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利益分配论文-王琛

社会利益分配论文-王琛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利益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棚户区改造,社会公平,公共利益

社会利益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王琛[1](2019)在《棚户区改造——社会利益再分配的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的棚户区改造是中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这项政策被称为解决"叁个一亿人"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所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由于我国现存的住房体制与市场化改革政策的遗留问题,棚户区改造面临着重重困难,原住民、政府与开发商叁大主体及其内部进行着广泛的政治与利益博弈。棚户区作为一种社会利益再分配的手段,应该帮助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切实的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10期)

王光利[2](2014)在《社会利益分配非均等化根源剖析——以文化身份为研究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分配非均等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且还是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对社会利益分配非均等化的根源进行剖析,并对中国社会利益非均衡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提出消除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的建议措施:政治制度层面的均衡化策略、经济层面的收入均衡化结构调节、文化教育层面的公平制度建设、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建设。(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2014年05期)

王光利[3](2013)在《文化身份与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通过维护社会公正、化解群体间矛盾、削减利益群体间差距,建立更为公平、和谐、均富的社会是当前政府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从梳理文化身份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文化身份与社会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阐释文化身份对社会利益分配、消除社会群体差异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通过消除文化身份差异而实现社会群体融合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宁波经济(叁江论坛)》期刊2013年04期)

包双叶[4](2012)在《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结构的转型与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是一个相伴相生的历史进程,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嬗变必然会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迁来具体实现和体现。因此,只有继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才能真正完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成功。而真正要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就必须继续推动以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为基本特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孙慧阁[5](2010)在《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和社会利益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大作为我国的代议机构,是利益分配的主要场所,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是体现人大代表代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身份构成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人大代表的履职情况,而且还体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配是否均衡。在现实生活中,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尽合理,同时使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也打了一定折扣。本文从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及其所提的建议、意见进行分析,力求找出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与其利益分配的相关性。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大代表的身份。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与利益分配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就要首先对人大代表的身份进行论述,具体从以下叁个方面分析:人大代表身份构成的历史演变;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即代表究竟代表谁,与选民的关系如何?第二部分,人大代表的社会身份与职责。对不同身份的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的权重比较,可以看出人大代表的提案内容与其职业身份有直接相关性。第叁部分,人大会议过程中议案、建议的形成过程。代表享有议案权。对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的形成过程及其交办情况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利益分配的落实情况。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本应反映民意,但事实上目前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民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四部分,结论。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与社会利益分配有一定的相关性。为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人大就有必要保证对社会各阶层代表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0-05-01)

顾克非[6](2010)在《代表委员求解大学生就业难》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春伊始,各地频现“用工荒”,就连普工也“荒”,劳务输出地也频频告急。而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00多万,“就业难”依然存在。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有效化解“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年两会上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本文来源于《消费日报》期刊2010-03-11)

王卫平,陈荣耀[7](2010)在《企业、员工与社会利益分配协同性分析——以90家上市公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其显性经济利益分配实际结果的协同性及其与业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益分配协同性与企业业绩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具有一定区域差异。长期看,提高这种协同性可能是提高绩效的一个潜在途径。(本文来源于《软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聂熙原[8](2009)在《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配中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国社会进入了国际公认的1000-3000美元的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产生矛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利益格局。(本文来源于《经济导刊》期刊2009年11期)

赵翠萍[9](2009)在《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益和谐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追求的价值目标。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的现实基础。从现实出发,对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的制度设计进行初探。(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09年04期)

周建成[10](2009)在《经济转型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分配与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重大转型,与此同时,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经济转型进程,我国房地产业经过30年,尤其是近20年的快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随着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矛盾。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指向了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伴随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带来的社会利益流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变迁,来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实现对社会利益分配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系统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了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分配关系,来推动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往往要通过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变迁来得以实现和体现。因此,通过研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转变和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变迁来解释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是本论文选定的认识问题路径;而在经济转型条件下通过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分配关系来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本论文选定的解决问题路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全文的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主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作了概括,最后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对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利益分配与房地产业发展关系的整体鸟瞰,首先从分析我国经济转型产生阶段性的原因入手,通过分析我国经济转型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转折点,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历程进行了两阶段划分,即经济转型的启动与正式推进阶段和经济转型的深化和完善阶段,其次对经济转型、社会利益分配、生产要素配置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鸟瞰式的总体阐述。第叁章以我国经济转型的启动和正式推进阶段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经济转型之前我国的社会利益分配与房地产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历史解读,然后从生产要素配置的分析视角出发,研究了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变迁及其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以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化和完善阶段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劳动、资金和土地要素配置的分析视角出发,研究了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变迁及其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后,第五章给出了在经济转型条件下如何通过完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利益分配关系来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社会利益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益分配非均等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且还是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重要根源。对社会利益分配非均等化的根源进行剖析,并对中国社会利益非均衡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提出消除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利益分配不公等现象的建议措施:政治制度层面的均衡化策略、经济层面的收入均衡化结构调节、文化教育层面的公平制度建设、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利益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琛.棚户区改造——社会利益再分配的手段[J].风景名胜.2019

[2].王光利.社会利益分配非均等化根源剖析——以文化身份为研究视角[J].探索.2014

[3].王光利.文化身份与社会利益分配关系初探[J].宁波经济(叁江论坛).2013

[4].包双叶.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利益分配与生产要素配置[J].齐鲁学刊.2012

[5].孙慧阁.人大代表的身份构成和社会利益分配[D].河南大学.2010

[6].顾克非.代表委员求解大学生就业难[N].消费日报.2010

[7].王卫平,陈荣耀.企业、员工与社会利益分配协同性分析——以90家上市公司为例[J].软科学.2010

[8].聂熙原.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分配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导刊.2009

[9].赵翠萍.和谐社会利益共享分配模式的构建[J].特区经济.2009

[10].周建成.经济转型条件下的社会利益分配与中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社会利益分配论文-王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