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路网结构,公路功能,易损性评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1](2019)在《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主要以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为评价指标,而忽略公路主要职能为完成车辆通行的现状,本文以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为例,从路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公路路网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未考虑都汶高速和考虑都汶高速两种路网结构的易损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未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较低易损等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5%;(2)考虑都汶高速情况下,低易损性所占比重最大,占路网总里程的37%,考虑都汶高速的路网结构易损性明显降低;(3)考虑和未考虑都汶高速两种情况下,岷江上游地区路网易损性趋势为:国道易损性<省道易损性<县道易损性,高等级公路对于降低其自身和路网整体易损性有重要作用;(4)采用新建迂回线路、改建或扩建道路等方式优化路网结构和功能,可有效降低路网整体的易损性。(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05期)

杨江涛[2](2018)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岷江上游位于中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上的隆起区,经济上的低谷区,又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是山区聚落发展的典型区域,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进行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年鉴数据翻阅整理、SPSS的统计等手段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并根据岷江上游叁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情况,并选择了人口密度、万人医生数、万人村委会数、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人均GDP、道路密度、地质灾害密度、防护工程数量等16个指标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得出整个岷江上游地区2006、2009、2015年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图,并探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取得了以下结论:(1)每年度各指标易损值的权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公路密度、经济密度、建筑覆盖率及人口密度始终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最主要因子;(2)岷江上游地区聚落迁移变化较大,聚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急剧减少,由传统的农牧聚集地逐渐搬入城市,作为主要聚落迁移目的地的各县县城更应该加强防灾应急能力建设;(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是动态变化中的,易损性2009年最大,2015年次之,2006年最低,说明汶川地震给岷江上游带来了巨大伤害,而2015年易损性的大幅度降低说明震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效;(4)在受到汶川地质影响强烈地区,如汶川县、茂县,易损值较高,且09年最高;在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小,地质灾害发育较少的地区,主要为松潘县的大部分区域,受经济影响因素较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易损值逐年上升。同时易损值也受到产业结构与政策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易损性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是区域风险合理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时空关系的探讨,发现岷江上游地区易损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条件、聚落迁移及民族文化的变革深深影响着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变化。在面对易损性快速变化的状态下,需要更加的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应急建设、部门协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与避险演练、引入外来资金力量、项目治理、救灾物质储备方面加强建设,在山区发展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浩,杨桂元[3](2017)在《基于交叉DEA-Tobit模型的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我国各地区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采用DEA交叉模型与聚类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对我国各省(市)的易损性进行等级划分;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潜在因素,在DEA交叉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Tob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受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地形的影响非常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杨宗佶,丁朋朋,乔建平,邓创[4](2017)在《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以四川路茂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输电线路承灾体的属性特征、空间属性和成灾恢复力叁个方面因素,选取了输电线路铁塔的塔型、耗钢量、定位高等八个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贡献权重法(CRW),对路茂线输电铁塔的易损性进行了定量评价。运用GIS系统中的自然断点法对输电线路地质灾害的易损性结果进行分级和制图。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总体上保持一致,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垂直档距、地形坡度和塔型等叁个因素对铁塔易损性的贡献最大,铁塔N12~N18、N29~N31、N33~N35之间的线路处于高易损性区,后期维护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护措施,防止线路遭受地质灾害的损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蔡向阳,铁永波[5](2016)在《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探索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的评价方法,回顾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易损性概念入手,探讨了山区城镇易损性评估的对象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对目前主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对灾害易损性评估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认为易损性量化评价体系的完善和细化、时效性和空间尺度的融合以及评估模型的可靠度和适用性的提高是今后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估值得重视的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6年04期)

孙佳伟[6](2015)在《浅谈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将各行政乡镇作为评估单元,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质灾害进行易损性评价及区划。首先选取评价因子及评级标准,确定隶属函数,然后构造评价矩阵及权重矩阵,进行模糊合成运算,判定各乡镇易损性等级,最终得出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结果,结果显示高易损区、较高易损区、较低易损区、低易损区,及其分别占乡镇总数的比例。(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5年08期)

李宇亮,王豪伟,邓红兵,董仁才[7](2014)在《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山地城市为例,在充分了解当地城市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技术标准,构建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功能布局图进行空间分析,获取相关评价数据;依托专家智库,参照规划目标,对规划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实现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规划区内,高易损区占总面积的33.86%;中易损区占总面积的28.87%;低易损区总面积的37.00%。其中,高易损区主要分布于:(1)旅游服务组团中部、北部的住宅区,以及南部的服务区;(2)高校教育组团的住宿区和部分教学区;(3)工业园组团的职工住宿区。依照评价结果,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对规划区地质灾害防范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S2期)

杨良权,陈爱兵,高焕芝,徐鹏,吴广平[8](2014)在《尾矿库工程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以滇东南云镍尾矿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滇东南云镍尾矿库工程项目为依托,根据西南山区特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并针对尾矿库自身工程特点,选取了人口、资产、资源作为地质灾害易损性的Ⅰ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建立广义目标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C++程序语言,结合GIS系统开发平台进行地质灾害易损性定量评价,得到地质灾害易损性分级分区图。云镍尾矿库地质灾害易损性分为易损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性中等、易损性低4个区。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类似尾矿库的地质灾害易损性研究提供参考,亦可为政府区域规划、建设适宜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4年01期)

吕军,李铭泽,侯俊东,李晖[9](2013)在《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影响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两次超效率DEA模型,结合地质灾害的成灾原理,在得出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值的基础上,对各省(市)地质灾害防治效率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水平均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邹冬儿,陈阿林,文海家[10](2012)在《基于ArcGIS奉节新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奉节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较大威胁。为了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为当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奉节新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9.2软件对研究区内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奉节新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因子进行运算,最后得出易损性区划图。结果表明:奉节地区滑坡总体呈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和梅溪河沿岸,滑坡发育与复活大多与水库蓄水密切相关,区域易损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湖北叁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岷江上游位于中国第一、二阶级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地形上的隆起区,经济上的低谷区,又是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是山区聚落发展的典型区域,地质灾害活动频繁,进行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年鉴数据翻阅整理、SPSS的统计等手段建立了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体系;并根据岷江上游叁个时期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获取情况,并选择了人口密度、万人医生数、万人村委会数、建筑覆盖率、经济密度、人均GDP、道路密度、地质灾害密度、防护工程数量等16个指标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熵值综合评价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得出整个岷江上游地区2006、2009、2015年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区划图,并探讨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时空差异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取得了以下结论:(1)每年度各指标易损值的权重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公路密度、经济密度、建筑覆盖率及人口密度始终是影响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最主要因子;(2)岷江上游地区聚落迁移变化较大,聚落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原因急剧减少,由传统的农牧聚集地逐渐搬入城市,作为主要聚落迁移目的地的各县县城更应该加强防灾应急能力建设;(3)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是动态变化中的,易损性2009年最大,2015年次之,2006年最低,说明汶川地震给岷江上游带来了巨大伤害,而2015年易损性的大幅度降低说明震后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效;(4)在受到汶川地质影响强烈地区,如汶川县、茂县,易损值较高,且09年最高;在受汶川地震影响较小,地质灾害发育较少的地区,主要为松潘县的大部分区域,受经济影响因素较大,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易损值逐年上升。同时易损值也受到产业结构与政策资金投入的影响较大。易损性作为风险评价的一部分,是区域风险合理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对岷江上游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时空关系的探讨,发现岷江上游地区易损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条件、聚落迁移及民族文化的变革深深影响着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的变化。在面对易损性快速变化的状态下,需要更加的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应急建设、部门协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培训与避险演练、引入外来资金力量、项目治理、救灾物质储备方面加强建设,在山区发展的同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基于路网结构的岷江上游公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公路.2019

[2].杨江涛.岷江上游山区聚落地质灾害易损性动态评价[D].西南科技大学.2018

[3].孙浩,杨桂元.基于交叉DEA-Tobit模型的我国各省(市)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4].杨宗佶,丁朋朋,乔建平,邓创.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以四川路茂线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7

[5].蔡向阳,铁永波.我国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现状与趋势[J].灾害学.2016

[6].孙佳伟.浅谈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四川水泥.2015

[7].李宇亮,王豪伟,邓红兵,董仁才.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8].杨良权,陈爱兵,高焕芝,徐鹏,吴广平.尾矿库工程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以滇东南云镍尾矿库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

[9].吕军,李铭泽,侯俊东,李晖.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地质灾害易损性及其防治效率评价[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

[10].邹冬儿,陈阿林,文海家.基于ArcGIS奉节新城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J].湖北叁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论文-田述军,唐青松,张珊珊,韩培锋,樊晓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