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

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学,栽培模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形态结构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1](2019)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组成及有机碳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豫北地区6 a定位试验,以撂荒地为对照,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与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改善较为明显;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以5.00~3.00和3.00~2.00 mm粒径为主(比例为35.55%~57.12%);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以<0.25 mm和3.00~1.00mm为主(比例为53.47%~74.47%);无论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还是水稳性团聚体,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质量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撂荒地、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腐殖质碳质量分数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各栽培模式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撂荒地;Pearson双侧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腐殖质碳质量分数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着的相关性(P<0.01)。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值均与小粒径团聚体(<0.25 mm)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相对于撂荒地,人工建植草地后能够显着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促进土壤固碳,其中又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为最佳栽培模式。图3表4参30(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任占兵,胡琳琳,吴进龙,王思尧[2](2019)在《女性髌股痛跑步者下肢肌肉形态结构特征研究:来自磁共振成像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髌股痛(patellofemoralpain,PFP)是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为上下楼梯、跳跃、跑步和长时间处于坐位姿势诱发膝关节周围疼痛,目前对PFP的病因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没有明确的认识。研究发现,有25%的运动者膝关节疼痛归因于髌股疼痛,PFP在马拉松以及超长距离的跑步项目更是比较流行,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分别为62%和38%,运动员中PFP发病率女性为10%,男性为7%。股四头肌肌肉力量降低以及膝关节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比例失衡可能是造成PFP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PFP患者股四头肌等动肌力测试结果降低,这可能与PFP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大量研究指出,PFP的特点是膝关节伸肌力矩显着降低,肌肉力量不足或肌肉体积偏小会造成膝关节伸肌力矩下降,进而成为PFP的潜在原因。FisherRL(1986)较早的指出PFP可能与股四头肌的肌肉量(Muscle Volume,MV)下降有关,Bourne(1988)则进一步指出PFP可能与股内斜肌肌肉力量不足有关。然而,膝关节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肌肉解剖横截面积(AnatomicalCross-SectionalArea,ACSA)以及MV是否是PFP的原因仍然没有定论。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女性髌股痛跑步者与健康女性跑步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肉形态结构特征,一方面为PFP跑步者的运动康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跑步者预防PFP从力量训练的视角寻找措施。研究方法:招募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业余女性跑步志愿者20人,分为2个组别: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均为PFP跑步者,平均年龄(20.6±2.1)岁,身高(1.63±0.06)米,体重(56.8±6.3)千克;对照组为健康的普通跑步者,平均年龄(20.9±1.8)岁,身高(1.64±0.05)米,体重(57.1±7.8)千克;所有被试均有跑步历史,且跑步训练时间均大于1年。PFP组纳入标准:单侧或双侧膝前具有痛病史,疼痛至少叁个月,疼痛评分在3-7分之间(0-10个等级,0是不疼痛,10是极其疼痛),并且在进行至少叁种活动时会出现疼痛,包括半蹲、跳跃、跑步、跪姿、上下楼梯、长时间久坐等;对照组的纳入标准:在前述任何活动中均未出现下肢损伤史和膝关节疼痛史。两组的排除标准为具有膝关节手术史、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肌腱病、创伤性髌骨脱位、髋关节或踝关节损伤、神经系统疾病、使用抗炎药物等。在实验之前,所有被试都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在《被试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同时,也对这批被试进行了磁共振实验安全筛查,以排除身体受伤、有金属植入的被试个体。实验结束后,被试得到一定物质报酬。实验测试用磁共振成像系统(Siemens Magnetom Trio3.0T)采集主导腿的结构像。被试实验时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伸展。头部用耳机和头部线圈之间的海绵垫固定以减少头部运动,从髂前上棘至膝关节髌骨上缘获取T-1加权轴面图像,扫描参数为:TR=350ms,TE=22ms,视场FOV=384mm×384mm,像素矩阵=256×256,厚层=5mm,无层间间隔。研究指出,采用手动分割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对所有图像的分割方法均采用手动分割方法。根据单个肌肉腱膜和筋膜轮廓以及脂肪组织等,在连续的轴平面图像中单独分析每个感兴趣的肌肉,在5mm的图像间距情况下,每个被试大约需要解析100张图像。股四头肌主要包括:(1)股内侧肌,(2)股中肌,(3)股外侧肌,(4)股直肌;腘绳肌主要包括:(5)股二头肌短头,(6)股二头肌长头,(7)半腱肌,(8)半膜肌。最大解剖横截面积(ACSAmax)是衡量肌肉力量大小的重要标准,它与肌肉力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将髌股疼痛侧大腿的每个肌肉最大解剖横截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之一,重点分析与整块肌肉纵轴相垂直的横断面,并分别计算出伸肌肌群和屈肌肌群最大解剖横截面积之和;股骨长度界定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至外侧髁最低点的直线距离,同插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每一块肌肉解剖横截面积相对股骨的位置;通过肌肉横截面积和层厚确定MV的大小。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肌肉解剖面积和MV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实验组的股四头肌ACSAmax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0.05),其中,实验组的股内侧肌ACSAmax(P=0.01<0.05)、股中肌ACSAmax(P=0.01<0.05)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实验组股四头肌的肌肉量显着小于对照组(P=0.003<0.01),其中,实验组的股内侧肌(P=0.001<0.01)、股中肌(P=0.002<0.01)的MV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论:女性髌股痛跑步者的股四头肌力量薄弱,尤其是股内侧肌和股中肌。肌力的不平衡对髌股的运动轨迹会产生影响,进而会增大髌股关节压力,并引发髌股疼痛。建议女性跑步者在进行耐力训练的同时,要强化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尤其是注重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使股内侧肌、股直肌、股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力量得到均衡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陈寅儿,郑学斌,高心明,王景倩,谢庆平[3](2019)在《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4](2019)在《蓖麻冠层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与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并定量分析主茎上叶片和叶柄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1)在生长阶段,叶片主脉长度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由抛物曲线向斜线转变。(2)叶柄长度和直径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2种模式,模式1:呈现抛物曲线,即,随叶位上升叶柄长度和直径增加,在中间叶位最大,然后随叶位上升减小;模式2:呈现直线,即,随叶位上升叶柄长度和直径基本不变;6月6日→6月13日→6月26日→7月13日,叶柄长度和直径随节位变化趋势逐渐由模式1转变为模式2。(3)叶柄倾斜角随节位变化趋势大致可分为:叶柄倾斜角随叶位上升增加。低节位叶柄的倾斜角为负,即叶柄向下倾斜。(4)在群体中,叶柄方位角正旋与反旋的植株数量几乎相等。正旋群体方位角和反旋群体方位角在140.4°~142.8°之间变化。(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7期)

李曜辰[5](2019)在《基于结构光成像的棉花幼苗形态特征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棉花的生产,消费和进口始终位居世界前列。棉叶是控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棉花苗期是后续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基础,幼苗叶片对棉花产量和抗病性有显着影响。因此,准确定量检测棉花幼苗叶片性状是必要的,有助于棉花育种,抗病研究和功能基因定位。目前,对叶片性状调查的仍然是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调查过程是繁琐的、主观的、甚至是破坏性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光成像从叁维点云中提取棉花幼苗叶片性状的新方法。在该研究中,通过结构光扫描仪获取包括颜色信息的3D点云数据。通过应用直通滤波,超体素和条件欧几里德聚类算法,开发了特定的点云处理流程来识别每片叶子。基于分割出的叶片点云,利用叁角形面片化,随机抽样一致性,主成分分析法和Lab颜色空间分割算法,精确提取叶面积和叶片周长信息,并对叶片角度,叶片卷曲和黄叶占比等难以量化的叶片性状进行准确量化。为了对该方法数据分析,在苗期测量了40株黄萎病病毒胁迫的棉花植株,共获得175个叶点云。随机选择叶片大小、卷曲度不一的75片叶片进行人工验证,并将叶片面积和周长与人工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叶面积和周长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2.59%,2.85%,叶面积和周长的R2值分别为0.997,0.982。结果证明,自动测量与人工测量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方法的高精度。另外,通过人工观察将剩余100叶片分为病叶和健康叶片,同时用上述方法处理棉花幼苗叶片点云数据,提取五种主要的叶片性状信息,并计算周长面积比,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上述六种叶片性状的P值。测得的P值分别为0.099,0.242,0.346,0.531,0.002和0.000,结果表明叶片卷曲度和叶片黄叶占比能够明显区分感染叶片和健康叶片。综上所诉,本研究证明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可以准确无损地测定棉花幼苗叶片性状,有助于为棉花育种,抗病实验和功能基因定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孙佳星[6](2019)在《两种Al_(30)和Al_(13)新形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铝盐水解产物的形态结构不仅是研究铝溶液化学的关键,也是揭示水污染控制化学中铝系絮凝剂絮凝机理的关键,还是环境化学中充分认识铝的迁移转化规律从而有效防治铝污染的关键,更是生物化学中了解铝的生物代谢进而有效防范铝中毒的关键。然而水溶液中的铝(Ⅲ)不仅水解过程复杂多变,其水解产物的形态分布也随外界环境的不同而随时发生变化,加上聚铝形态结构信息的短缺,致使一个世纪的研究也无法就溶液中单体铝如何演变成氢氧化铝达成统一共识。因此,获取更多中间形态并从中提取有效结构信息是研究溶液中铝形态的形成及演变机理的关键,为此本课题组独辟蹊径探索出一套由相图控制-单形态离析(或捕捉)-结构解析-机理推测组成的系统研究方法。本文采用KOH和KOD分别调节AlCl_3的水和重水溶液的碱化度(B)制成强制水解储备液。在储备液中分别加入2,6-萘二磺酸(2,6-NDS)钠的水和重水溶液捕捉其中的聚铝形态,获得了两种新聚铝化合物的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但其组成、结构和晶胞参数各异,前者的结构式为[Al_(30)O_8(OH)_(58)(H_2O)_(24)](2,6-NDS)_8?50H_2O,后者为[Al_(30)O_8(OD)_(60)(D_2O)_(22.25)](2,6NDS)_7?60.75D_2O。二者中聚铝阳离子的结构式分别为[Al_(30)O_8(OH)_(56)(OH_(1.5))_4(H_2O)_(22)]~(16+)(简记为H_2Al_(30))和[Al_(30)O_8(OD)_(60)(D_2O)_(22.25)]~(14+)(简记为(D_2O)_(1/4)─Al_(30)),可看作是文献报道的“Al_(30)”([Al_(30)O_8(OH)_(56)(H_2O)_(26)]~(18+))进一步水解到不同程度的产物。H_2Al_(30)和(D_2O)_(1/4)─Al_(30)都是“Al_(30)”通过在其局部碱化度最不均衡的位置发生水解来降低局部碱化度不均衡程度的结果,完全符合本课题组提出的局部碱化度对称均衡原理(水解聚合反应总是在局部碱化度对称性上最不均衡的地方发生)的预期,进一步证明了该原理的正确性。本文向NaOH强制水解AlCl_3溶液制成的储备液中加2,7-萘二磺酸(2,7-NDS)钠,两个月后长出无色片状单晶体。X-射线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式为[(2,7-NDS)Na_2Al_(13)O_4(OH)_(24)(H_2O)_(18)][Al_(13)O_4(OH)_(24)(H_2O)_(12)](2,7-NDS)_7?31H_2O,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其中两种聚铝阳离子并存,一种是[(2,7-NDS)Na_2Al_(13)O_4(OH)_(24)(H_2O)_(18)]~(7+)(简记为2,7-NDS─Na_2─δ-K─Al_(13)),另一种是[Al_(13)O_4(OH)_(24)(H_2O)_(12)]~(7+)(简记为δ-K─Al_(13)),2,7-NDS─Na_2─δ-K─Al_(13)的结构与文献报道的Na─δ-K─Al_(13)的结构差异显着。后者的Na帽是扣(共棱连接)在δ-K─Al_(13)转过60?的Al_3单元外侧叁角形凹坑的边缘上,而前者的两个Na帽一个虽然还连接在转过60°的Al_3单元上,但是通过共面连接在其中的一个AlO_6八面体上,而另一个却是共棱连接在相邻的一个未旋转的Al_3单元上,且其中的一个配位点上的H_2O被一个2,7-NDS替换。这既是萘二磺酸根参与聚铝形态配位的又一个例证,又是在同一化合物中?-K─Al_(13)和2,7-NDS─Na_2─?-K─Al_(13)同时并存的全新发现,反映出NaO_6与?-K─Al_(13)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与?-K─Al_(13)彼此间连接方式的多样性。而δ-K─Al_(13)的结构相当于?-K─Al_(13)中与AlO_4四面体共点连接的4组Al_3单元中的一组绕其中心与该顶点的连线转过60°的结果。这种未扣任何NaO_6帽的纯?-K─Al_(13)形态在聚铝形态的结构中尚属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于深入认识和理解?-K─Al_(13)如何经?-、γ-和?-K─Al_(13)最终转化为?-K─Al_(13)的过程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叁种单晶体的获得,不仅进一步证明了萘二磺酸钠作为捕捉剂或结晶剂的优越性和适用性,而且对于深入认识萘二磺酸钠与聚铝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K─Al_(13)、Al_(26)和Al_(30)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将湿渣法与合成系统法相结合,圆满完成了100℃下Al_2(SO_4)_3-Al(OH)_3-H_2O体系固液平衡相图的测绘,不仅为设计合成路线制备可在该温度下单独析出且在PDF数据库中没有记载的7Al_2(SO_4)_3?6Al(OH)_3?78H_2O和Al_2O_3?SO_3?6H_2O两种新物相提供了控制依据,而且为构建包含捕捉剂在内的四组分四面体相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1)

尹宁娜,赵宁,刘乃勇[7](2019)在《管纹艳虎天牛形态特征与触角及跗节的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管纹艳虎天牛雌雄成虫外部形态特征、触角和跗节感器种类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管纹艳虎天牛雌虫腹部较雄虫腹部明显粗壮,可作为鉴别雌雄虫的主要形态依据;触角上着生有4类14种感器,即6种锥形感器、4种毛形感器、3种刺形感器和1种B?hm氏鬃毛,其中B?hm氏鬃毛和锥形感器VI仅分布于雄虫触角,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I型在雌雄虫触角上分布存在差异;雌雄成虫跗节上均着生有3类7种感器,即4种锥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和2种刺形感器,同种感器在类型、分布和数量上无明显的性二型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窦明,于璐,毛豪林,靳梦,李桂秋[8](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淮河水系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描述水系形态结构特征,首先运用ArcGIS软件对淮河流域水系进行了提取和修正;其次,基于分形理论,且充分考虑到人工水系的建设情况,借助MATLAB软件程序对淮河流域13个水资源3级分区考虑和去除人工水系情况下的水系盒维数进行了计算;最后,对计算结果和流域内其他特征参数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水系盒维数可以较好地表征流域内水系形态结构,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流域人类活动、水系发育情况、地貌特征、土地利用情况等.(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洋,赵杏花,左合君[9](2019)在《羊柴叶形态结构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沙旱生植物的形态及组织结构对地域分异的响应,揭示植物形态、结构的地域分异规律。该研究以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毛乌素沙地的羊柴(Hedysarum laeve)为对象,采用野外测量、石蜡切片技术及叶片解离技术,观察、分析了羊柴叶片形态及组织结构的地域分异特征,并就其形态、结构与生态因子间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羊柴叶片在形态上表现为变小、变厚,侧生小叶变长、变宽;在结构上表现为单位面积气孔数量减少,上、下表皮细胞变厚,栅栏组织越发达,栅栏细胞排列紧密,主脉维管束直径变大,疏导能力加强。(2)羊柴叶肉中存在大量的异细胞,具有抵御干旱及贮藏等功能,是对干旱环境长期适应的体现。(3)生长季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及年均蒸发量是形成羊柴小叶形态、结构地域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以上结果表明植物对地域分异的响应不仅体现在外部形态上,在组织结构上同样产生相应的分异特征,而水热条件则是产生分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9年09期)

彭辉平[10](2019)在《中国晚古生代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分散大孢子化石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标准的孢粉分析处理方法,结合多种显微成像技术,对产自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早—中泥盆世龙华山剖面和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宾夕法尼亚亚纪—乐平世扒楼沟剖面上保存的分散大孢子化石开展了详细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的研究。共采集147件孢粉化石样品。其中,在龙华山剖面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双河组中分离出4属4种分散大孢子化石;在扒楼沟剖面宾夕法尼亚亚系至瓜德鲁普统中共获得7属8种分散大孢子化石。沾益龙华山剖面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大孢子化石包含2种地方性属种,分别是奇异烛饰大孢(Cereusisporites mirabilis Lu et Ouyang,1978)和拟网龙华山大孢(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et Ouyang,1978)。其中,C.mirabilis具有基部彼此融合的烛焰状二型纹饰,每一枚烛焰状纹饰内部都具有一个较大的空腔;它的孢子壁主要由4层壁组成,由内而外包括:由致密孢粉素形成的单一薄层状基底层;偶见微孔的致密层;由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孔穴所组成的疏松层和具外壁纹饰的致密层。L.reticuloides的外壁具有刺瘤状二型纹饰,每一枚二型纹饰普遍可对应孢子壁中的一个较大空腔;其孢子壁由基底层、疏松层和致密层组成,且基底层下部具有多细纹带结构。在龙华山剖面上还发现的其它2种全球分布的大孢子化石,包括麦克拉伦花环大孢(Ocksisporites maclarenii Chaloner,1 959)和大锚刺大孢(Hystricosporites grandis Owens,1971)。其中,O.maclarenii的远极表面具有基部膨大和尖端小刺的二型纹饰,其远极表面纹饰的基部可以相互融合并形成鞘状结构;它的近极壁主要由基底层和致密层组成,而其远极壁则主要由基底层和疏松层组成。H.grandis是无环大孢子,其赤道和远极面上都具有锚刺状纹饰,其孢子壁和外壁纹饰均由致密孢粉素组成。本文在保德扒楼沟剖面宾夕法尼亚亚系到瓜德鲁普统中获得4种地方性大孢子化石。其中,亚粗糙光面大孢(比较种)(Laevigatisporites cf.subhorridus Playford,1986)具有短直的叁射线、光滑的外壁和致密的孢子壁。曲唇邦克斯大孢(比较种)(Banksisporites cf.sinuosus(Dettmann)Glasspool,2003)具有可延伸至赤道的弯曲叁射线、光滑的外壁和致密的孢子壁。粗唇比哈尔大孢(Biharisporites grosstriletus Liu et al.,201 1)具有可延伸至赤道的膜状叁射线;其外壁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锥刺,锥刺的基部可相互融合形成皱纹状结构;其孢子壁由基底层和具有微孔的致密层组成。中华束囊大孢(Telocystes sinica Pierart,1961a)具有粗强的纤毛状或棒刺状致密纹饰,其孢子壁由内而外依次可分为不连续的基底层、疏松层和致密层。此外,在扒楼沟剖面同时还发现4种全球分布的大孢子化石。其中,莱茵斯光面大孢(Laevigatisporites reinschiiiIbrahim,1932)的叁射线可开裂,其外壁圆粒状纹饰分布较稀疏;其孢子壁由致密孢粉素组成。光滑亚瓶形大孢(Sublagenicula muda(Nowak et Zerndt)Dybova-Jachowicz et al.,1979)的叁射线强烈抬起并形成明显的颈锥体,颈锥体表面有时会被密集的球粒淀粉所覆盖;其孢子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基底层、疏松层和致密层。珍珠本茨大孢(Bentzisporites margaritatus Bhardwaj,1957)的辐间区具有3个特殊的瘤状纹饰,其赤道环上具有呈辐射状排列的小刺;其孢子壁从内向外可划分为基底层,疏松层和致密层。放射状斯潘塞大孢(Spencerisporites radiatus(Ibrahim)Winslow,1959)具有双赤道环,其辐间区和远极面的圆形纹饰均由呈辐射状排列的条纹组成,其孢子壁主要由基底层和致密层组成。依据对所获得的分散大孢子化石的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的总结分析,本文认为大、小孢子的形态演化趋势总体相似,主要由简单向复杂的形态结构演变,这表明陆生植物可能是通过形成不同形态的且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殖器官而实现其适应复杂陆地生态环境的目的。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大孢子化石的壁层分层特征和现代花粉的壁层分层模式,笔者认为晚古生代大孢子壁的超微结构所表现出来的壁层分层复杂性和不一致性,可显示晚古生代大孢子壁的分层特征与现代花粉壁的分层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大孢子壁的超微结构特征在对比和讨论属征相同但不同种的大孢子化石时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分散大孢子与原位大孢子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恢复和重建区域性古植物群落。在龙华山剖面上与大孢子化石同层或相邻层位中已报道的植物化石主要包括Drepanophycus spinaeformis Goppert,1 852、Eocladoxylon minutum(Halle)Koidzumi,1943和Minarodendron cathaysiense(Schweitzer et Cai)Li,1990。通过对比研究龙华山剖面已发表的植物化石资料,笔者认为该剖面产出的中泥盆世散生大孢子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的母体植物与同孢植物Leclercqia complexa 的亲缘关系最近,主要是因为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与 Leclercqia complexa的原位小孢子都具有相似的刺瘤状远极表面纹饰,并且在它们基底层下部都具有相似的多细纹带结构。此外,龙华山剖面产出的其它大孢子化石的植物亲缘关系尚待进一步的论证,包括Cereusisporiies mirabilis、Hystricosporites grandis和Ocksisporites maclarenii,它们的母体植物可能是一些较难被保存为化石的草本石松类植物。通过对比分析扒楼沟剖面分散和原位大孢子化石的相关研究资料,笔者认为华北板块宾夕法尼亚亚纪至乐平世古植被应包含乔木型、亚乔木型以及草本型石松类植物。其中,Laevigatisporites reinschii和Sublagenicula nuda 与一些封印木属(Sigillaria)化石球果中产出的原位大孢子形态相似,L.reinschii的母体植物可能产出Mazocarpon bensonii类型的球果,而S.nuda的母体植物最有可能产出Nudasporestrobus ningxicus类型的球果。在扒楼沟剖面下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一些S.nuda大孢子及其颈锥体表面均被紧密堆积的球粒淀粉覆盖,通过类比现代某些种子产生的可引诱动物取食的油质体,本文认为这些淀粉粒的主要功能可能也是用来吸引动物前来取食,可能包括部分节肢动物和腹足类,并实现对大孢子化石的分散和传播。这项研究佐证了在二迭纪森林沼泽生态环境中已经出现了陆生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Spencerisporites radiatus的母体植物最有可能是亚乔木型的石松植物Spencerites havlenae。Telocystes sinica的母体植物可能属于可产生Porostrobus型球果的鳞木籽属(Lepidocarpon)。Banksisporites cf.sinuosus的母体植物与产生Cylostrobus sydneyensis类型球果的肋木属(Pleuromeia)的亲缘关系较近。Bentzisporites margaritatus的母体植物与产生Lepidostrobus goldenburgii类型球果的鳞木类(Lepidodendrid)植物有一些亲缘关系。Biharisporites grosstriletus的母体植物可能与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有亲缘关系。虽然笔者发现扒楼沟剖面宾夕法尼亚亚纪至瓜德鲁普世的大多数大孢子化石都与亚乔木类和草本类石松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但是与大孢子化石同层产出的植物化石研究结果表明在扒楼沟剖面上乔木型的真蕨类和种子蕨大约占总古植物群落的45%,仅有极少部分的鳞木类。此外,扒楼沟剖面亚乔木型和草本型石松植物的化石记录也很少。因此,这些显着的古植被面貌差异进一步表明地质历史时期古植物群落的完善重建需要建立在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的综合研究基础上。龙华山剖面中泥盆世分散大孢子化石Hystricosporites grandis、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和Ocksisporites maclarenii证实了中泥盆世同孢植物向异孢植物过渡演化的真实存在。此外,由于分散大孢子化石多为近源沉积,一般不能穿越广袤的开阔海洋,因此大孢子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可为讨论不同板块之间的相对距离提供孢粉学证据。另外,通过对大孢子化石产出层位及其相邻地层中发现的沉积结构和化石证据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沾益龙华山剖面上部上双河组和保德扒楼沟剖面煤系地层中所获得的晚古生代大孢子化石均埋藏于海陆交互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髌股痛(patellofemoralpain,PFP)是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症状为上下楼梯、跳跃、跑步和长时间处于坐位姿势诱发膝关节周围疼痛,目前对PFP的病因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没有明确的认识。研究发现,有25%的运动者膝关节疼痛归因于髌股疼痛,PFP在马拉松以及超长距离的跑步项目更是比较流行,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分别为62%和38%,运动员中PFP发病率女性为10%,男性为7%。股四头肌肌肉力量降低以及膝关节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比例失衡可能是造成PFP的原因之一。研究发现,PFP患者股四头肌等动肌力测试结果降低,这可能与PFP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大量研究指出,PFP的特点是膝关节伸肌力矩显着降低,肌肉力量不足或肌肉体积偏小会造成膝关节伸肌力矩下降,进而成为PFP的潜在原因。FisherRL(1986)较早的指出PFP可能与股四头肌的肌肉量(Muscle Volume,MV)下降有关,Bourne(1988)则进一步指出PFP可能与股内斜肌肌肉力量不足有关。然而,膝关节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肌肉解剖横截面积(AnatomicalCross-SectionalArea,ACSA)以及MV是否是PFP的原因仍然没有定论。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比较女性髌股痛跑步者与健康女性跑步者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肉形态结构特征,一方面为PFP跑步者的运动康复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跑步者预防PFP从力量训练的视角寻找措施。研究方法:招募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业余女性跑步志愿者20人,分为2个组别: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实验组均为PFP跑步者,平均年龄(20.6±2.1)岁,身高(1.63±0.06)米,体重(56.8±6.3)千克;对照组为健康的普通跑步者,平均年龄(20.9±1.8)岁,身高(1.64±0.05)米,体重(57.1±7.8)千克;所有被试均有跑步历史,且跑步训练时间均大于1年。PFP组纳入标准:单侧或双侧膝前具有痛病史,疼痛至少叁个月,疼痛评分在3-7分之间(0-10个等级,0是不疼痛,10是极其疼痛),并且在进行至少叁种活动时会出现疼痛,包括半蹲、跳跃、跑步、跪姿、上下楼梯、长时间久坐等;对照组的纳入标准:在前述任何活动中均未出现下肢损伤史和膝关节疼痛史。两组的排除标准为具有膝关节手术史、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肌腱病、创伤性髌骨脱位、髋关节或踝关节损伤、神经系统疾病、使用抗炎药物等。在实验之前,所有被试都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并在《被试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同时,也对这批被试进行了磁共振实验安全筛查,以排除身体受伤、有金属植入的被试个体。实验结束后,被试得到一定物质报酬。实验测试用磁共振成像系统(Siemens Magnetom Trio3.0T)采集主导腿的结构像。被试实验时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伸展。头部用耳机和头部线圈之间的海绵垫固定以减少头部运动,从髂前上棘至膝关节髌骨上缘获取T-1加权轴面图像,扫描参数为:TR=350ms,TE=22ms,视场FOV=384mm×384mm,像素矩阵=256×256,厚层=5mm,无层间间隔。研究指出,采用手动分割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对所有图像的分割方法均采用手动分割方法。根据单个肌肉腱膜和筋膜轮廓以及脂肪组织等,在连续的轴平面图像中单独分析每个感兴趣的肌肉,在5mm的图像间距情况下,每个被试大约需要解析100张图像。股四头肌主要包括:(1)股内侧肌,(2)股中肌,(3)股外侧肌,(4)股直肌;腘绳肌主要包括:(5)股二头肌短头,(6)股二头肌长头,(7)半腱肌,(8)半膜肌。最大解剖横截面积(ACSAmax)是衡量肌肉力量大小的重要标准,它与肌肉力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将髌股疼痛侧大腿的每个肌肉最大解剖横截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之一,重点分析与整块肌肉纵轴相垂直的横断面,并分别计算出伸肌肌群和屈肌肌群最大解剖横截面积之和;股骨长度界定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至外侧髁最低点的直线距离,同插值计算的方法确定每一块肌肉解剖横截面积相对股骨的位置;通过肌肉横截面积和层厚确定MV的大小。所有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肌肉解剖面积和MV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实验组的股四头肌ACSAmax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0.05),其中,实验组的股内侧肌ACSAmax(P=0.01<0.05)、股中肌ACSAmax(P=0.01<0.05)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实验组股四头肌的肌肉量显着小于对照组(P=0.003<0.01),其中,实验组的股内侧肌(P=0.001<0.01)、股中肌(P=0.002<0.01)的MV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研究结论:女性髌股痛跑步者的股四头肌力量薄弱,尤其是股内侧肌和股中肌。肌力的不平衡对髌股的运动轨迹会产生影响,进而会增大髌股关节压力,并引发髌股疼痛。建议女性跑步者在进行耐力训练的同时,要强化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尤其是注重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使股内侧肌、股直肌、股中肌和股外侧肌的力量得到均衡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栽培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形态结构、组成及有机碳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

[2].任占兵,胡琳琳,吴进龙,王思尧.女性髌股痛跑步者下肢肌肉形态结构特征研究:来自磁共振成像的证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陈寅儿,郑学斌,高心明,王景倩,谢庆平.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9

[4].魏海林,王小卉,李绪孟,黄璜.蓖麻冠层形态结构特征分析与建模[J].林业科技通讯.2019

[5].李曜辰.基于结构光成像的棉花幼苗形态特征测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6].孙佳星.两种Al_(30)和Al_(13)新形态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机理[D].内蒙古大学.2019

[7].尹宁娜,赵宁,刘乃勇.管纹艳虎天牛形态特征与触角及跗节的超微结构[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8].窦明,于璐,毛豪林,靳梦,李桂秋.基于分形理论的淮河水系形态结构特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9].杨洋,赵杏花,左合君.羊柴叶形态结构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间的关系[J].广西植物.2019

[10].彭辉平.中国晚古生代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分散大孢子化石形态特征和超微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标签:;  ;  ;  ;  

形态结构特征论文-张家洋,蔺芳,詹乃才,任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