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努力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黄月连

摘要: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填鸭式”方法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缺乏生命力,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恹恹欲睡。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必须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使其用心上好每节历史课。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向导,形成教与学的合作机制,推进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自主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谈几点体会,期望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中学历史;营造;有生命力;课堂

一、更新教师观念,了解学生的认识点

若要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用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代替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有网络资源、新闻媒体、书籍及其他学科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应关注这些变化,必须纠正以往教师“一言堂”的风格,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如在川教版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教学前,笔者布置了“虎门销烟知多少”的预习题,经过预习,学生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此为突破口,从“虎门销烟”的“烟”谈起,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一位学生对鸦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鸦片能治疗心绞痛、动脉栓塞等疾病,鸦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完全就是毒品。同学们听了兴趣盎然,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当年为什么向我们中国输入鸦片呢?此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牟取暴利,打开中国市场,是一种野蛮的殖民侵略,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根据《鸦片战争》的课堂特色,笔者不但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有效地讲授并让学生能够接受复杂的历史知识,而且由于师生的共同参与,使课堂充满生气。因此,新时期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学生的认知点,营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让课堂充满生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满满的一桶水了,而是源源不断的泉水。一般说来,在记忆性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知识,教师可选用讲授法、交谈法和阅读法等。有生命力的课堂并不全盘否定老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的方法,因为老师对于历史过程生动的讲述和对知识结构合理的分析,对学生理解知识和把握知识结构非常有利,但要注意避免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有教无学”的弊端;在思维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内容,教师可选用讨论法、探究法和启发讲授法等,其优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要注意防止“学大于教”的弊端,因为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下,学生容易疲劳,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可以说,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存在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选用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

此外,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遵循“一法为主、多法兼用”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确定该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切忌盲目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而对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极力排斥,特别是对于讲授法,几乎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生怕沾上了“讲授”二字就被冠以“满堂灌”的恶名。如在川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之“新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按照课文内容直接讲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将“新航路的开辟”与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之“郑和下西洋”互相对照,寻找异同并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明显提高,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开阔思路、弘扬个性。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应更多地提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自己“知而不言、言而不尽”,当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里,学生敢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推销自我,敢想敢说,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充满朝气,课堂自然有生命力。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教师只信强制,不信自觉;只讲约束,不讲自由;乐于训导,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吝惜赞赏。这样的课堂,又怎能有生命力可言呢?只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该科及其老师失去兴趣,导致无法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展示课堂教学魅力,给历史课注入新的活力,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一个“活动化的课堂”,一个“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课堂里,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沉闷、缺乏生机的局面,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其迸发出勃勃生机。为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用乡土历史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丰富多彩。与教材相比,乡土历史文化来源于学生身边生活,因此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乡土历史文化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给学生一个“活动化的、生活化的课堂”。广东是中国近代史发生的前沿阵地,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源于乡土历史。如中山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在学习川教版《辛亥革命》一课时,笔者首先展示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孙中山故居的图片:中山,古称香山,1152年设立香山县。1866年,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生在今中山市。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山市是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城市。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探究学习,在学习小组总结归纳后,笔者动情地讲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最终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赢得了“国父”的尊称,成为今天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伟大历史人物的一些细节。学生感动之余“恍然大悟”:“原来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人物还是我们广东中山人!还有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中山公园也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与历史人物有了情感的交融,丰富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情绪高涨,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即所谓“寓教于乐”,为进一步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贴近生活的历史课堂让学生在现实中找到了与历史对话的载体,历史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

从传统观念看,教师职责主要是传递知识;而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会成为一位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因此,“以人为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及合作等方式,主动预知语言材料、创设语言情景、探寻语言知识规律的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必须是以一定的社会生活为背景,以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为前提,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无可否认,在“以人为本”的课堂里,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关系,更是一种共同创造意义的关系。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健康发展,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内容取舍、方法选择、过程呈现、情景创设等细节,每个细节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要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暂时没有找到教育方法的教师”这一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的智慧火花,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交流、沟通、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的出发点与终点既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教师本人,而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实践告诉我们,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我们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向导,以促进教与学的合作机制的形成,努力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自主发展和终身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满朝气,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平安学校

邮政编码:511500

标签:;  ;  ;  

努力营造有生命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