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张文秀,张艳华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张文秀,张艳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敖鲁古雅,民族团结,鄂温克人,根河市,民族政策,奇乾,鄂温克民族,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特色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秀,张艳华[1](2019)在《密林深处的美丽乡村》一文中研究指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坐落在根河市郊,是根河市唯一的民族乡。多年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尽享和谐社会带来的幸福生活,党的民族政策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熠熠生辉。敖鲁古雅系鄂温克语“杨树林茂盛(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日报》期刊2019-05-30)

修一[2](2018)在《舞台剧《敖鲁古雅》背后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是鄂温克族叁个部落中人口最少的一个,目前仅有不足叁百人,使鹿部落长期生活在森林之中,创造出了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但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使他们的文化环境被迫改变,另外,由于鄂温克语言的流失日益严重,导致使鹿部落的传统文化传承困难,这让使鹿部落的文化开始日趋边缘化,抢救濒危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舞台剧《敖鲁古雅》团队通过长达四年的走访和调研,抢救式的搜集了大批有关使鹿鄂温克人的文化素材,并将这些宝贵的素材进行整理和改编,在2009年夏天,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给了广大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使鹿鄂温克部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濒危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舞台剧《敖鲁古雅》是一部完全反映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将使鹿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貌、宗教信仰、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毫无保留的展现给观众,是使鹿部落文化的综合体现。同时,舞台剧《敖鲁古雅》也是鄂温克民族历史上第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填补了鄂温克族艺术历史上的空白。本文笔者,意在通过对舞台剧《敖鲁古雅》背后的文化意蕴分析,透过舞台剧这一艺术作品,来探究鄂温克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文化内涵。论文共叁章,第一章论述了敖鲁古雅舞台剧及鄂温克民族的概况,其中包括舞台剧的创作背景和剧情梗概,第二章主要是通过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音乐、舞蹈、服饰、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这些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在,并细致解读。第叁章主要是对舞台剧《敖鲁古雅》中蕴含的鄂温克民族文化特征的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5-18)

斯格尔[3](2017)在《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现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将驯鹿文化传承延续至今的民族。饲养驯鹿不仅仅是他们发展经济与取得物质收入的手段,在驯鹿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驯鹿文化,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在2003年实现生态移民后,为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敖鲁古雅鄂温克乡通过对传统驯鹿饲养与驯鹿文化的延伸,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在旅游业的开发和带动下,敖鲁古雅乡驯鹿业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叁产业的转型。旅游业不单促进了敖鲁古雅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当地驯鹿文化的延续与保存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罗霄[4](2017)在《“驯鹿之乡”的现代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行进在大兴安岭腹地,一片片白桦林、松树林,一汪汪清泉、溪流掠过车窗,我们来到了有“中国冷极”之称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汽车停在一排排北欧风格的褐色二层小木屋前,这里就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敖鲁古雅,鄂语为“杨树繁茂(本文来源于《经济日报》期刊2017-08-03)

梁雪萍[5](2015)在《生态移民的文化困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移民是为了恢复生态恶化地区环境和缓解该地区人口的贫困,改变一部分人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政府组织的有意识的人口迁移活动。试图通过生态移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问题解决模式。但生态移民在少数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别是社会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使民族文化模式的传承陷入困境,这些都是现代化进程中难以规避的代价。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民族是鄂温克族的叁只族群之一,是我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且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由于长期生活在原始森林里,生活条件艰苦恶劣,通过生态移民来改善该民族生产生活环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移民使民族文化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场域,民族文化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场域,加上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传承出现诸多问题,社会变迁引发的民族文化发展困境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民族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移民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线,分析文化变迁中出现的发展困境及原因,探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发展路径。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引言,主要说明了论文所研究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并就论文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的可行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就已有相关学术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叁章和第四章,第二章介绍了使鹿鄂温克民族生态移民的概况,对民族物质、精神、制度层面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地访谈资料介绍了移民后民族文化变迁的表现;第叁章从文化形态、文化模式、代际关系以及文化自觉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困境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分析了文化困境产生的原因,包括现代化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保护机制、移民规划脱节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生态移民后产生文化困境的多元化因素。第叁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结语,第五章通过分析困境及原因,结合使鹿鄂温克民族的实际情况,从外部支持和内部提升两个维度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结语中总结了论文研究的成果及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宋志芹[6](2015)在《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北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他们常年居住在林海雪原深处,靠打猎和放养驯鹿生活,原始社会民族公社的种种迹象和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在他们中间部分地保存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亚洲至今唯一使用驯鹿和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创造的森林狩猎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遗存,在世界上已经很难看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正因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12期)

姜莹,崔兰英[7](2014)在《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密林深处,以狩猎、使用和饲养驯鹿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体,也是我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本文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特点,为使鹿鄂温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闫洁[8](2013)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深层次开发探析——以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朝阳产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出门旅游,尤其是有着浓郁异族文化气息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同时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原因。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鄂温克人民能歌善舞,居住、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目前,对于驯鹿鄂温克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并不理想,主要是还没有成型的民俗旅游项目,缺乏整体的规划等,从而严重制约了民俗旅游的发展,急需科学的规划管理,加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宣传,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得以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民俗旅游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驯鹿鄂温克人旅游开发现状,论证驯鹿鄂温克人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和开发思路。(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3年23期)

王卫平[9](2012)在《社会变迁中的使鹿鄂温克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了解各民族尤其是一些边远地区的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本文以一个使鹿鄂温克猎民家族为研究个案,借助社会记忆理论这一学术工具和思维方法,通过梳理家族几代人对其生命历程中重要事件的记忆,阐述近代历史进程中个体或家族与社会的互动以及在互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社会变迁。从而揭示集体记忆与民族传统文化对使鹿鄂温克族群体生活及其发展走向的作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为田野点概况,第二、叁、四章为主体部分,第六部分为结论。第二章通过家族成员的讲述,可看出古氏家族关于自己家族、民族的发展历史有着某些共同的记忆,而这种由特定群体构建起来的集体记忆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对本族群族源认同的最根本的表达。也正是这种认同,成为“一个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产生的基础”,使得他们对本民族存在着一种集体认同感情。第叁章探讨古氏家族关于游猎生活中各种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的记忆。在一种文化中成长的人们,需要学会用自己的实践和语言重复呈现各种行为的恰当模式,这是一种学习过程,被康纳顿称为“习惯记忆”。在习惯记忆里,过去似乎积淀在身体中,通过一代代的实践活动串起族群中“某种带有认知内容的东西”。而这种“群体成员共同记忆的认知内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持久力。第四章分别论述古氏家族关于叁次定居过程的记忆。在第一次定居过程中,随着整个族群共同地域的变迁,使鹿鄂温克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从原始社会二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其成员却一直坚守着祖先传承下来的狩猎传统,由此产生的狩猎文化也成为他们永远的记忆,供他们去回首和记忆过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某种集体认同感,从而唤起记忆的共同体。在第二次定居过程中,逐鹿而生的生活方式仍在延续,而且依然占着主体地位,但是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现象:“山上”与“山下”生活的矛盾;青年一代与老一代人对驯鹿态度的矛盾;内在发展与外部影响的矛盾。种种矛盾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在第叁次定居过程中,伴随着禁猎的实施和猎枪的上交,使鹿鄂温克族成员的“猎民”身份已不复存在,在使鹿鄂温克族延续了千百年的狩猎传统已经永远退出了他们的历史舞台,其狩猎文化也开始逐渐被封存在老猎民的记忆中和博物馆的器物里,代际间的狩猎文化和驯鹿文化情结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从表面来看,代际间表现出来的种种差异发生于个家族的不同代成员之间,而实际上这种差异或隔阂正是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或隔阂,是不同时代的疏离和间断。这些疏离和间断使得使鹿鄂温克族的狩猎传统在族群中渐行渐远,其中特有的狩猎文化和驯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岌岌可危。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记忆断裂”的结论。古氏家族作为使鹿鄂温克族的一部分,其家族变迁既受到宏观历史背景下社会变迁的影响,又受到家庭中每个个体能动作用的影响。在这种情境下,古氏家族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生命历程。每一代人的生命历程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把群体的历史与现实勾连起来的桥梁,同时也是群体“自我认同的重要力量”,是区分、标识群体之间和表达其群体认同的“特殊历史叙事方式和媒介”。但是,一旦这个桥梁发生断裂,群体所经历的历史将无法与发展中的现实形成对话,也意味着群体的历史有可能被遗忘。如何保持历史记忆是一个变迁中的族群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王卫平,任国英[10](2012)在《使鹿鄂温克族的生态智慧——基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调研》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一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用他们的"生态智慧"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使鹿鄂温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民族族群。他们是目前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些猎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善环境,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2年02期)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是鄂温克族叁个部落中人口最少的一个,目前仅有不足叁百人,使鹿部落长期生活在森林之中,创造出了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但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使他们的文化环境被迫改变,另外,由于鄂温克语言的流失日益严重,导致使鹿部落的传统文化传承困难,这让使鹿部落的文化开始日趋边缘化,抢救濒危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舞台剧《敖鲁古雅》团队通过长达四年的走访和调研,抢救式的搜集了大批有关使鹿鄂温克人的文化素材,并将这些宝贵的素材进行整理和改编,在2009年夏天,以舞台剧的形式展现给了广大的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使鹿鄂温克部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濒危文化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舞台剧《敖鲁古雅》是一部完全反映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这部作品将使鹿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貌、宗教信仰、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毫无保留的展现给观众,是使鹿部落文化的综合体现。同时,舞台剧《敖鲁古雅》也是鄂温克民族历史上第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填补了鄂温克族艺术历史上的空白。本文笔者,意在通过对舞台剧《敖鲁古雅》背后的文化意蕴分析,透过舞台剧这一艺术作品,来探究鄂温克人内心深处的精神文化内涵。论文共叁章,第一章论述了敖鲁古雅舞台剧及鄂温克民族的概况,其中包括舞台剧的创作背景和剧情梗概,第二章主要是通过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音乐、舞蹈、服饰、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这些艺术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内在,并细致解读。第叁章主要是对舞台剧《敖鲁古雅》中蕴含的鄂温克民族文化特征的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秀,张艳华.密林深处的美丽乡村[N].呼伦贝尔日报.2019

[2].修一.舞台剧《敖鲁古雅》背后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意蕴[D].中央民族大学.2018

[3].斯格尔.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

[4].罗霄.“驯鹿之乡”的现代生活[N].经济日报.2017

[5].梁雪萍.生态移民的文化困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6].宋志芹.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5

[7].姜莹,崔兰英.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8].闫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深层次开发探析——以中国最后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民俗游为例[J].前沿.2013

[9].王卫平.社会变迁中的使鹿鄂温克族[D].中央民族大学.2012

[10].王卫平,任国英.使鹿鄂温克族的生态智慧——基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调研[J].甘肃理论学刊.2012

标签:;  ;  ;  ;  ;  ;  ;  ;  ;  ;  

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论文-张文秀,张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