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景观论文-李乐乐,史文强,李成展,潘天望

地质遗迹景观论文-李乐乐,史文强,李成展,潘天望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遗迹景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天瀑布,岩溶,地质遗迹,成因

地质遗迹景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乐乐,史文强,李成展,潘天望[1](2019)在《广西大新德天瀑布地质遗迹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新德天瀑布是广西最为着名的岩溶瀑布景观,亦是一处弥足珍贵的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本文对德天瀑布地质遗迹景观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德天瀑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9年S2期)

邓亚东,史文强,罗书文,孟庆鑫[2](2019)在《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遗迹景观价值是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在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阐述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以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从地质遗迹景观品质与开发条件两方面选取了4个评价因子,20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采用改进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价值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应地质遗迹景观等级划分标准,得出盐津县有6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7个省级以下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文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式也为其他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沈洪江,曹俊,尹显娅,唐广成,申培彦[3](2018)在《万盛-綦江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万盛-綦江地质公园地质现象典型,地质遗迹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本文在野外调查和地质遗迹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划分为7大类16类22亚类,并以此为基础对地质遗迹的价值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从地质遗迹的地球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教育和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定量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按地质遗迹资源的条件指标和价值指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进行加权处理,计算出主要地质遗迹的综合得分,确定地质遗迹的等级。结果显示:公园内拥有世界级地质遗迹4处,国家级地质遗迹8处,其中万盛石林、Qijianglong guokr(果壳綦江龙)化石、恐龙足迹化石群、Sinnoceras chinense(中华震旦角石)化石等地质遗迹具有全球的地学意义和地学价值。其评价结果可以为地质遗迹保护及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创建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11-27)

董咪娜,谢小平,李冰,王芳,杨帅[4](2018)在《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安县生物礁地质公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安县生物礁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对地质遗迹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安县地区有着类型丰富的地质和人文景观,其生物礁为深水硅质礁,种类丰富且形态多样.安县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分为6大类、10类以及12亚类,地质景观数量达22处,其中有世界级地质景观4处、国家级地质景观10处、省级地质景观8处.结合两个不同的评价模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证实研究区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并针对地质公园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赵孝武[5](2018)在《兴义叁迭纪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在大山地旅游开发中的意义及其潜力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兴义拥有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与地质景观资源,以及众多的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知名的国际山地旅游之都。文章依据现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特征,分析了兴义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在大山地旅游开发中的意义,并对其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浅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建材》期刊2018年04期)

祁辰露[6](2018)在《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与保护性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拥有类型多样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同时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景观极具典型性特征,是进行地质学、地貌学、构造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理想场所,极具保护性开发价值。而本文对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的保护性开发研究着眼于如何合理开发与科学保护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平衡,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充分分析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地质背景、地质遗迹景观的同时,再认真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从而对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分析、评价方法、保护对象的确定与分级区划,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旅游开发、科普教育等方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发挥其资源属性中应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通过论文系统而综合的研究,将研究区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划分为4大类9类10亚类171处地质遗迹景观点,并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确定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等级。进而开展其保护性开发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研究区内主要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对象包括以地下溶洞、地表峰丛为主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质构造形迹等,以及生态系统、生物景观、人文景观也应得到保护。并按照“严格保护游览区,重点保护景观区,特殊保护重要景点(地质遗迹点),使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原有划分的叁级保护区基础上本文将园区划分特级、一级、二级和叁级保护区,以达到全面保护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目的。此外,根据地质公园内的实际情况,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带动当地社区参与等理论作指导,充分研读国内外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经验,围绕公园保护与开发的主要任务,特提出以保护行动为前提、以科普教育为补充、以旅游开发为依托、以社区参与为基础的四个层次、十项工作的公园保护性开发模式。(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谭铭磊[7](2018)在《基于GIS的达古冰山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纪冰河时期黑水县境内随全球气候变暖逐步退缩形成了目前罕见的现代山岳冰川地貌景观,也成为了青藏高原最东缘为数不多的现代冰川。这里不但具有重要的冰川地质学研究意义,而且其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不断冲击着人们挑剔的审美视线,亦是不可多得的优质景观。因此调查认知达古冰山公园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些资源对达古冰山公园的旅游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达古冰山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为中心,文章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运用遥感技术与实时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园内部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辨识与解译;利用ArcGIS建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点数据库,对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点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与管理;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园区内的地形地貌,植被交通等因素进行分析。从景观价值,规模与容量和自然环境叁个方面确定评价因子,结合地质遗迹点的特征信息筛选12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与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分别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单点进行评价,加权计算得出各个点位的综合得分,根据所得分数分析评价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对园区内的62个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点进行等级划分;根据评价结果并结合达古冰山实地状况对其旅游战略与定位进行探讨。综合结果显示,园区内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点的品质很高都具有很好科研价值与观赏性,但是受到地形环境因素的影响,园区内交通可达性不高,景观点很难被人们直接观赏,因此大部分的景观点评分集中在中上等。因此达古冰山公园的旅游发展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冰川地貌景观为主导,合理规划旅游路径,发展以科普游览为中心的旅游方向。(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洪飞,鲁明,赵小菁[8](2018)在《贵州六盘水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总体可概括为地质剖面、地貌景观、地质构造、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等5大类,它们以石炭系潮坪相、二迭系浅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以月照峰丛、月照河谷、神雕峰峡谷、叁岔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为主体,集中分布在椭圆状的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峰丛、峡谷、绝壁、溶洞、穿洞为核心的旅游地质资源富集单元,其形态雄伟壮丽、景色珍稀优美。在对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特征及区域地质地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创建旅游地质文化村的地学意义及地质遗迹保护的策略。(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18年01期)

张画眠,王涛,曹希强[9](2018)在《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刍议——以河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向市县级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详细调查和具体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在国土资源系统与旅游部门现行分类基础之上,基于部门地貌学、岩石地貌学等传统理论与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将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的划分改进为大类、类、亚类、小类、景观型与景点型共6个分类级别。按照新的6级分类方法,将河南省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大类划分为6类、19个亚类;并将岩性地貌类划分为7个亚类、15个小类、33种景观型、约100种景点型。调查与初步实践表明,该种新的地貌景观类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方法,可以适应大比例尺自然遗产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及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与管理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地域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1期)

乔佳妮[10](2017)在《陕西发现国内最大规模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12月8日,从陕西省国土资源厅获悉,继去年发现陕南汉中世界级天坑群地质遗迹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工作人员今年又在陕北及渭北地区发现国内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其中陕北丹霞地貌的发现,将突破以往人们对中国丹霞地貌分(本文来源于《现代企业》期刊2017年12期)

地质遗迹景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是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在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研究基础上划分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阐述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以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从地质遗迹景观品质与开发条件两方面选取了4个评价因子,20个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采用改进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进行价值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应地质遗迹景观等级划分标准,得出盐津县有6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7个省级以下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为盐津县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文地质遗迹景观评价方式也为其他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遗迹景观论文参考文献

[1].李乐乐,史文强,李成展,潘天望.广西大新德天瀑布地质遗迹景观[J].中国矿业.2019

[2].邓亚东,史文强,罗书文,孟庆鑫.盐津县典型地质遗迹景观价值评价[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3].沈洪江,曹俊,尹显娅,唐广成,申培彦.万盛-綦江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及价值评价[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33届年会暨重庆万盛世界地质公园创建与旅游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8

[4].董咪娜,谢小平,李冰,王芳,杨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及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安县生物礁地质公园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赵孝武.兴义叁迭纪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在大山地旅游开发中的意义及其潜力浅析[J].河南建材.2018

[6].祁辰露.光雾山—诺水河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评价与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7].谭铭磊.基于GIS的达古冰山公园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8

[8].赵洪飞,鲁明,赵小菁.贵州六盘水月照旅游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及其保护[J].贵州地质.2018

[9].张画眠,王涛,曹希强.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类型划分刍议——以河南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

[10].乔佳妮.陕西发现国内最大规模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J].现代企业.2017

标签:;  ;  ;  ;  

地质遗迹景观论文-李乐乐,史文强,李成展,潘天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