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钳记录论文-高凌云,张环环,查盈盈,郑超,汪萌芽

膜片钳记录论文-高凌云,张环环,查盈盈,郑超,汪萌芽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片钳记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髓,急性分离,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

膜片钳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高凌云,张环环,查盈盈,郑超,汪萌芽[1](2017)在《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以深入研究脊髓腹角神经元上受体的作用。方法:选用6~11 d的新生SD大鼠,麻醉后分离出含腰骶膨大的脊髓,制备切片,给予酶消化,切除背角,将腹角吹打分离出单细胞,进行膜片钳记录。结果:(1)分离的腹角神经元形态良好,胞体呈纺锤形、叁角形和多边形伴多条细长突起;(2)7个神经元记录到自发动作电位,其细胞电生理特性为:静息电位(-61.88±16.70)mV;阈电位(-47.39±8.02)mV;锋电位幅值(55.79±17.17)mV;超射(8.39±7.70)mV;放电频率(13.54±9.97)Hz;(3)7个神经元给予1 mmol/L谷氨酸诱发电流幅值(324.56±90.54)pA,翻转电位(19.43±12.10)mV;8个神经元给予2 mmol/L尼古丁诱发电流幅值(296.91±77.44)pA,翻转电位(29.06±14.88)mV。结论:急性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切实可行,可用于脊髓腹角神经元相关调质或药物的作用机理研究。(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波,何家候,朱俊玲,王举磊,李柱一[2](2016)在《转基因小鼠荧光神经元结构与功能之间关联的建立——膜片钳记录结合激光共聚焦叁维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细胞水平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D1多巴胺受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制备脑片,对D1多巴胺受体荧光阳性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al spiny neurons,MSNs)进行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和细胞标记,再经激光共聚焦系统对该神经元进行结构的叁维重建,观察MSN树突分支密度以及树突棘形态学特点。结果 (1)电生理结果提示所标记的细胞具有偏超级化的静息膜电位(-87mV)、较小的输入电阻(16.4 MΩ)及较长的动作电位潜伏期(172ms)等典型的MSN电生理学特征。(2)叁维重建结果可见细胞胞体略成圆锥体,树突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3)进行树突棘重塑后发现MSNs平均树突棘长度(2.37±0.14)μm,平均宽度为(1.39±0.14)μm。结论描述神经元功能的膜片钳数据与叁维重建的细胞形态学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王文伟,祁小燕,张雪梅[3](2015)在《一种有效记录成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有效记录成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方法。此方法使玻璃电极与细胞内液保持电化学连续性,使细胞内环境保持稳定,改善常规全细胞膜片钳破膜造成的破膜难和封接不稳,以及常规全细胞膜片钳破膜后造成的封接不稳。方法:以成骨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β-七叶素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结果:采用这种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能有效记录到成骨细胞上L型钙通道电流。结论:穿孔膜片钳技术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记录全细胞电流的实验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疾病中成骨细胞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病理生理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陈醒,刘晓栋,李琳,王珂,白文佩[4](2015)在《用于膜片钳记录的脑片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用于膜片钳记录的脑片制备方法并分析鼠龄、溶液、操作过程等因素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各年龄段的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麻醉后快速断头取脑,冰镇后取出并修块,用振动切片机切取300μm下丘脑冠状脑片,人工脑脊液33℃孵育45min后,在红外微分干涉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脑片神经元。结果镜下可观察到状态良好的神经元(边界清晰、立体感强、细胞核和颗粒不可见),神经元活性的好坏与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有关。结论鼠龄、溶液、实验操作等因素与脑片神经元活性密切相关,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种实验条件。(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文静,程俊,杨艳[5](2014)在《穿孔膜片钳记录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方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以提高记录到稳定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channels,BKCa)电流的成功率。方法在两性霉素B穿孔全细胞膜片钳下记录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宏观电流和自发性瞬时外向电流(spontaneous 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s,STOCs)。结果采用两性霉素B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到BKCa和STOCs概率明显增加,且可以维持3小时。结论通过穿孔全细胞膜片钳可以记录到稳定的且维持时间长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电流。(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4年03期)

宁丽,王英伟[6](2012)在《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麻醉状态下,采用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ACC)神经元对外周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只,经腹腔注射2.5%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立即行气管插管术,随后固定于实验台,进行在体膜片钳记录,细胞记录稳定后,给予1.5mA、时长2s的电流刺激大鼠的前后肢,记录大鼠ACC神经元对电刺激的反应。结果戊巴比妥钠麻醉状态下,给予大鼠电刺激后,其ACC神经元表现出明显的兴奋性反应,且其对电刺激的反应幅度为(4.02±1.32)mV,反应持续时间为(131.33±58.08)ms,反应潜伏期为(57.83±10.82)ms。结论戊巴比妥钠麻醉状态下,伤害性电刺激可以诱导ACC神经元出现显着的兴奋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2年11期)

徐祖才,徐平,张骏,雷显泽,徐忠祥[7](2012)在《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及膜片钳全细胞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适用于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海马神经元培养方法。方法选择鼠龄在1d内的Wistar大鼠,迅速断头,取双侧海马,神经基础培养基添加B-27及L-谷氨酰胺进行神经元原代培养,培养至第10天时,使用免疫荧光技术配合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进行细胞鉴定;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由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该方法所培养神经元状态良好,经鉴定发现纯度可高达100%,通过膜片钳全细胞法可记录到自发性动作电位及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高效,所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状态良好,适用于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2年31期)

张楠[8](2012)在《树突膜片钳记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片钳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记录细胞膜离子通道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它为了解生物膜离子通道的门控动力学特征以及通透性等提供了最直接的手段。在神经科学领域,膜片钳技术多用于探索神经元上离子通道的分布特点和功能特性。大多数的膜片钳记录是在胞体上进行的。神经元的另一重要结构——树突,因其直径较小,一直以来限制树突膜片钳技术的操作。然而,树突接受大多数投射到神经元的突触传入,其上分布着大量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是突触整合、突触可塑性调节的重要位点,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树突上进行直接的膜片钳记录,将为进一步了解树突的兴奋性特点提供新的机会。我们在成功进行胞体膜片钳记录的基础上对树突膜片钳记录进行了摸索。我们的实验以海马脑片为标本,在微分干涉相衬(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 DIC)显微镜下观察到健康的CA1区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后操作的。虽然树突记录的基本操作技术类似于胞体记录,但与后者相比,树突记录需要更高的精确度。经过多次尝试,我们发现,要提高树突记录的成功率,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使用最优化的膜片钳设备;提高脑片质量,以看到更多适合封接的健康树突;电极尖端直径的大小要合适,过大过小都会影响树突的封接;电极接触树突的方式要正确,不可过度;破膜时所用负压要适度,也可采用电击破或强超极化的方式破膜。我们在CA1区锥体神经元的胞体和顶树突同时记录,研究树突的被动特性和主动特性。实验中,我们分别在顶树突的不同位点,给予相同大小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 EPSC)样注电流,在胞体和顶树突同时记录。结果发现,树突注电流位点距离胞体越远,产生的树突局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幅度越大,而同时在胞体记录的EPSP(?)的幅度则更小,Half-width与Rise time则更长。实验结果说明由于树突本身的特性,同样大小的注电流在树突较远端产生的EPSPi幅度比在较近端产生的大,而且EPSP在向胞体传递的过程中幅度逐渐衰减,持续时间逐渐延长。我们换用玻璃电极刺激海马CA1区的辐射层(Stratum radiatum, SR),分别在不同的树突位点和胞体同时记录,得到一致的结果。因此我们得出结论:EPSP的传递效率依赖突触传入的位点。为观察EPSP由胞体向树突方向的传递情况,我们在胞体给予一定大小的EPSC-样注电流,分别在树突不同位点和胞体同时记录。结果发现,EPSP在向树突传递的过程中,幅度逐渐衰减,Half-width与Rise time逐渐增加。基底树突直径非常小,一方面要求封接基底树突所用的电极尖端直径更精细,同时也需要更精确的封接方法,因此大大增加了封接的难度。我们在多次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终于在基底树突记录到电流。在获得高质量树突记录的基础上,我们打算对不同树突来源的两个EPSP的整合机制进行探讨。我们用玻璃电极与金属电极同时刺激海马CA1区的SR和始层(Stratum oriens, SO),-10ms的时间窗(SO刺激在SR刺激之前10ms)以10Hz的频率,将顶树突EPSP与基底树突EPSP配对诱导60次,结果发现EPSP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现象。同样的protocol下,+10ms时获得EPSP的长时程抑制现象(Long-term depression, LTD)。我们计划借助顶树突与胞体、胞体与基底树突同时记录的方法探索顶树突EPSP与基底树突EPSP整合的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2-05-01)

张成标,喻晓路,潘志强,邵翠杰,曹君利[9](2011)在《一种适合膜片钳单通道记录的大鼠DRG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膜片钳单通道记录的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方法: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相结合的方法急性分离大鼠DRG神经元。结果:用本方法分离的DRG细胞容易形成较高的封接电阻(>5GΩ),降低了噪音干扰,可记录到pA级的单通道电流。结论:本方法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适合单通道膜片钳实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孟红旭,王宝,刘建勋[10](2011)在《穿孔膜片钳方法记录L型钙通道及脱氢紫堇碱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全细胞膜片钳和穿孔膜片钳方法记录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随时间经过的变化差异,并观察脱氢紫堇碱对L型钙通道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和穿孔膜片钳方法记录急性分离的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结果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法记录到的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在15 min内衰减了(34±23)%(n=10),采用穿孔膜片钳方法记录到的L型钙通道电流峰值15 min内仅衰减了(2.7±3.4)%(n=9);采用穿孔膜片钳方法能够记录到人参皂苷Re(100μmol.L-1)的抑制效应,而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产生的电流衰减几乎完全掩盖了人参皂苷Re的效应。脱氢紫堇碱(10,100μmol.L-1)能够抑制L型钙通道的电流峰值,抑制率分别为(9±7.5)%(n=5);(28.6±8.5)%(n=5)。结论穿孔膜片钳方法较全细胞膜片钳方法在对L型钙通道电流记录方面更具稳定性和准确性,脱氢紫堇碱能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L型钙通道。(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1年08期)

膜片钳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细胞水平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D1多巴胺受体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al chromosome,BAC)转基因小鼠制备脑片,对D1多巴胺受体荧光阳性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medial spiny neurons,MSNs)进行膜片钳电生理记录和细胞标记,再经激光共聚焦系统对该神经元进行结构的叁维重建,观察MSN树突分支密度以及树突棘形态学特点。结果 (1)电生理结果提示所标记的细胞具有偏超级化的静息膜电位(-87mV)、较小的输入电阻(16.4 MΩ)及较长的动作电位潜伏期(172ms)等典型的MSN电生理学特征。(2)叁维重建结果可见细胞胞体略成圆锥体,树突呈放射状向四周发散。(3)进行树突棘重塑后发现MSNs平均树突棘长度(2.37±0.14)μm,平均宽度为(1.39±0.14)μm。结论描述神经元功能的膜片钳数据与叁维重建的细胞形态学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建立神经元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片钳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1].高凌云,张环环,查盈盈,郑超,汪萌芽.急性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膜片钳记录技术[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

[2].赵波,何家候,朱俊玲,王举磊,李柱一.转基因小鼠荧光神经元结构与功能之间关联的建立——膜片钳记录结合激光共聚焦叁维重建[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6

[3].王文伟,祁小燕,张雪梅.一种有效记录成骨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方法[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5

[4].陈醒,刘晓栋,李琳,王珂,白文佩.用于膜片钳记录的脑片制备方法[J].解剖学报.2015

[5].文静,程俊,杨艳.穿孔膜片钳记录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方法初探[J].西南军医.2014

[6].宁丽,王英伟.在体膜片钳记录前扣带皮层神经元对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

[7].徐祖才,徐平,张骏,雷显泽,徐忠祥.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及膜片钳全细胞记录[J].重庆医学.2012

[8].张楠.树突膜片钳记录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南京医科大学.2012

[9].张成标,喻晓路,潘志强,邵翠杰,曹君利.一种适合膜片钳单通道记录的大鼠DRG神经元急性分离方法[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1

[10].孟红旭,王宝,刘建勋.穿孔膜片钳方法记录L型钙通道及脱氢紫堇碱对其影响的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

标签:;  ;  ;  ;  

膜片钳记录论文-高凌云,张环环,查盈盈,郑超,汪萌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