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地位论文-陆小华

逻辑地位论文-陆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逻辑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习近平,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新兴媒体

逻辑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陆小华[1](2019)在《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决策的政治逻辑、基本框架与战略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决策,回答了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变化、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时代课题。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决策包括"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作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进信息生产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着眼长治久安的政治决策、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选择、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行动。(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高雅[2](2019)在《准确把握我国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同行政法及民法并称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叁大实体法。刑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具有自身独立调整对象及手段,但这些对象及手段同其他部门法间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这种重合导致刑法的司法适用存在一定问题。要合理理解及解决刑法司法适用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准确把握,理清法律体系概念,分清部门法划分标准。本文基于此对刑法同其他部门法间的关系及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逻辑进行简单阐述。(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26期)

潘凤,闫振坤[3](2019)在《中国如何从世界边缘走向全球中心——建国以来中国全球经济地位变迁的演化逻辑与理论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缘与中心的关系探讨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经典命题。受限于边缘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体制的制约,"从边缘走向中心"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建国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从边缘不断走向中心的成功案例。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径经历了世界格局双体系下的自力更生阶段、欧美主导世界格局下的融合发展阶段和边缘向中心转换与中心强化的过渡阶段叁个阶段。在这叁个阶段中,中国在宏观层面形成了适应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的战略联动与超越机制、在中观层面形成了持续工业化目标下的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在微观层面形成了市场培育与技术升级交互牵引下的循环反馈机制,叁大机制系统衔接,造就了逐步打破传统"中心-外围"不均衡格局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包含着对传统"中心-外围"理论的超越和突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葛淼[4](2019)在《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自动取得——对落日条款的内在逻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即所谓落日条款,是否因其届满而使得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引发诸多争论。中国对于市场经济地位的诉求,不在于市场经济地位本身,而在于不公平的非市场经济方法的终止适用。中国应当自落日条款届满之日起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不仅是对议定书正当解释的结果,同时也是议定书的内在逻辑所指向。市场经济地位和非市场经济方法互为表里,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存在相互割裂的关系,非市场经济方法的终止适用,就应当是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任何WTO成员方再行寻求替代国方法以外的其他手段,将中国长期置于不公正的国际经贸规则下,都将违反国际法。(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吴宗敏,吴宇[5](2019)在《执政党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逻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政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探究执政党建设与巩固执政地位问题,有助于促进执政党的现代化变革,使之更好地发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领作用。但当前的政党治理研究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状态。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确立政党功能、政党组织、政党体制和政党过程"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并以利益功能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比较案例研究表明,不管处于何种政党体制,利益代表与整合问题都是执政党的建设并维护执政地位、取得良好执政绩效的关键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该完整地把握政党治理的整体框架并厘清其逻辑起点,借此不断地增强治国理政的能力,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19年03期)

王一成[6](2018)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章的地位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论》第1卷中"所谓原始积累"章所论述的问题既是原始资本产生的历史事实问题,又是资本运动的理论逻辑问题,更关系到如何理解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资本论》的阐述逻辑以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的现实运动为基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述方法贯穿于马克思揭示资本内在矛盾运动的始终。马克思如果不首先阐明资本生产过程的内在本质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那么就难以揭示原始积累的秘密。以历史辩证法清晰阐明马克思原始积累理论的地位与意义,是深化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2018年09期)

孙蔚,杨亚琴[7](2018)在《论共产党领袖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和现实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产党领袖的核心地位始终是国际共运研究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建立领袖的权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观点。国际共运的历史实践不断证明,共产党领袖的核心地位对于保障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关键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成为新一代中共领导核心是时代的需要,具有现实性和必然性。国际共运中的领袖核心问题需要我们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和思考,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推动形成一系列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何艳,王恒朝[8](201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内蕴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完善要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保障,要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确保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要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政治引领。(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3期)

张明[9](2018)在《重思毛泽东工农阶级社会地位思想的逻辑脉络——兼论从“质性判断”到“量化深入”的方法论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关于工农阶级社会历史地位的认知,并非如一般宽泛性研究所言的只是固守农民在革命中基始性作用,而是经历了系列复杂的逻辑"异轨"过程。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般规定性影响,毛泽东理论视角最先触及的是关于工人阶级社会历史地位的理论判断,其从理论基础与政治立场上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且这种理论上的坚守一直延续到革命与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但与此同时,从历史辩证法的具体逻辑导向层面出发、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重要社会历史性地位的思想,从另一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独创性发展。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引申出在研究毛泽东过程中必须要加以注意的方法论转向问题,即实现从质性判断向量化深入的转移,不断推进毛泽东研究向精细化层面的转变。(本文来源于《毛泽东思想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袁文刚,汤晓莉[10](2018)在《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指标体系和逻辑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指标体系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衡量标准的系统论观点,还需要从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进行把握和分析。分析和研究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衡量标准之间、指标体系之间以及衡量标准与指标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和探索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中的运动及发展规律,坚决批判有关否定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错误思潮,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逻辑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刑法同行政法及民法并称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叁大实体法。刑法作为一个独立部门法,具有自身独立调整对象及手段,但这些对象及手段同其他部门法间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这种重合导致刑法的司法适用存在一定问题。要合理理解及解决刑法司法适用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准确把握,理清法律体系概念,分清部门法划分标准。本文基于此对刑法同其他部门法间的关系及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逻辑进行简单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逻辑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陆小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决策的政治逻辑、基本框架与战略地位[J].宁夏党校学报.2019

[2].高雅.准确把握我国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逻辑[J].法制与社会.2019

[3].潘凤,闫振坤.中国如何从世界边缘走向全球中心——建国以来中国全球经济地位变迁的演化逻辑与理论反思[J].上海经济研究.2019

[4].葛淼.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自动取得——对落日条款的内在逻辑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9

[5].吴宗敏,吴宇.执政党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的逻辑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9

[6].王一成.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资本论》第1卷“所谓原始积累”章的地位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7].孙蔚,杨亚琴.论共产党领袖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础、历史逻辑和现实向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

[8].何艳,王恒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逻辑[J].经济研究导刊.2018

[9].张明.重思毛泽东工农阶级社会地位思想的逻辑脉络——兼论从“质性判断”到“量化深入”的方法论转向[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

[10].袁文刚,汤晓莉.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指标体系和逻辑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  

逻辑地位论文-陆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