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为先导开创南城区德育新局面

以科研为先导开创南城区德育新局面

一、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冯俊琪[1](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赵庭,赵广忠[2](2019)在《打造生态型德育特色 开创和谐育人新局面——访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罗锦虹》文中提出中国德育:罗督学,您好!请问荔湾区的生态型德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开展生态型德育的初衷是什么?目前效果如何?罗锦虹:素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荔湾区因岭南水乡特色而闻名遐迩。跨入新时代,荔湾区到处弥漫着现代气息。在教育上,培养有"根"的下一代、用文化浸润孩子的生命

秦钠[3](2006)在《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以上海和大阪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现代特征的社区教育在上海崛起并迅速发展,受到社会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围绕着社区教育对社区发展、个体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和作用问题,学者们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国内目前对社区教育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以总结社区教育工作实践经验为主,学理性的深度分析研究比较少见。由于受研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研究,主要侧重于文献资料的翻译和介绍,缺乏对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教育经验进行实证考察和比较研究。本文是以非西方后起社会现代化背景下的中日都市社区学校(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和大阪市福岛区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为个案,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运用现代化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及分析方法。通过对中日都市社区学校(学习室)中的管理者、施教者和学习者进行访谈,对社区学校(学习室)形成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管理运作过程、教学活动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成效等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和比较分析,阐述社区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社会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中日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社区教育功能,总结提炼大阪市社会教育的理念和成熟经验,提出比较研究的启示。本研究在深入上海和大阪的社区教育现场进行实证调查研究中,获取了大量的有关都市社区教育的原始资料。经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和学理分析,提出非西方后起社会现代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区教育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剖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探讨社区教育在非西方后起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认为社区教育是通过对社区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来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体现在:社区教育通过传播现代文明、创新文化来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产生社会动员和整合功能,形成人们对社区公共利益的自觉认同,促进社区共同文化、共同行为规范和社区意识的发展,提高广大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推动社区的发展。社区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主要反映在:社区教育通过社区学校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连携,志愿者和社区教育关系团体的活动等形式,使个体获得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现代性。社区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载体,有助于个体能力发展,从而使个体适应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特别是给进入成年期的个体带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由此扩大增加了社会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和财富,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在比较考察研究过程中,不仅观察大阪市社会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还透过其成功现象,注意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且将大阪社会教育发展的利弊得失作为借镜,汲取其成功的理念和成熟的经验,结合目前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上海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叶松涛,姜德志[4](2006)在《开创德育新思路 谱写德育新篇章——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姜德志局长访谈录》文中指出

冯明[5](2005)在《所罗门宫之恋 ——上海市普教科研史研究(1978年——2002年)》文中指出本研究以1978年至2002年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为理论背景,从文化、共同体及(奖励)制度三个方面建构上海普教科研历史变迁图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梳理、理论问题的思辨以及历史图景的建构,本研究获取上海普教科研历史发展的若干特征、经验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科学社会学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基于默顿、库恩、克兰以及中国学者在科学文化、共同体以及科技奖励等研究领域的思路、方法、理论及观点,从而获得本研究值得关注的历史问题。文化建构方面,本文关注上海普教科研的外在文化价值体系,包括政治文化与教育文化;上海普教科研的内在文化价值体系,包括价值建构与科研范式变迁。共同体方面,聚焦于作为骨干的市教科所--区县教育科研组织的生成、互动、嬗变及其背后的交流与沟通变迁。奖励制度方面,既分析在不同时期的奖励制度的特征及变迁历程,同时对普教科研奖励体制与普教科研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给予积极关照。通过理论的运用及历史的梳理,我认为二十多年上海普教科研的历史变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普教科研共同体的发展是普教科研整体发展的中轴;区县普教科研精英与市普教科研精英的互动是体制创新的核心动力;经验理性与合作反思是上海普教科研文化建构的核心特征;上海普教科研奖励体制从层次递进型体制向功能细分、混合型体制发展。基于上述分析,我对上海普教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有如下建议:开拓文化建构的建制空间和文化资源,在维持原有文化精英的基础上,吸收不同领域、地域的资源,构建适应普教科研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构建上海普教大科研共同体,特别是原有普教科研精英与热衷普教科研的大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加大制度创新,促进功能细分、混合型科研奖励体制的完善。

武海燕[6](2004)在《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研究(1978-2000)》文中指出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曾伴随着人们近一个世纪的思考与实践。其结果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考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被认为是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最恰切的途径与方式。 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历史研究,探究其在二十几年的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同时,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上海与国外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与自身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可资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借鉴的有益之处。 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本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 第二部分对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概要介绍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各阶段的情况:在基本完成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学历补偿教育培训等任务之后,又适时地提出中小学教师大学后继续教育问题,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其中“含英咀华:上海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特色检视”一章,从依法施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科研领先、教师职后培训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中小学自培基地、按需施教、教师职后培训的类型特点、课程教材建设以及教师职后培训网络的构建等九个方面入手,检视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及独到之处;而“他山之石: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则在比较视角之下重点剖析了上海教师培训不足及缺失,并探究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五部分是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审视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内在意蕴。教师专业化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而不遗余力地推行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是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南市区教育局[7](2000)在《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文中研究表明 当前,正处于世纪之交。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都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

湖北省沙市教委[8](1997)在《沙市素质教育区域模式的实践策略及要点》文中提出沙市的区域素质教育模式,从1995年起进入运作,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前两年,重点是疏通五条渠道,为大面积推进区域素质教育模式提供可行性验证,积累经验;后三年,全面强化区域素质教育模式中的六大支撑点,使大面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奋斗目标得以实现。

二、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以上海和大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社区教育的涵义
        一、社区教育的历史概观
        二、社区教育话语
        三、社区教育概念
    第三节 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篇章结构
第二章 社会现代化与社区教育
    第一节 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理论综述
        二、现代化理论综述
        三、现代化与社会化
    第二节 社区教育
        一、欧美社区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二、日本的社会教育
        三、中国的社区教育
第三章 上海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
    第一节 上海社区教育概述
        一、社区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三、上海社区教育的主要模式
        四、上海市社区教育相关规定与条例
        五、上海社区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个案分析
        一、社区学校的成立及其社会背景
        二、社区学校的定位与机构设置
        三、社区学校的运作过程及特点
        四、社区学校的教学
    第三节 社区学校的功能分析
        一、社区学校产生的社会效应
        二、社区学校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三、社区学校对社区发展的功能
        四、社区学校对地域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功能
        五、总结与分析
第四章 大阪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
    第一节 大阪社会教育概述
        一、战后社会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大阪社会教育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三、大阪社会教育的主要模式
        四、大阪市社会教育立法与规划
        五、大阪社会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二节 大开市民终身学习室个案分析
        一、学习室的成立及其社会背景
        二、学习室的定位与机构设置
        三、学习室的运作过程及特点
        四、学习室的教学
    第三节 学习室的功能分析
        一、学习室产生的社会效应
        二、学习室对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三、学习室对地域社会发展的功能
        四、总结与分析
第五章 上海和大阪两大都市社区教育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比较与分析
        一、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二、大阪社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三、上海和大阪社区教育比较
    第二节 比较分析的结论与建议
        一、大阪社会教育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二、总结与讨论:上海社区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及参与观察记录编码表
附录2 《大阪终身学习规划》概要
附录3 静安寺街道社区学校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开创德育新思路 谱写德育新篇章——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姜德志局长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根源
德育队伍建设是关键
搞好德育研究是推进德育工作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

(5)所罗门宫之恋 ——上海市普教科研史研究(1978年——200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基础
        一、史料基础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上海教育科研文化的建构与反思
    第一节 科研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本研究中视角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文化土壤
        一、政治文化
        二、教育文化
    第三节 初创时期的文化建构(1978年--1986年)
        一、价值建构
        二、问题建构
        三、方法建构
    第四节 全面发展时期的文化建构(1986年--1995年)
        一、关于时段划分的说明
        二、文化建构的时代背景与建制特征
        三、文化建构的内容
    第五节 纵深发展时期的文化建构(1996年--2002年)
        一、建制变革与时代命题
        二、文化建构的建制特征
        三、建构焦点--以《教育科研新视角》为分析文本
第三章 上海教育科研共同体的发展
    第一节 科研共同体的内涵
        一、何谓科研共同体
        二、科研共同体的意义
        三、科学社会学视野下的普教科研共同体
    第二节 科研共同体的初创(1978年--1985年)
        一、上海市教科所的诞生
        二、一会、一班、一刊
        三、市教科所的功能与机构
        四、科研共同体之雏形
    第三节 科研共同体的壮大(1986年--1992年)
        一、区县教育科研机构的扩编和正规化诉求
        二、基层学校科研模式的发展
        三、上海普教科研共同体的状况--以第二、三、四届上海市普教科研成果奖获奖名单分析为例
    第四节 科研共同体的多样化(1992年--2002年)
        一、市级科研基地的源与流
        二、基地学校的源与流
第四章 上海普教科研奖励体制的变迁
    第一节 科研奖励体制的内涵
        一、科研奖励的含义及运行机制
        二、本研究关注的上海普教科研奖励变迁史问题
    第二节 层次递进型奖励体制的形成(1983年--1992年)
        一、羞涩的玫瑰(1979年--1982年)
        二、春蕾绽放--上海县的尝试,1983年
        三、山花浪漫--全市科研奖励体制的形成(1984年--1987年)
        四、新芽初露--体制的初步完善(1988年--1992年)
    第三节 层次递进型奖励体制的完善与嬗变(1992年--2002年)
        一、上海市普教科研成果推广奖的设立
        二、上海教科院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对上海普教科研历史的反思
        一、普教科研共同体的发展是普教科研整体发展的中轴
        二、区县普教科研精英与市普教科研精英的互动是体制创新的核心动力
        三、经验理性与合作反思--上海普教科研文化建构的核心特征
        四、上海普教科研奖励体制正向混合型、功能细分体制发展
    第二节 上海普教科研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开拓文化建构的建制空间和文化资源
        二、构建上海普教大科研共同体
        三、加大制度创新,促进普教科研奖励体制的完善
参考文献
后记

(6)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研究(1978-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一个意义深远的话题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关于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历史回眸: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回顾
    一、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1985)
        (一) 拓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渠道
        (二) 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多层次培训
    二、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探索和深化时期(1986-2000)
        (一)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探索与尝试--“七五”教师继续教育试点研究(1986-1990)
        (二)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法制化建设--“八五”教师继续教育全面推开(1991-1995)
        (三)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深化发展--“九五”培训(1996-2000)
第二章 含英咀华:上海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特色检视
    一、 依法施训--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有力保障
        (一) 具有领先地位的教师职后培训
        (二)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督导、评估体系
        (三) 教师职后培训政策法规的执行过程具有坚定性和严肃性
    二、 继续教育--全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成功转型的典范
        (一)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提出具有前瞻性,符合国际教育改革思潮
        (二)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与时俱进的,具有按需施训的特点
        (三)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具有原创性,为全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提供了成功的范本
    三、 科研领先--提高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质量
        (一) 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强化培训者的科研意识
        (二) 独特的研训一体化模式
        (三) “一附中现象”所展示的科研领先的魅力
    四、 重点突破--上海教师职后培训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的“青浦模式”
        (一) 构建实践、研究、培训“三位一体”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
        (二) 采取有效措施使教师培训与教育改革同步
        (三) 搭建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研究的桥梁
        (四) 构建与教育改革相配套的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
        (五) 培训内容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
    五、 独辟蹊径--以基层学校的优势资源创建教师自培基地
        (一) 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拓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途径
        (二) 各具特色的上海市中小学自培基地
    六、 按需施教--提高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质量的灵魂
        (一) 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确保“按需施教”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 “按需施教”的具体实践
    七、 点面结合--确立促进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有效培训模式
        (一) 开创先河的教师职务培训
        (二) 广受赞誉的骨干教师培训
        (三) 卓有成效的新教师培训
        (四) 上海市各类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特点
    八、 纵横交错--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教材建设
        (一) 全过程管理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教材建设
        (二) 兼具国情与地域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课程教材
    九、 综合开放--创设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网络
        (一)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网络的构建
        (二) 开放式、立体化培训网络的构建原则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比较分析
    一、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概览
        (一) 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二) 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情况
    二、 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对上海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有益启示
        (一) 树立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新理念
        (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激励性机制
        (三) 重视考察交流对于提高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
        (四) 中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间应加强联系和沟通
        (五) 全球视野下的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应该具有新的内涵
        (六)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应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七) 继续构建多元、开放、灵活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八) 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
结语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一、 何谓教师专业化
    二、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意义
    三、 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附录一
    附表一
    附表二
附录二
    课程论证报告(一)
    课程论证报告(二)
    课程论证报告(三)
    课程论证报告(四)
    教师教后小结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一、 着作部分
    二、 内部资料部分
    三、 报刊杂志部分
    四、 未发表学位论文部分

四、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打造生态型德育特色 开创和谐育人新局面——访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罗锦虹[J]. 赵庭,赵广忠. 中国德育, 2019(21)
  • [3]中日都市社区教育比较研究 ——以上海和大阪为例[D]. 秦钠. 上海大学, 2006(05)
  • [4]开创德育新思路 谱写德育新篇章——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姜德志局长访谈录[J]. 叶松涛,姜德志. 天津教育, 2006(01)
  • [5]所罗门宫之恋 ——上海市普教科研史研究(1978年——2002年)[D]. 冯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研究(1978-2000)[D]. 武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以科研为先导 开创南市区德育工作新局面[J]. 南市区教育局. 上海教育, 2000(01)
  • [8]沙市素质教育区域模式的实践策略及要点[J]. 湖北省沙市教委. 教育改革, 1997(06)

标签:;  ;  ;  ;  ;  

以科研为先导开创南城区德育新局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