处理后代获得转基因材料中的部分Bt基因丢失或者沉默,没有在子代中成功表达出相应蛋白。转Bt基因的杂交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虫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与对照品种相比,组合4DH10×8DH279表现最好,增产31.10%;组合J1495×J1401虽然含有Bt基因,且与其不含Bt基因的同父本组合相比增产效果明显,最高可增产65.77%,但与对照品种相比,仅增产10.04%。【结论】玉米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对其跟踪测配,才有望培育出高产、抗虫优良品种。

祝旋[8](2019)在《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评估及对三种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双抗12-5是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复合性状转基因玉米新品种,是我国具有商业化前景的重要转基因玉米品种之一,目前已被批准进入生产性试验阶段。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过程中,对其进行功能鉴定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评价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与田间接虫相结合的方式对转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采用花粉、叶片等植物材料饲喂的方式评价了其对非靶标经济昆虫蜜蜂、家蚕和土壤生物蚯蚓的生态安全性。1.转基因玉米12-5各组织中叶片中Bt蛋白含量最高,其余从大到小依次为花粉,雄蕊,根部,花丝。虽然表达的蛋白含量不同,但在室内生测中都表现出很好的抗玉米螟性能。2.采用转基因玉米冻干叶片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oetida)进行饲喂,不会对于蚯蚓的存活、体重和繁殖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不会引起蚯蚓体内总蛋白、SOD、POD、CAT活性的异常。3.采用转基因玉米花粉和CryAb纯蛋白的蔗糖混合物饲喂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花粉和CryAb蛋白与对照处理相比不会引起蜜蜂的死亡,但是会引起蜜蜂的取食量的降低。4.采用不同浓度的转基因玉米花粉饲喂家蚕(Bombyx mori Linnaeu),结果表明在最高实验浓度T-40处理中,能够引起一龄家蚕的死亡,其他处理并没有出现死亡现象。转基因花粉处理能够引起家蚕发育历期和体重的减轻,并引起家蚕体内SOD、POD、CAT酶活性的增加。但对于结茧率、羽化率、茧重等生理指标没有影响。综上所述,转CryAb/Ac和G10evo-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形状玉米品种12-5具有优秀的抗虫性能,自然情况下对非靶标昆虫蜜蜂和家蚕以及土壤动物蚯蚓的安全没有威胁。

谢宇[9](2019)在《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及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转Bt基因玉米材料的表达、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表现,本文以Reid群骨干系PH6WC及育成的自交系J1490、J1495、4DH-10和外引系PH1CPS作母本,以Non-Reid为基础的转Bt基因材料6DH-85、J1401、6DH222、8DH273和8DH279和自选系J9D207、J1628、J1668为父本,按NCⅡ设计组配(5×8)40个杂交组合,在6万株/公顷、7万株/公顷、8万株/公顷三个密度下对转Bt基因材料的抗虫表现、产量杂种优势及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分子检测结果表明,5份转基因材料中J1401、8DH273和8DH279呈阳性,说明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植株时,经过几代有性繁殖后外源基因发生丢失或者沉默的现象,从而影响其应用价值。对由J1401、8DH273和8DH279组配的杂交种进行转Bt基因检测结果表明,2017年15个杂交组合有11个组合呈阳性,2018年重新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均呈阳性,说明有些组合或存在外源基因沉默,因此在培育转基因抗虫植株时,应进行转基因检测。2、抗虫鉴定结果表明,转Bt基因后代材料在苗期对粘虫、腊熟期对玉米螟的田间抗虫性表现和室内抗虫表现均较突出,表现为高抗,说明通过回交转育法获得的转Bt基因材料可在玉米各时期表现抗虫性。3、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密度下平均优势40个组合中以转基因杂交组合PH6WC×8DH273和PH6WC×8DH279表现最好,对照优势仍以转基因杂交组合PH6WC×8DH279、J1490×8DH279和PH6WC×8DH273表现最好,表明优势最强的组合均为高抗虫组合,说明优势强且抗虫杂交种综合了高产、优质、高抗虫等多个优良特性,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4、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一般配合力在三个密度下表现较好的亲本是8DH279和8DH273,但转Bt基因亲本J1401的一般配合力较低。产量特殊配合力正效应值组合数量最多的亲本是8DH279和8DH273,说明转Bt基因材料8DH279和8DH273有较好的产量潜力。5、转Bt基因组合J1490×J1401、J1495×J1401、PH1CPS×J1401和4DH-10×J1401的小区产量,在6万密度下表现优于对照品种,认为其增产来自转Bt基因对虫害的抗性效应。

李国平,刘冰,黄建荣,邱峰,封洪强[10](2019)在《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抗虫性和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本文通过田间人工接虫,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虫性标准,评价了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及同型非转基因‘ND6708’、‘ND6515’和当地‘郑单958’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虫效果;通过喷施除草剂后调查玉米植株的存活率,评价上述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D6708YGRR’和‘ND6515YGRR’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及棉铃虫的抗性水平均为高抗,且在4叶期和8叶期喷施草甘膦后其受害率均为0,而同型对照品种和当地对照品种喷施同剂量草甘膦后受害率为100%。综上,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效果,对草甘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二、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转Bt基因玉米(瑞丰125、DBN9936、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亚洲玉米螟
    1.2 供试玉米
    1.3 Bt玉米抗螟性离体组织生测
    1.4 田间接虫鉴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Bt玉米对ACB-S品系的杀虫效果
    2.2 Bt玉米对亚洲玉米螟Cry1A类杀虫蛋白抗性品系的杀虫效果
    2.3 Bt玉米对ACB-FR和ACB-IeR品系的杀虫效果
    2.4 Bt玉米田间抗虫性
3 讨论

(2)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
        1.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
        1.2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
    2 抗虫基因Bt的研究进展
        2.1 Bt蛋白概况
        2.2 Bt蛋白的杀虫机制
        2.3 Bt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种群的影响
    3 转基因玉米及靶标昆虫
        3.1 转基因玉米的发展史
        3.2 转基因玉米靶标昆虫—亚洲玉米螟
        3.3 转基因作物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4 天敌昆虫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4.1 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
        4.2 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与害虫的关系
    5 论文研究意义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转基因玉米体内相关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动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测定
        1.3 测试所需仪器
        1.4 溶液的配制
        1.5 定量检测
        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不同玉米品种中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转基因品种与其对照相同部位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4 不同玉米品种中抗除草剂蛋白含量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条件与方法
        1.3 测定指标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2.3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的影响
        2.4 不同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玉米植株相关蛋白对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玉米品种
        1.4 饲养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2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Cry1Ab蛋白含量分析
        2.3 取食同一品种转基因玉米的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4 取食相同时间、不同品种转基因玉米后玉米螟体内抗草甘膦epsps蛋白含量分析
        2.5 转基因玉米蛋白在异色瓢虫体内的转运
        2.6 异色瓢虫对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
    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转cry1Ab基因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抗虫性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转基因技术
    1.2 转基因作物发展概况
    1.3 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
        1.3.1 环境安全评价
        1.3.2 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
    1.4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虫源
        2.1.3 试验地点
        2.1.4 试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2.2.2 转基因抗虫玉米植株Cry1Ab蛋白含量测定及表达规律研究
        2.2.3 转cry1Ab基因玉米抗虫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3.1.1 2018年转cry1Ab基因玉米田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分析
        3.1.2 2019年转cry1Ab基因玉米田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分析
    3.2 转基因抗虫玉米植株Cry1Ab蛋白含量及表达规律
        3.2.1 Bt蛋白标准曲线
        3.2.2 转基因抗虫玉米不同生育期各组织Cry1Ab蛋白含量
        3.2.3 转基因玉米各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Cry1Ab蛋白含量
    3.3 转cry1Ab基因玉米抗虫性的评价
        3.3.1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
        3.3.2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
        3.3.3 转cry1Ab基因玉米对粘虫的抗性
4 讨论
    4.1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4.2 转基因抗虫玉米Cry1Ab蛋白时空表达情况
    4.3 转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棉铃虫和粘虫的抗性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4)聚合双基因和庇护所策略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球转基因玉米的种植现状
    1.2 昆虫对Bt制剂/作物产生抗性的现状
    1.3 昆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的机理
    1.4 害虫抗性治理策略
        1.4.1 “高剂量/庇护所”策略
        1.4.2 “多基因”策略
        1.4.3 其它抗性治理策略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昆虫
    2.2 人工饲料
    2.3 供试Bt毒素蛋白
    2.4 蛋白毒力测定
    2.5 抗性种群的汰选
    2.6 抗性评价方法-人工生测法
    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ACB-Bt S对3种Bt蛋白的敏感性
    3.2 单蛋白汰选且无庇护所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对3种Bt蛋白的抗性演化
    3.3 双蛋白汰选且无庇护所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对3种Bt蛋白的抗性演化
    3.4 单/双蛋白汰选且有庇护所模式下亚洲玉米螟对3种Bt蛋白的抗性演化
        3.4.1 Cry1Ab单蛋白汰选
        3.4.2 Cry1Ab+Cry1F双蛋白汰选
        3.4.3 Cry1Ab+Cry1Ie双蛋白汰选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蚜虫在粘虫为害Bt和非Bt玉米上的生存适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转基因作物种植情况
        1.1.1 转基因作物发展概况
        1.1.2 转基因作物种植潜在风险
    1.2 转Bt基因玉米的概况及生态安全性
        1.2.1 转Bt基因玉米基本概况
        1.2.2 Bt玉米对靶标昆虫抗性研究
        1.2.3 Bt玉米非靶标效应
    1.3 Bt玉米介导的昆虫种间关系
        1.3.1 昆虫间互作
        1.3.2 Bt玉米介导的昆虫关系
    1.4 研究思路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粘虫为害玉米对玉米蚜生存适合度的影响
    2.1 材料
        2.1.1 供试玉米
        2.1.2 供试昆虫
    2.2 方法
        2.2.1 玉米蚜取食粘虫为害或健康的玉米植株的生命参数
        2.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玉米蚜在粘虫为害或健康玉米植株上的生存适合度
        2.3.2 玉米蚜在粘虫为害或健康玉米植株上的种群参数
        2.3.3 讨论
第三章 Bt玉米介导的粘虫和玉米蚜的种间关系
    3.1 材料
        3.1.1 供试玉米
        3.1.2 供试昆虫
    3.2 方法
        3.2.1 取食Bt玉米与非Bt玉米对粘虫的影响
        3.2.2 粘虫为害的或健康的Bt与非Bt玉米植株对玉米蚜种群的影响
        3.2.3 田间试验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粘虫取食Bt与非Bt玉米叶片为害面积
        3.3.2 粘虫取食Bt玉米与非Bt玉米的体重变化
        3.3.3 玉米蚜在粘虫为害的和健康的Bt与非Bt玉米上的种群数量
        3.3.4 田间试验中Bt玉米与非Bt玉米上的蚜虫数量
        3.3.5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Cry1Ab13-1抗虫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及抗虫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虫害对玉米的影响
    1.2 Bt基因
    1.3 玉米的遗传转化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构建真核植物表达载体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y1Ab13-1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Cry1Ab13-1基因玉米的室内外抗虫检定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鉴定及杂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2抗虫鉴定调查
    1.3小区产量测定及室内考种
    1.4 Bt基因检测
    1.5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转Bt基因自交系及其杂交种检测
    2.2组合及自交系抗虫表现
        2.2.1田间抗虫表现
        2.2.2室内抗虫表现
    2.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差分析
    2.4不同组合的产量比较
    2.5杂种优势分析
3讨论与结论

(8)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评估及对三种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发展现状
    1.2 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昆虫的研究现状
        1.2.1 转基因植物对家蚕的影响
        1.2.2 转基因植物对蚯蚓的影响
        1.2.3 转基因植物对于蜜蜂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性评估
    2.1 玉米品种与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各部位Bt蛋白含量检测
        2.2.2 室内抗虫生测
        2.2.3 田间抗虫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转Bt基因玉米双抗 12-5 各组织蛋白含量测定
        2.3.2 室内抗虫生测
        2.3.3 田间抗虫性鉴定
    2.4 讨论
第3章 转Bt基因玉米对非靶标土壤动物蚯蚓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生物
        3.1.2 供试玉米
        3.1.3 供试土壤
        3.1.4 供试农药
        3.1.5 实验条件
        3.1.6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冻干叶片蛋白含量
        3.2.2 蚯蚓存活率
        3.2.3 蚯蚓体重
        3.2.4 土壤蛋Bt白含量
        3.2.5 蚯蚓体内Cry1Ab蛋白含量
        3.2.6 Bt蛋白对蚯蚓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3.2.7 Bt蛋白对蚯蚓繁殖效应评价
    3.3 讨论
第4章 转Bt基因玉米对意大利蜜蜂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供试花粉
        4.1.2 供试蛋白
        4.1.3 供试昆虫
        4.1.4 阳性对照
        4.1.5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基因玉米花粉对意大利蜜蜂的影响
        4.2.2 Bt蛋白对意大利蜜蜂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转Bt基因玉米对家蚕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供试花粉
        5.1.2 供试桑叶和家蚕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转Bt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急毒性实验
        5.2.2 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存活率、发育历期和体重的影响
        5.2.3 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茧重、蛹重和茧壳重的影响
        5.2.4 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化蛹率、羽化率和产卵量影响
        5.2.5 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家蚕体内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玉米的抗螟虫性研究概述、鉴定及存在的问题
    1.2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1.3 配合力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 抗虫鉴定调查
    2.4 统计分析
    2.5 Bt基因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转Bt基因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检测
    3.2 转Bt基因自交系及杂交组合抗虫表现
    3.3 杂种优势分析
    3.4 不同密度下联合方差分析
    3.5 配合力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玉米品种
    1.2 供试虫源
    1.3 试验小区设计
    1.4 对亚洲玉米螟抗虫性鉴定
    1.5 对黏虫抗虫性鉴定
    1.6 对棉铃虫抗虫性鉴定
    1.7 耐除草剂鉴定
    1.8 数据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田间抗性
    2.2 转基因玉米对黏虫的田间抗性
    2.3 转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田间抗性
    2.4 转基因玉米对草甘膦的耐受性
3 结论与讨论

四、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转Bt基因玉米(瑞丰125、DBN9936、DBN997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虫效果研究[J]. 孙丹丹,全玉东,王月琴,王振营,何康来. 植物保护, 2021(03)
  • [2]两组转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对天敌异色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D]. 吴璇. 扬州大学, 2021(09)
  • [3]转cry1Ab基因玉米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及抗虫性的评价[D]. 高越.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4]聚合双基因和庇护所策略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影响[D]. 颜晓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蚜虫在粘虫为害Bt和非Bt玉米上的生存适合度研究[D]. 李祥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6]Cry1Ab13-1抗虫基因在玉米中的遗传转化及抗虫性鉴定[D]. 王淇.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7]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鉴定及杂种优势[J]. 谢宇,杨巍,任雪娇,慈佳宾,姜良宇,杨伟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8]转cry1Ab/cry2Aj和G10evo-epsps基因玉米双抗12-5的抗虫性评估及对三种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研究[D]. 祝旋. 阜阳师范学院, 2019(01)
  • [9]转Bt基因玉米的抗虫性鉴定及遗传分析[D]. 谢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J]. 李国平,刘冰,黄建荣,邱峰,封洪强. 植物保护, 2019(01)

标签:;  ;  ;  ;  ;  

转基因 Bt 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