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盲视论文-张禹,杨洁

变化盲视论文-张禹,杨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化盲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化盲视,跨文化,情绪,注意范围

变化盲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禹,杨洁[1](2018)在《不同情绪对变化盲视影响的跨文化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变化盲视研究中的经典范式——闪烁范式,采用2(国籍:中国、美国)×2(变化盲视任务:核心改变、背景改变)×3(情绪:积极、中性和消极)的研究设计,选取中国在校大学生32人(男性15人,女性17人,平均年龄20.91±1.174岁),美国在校大学生30人(男性15人,女性15人,平均年龄22.4±1.61岁),探讨中美个体在积极、消极和中性叁种情绪状态下的变化盲视任务完成情况。结果发现:(1)不同国籍对变化盲视任务的正确率有显着影响(F (1,56)=24.432, p <.01,η_p~2=.304)。中国被试的变化盲视任务完成情况优于美国被试的完成情况。(2)不同情绪对变化盲视任务的正确率有显着影响(F (2,56)=7.782, p <.01,η_p~2=.217)。在中性情绪下的表现要显着优于在积极和消极情绪下的表现。(3)不同任务类型对变化盲视任务有显着影响(F (1,56)=13.284, p <.01,η_p~2=.192)。核心改变任务的完成状况优于背景改变任务的完成状况。(4)国籍×情绪的交互作用显着(F (2,56)=5.747, p <.01,η_p~2=.170)。积极情绪下,中国被试的正确率高于美国被试的正确率。同时,中国被试在中性和积极情绪下的表现显着高于消极情绪下的表现;美国被试在中性情绪下的表现显着高于积极和消极情绪下的表现。(5)任务类型×国籍×情绪对变化盲视任务的反应时有显着影响(F (2,56)=6.807, p <.01,η_p~2=.196)。主要体现在美国被试样本中,在核心改变的任务里,中性情绪下的表现最好;在背景改变的任务里,积极和消极情绪下的表现最好。(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余琳霖,陈安涛[2](2018)在《奖励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变化盲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许多研究都在探索奖励联结刺激影响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但是前人研究奖励联结范式的测试阶段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调用被试的注意资源。而变化盲视和变化探测可以成为一种衡量注意偏向程度的方法,注意的偏向可以提高或降低变化盲视产生的概率、加快或延迟对变异刺激变化探测的时间。为此,本研究将采用变化盲视和变化探测的方法,探索个体在调用高注意资源的背景下奖励联结刺激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奖励驱动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机制。在实验部分,实验1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选取19名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训练阶段,采用经典的"奖励联结范式"建立奖励与刺激之间的联结,使红色与高奖励联结在一起,绿色与低奖励联结在一起。在测试阶段,建立联结后的刺激在变化盲视范式中作为一种目标刺激出现。实验2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选取18名被试,训练阶段与实验1相同,但是奖励联结后的刺激在测试阶段作为一种干扰刺激出现。在结果部分,实验1发现,相对于无奖励无关刺激,奖励联结刺激条件下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降低(F(2,32)=5.69,p=0.008,η_p~2=0.26),变化探测所需要的时间也缩短(F(2,15)=13.447,p <0.001,η_p~2=0.457),其中高奖励条件下比低奖励条件下更能起作用(t(16)=2.629,p=0.018,d=0.63)。实验2发现,相对于无奖励无关刺激,奖励联结刺激条件下,变化探测所需要的时间增加(F(2, 34)=4.12,p=0.025,η_p~2=0.20),其中,红色刺激条件下反应时最长(t(17)=2.51,p=0.022,d=0.51;t(17)=2.27,p=0.036,d=0.46)。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证明无论是在注意资源占用多或少的条件下,奖赏对注意偏向都会产生影响。特别地,当奖励联结刺激作为一种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高奖励联结的刺激会比低奖励联结的刺激占用更少的注意资源;而当作为一种无关干扰刺激出现的时候,高奖励联结刺激比低奖励联结刺激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胡梦薇[3](2018)在《对足球运动员变化盲视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足球高水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要求被试在连续呈祥的2张图片之间找到差异。以被试发现变化的时间作为因变量。以足球比赛画面作为实验材料。比较在不同情境下足球高水平运动员与普通人的差异和足球运动员本身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异。结果表明足球运动员与普通人在发现变化的时间是存在显着差异,同时足球运动员本身在各情境纬度存在显着差异,而普通人则是在变化种类的纬度上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23期)

范毅强[4](2017)在《变化盲视研究的历史与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一直是心灵哲学中的难题,更是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变化盲视作为意识中一个有趣的认知现象,它像两耳分听在研究听觉信息竞争中的作用一样,为视觉信息竞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针对变化盲视现象的研究为意识研究带来了有效的数据支持,也为心理内容的自然化带来了新的参考,特别是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表征、比较和辨识问题为意识的研究带来了信息视角上的思考。本文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变化盲视研究的历史和变化盲视研究带来的反思。在变化盲视研究的历史部分中,通过对变化盲视现象研究的历史梳理,阐述了变化盲视现象研究中发现、确立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各阶段中,研究的变化展现了两方面的特征,实验方法的变化和实验中变量设置的变化。实验方法的变化层面,学者们从光学监测,普尔基涅影像追踪,脑电监测等实验方法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差异的研究方法获得了多维度的信息加工数据,变量设置层面,学者们运用呈现时间、视觉刺激变化等变量的改变诱发变化盲视现象,并在被试者行为差异中获取数据。实验方法的变化,实验中变量设置的变化展现了变化盲视现象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虽然针对变化盲视现象的实验研究非常丰富,可是变化盲视的成因依然是个谜,在论文的反思部分,尝试在变化盲视现象研究的数据上对意识的解释进行推进。在该部分内容中,结合福多的心理模块理论、解释鸿沟难题,尝试在变化盲视现象功能性解释的基础上对信息的拆分、组合方面和信息的传递、交互方面提出反思,标示出变化盲视现象中信息加工的特点,并结合信息竞争视角对变化盲视现象中视觉信息的加工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视觉信息加工的层级假设比与意识相关的神经物更能揭示意识的难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夏望月[5](2017)在《图标熟悉度及变化类型对变化盲视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图标是有指代意义的图形符号,其在传达信息过程中具有快捷、形象、方便理解与记忆的优势。图标根据所传达意义的不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有时对图标发生的变化视而不见,出现变化盲视现象。本研究以图标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变化盲视的迫选探测范式,探讨图标的熟悉度及变化类型对变化盲视现象的影响。实验一采用迫选探测范式,以在校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采用2(熟悉度:高熟悉度,低熟悉度)×2(变化类型:结构变化,颜色变化)完全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正确率及眼动指标为因变量,探讨不同熟悉度与变化类型对图标变化盲视现象的影响。为了减少被试的猜测率,实验二改变图标的呈现方式与反应按键任务。由图标单个呈现改为同时呈现配对的两个图标,配对的图标一个为高熟悉度,一个为低熟悉度;由实验一中“有变化”、“没变化”两个反应选项改为“左边图标发生变化”、“右边图标发生变化”和“没有图标发生变化”叁个反应选项。依然是2(熟悉度:高熟悉度,低熟悉度)×2(变化类型:结构变化,颜色变化)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正确率及眼动指标为因变量,继续探究熟悉度与变化类型对变化盲视现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熟悉度对变化盲视现象有显着影响,被试对高熟悉度图标变化探测的正确率显着高于低熟悉度图标,反应时也显着短于低熟悉度图标。(2)变化类型对变化盲视现象有显着影响,被试对图标颜色变化的觉察正确率显着高于结构变化,颜色变化反应时显着短于结构变化的反应时。(3)熟悉度与变化类型对图标变化位置的定位速度影响有交互作用,眼动指标表明被试对高熟悉度图标条件下两种变化类型定位速度没有显着差异,但是对低熟悉度图标颜色变化定位速度显着快于结构变化。(4)不同熟悉度图标单独呈现时,高熟悉度图标平均注视时间显着短于低熟悉度图标;当高熟悉度图标与低熟悉度图标同时呈现时,对低熟悉度图标的注视次数及注视时间显着高于高熟悉度图标。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的研究结论是:(1)在图标变化探测过程中,越熟悉的图标越不容易发生变化盲视现象。(2)在图标变化探测过程中,与颜色变化相比,结构变化更容易发生变化盲视现象。(3)熟悉度对不同属性变化类型的变化探测有影响,高熟悉度图标无论是结构变化还是颜色变化,人们对变化位置的定位速度都比较快,而低熟悉度的图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颜色变化的位置定位更快。(4)人们对低熟悉度图标的认知加工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高熟悉度图标认知加工存在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张汉雁[6](2017)在《变化盲视的视觉认知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化盲视是指人们无法侦测到视觉情境中所发生的较大变化的现象。研究者们试图利用不同实验范式从注意和表征两种角度揭示与变化盲视相关的认知加工机制,却鲜有研究针对变化盲视的眼动特点进行精细分析。本研究旨为探索变化盲视与看见的眼动特点,以及眼动表征视觉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30名被试参加两轮实验,实验一采用闪烁范式,叁种图片场景类型刺激以叁种速度将变化图片与掩蔽迭代交替闪现;实验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叁种场景类型图片刺激以静置方式随机呈现;两个实验均安排被试完成一次判断后,对刺激做难度评价。两轮实验全程记录受试者的眼动。实验获得结果:一、眼睛中介视觉活动,在变化盲视实验中"看见"和"盲视"的眼动表现隐含对应其视觉活动的特异性信号,可以用仪器记录并予以分离。二、眼动对变化盲视"看见"与"盲视"视觉的表征,与按键反应同步,其指标属性与按键反应指标同质,其反应数据等价于按键反应数据。叁、眼睛活动响应变化盲视的视觉加工活动,分析眼动相关指标数据及其耦合关系,可见其对视觉认知加工过程具有分层表达的潜在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3-21)

范毅强,李侠[7](2016)在《从信息竞争视角看变化盲视现象中的信息加工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识问题一直是心灵哲学中的难题,更是学界讨论的中心问题,针对变化盲视现象的研究数据为意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也为心理内容的自然化带来了新的参考,特别是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表征、比较和辨识问题。通过对变化盲视现象研究的历史梳理,标示出变化盲视现象中信息加工的特点,并结合信息竞争视角对变化盲视现象中视觉信息的加工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视觉信息加工的层级假设比与意识相关的神经物更能揭示意识的难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关荐[8](2016)在《场景知觉中客体的属性及语义关系对变化盲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就是不断接收信息并做出反应的过程。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各种感受器官被接收,其中视觉信息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人类在加工视觉信息时,只有少量的或部分信息被视觉系统和大脑有选择性地进行了加工,大量的信息并未由视觉通路传递到大脑。场景中信息的知觉过程,场景中的信息是如何表征的,哪些信息更容易吸引注意获得知觉加工,场景中客体自身的特点还是客体与场景之间的关系主导着场景的知觉过程等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视知觉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的提升,研究者越来越精细地探究人是如何知觉和加工其所见场景的,对场景中客体的知觉过程也引起更多的关注。场景中的变化盲视现象是指当场景中的客体或背景发生变化时没有被注意到的现象。变化盲视现象不仅发生在一般场景知觉过程中,甚至发生在人们非常熟悉的场景中。真实场景中的变化盲视的研究在广告、驾驶以及航天航空等诸多领域中的产品设计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试图了解客体的物理属性及关系属性对场景中变化盲视影响。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通过叁个系列研究中8个具体实验考察场景中客体变化盲视产生的特点和机制,以期揭示变化盲视与注意、知觉表征之间的关系。研究一针对以往研究中客体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在变化探测过程中优先性的争议,采用迫选和闪烁范式,通过3个具体实验探讨客体的位置、颜色这两种属性在人工场景知觉中完成变化探测任务时是自动化加工还是意识加工,以及这两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试图考察这两种属性在变化觉察与盲视中的性别差异。研究二将研究一中选用的低水平的人工场景拓展到高水平的视觉研究的真实场景。选用真实场景的彩色图片为刺激材料,以迫选和眼动范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2个具体实验进一步考察在真实场景中位置和颜色这两种属性对变化盲视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性别差异。研究叁是在前两个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在真实场景中客体的一些综合特征及语义关系对场景中变化盲视的影响。实验材料仍选用真实场景的彩色图片,探测客体显着性与客体的语义一致性关系在变化觉察和识别任务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3个具体实验分析语义一致性与客体显着性在变化觉察和变化识别过程中的影响机制是否一致,分析客体显着性与语义一致性对注意分配的影响。研究一的结果表明:在场景的变化探测过程中,客体的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不受线索提示的影响,不存在加工方式的差异。但客体结构属性的加工会影响到其特征属性的加工,即当客体的位置属性发生变化时,对颜色属性的探测产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盲视。实验中并没有检测到客体的特征属性对其结构属性加工的影响,即当颜色属性发生变化时,观察者依然能够完成对位置属性的变化探测,变化盲视现象相对减少的。在人工场景的变化盲视与变化探测过程没有显着的性别差异。研究二的实验结果发现,在真实场景中客体结构属性和特征属性的主效应都不显着,也没有性别差异。即在真实场景的变化探测过程中位置和颜色两种属性的加工相同。女生更容易探测到客体的颜色变化,对位置变化的探测出现了更多的盲视现象。而男生对场景中客体这两种属性的变化探测没有差异。研究叁的实验结果发现,在初级的变化觉察任务中,存在视觉显着性效应与语义不.一致效应,即在场景中显着性高的客体更容易觉察到,与场景背景语义不一致的客体更容易觉察到,而低显着性客体和语义一致的客体存在变化盲视现象。在变化识别任务中,语义一致性在两种显着性条件下通过早期的语义主旨和后期的自上而下的加工影响了客体变化识别。通过眼动指标发现在变化探测过程中,显着性只在变化探测的初级觉察阶段会吸引注意,而语义一致性则在能快速的吸引注意外,还能使与背景信息不一致的客体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研究结论:1、在人工场景中,客体的结构属性在场景知觉的加工过程中是有优先性的,且结构属性的变化会影响到特征属性的变化探测,而特征属性的变化不影响结构属性的变化探测。2、人工场景中的变化盲视未出现性别差异。3、真实的场景知觉过程中由于场景中有了更多的由上到下的信息概括,在对场景图片的加工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自上而下的信息的影响,客体物理属性的影响作用削弱。4、真实场景中,男女两性在客体不同属性的变化探测上表现不同,男生在客体位置与颜色的变化探测中表现一致,而女生则出现分化,女生对客体颜色变化的探测优于对位置变化的探测,女生当客体位置发生变化时,出现了更多的变化盲视。5、场景客体属性的变化探测在眼动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兴趣区的平均注视时间短、停留时间短、注视次数少,尤其是对客体的特征属性颜色的加工上优于男性。从实验一的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物体的位置等结构属性在场景知觉中具有不同于颜色等特征属性的加工方式,在场景知觉中表现出了优先的自动化加工,比较稳定,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而物体的特征属性则在场景知觉中发生相对较晚,并且不稳定,容易受到认知资源的限制。6、场景客体属性的变化探测在眼动指标上存在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女生在兴趣区的平均注视时间短、停留时间短,注视次数少,尤其是对客体的特征属性颜色的加工上优于男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范毅强,李侠[9](2016)在《从信息的视角看“解释鸿沟”难题——以变化盲视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解释鸿沟"难题提出以来,学界对该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基于信息视角下对该难题发展和争论的历史线索的梳理,并结合变化盲视研究中的最新实验结果,文章认为只考虑阈限内的信息是不够的,阈限下的信息同样被大脑表征和加工,造成解释鸿沟的原因就是信息丢失,基于此,文章提出存在多种互不干涉的意识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曾嘉鸿,陆爱桃,连松洲,洪秀秀[10](2016)在《变化盲视: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变化盲视是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机制,本研究使用了无意义客体图形以避免个人对图形进行言语编码,从而验证在无意义图形中是否可获得Mondy和Coltheart的研究结果:"消失"条件下的变化检测与变化识别正确率成绩高于"出现"条件,而"出现"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变化检测任务中,"出现"与"消失"条件下的正确率均高于"位置改变",反应时也显着短于"位置改变",而两者之间无论在正确率还是反应时上均无显着差异;在变化识别任务中,"出现"和"消失"条件的正确率高于"位置改变"条件。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Mondy和Coltheart所提出的变化盲视中的言语编码机制,而认为视觉编码形成了短时记忆才是变化盲视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变化盲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许多研究都在探索奖励联结刺激影响注意偏向的认知机制,但是前人研究奖励联结范式的测试阶段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调用被试的注意资源。而变化盲视和变化探测可以成为一种衡量注意偏向程度的方法,注意的偏向可以提高或降低变化盲视产生的概率、加快或延迟对变异刺激变化探测的时间。为此,本研究将采用变化盲视和变化探测的方法,探索个体在调用高注意资源的背景下奖励联结刺激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并进一步明确奖励驱动注意偏向的认知加工机制。在实验部分,实验1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选取19名被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在训练阶段,采用经典的"奖励联结范式"建立奖励与刺激之间的联结,使红色与高奖励联结在一起,绿色与低奖励联结在一起。在测试阶段,建立联结后的刺激在变化盲视范式中作为一种目标刺激出现。实验2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选取18名被试,训练阶段与实验1相同,但是奖励联结后的刺激在测试阶段作为一种干扰刺激出现。在结果部分,实验1发现,相对于无奖励无关刺激,奖励联结刺激条件下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降低(F(2,32)=5.69,p=0.008,η_p~2=0.26),变化探测所需要的时间也缩短(F(2,15)=13.447,p <0.001,η_p~2=0.457),其中高奖励条件下比低奖励条件下更能起作用(t(16)=2.629,p=0.018,d=0.63)。实验2发现,相对于无奖励无关刺激,奖励联结刺激条件下,变化探测所需要的时间增加(F(2, 34)=4.12,p=0.025,η_p~2=0.20),其中,红色刺激条件下反应时最长(t(17)=2.51,p=0.022,d=0.51;t(17)=2.27,p=0.036,d=0.46)。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证明无论是在注意资源占用多或少的条件下,奖赏对注意偏向都会产生影响。特别地,当奖励联结刺激作为一种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高奖励联结的刺激会比低奖励联结的刺激占用更少的注意资源;而当作为一种无关干扰刺激出现的时候,高奖励联结刺激比低奖励联结刺激占用更多的注意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化盲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禹,杨洁.不同情绪对变化盲视影响的跨文化差异[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余琳霖,陈安涛.奖励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变化盲视的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胡梦薇.对足球运动员变化盲视特点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

[4].范毅强.变化盲视研究的历史与演进[D].上海交通大学.2017

[5].夏望月.图标熟悉度及变化类型对变化盲视影响的眼动研究[D].郑州大学.2017

[6].张汉雁.变化盲视的视觉认知加工特点的眼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范毅强,李侠.从信息竞争视角看变化盲视现象中的信息加工问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关荐.场景知觉中客体的属性及语义关系对变化盲视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6

[9].范毅强,李侠.从信息的视角看“解释鸿沟”难题——以变化盲视实验为例[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

[10].曾嘉鸿,陆爱桃,连松洲,洪秀秀.变化盲视:基于言语编码还是视觉编码的短时记忆?[J].心理研究.2016

标签:;  ;  ;  ;  

变化盲视论文-张禹,杨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