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诗歌论文-李雪莉

蒙古族诗歌论文-李雪莉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族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族,诗歌,草原,生态美

蒙古族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莉[1](2018)在《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中生态美的展现与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蒙古族诗人继承古代蒙古族文学作品中的诗性审美精神,诗人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共同传承并补充建构草原风景审美体系。以此为基础,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蒙古族生态的依生美、竞生美、共生美叁种生态审美范式的存在。他们是新时期民族生态美学的践行者。(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期刊2018年07期)

范云晶[2](2018)在《坚守与变通——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民族性”的多样化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蒙古族诗歌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样式也更为多元。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根性"因子和身分标识的"民族性"都始终存在。"民族性"与爱国情怀、现代性诉求、民族历史回溯、生态关怀等书写向度融在一起,构成了表述方式的多样化,彰显出蒙古族诗人试图将"民族性"与现代性、时代性以及文学性有效整合的诗学追求。(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珍珍[3](2017)在《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段。新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深入发展,文学时期饱受打压的诗歌重见天日、许多优秀的诗歌佳作频频涌现,而诗歌批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凭借种种批评实践,构建出了自己的独特发展,达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活跃时期。相对于诗歌批评的活跃,诗歌批评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论文以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从1979年—2013年期间在期刊上发表的诗歌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家的观点、看法,尽量想系统的概括出蒙古族诗歌批评的发展。本论文分别由绪论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叁章、结论、附录等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选题意义、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阐述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的焦点话题。其焦点内容分为:形式美的研究、创作研究、表现手法研究。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的批评意识研究。批评意识主要以悲剧意识、历史意识、人文意识等研究。第叁章论述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的批评标准研究。批评标准分为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结论部分主要概括了全论文分析的问题。附录部分罗列了在新时期以来在期刊上发表的蒙古族诗歌批评(从1979年—2013年期间在期刊上发表的诗歌批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8)

马建平[4](2016)在《现代蒙古族诗歌别样的风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部诗选表达着现代蒙古族诗人的感受,他们对草原的爱,他们的生命体验,他们对现代世界的感受。其中,共选入9位现当代蒙古族诗人的作品。本文从下面几个论域走进这些草原诗人的精神世界。辽阔的天地在诗歌中,诗人向我们所描述的世界就是他的生活世界(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日报(汉)》期刊2016-09-09)

赖乌日其其格[5](2012)在《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论述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创作队伍及其作品,阐述研究了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基本概况及特征。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阐述了新时期青海蒙古族文学作为蒙古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价值及空间。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的研究思路、方法,并概述了之前学者们的一些研究成果。正文第一章综合叙述了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的概况。介绍了新时期青海地区的蒙古族诗歌创作队伍及他们的作品与青海地区主要文学刊物《花的柴达木》。意在勾勒出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的总体情况。第二章分析了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作品。主要从主题,情感及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叁章概括了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的主要特点。‘从高原特色,悲壮情节,历史文化等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青海蒙古蒙古族诗歌。总结部分概述了整个论文的核心内容,再一次强调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蒙古族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6-02)

苏伦高娃[6](2009)在《探析新时期蒙古族诗歌象征艺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重分析归纳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象征艺术观并系统论述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中的象征艺术实践。新时期蒙古族诗歌象征艺术受西方现代学派的影响,使蒙古族诗歌被注入了新的气息,因蒙古族诗歌以蒙古族文化为背景,所以具有显着民族特色的艺术境界。新时期蒙古族诗歌象征艺术是由古代蒙古族文学象征理论为基础,具有显着的民族特色,并以巴·布林布和、苏尤格等人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中逐渐诞生并发展的。在本文第一章中,分析了理论家和批评工作者对象征的概念,根源,种类,创造方法,变化过程以及象征主义对蒙古族诗歌的影响等方面。在第二章中,分析了新时期蒙古族诗歌的象征艺术实践及象征艺术审美特征,在实践分析中主要分析说明了蒙古族抒情诗歌与朦胧诗歌中的象征艺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6-01)

萨仁朝克图[7](2008)在《当代蒙古族诗歌审美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方法论为理论依据,把当代蒙古族诗歌的发展历程分为1949-1966年革命现实主义诗歌、1966-1976年新古典主义诗歌和1976年至今的浪漫主义诗歌等叁个阶段,对其进行多视角审视,主要从民族审美心理角度研究阐释了蒙古族当代诗歌发展史的时代一民族特征和审美取向。第一章,分析论证“革命现实主义”时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再现”特征;第二章,分析论证“新古典主义”时期诗歌创作的审美“再现”特征;第叁章,分析论证“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创作的审美“表现”特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毕力工[8](1993)在《马蹄的律动美和蒙古族诗歌节奏》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族诗歌从它开始时的谚语般简单的句式到后来发展为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从它不甚讲究韵律到后来发展成为诗行齐整韵律多变,尤其到了当代,散文诗的出现和楼梯诗的引进等等……随着时代的脚步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历史进程。这期间蒙古族诗歌(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1993年04期)

席永杰[9](1988)在《简谈清代蒙汉文化交流对蒙古族诗歌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蒙古族对祖国的历史发展曾经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也勿庸讳言,它的历史、思想文化成就自难与汉族比肩。但蒙古族之所以伟大,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思想不保守,法善不止,愿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向他人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清代蒙族诗歌创作努力学习借鉴汉族诗歌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蒙古族是十二世纪末十叁世纪初众多游牧部落经过征战统一起来的民族共同体。在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前,它还处在原始或奴隶制状态中,逐水草而居,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它在文学创作领域不可能有书面文学作品问世。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1988年03期)

蒙古族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时期以来,蒙古族诗歌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风格样式也更为多元。但无论如何发展变化,作为"根性"因子和身分标识的"民族性"都始终存在。"民族性"与爱国情怀、现代性诉求、民族历史回溯、生态关怀等书写向度融在一起,构成了表述方式的多样化,彰显出蒙古族诗人试图将"民族性"与现代性、时代性以及文学性有效整合的诗学追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族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莉.新时期蒙古族诗歌中生态美的展现与传承[J].美与时代(下).2018

[2].范云晶.坚守与变通——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民族性”的多样化表述[J].民族文学研究.2018

[3].珍珍.新时期蒙古族诗歌批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4].马建平.现代蒙古族诗歌别样的风景[N].内蒙古日报(汉).2016

[5].赖乌日其其格.新时期青海蒙古族诗歌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6].苏伦高娃.探析新时期蒙古族诗歌象征艺术观[D].内蒙古大学.2009

[7].萨仁朝克图.当代蒙古族诗歌审美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8].毕力工.马蹄的律动美和蒙古族诗歌节奏[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

[9].席永杰.简谈清代蒙汉文化交流对蒙古族诗歌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

标签:;  ;  ;  ;  

蒙古族诗歌论文-李雪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