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形容词论文-苗晓波

空间形容词论文-苗晓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间形容词,反预期,质量,制约

空间形容词论文文献综述

苗晓波[1](2019)在《“空间形容词+了”的反预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空间是最基本的对象之一,预期则是一种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的抽象世界。空间中的长短、宽窄、高低、粗细、厚薄、深浅、大小、远近等空间量时常会与预期相偏离,汉语中“空间形容词+了”结构的基本功能之一正是传递这种反预期的信息。对于汉语中“空间形容词+了”结构的反预期功能研究,在深化人们对于“空间形容词”的认知和拓展汉语“反预期”的研究范畴都有一定意义。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与“空间形容词+了”结构相关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当前“反预期”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反预期”的信息传递和“反预期”的标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当前“反预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有待继续从“反预期”角度进行研究的语言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并未将“空间形容词+了”作为整体结构纳入反预期的研究范畴,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之一。第一章讨论了“空间形容词+了”的反预期功能。首先,从认知和语义特征角度对“空间形容词”进行了分析。其次,将“空间形容词”与动态量标记“了”组合,结合相关“量”范畴的理论,分析“空间形容词+了”反预期功能的形成。第二章讨论了“空间形容词+了”做Vp的补语时,Vp对于“空间形容词+了”反预期功能的影响。首先,结合陆俭明先生对于“Vp+形容词+了”的语法意义研究,分析Vp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对与之相关的事物所具有的空间性质不同的制约作用。然后,根据不同的制约作用,总结出Vp+“空间形容词+了”表达结果的实现和反预期两种功能区分的理论依据。第叁章讨论了“空间形容词+了”反预期量的表达方法。根据“反预期”定量成分的不同,本章首先分析了“空间形容词+了”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接着,分析了“空间形容词+了”与除“数量短语”以外的其他定量成分的组合。之后,归纳出“空间形容词+了”+“数量短语”与其相似结构的功能差异。最后以“有点”和“太”为例分析“程度副词”对“空间形容词+了”结构反预期量程度的表达。第四章对本文的“空间形容词+了”的反预期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朱松姬[2](2018)在《韩国语空间形容词量性特征探析——以“??”类、“??”类空间形容词为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韩国语空间形容词是由表现占据实际物理空间对象的空间量发展为可以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着眼于这种词义扩大现象,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类、"??"类空间形容词呈现出这种词义扩大现象的原因,并通过与"??"类空间形容词的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空间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罗云燕[3](2018)在《中·韩空间形容词“高/低(矮)”与“■■/■■”的意义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形容词作为中韩两种语言中共同使用的一类形容词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这并不表示两种语言的空间形容词所表达的意义范畴完全一致。本文以词典中的例句,以及实际语言生活中的话语作为资料,对比分析了汉语"高、低"和韩国语"■■/■■"两组空间形容词在引申意义以及具体用法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韩国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圆[4](2018)在《空间形容词的多义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低”、“粗·细”等既有量与空间的特征,又能表示空间扩展程度的形容词被称为空间形容词。我们经常通过空间的概念来理解“感情”、“程度”等抽象概念。目前针对空间形容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研究、语法功能或者通过列举意义项并介绍不同意义的使用方法。此外也有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多义语背后的认知机构的研究,以及中日空间形容词比较等研究。本文主要以空间形容词“高·低”的多义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充分利用数据库例句资源,总结归纳出“高·低”的多义性,之后在此基础上运用隐喻、换喻等方法探寻各意义项之间的联系,并尝试构建出意义扩展图。从意义扩展的结果来说,“高·低”的语义扩展特征包括:“高”具有积极印象,“低”具有消极印象;“高”在嗅觉方面的扩展义比较突出,而“低”在听觉方面的扩展义比较突出等。接下来则是对空间形容词“高·低”多义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说明,发现其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对称性。通过对其分别修饰名词与动词时的分析,了解其不对称性具体表现及探究了其背后的原因。本文首先研究方法上利用隐喻和换喻原理,对于空间形容词“高·低”从空间这一基本义扩展至评价、程度、甚至嗅觉等各个范畴进行了说明。在语义扩展的说明中借助数据库这一工具,使文章的说明更完整。本文在对多义性从理论层面进行说明的同时,也对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呈现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说明,使文章对于空间形容词“高·低”的相关论证更充分。(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王芳[5](2017)在《空间形容词“深”与“浅”的认知语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对人们来说是具体可感知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以空间概念为基础的,语言中很多非空间的概念都是由空间概念隐喻而来的,因此,空间词语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空间形容词是空间词的一个类别,空间形容词中“深、浅”表示的方向性最复杂,有与水平面垂直和平行两个方向,因此本文选择“深”、“浅”做认知语义角度的个案研究。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对空间形容词“深、浅”进行以下研究:第一,根据隐喻理论,在“深”空间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字词典与语料库的结合分析,提出“深、浅”的隐喻义,并揭示其隐喻的路径方式;第二,利用词典与语料库手段,分析解释“深、浅”的语义从空间领域到非空间领域投射的映合规律;第叁,定量研究“深”和“浅”作为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第四,把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与英语中“deep”、“shallow”对比,进而考察汉英语言在空间范畴隐喻上的共性和个性;第五,根据“深”、“浅”的偏误调查结果,对汉语空间形容词“深”、“浅”与其他易产生偏误的空间形容词进行语义上的对比,预测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第六,根据空间形容词“深”、“浅”以上的认知语义研究结果,对空间形容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俞鸿雁[6](2017)在《关于空间形容词“高い”“低い”的多义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稿以空间形容词「高い」和「低い」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义学的观点出发,旨在探究「高い」和「低い」的基本意义到其他含义的意义扩展过程,在梳理清各个意义之间的关联性的基础上,对多义词的意义体系得到一个清晰的认知,希望能为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多义空间形容词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在认识外部世界的时候,常常以自身能够物理感知的“远近”、“高低”、“深浅”、“长短”、“大小”等空间概念为基础,去理解“感情”、“时间”、“密度”等抽象的、非空间的概念。这种认知的过程体现在空间形容词的多义性上。根据认知语义学,多义现象是人们通过认知手段,在词汇由基本义到派生义的扩张过程中,将人类的认知范畴化或者概念化的结果。关于「高い」的用法,除了表示“自下而上距离大”之外,还有“傲慢”、“有眼光”、“有名”(「鼻が高い」、「お目が高い」、「名が高い」)等多种特定的用法。目前,关于「高い」和「低い」的词义叙述多是以词典为主要参考,但词典中多数为条目的简单罗列,对各个含义之间的关联性并没有具体梳理。针对这一问题,本稿认为有必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词汇的基本意义到其他意义的意义扩展过程进行系统性的把握。本稿基于以往的研究,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词典调查和语料库研究,对空间形容词「高い」和「低い」进行了多义认知考察。为了探究「高い」和「低い」多个意义之间的关联性,本稿先分别认定了「高い」和「低い」的原型意义,然后运用比喻(隐喻、转喻)以及意象图式等的认知语义学理论,对「高い」和「低い」的意义扩展过程进行探究,弄清各个含义间的联系后,尝试构建了「高い」和「低い」的多义网络图,并从意义和使用两方面对「高い」和「低い」的非对称现象进行了考察。(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窦艳[7](2016)在《空间形容词语义扩张的框架语义阐释——以“深”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空间量度的形容词的用法多数不囿于词汇的基本义,词义由空间概念向非空间概念转换已成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框架语义学理论能够对空间形容词"深"的语义扩张进行认知基础、识解基础和转换识解的描述,并阐释空间形容词的语义扩展源于原型与经验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6年06期)

章琪[8](2016)在《日汉空间形容词的认知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空间认知的研究日渐盛行,但是对于日汉认知对照的研究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因此,基于日汉语料库来考察空间形容词的使用状况是很有必要的。“大小”“高低”“厚薄”“深浅”等对立反义词都属于空间维度形容词。本研究利用现有的料库,对于日语的「深い·浅いJ和汉语的“深/浅”的例文进行分析和再分类整理成小型语料库。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日汉<深·浅>的原义和各个扩张意义的扩张方式和路径、使用频率以及不对称性进行考察。其次,对于两者异同点进行对比,力求考证其原因。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概述研究目的、意义和对象,提出问题。介绍研究方法,为下文对<深·浅>的对比研究做准备。第二章分别概述日汉两语言关于<深·浅>的先行研究,并提出不足之处。第叁章主要介绍意象图式、隐喻、转喻、容器隐喻和方向隐喻等理论知识,并拟出<深·浅>的意象图式。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根据词典和小型语料库的例文,对<深·浅>进行语义再分类,分析两者从原义到扩张意义的扩张方式、扩张路径、使用频率。并归纳各意义间的关系网以及试分析造成日汉语言使用频率异同点的原因。第五章是关于<深·浅>的不对称性的研究,并考察日汉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形成的原因。第六章是本文的总结部分,对于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通过对空间形容词<深·浅>的学习和研究,加深了对其使用方法、扩张意义、异同点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徐今[9](2016)在《汉语复合空间形容词的词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分析制约汉语复合空间形容词词序形成的语义原则。复合空间形容词指空间形容词(大/小、高/低/矮、长/短、远/近、宽/窄、深/浅、厚/薄、粗/细)两两组合形成的成员,如:大小、深厚、高深、窄长等。显着性原则可作为分析汉语复合空间形容词序问题的指导性原则。空间形容词的显着性可从空间量角度进行观察和把握。(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6年01期)

徐今,闫华[10](2015)在《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义及其词典释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义是空间词汇最基本的意义,具有基础地位及独立地位,区分空间义与非空间义应视为词典处理空间词汇的一条原则。对于空间词汇的首义项来说,应遵守两条规则:一、首义项排除出所有非空间义;二、首义项囊括同一词性下所有的空间义。汉语共时描写性词典在空间形容词的词义处理问题上未能充分重视空间义的基础性地位。(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10期)

空间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韩国语空间形容词是由表现占据实际物理空间对象的空间量发展为可以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着眼于这种词义扩大现象,可以从认知角度分析"??"类、"??"类空间形容词呈现出这种词义扩大现象的原因,并通过与"??"类空间形容词的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空间形容词在体现非空间对象的量的表现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形容词论文参考文献

[1].苗晓波.“空间形容词+了”的反预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朱松姬.韩国语空间形容词量性特征探析——以“??”类、“??”类空间形容词为对象[J].东疆学刊.2018

[3].罗云燕.中·韩空间形容词“高/低(矮)”与“■■/■■”的意义对比研究[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

[4].张圆.空间形容词的多义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5].王芳.空间形容词“深”与“浅”的认知语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6].俞鸿雁.关于空间形容词“高い”“低い”的多义构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7].窦艳.空间形容词语义扩张的框架语义阐释——以“深”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

[8].章琪.日汉空间形容词的认知对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9].徐今.汉语复合空间形容词的词序[J].华中学术.2016

[10].徐今,闫华.汉语空间形容词的空间义及其词典释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空间形容词论文-苗晓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