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

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

一、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论文文献综述)

刘妍[1](2020)在《生物细胞的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无损检测方法在单分子层面上对生物细胞以及细胞微环境中的生理现象进行纳米尺度的成像和表征。传统的基于超声成像和光学成像的无损检测技术,由于衍射的限制无法实现纳米尺度上的内部成像。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Scanning Probe Acoustic Microscope,SPAM)是一种将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与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超高分辨率的样品表面及亚表面的无损检测,同时还可以对纳米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和表征,其应用前景极为广泛。本文围绕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的理论分析、系统搭建及其在细胞和细胞—基底的成像与表征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完成的工作和结果如下:1.基于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的工作原理,结合悬臂动力学特性,分析其工作特点、信号产生和成像机制。根据针尖—样品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模拟针尖在弹性、粘弹性表面的动态受力过程,求解接触状态下悬臂系统的特征方程以及针尖—样品的接触刚度,研究声学图像对比度与材料刚度的关系,建立基体及基体内部嵌入材料的力学性能差异与悬臂振动信号之间的联系,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声波振幅和相位变化。2.设计和搭建生物细胞的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系统。分析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气相及液相成像特点,研制特殊的气/液相扫描探头。设计SPAM的光路跟踪新方法,可实现检测光在全液相以及气相环境下对探针运动的跟踪和检测。探针架上设计的聚焦透镜组和玻璃视窗,可消除液面波动和折射对探针的影响。结合生物细胞的成像特点,进行系统结构设计、硬件搭建及软件控制,并利用该系统进行液相下活细胞成像。同时开展SPAM气相下的缺陷检测以及肝癌细胞表面结构上的研究。此外,分析并探讨影响SPAM成像的因素(针尖磨损、相位和灵敏度)。3.基于SPAM研究图案化基底刚度和形貌对细胞行为的影响。通过电子束曝光技术在SU-8薄膜上制备纳米图案化刚度和形貌结构。利用SPAM对改性后的SU-8基底表面形态和弹性分布进行成像与表征,声学图像显示出形貌图像上没有的结构。利用荧光显微镜和SPAM研究不同基底上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行为,相比荧光图像和形貌图像,声学图像能直接观察到L929细胞与基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纳米图案化基底,形貌比刚度对细胞行为的影响更为显着。4.基于SPAM研究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仿生纳米阵列上的亚表面结构。利用激光干涉光刻和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技术,在硅基底上制备了硅纳米线和硅纳米孔混合阵列作为具有仿生结构的细胞培养基底。在混合纳米阵列基底上培养L929细胞后,采用SPA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进行观测与分析,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结果,评价SPAM在细胞—基底的表面和亚表面成像能力。结果显示,SPAM不仅能探测到L929细胞下面的混合纳米阵列结构,而且可以通过信号强度来判断被测物的结构变化。此外,分析L929细胞在混合纳米阵列表面的形态,发现L929细胞能感知混合纳米阵列形貌。这项研究可以指导生物界面的设计,为不同生物领域细胞亚表面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陈明,马宏忠,徐艳,陈冰冰,许洪华,王梁[2](2019)在《基于数据采集卡的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基于PCG-9114数据采集卡,设计了有载分接开关的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并开发了适用于该系统的测试软件。

杨召彬[3](2019)在《基于迭代理论的列表曲线连续性拟合理论和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CAD/CAM理论及数控加工中心UG后置处理都涉及曲线插补、曲线拟合和刀具半径补偿三大理论,要求对拟合后的直线、圆弧或样条曲线先求等距曲线才能进行刀具半径补偿;计算环节既多又复杂、有误差累积,在拟合衔接点和拐点一阶、二阶导数都不连续,直接造成加工误差影响加工质量。需要对传统的曲线插补、曲线拟合和刀具半径补偿三大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和应用创新研究。本项目用已研究的无拐点二次曲线差分插补理论、曲线合成插补理论为基础,用计算数学迭代理论对传统CAD/CAM三大支撑理论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创新研究,其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本文要研究的曲线拟合数控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总体规划,确定了PC机数控系统加PCI-1750数据采集卡的控制方案。完成了与PCI-1750数据采集卡相匹配的硬件电路设计,并在PC机上完成了对应的曲线拟合数控系统软件设计。(2)在PC机上,采用VC++6.0的开发环境完成了基于迭代理论的列表曲线拟合数控系统,并结合差分插补原理实现了对无拐点列表曲线的二次曲线拟合,拟合后的列表曲线连接点一阶、二阶导数均连续。(3)基于差分插补理论进行了能够直接完成刀具半径补偿的合成插补理论研究,并完成了与合成插补理论相匹配的数控系统加减速控制,在研华函数的应用下,数控机床能够高效的完成列表曲线的拟合加工,保证了机床和电机的正常运行。(4)在三坐标数控加工机床上完成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二次曲线加工实验;并进一步实现了空间直线插补的实验研究;最后用列表曲线拟合数控系统控制中型的透明数控雕刻机完成了列表曲线的连续性拟合实验。通过完成上述的研究,本文设计并完成了基于迭代理论的列表曲线拟合数控系统,包括整个曲线拟合数控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经过与传统的曲线拟合方法相比较,证明本课题的研究满足了课题开始的设计研究要求,解决了传统的直线、圆弧拟合中曲线拟合连接点一阶、二阶导数不连续的难题,并直接实现刀具半径补偿,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创新了传统的CAD/CAM理论。

张祝威[4](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弧炉电极系统自适应PID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某钢厂70吨电弧炉控制系统改造为背景,设计了基于WinAC RTX的70吨电弧炉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系统中选用西门子WinAC RTX作为控制器和ET200作为远程控制站,进行了系统网络的构建,软硬件的选择和监控系统的组态等工作;针对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时变、工作环境恶劣及随机干扰性较强的系统,以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为核心,对三相电极调节系统进行了基于BP神经网络自整定PID参数和RBF神经网络在线辨识系统模型算法的设计与仿真研究,并在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平台模拟三相电极控制效果。首先针对电极调节系统的模型不固定性,强耦合和干扰大的特点,在控制算法上分别做了神经网络辨识模型的Jacobian信息,解耦和抗干扰能力的研究。为了加快模型的辨识速度,且使聚类半径选择合理,选用了具有在线学习功能的变聚类半径的最近邻聚类RBF神经网络,辨识出的Jacobian信息中包含了对象耦合的信息,把此信息应用于BP网络整定PID控制器参数,从而起到解耦的效果。通过MATLAB模拟仿真,验证此方法具有一定的解耦能力及抗干扰能力,仿真结果也表明了这种基于模型辨识与BP网络整定PID参数的解耦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然后根据电弧炉的工艺要求和控制系统的特点,设计了基于WinAC在电弧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方案,在实验室搭载模拟实验平台,验证控制系统的功能和可行性。设计方案中,采用Profibus-DP总线、以太网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并应用西门子公司的WINAC控制器、STEP7组态软件和WINCC监控软件,使用Visual C++结合WinAC ODK开发工具包,编制实现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控制量输出等功能的动态链接库程序,建立了现场总线环境下的新型电弧炉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电弧炉控制系统的过程控制、监测报警以及远程监控、数据采集等功能。

巩秀钢[5](2013)在《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研制》文中认为大地电磁测深(MT)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地壳与上地幔构造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当前国家正在实施的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等项目,需借助长周期MT仪器。我国没有自己生产的该类仪器,美国等国家对我国禁运,只能依靠从乌克兰进口的LEMI-417。为解决项目进行中所用长周期MT仪器只能依赖进口、数量不足及进口设备存在测量精度低、人机交互功能差等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着手设计了本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多种MT仪器,确定了本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的设计方案。在分析了单机系统、PCI等现代仪器的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及常见MT仪器的结构后,根据总结的长周期MT仪器的设计原则,设计了一种基于微机两级控制(单片机+PC机)的、结构精简的结构方案,使设计的仪器系统既携带方便,又操作简便。其次研发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仪器电路。研究了常见MT仪器的功能结构,分析了各功能结构的优缺点,根据低功耗、高精度等MT仪器设计原则,确定了其功能结构。采用CirrusLogic公司推出的适合野外操作的套片方案,完成了数据采集模块;选择功耗低、拔插性能好的CF卡作存储介质,设计了基于TrueIDE模式的数据存储电路,编写了基于FAT16的文件操作程序;实现了基于GPS+RTC的对钟电路模块,成功解决了无GPS信号时仪器记录出错等问题;此外,完成了通信、DC/DC等电路模块。然后设计了智能化计算机机软件。选择Microsoft VC++为开发工具,完成了 GUI模块、数据采集(PC)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及辅助模块等。GUI模块以示波器显示方式形象的显示所采数据,便于帮助用户分析数据质量、发现采集问题;数据采集(PC)模块在PC与仪器联机时,存储数据,可现场对其进行分析,避免了反复插拔卡;数据处理子模块有数据校正、转换、多数据对比显示及远参考、预白等功能;辅助模块提供了屏幕截图等功能。智能化计算机机软件极大丰富了仪器的功能。最后,对本仪器样机LP-1进行了大量测试工作,其中包含多次室内测试、2次室外测试、5次野外试验。本文详细介绍了测试方法、任务、过程与结论;在多个测点进行的本仪器与LEMI-417的野外对比试验,表明两仪器采集信号的时间序列、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大地电磁测深曲线均较一致,说明该仪器可胜任大地电磁测深工作。

白爽[6](2011)在《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与接入方式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邮政信息网全国中心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改造项目作为背景,主要研究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及接入方式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本文分析了在三级架结构的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中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结构(由数据采集终端和数据采集机两部分组成)及网络接入的重要性。其次,重点研究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研讨数据采集对象及采集方式;设计了以嵌入式ARM微控制器作为核心的单板式数据采集机;着重分析了该MCU的强大功能、设计了丰富的外设及接口;并创新性的提出三种归一化的接入方式:D(数据)接口的接入方式、V(视频图像)接口的接入方式及N(网络)接口的接入方式。第三,研究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部分,重点阐述多任务内核的处理机制和实现原理,特别是协同式多任务处理机制。第四,阐述在数据采集系统中使用串行通信的唯一性以及实现串行通信的三种方法,特别是在程序中用自定义cnComm类实现串行通信的方法,并列举在VC++环境中,直接使用Windows提供的API函数实现一个串行通信动态链接库的完整实例。最后,研讨Modbus串行通信协议,并列举在程序中实现Modbus的错误检测实例。最后,列表说明本嵌入式网络接入数据采集系统相对于传统数据采集系统的优势,对邮政行业机房监控系统信息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莹[7](2011)在《基于USB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多领域用户的需求,单一的采集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本设计主要研究对象为自适应光谱仪采集的光学信号,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光学信号的采集受到地域位置的限制,需要便捷的设备完善光学信号的研究。因此为解决原来依靠独立的硬件实现运算与分析功能模块的复杂性,USB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光学精密研究所863计划关于光谱仪的研究项目,根据采集到的光学信息,在后期对其处理及其传输进行研究,即对光学信号的传输,转换以及界面显示存储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方案。本文主要运用到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软件为VC++,运用的语言有:C语言,部分汇编语言。重点对硬件电路、固件程序、USB设备驱动程序和PC机应用程序的设计实现进行了深入论述。本文基于USB的传输优势,FPGA的高效性能,将采集到的光信号经模数转换后由FPGA处理控制数据,通过USB控制接口将数字信号传输到上位机,用户通过上位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如控制采集,读取数据,存储数据,转换数据等功能。文章围绕设计目标,从整体方案、芯片选择、控制传输软件的设计、基于USB实时数据采集软件设计,及其上位机的界面设计等方面阐述了主要的设计研究工作。在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设计中,完成了USB的固件控制软件设计,USB与FPGA接口连接软件设计和上位机界面软件设计,并参与了部分硬件电路的研究。最后,本文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数字采集系统的发展做出展望。

刘新良[8](2011)在《汽车主动转向头灯在环仿真实验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汽车主动转向头灯系统(即AFS)是随着汽车运行区域的不断延伸、使用环境的不断多元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前照灯系统。AFS能很好的改善车辆在各种不同车速、不同路况以及不同的天气状况下行驶时的照明。AFS以车辆转弯时的方向盘转角(或车轮偏转角)、汽车瞬时车速以及车身姿态作为控制器输入,经由控制算法处理后得到头灯偏转角,再转换成控制信号输出到执行电机驱动器,以此对汽车前照灯进行随动调节,使其光束的照射方向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一致,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可见度。AFS能有效的增大车辆夜间转弯等情况下驾驶员的视野,对前方来车也能起到提前警示的作用,显着提高了汽车夜间行驶的主动安全性。文章在分析了AFS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整个系统的研究,包括方案论证、试验台机电系统的设计、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以及初步的头灯在环仿真实验。设计了汽车主动转向头灯的硬件系统;搭建了在环仿真试验台;研究了并口通信机制,并利用PC机精确定时的API函数生成步进脉冲;利用VC编程实现了PC机并口对步进电机的驱动控制。在实验台架的基础上,采用3ds Max和Virtools开发组合,开发了具有高实时性、交互性和沉浸感的在环图像仿真系统。能实时接收控制算法计算出的车速、方向盘转角和头灯转角信号,作用于Virtools中的汽车模型,在3维虚拟世界中模拟真实的驾驶情况。分析综合了当前对汽车头灯随动转向规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两种全新的头灯随动转向转角特性模型,并在matlab软件里面进行了仿真验证。用VC++6.0编写了AFS系统控制界面程序,实现了传感器信号采集与处理、头灯随动转向算法、并口数据输入输出以及与Virtools程序的实时数据通信功能。深入研究了Virtools SDK编程,开发了一个用于Virtools的通信模块BB,解决了Virtools程序不能与非Virtools开发的程序间通信的问题。最后,进行了在环仿真实验,演示并验证了AFS头灯随动转向的效果。本文搭建的实验台为汽车主动转向头灯随动转向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主动转向头灯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陈欣[9](2011)在《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人工心瓣是人体心瓣的替代品,可供心瓣病变的患者使用。人工心瓣可由瓣片、瓣架及瓣环三部分组成。人工心瓣的瓣片和瓣架是由各向同性石墨精心加工而成,表面涂有高强度的各向同性低温含硅热解炭。碳氢化合物在低于1500℃温度下热分解,在气体流化床中于基体石墨表面沉积的产物就是低温热解碳,在低温热解碳中共沉入硅,就成为各向同性低温含硅热解炭。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工艺十分复杂且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氩气、硅烷和丙烷气体流量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热解炭的性能和结构,从而影响着人工心瓣的质量。为研究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与人工心瓣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本文进行了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研究,以期实现准确控制沉积过程中的气体流量、实时监视沉积过程流量变化和储存流量值之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气体流量测量的特殊性,采用D07-19B型质量流量控制器实现对氩气、硅烷和丙烷三种气体流量的计量和控制。在选择质量流量控制器时,主要关注了控制器的输入输出信号、量程和精度等因素,同时考虑了气体质量流量受工作压差的影响,保证控制器两端压差稳定在工作压差之内。2.选用USB2831型数据采集卡实现对气体流量的监视。在选择数据采集卡时,主要关注了数据采集卡的通道数、量程、采样频率和精度等因素。由于数据采集卡要采集质量流量控制器产生的流量信号,因此,其精度,分辨率应当大于控制器的精度和分辨率。3.鉴于Visual C++6.0中的基础类库MFC功能齐全,使用方便,本文使用MFC编写数据采集卡程序,实现了实时采集、显示、存储和设置气体流量的功能。4.使用数据采集卡采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正弦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采集,实时显示,存储等操作。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采集卡可以正常地采集信号,满足流量监视的功能。5.本监视系统可以采集和设置D07—19B型质量流量控制器的输入输出流量信号,并能完成实时显示,存储等功能。

冀磊[10](2011)在《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雷达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雷达装备的研究和实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CPCI总线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并从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测试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体设计方面先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的理论基础,然后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硬件设计方面首先给出了数据采集系统硬件平台的设计方案,然后对数据采集板的硬件电路和FPGA内部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软件设计方面首先给出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构成,然后详细介绍了WDM驱动程序的相关知识,最后完成了PCI设备驱动程序和采集控制软件的开发。数据采集系统测试方面分别从测试系统的构成、测试方法和测试步骤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给出了系统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完全满足雷达系统数据采集的需要,可应用于实际当中。

二、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细胞的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简介
    1.3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发展状况
        1.3.2 各类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简介
        1.3.3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技术的基础理论
    2.1 SPAM工作原理
    2.2 SPAM的基础理论
        2.2.1 赫兹理论
        2.2.2 非粘附悬臂动力学模型
        2.2.3 接触刚度
        2.2.4 粘弹性接触模型
    2.3 声学图像对比度
    2.4 内部结构引起的声学信号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物细胞的SPAM系统搭建及应用研究
    3.1 自制生物细胞的SPAM系统研究
        3.1.1 系统总体设计
        3.1.2 气/液相探头机械结构
        3.1.3 系统机械结构的组装
        3.1.4 系统的硬件配置
        3.1.5 控制系统
        3.1.6 系统软件及程序设计
    3.2 SPAM系统应用
        3.2.1 基于自制SPAM的液相细胞成像
        3.2.2 缺陷检测
        3.2.3 气相下肝癌细胞表面结构成像研究
    3.3 影响SPAM成像的主要因素
        3.3.1 针尖磨损
        3.3.2 相位
        3.3.3 灵敏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图案化基底刚度和形貌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实验方法
        4.2.1 图案化基底的制备
        4.2.2 细胞样品的制备
        4.2.3 SPAM成像参数设置及力学模型
    4.3 SPAM表征图案化基底刚度和形貌的形态和弹性分布
        4.3.1 图案化基底刚度的表征
        4.3.2 图案化基底形貌的表征
    4.4 图案化基底刚度和形貌影响L929细胞行为
        4.4.1 图案化基底刚度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4.4.2 图案化基底形貌对细胞行为的影响
        4.4.3 图案化基底刚度和形貌对细胞行为影响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SPAM的细胞—仿生纳米阵列亚表面成像
    5.1 引言
    5.2 材料和实验方法
        5.2.1 混合纳米阵列的制备
        5.2.2 细胞样品的制备
        5.2.3 成像参数的选择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混合纳米阵列基底的结构成像
        5.3.2 混合纳米阵列和玻璃基底上的细胞成像
        5.3.3 混合纳米阵列上的细胞亚表面超微成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基于数据采集卡的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依据和系统结构
    2.1 根据振动特性的理论依据
    2.2 监测系统整体设计
3 硬件架构介绍
    3.1 压电式加速振动传感器
    3.2 振动信号调理模块
    3.3 驱动机构电机电流传感器
    3.4 光栅光纤传感器
    3.5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4 系统软件设计
5 OLTC试验分析
    5.1 试验描述
    5.2 结果分析
6 结论

(3)基于迭代理论的列表曲线连续性拟合理论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曲线拟合概述
        1.1.1 直线拟合
        1.1.2 单圆弧拟合
        1.1.3 双圆弧拟合
    1.2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线拟合数控系统的总体规划
    2.1 曲线拟合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2 曲线拟合数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2.3 曲线拟合数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2.3.1 整体框架设计
        2.3.2 多线程技术应用
        2.3.3 运动控制模块的编程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迭代算法研究
    3.1 差分插补原理概述
        3.1.1 差分的概念
        3.1.2 差分插补的基础
        3.1.3 差分插补原理的应用
    3.2 迭代理论概述
        3.2.1 迭代思维
        3.2.2 迭代算法分析
        3.2.3 牛顿迭代法
    3.3 列表曲线拟合算法
        3.3.1 数控系统译码模块
        3.3.2 数控系统拟合算法实现
        3.3.3 曲线拟合仿真
        3.3.4 曲线拟合加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成插补理论和试验研究
    4.1 合成插补理论研究
        4.1.1 合成插补概述
        4.1.2 合成插补分析
        4.1.3 内外偏刀判别
        4.1.4 合成插补偏差判别理论分析
    4.2 合成插补应用
        4.2.1 插补参数初始化
        4.2.2 插补终点判别
        4.2.3 插补中其他问题处理
    4.3 合成插补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合成插补理论的加减速研究
    5.1 加减速控制方法研究
        5.1.1 加减速控制方法概述
        5.1.2 直线加减速控制方法
        5.1.3 曲线加减速控制方法
    5.2 加减速控制方法实现
    5.3 加减速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工实验与分析
    6.1 列表曲线拟合实验
        6.1.1 坐标点选取
        6.1.2 曲线拟合实验
    6.2 曲线拟合连续性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弧炉电极系统自适应PID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关键技术
        1.3.3 本项目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电弧炉工艺流程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2.1 电弧炉炼钢概述
        2.1.1 电弧炉炼钢的特点
        2.1.2 电弧炉炼钢工艺和设备
    2.2 电弧炉控制系统
    2.3 电极控制系统
        2.3.1 电极控制系统结构和工艺流程
        2.3.2 电极控制系统的调节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3.1 电弧炉控制系统控制总体设计
    3.2 RBF神经网络及其辨识
        3.2.1 系统辨识原理
        3.2.2 RBF神经网络的结构
        3.2.3 RBF最近邻聚类学习算法
        3.2.4 RBF网络逼近性能验证
        3.2.5 电极调节系统的RBF网络辨识
    3.3 基于BP神经网络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3.3.1 BP神经网络
        3.3.2 BP神经网络的改进方法
        3.3.3 L-M BP网络PID自整定电极调节算法设计
    3.4 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AC的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设计
    4.1 西门子SIMATIC的 PC自动化方案
        4.1.1 WinAC简介
        4.1.2 基于WinAC的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组成
    4.2 电弧炉电极控制系统设备选型
    4.3 WinAC RTX在电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3.1 WinAC控制器的系统组态与配置
        4.3.2 WinAC控制器中软件程序的编写
    4.4 WinAC ODK在电弧炉电极系统中的应用
        4.4.1 WinAC ODK的工作原理
        4.4.2 用户程序的编写
        4.4.3 VC++与WinAC间的数据通讯
    4.5 Computing SoftContainer与 Win AC控制器间的数据通讯
    4.6 STEP7 工程的实现
        4.6.1 将WinAC ODK装入STEP7
        4.6.2 STEP7 编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弧炉控制系统实验室模拟研究
    5.1 实验室模拟实验
    5.2 实验室模拟调试
        5.2.1 模拟实验系统的调试内容
        5.2.2 系统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表清单
附录 B 部分程序代码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地电磁测深概要
    1.3 国内、外大地电磁测深仪
        1.3.1 音频和宽频大地电磁测深仪研究概况
        1.3.2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研究概况
    1.4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成果
    1.5 论文的结构
2 大地电磁测深的理论基础
    2.1 电磁波场基本方程式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谐变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2.1.3 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2.2 大地电磁测深的标量阻抗理论
        2.2.1 均匀介质中平面波的传播
        2.2.2 波阻抗与介质的电阻率关系
    2.3 大地电磁测深的张量阻抗理论
3 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的方案设计
    3.1 本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的结构方案设计
        3.1.1 现代仪器基本结构类型
        3.1.2 现代MT仪器结构类型
        3.1.3 本仪器的总体结构方案
    3.2 本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的功能方案设计
        3.2.1 现代MT仪器主要功能结构
        3.2.2 本仪器的功能结构方案
    3.3 本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的技术指标
    3.4 软件开发环境与拟开发功能
        3.4.1 软件开发环境
        3.4.2 软件拟开发功能
4 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的电路研发
    4.1 数据采集电路模块
        4.1.1 套片方案芯片介绍
        4.1.2 电场信号采集子模块
        4.1.3 磁场信号采集子模块
        4.1.4 温度信号采集子模块
        4.1.5 基于套片方案的采集电路
        4.1.6 基于套片方案的采集程序
    4.2 数据存储电路模块
        4.2.1 CF卡存储电路
        4.2.2 CF卡基本功能的软件实现
        4.2.3 CF卡文件系统功能的软件实现
    4.3 对钟电路模块
        4.3.1 GPS时钟子模块
        4.3.2 RTC时钟子模块
    4.4 通信电路模块
        4.4.1 串行通信电路子模块
        4.4.2 无线通信电路子模块
    4.5 辅助电路模块
        4.5.1 按键的实现
        4.5.2 24C02存储子模块
        4.5.3 DC/DC电源电路
    4.6 处理器(单片机)模块
        4.6.1 单片机选型
        4.6.2 内存规划
        4.6.3 主要子程序
        4.6.4 综合程序的实现
    4.7 综合电路与系统组装
5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智能化PC机软件实现
    5.1 GUI软件模块
        5.1.1 仿示波器显示界面的实现
        5.1.2 操作界面的实现
    5.2 数据采集(PC)软件模块
        5.2.1 数据通信软件子模块
        5.2.2 数据显示软件子模块
        5.2.3 数据保存软件子模块
    5.3 数据处理软件模块
        5.3.1 数据插值软件子模块
        5.3.2 数据校正软件子模块
        5.3.3 数据回放软件子模块
        5.3.4 数据转换软件子模块
        5.3.5 多数据比较软件子模块
        5.3.6 数据处理软件接口的实现
    5.4 辅助功能软件模块
        5.4.1 屏幕截图子模块
        5.4.2 日志功能
        5.4.3 标定功能
    5.5 PC机软件子系统集成包
6 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试验
    6.1 实验室测试
        6.1.1 系统分部测试
        6.1.2 系统整机测试
        6.1.3 系统指标测试
    6.2 室外测试
        6.2.1 第一次室外测试
        6.2.2 第二次室外测试
    6.3 野外试验
        6.3.1 第一次野外试验
        6.3.2 第二次野外试验
        6.3.3 第三次野外试验
        6.3.4 第四次野外试验
        6.3.5 第五次野外试验
7 结论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7.1.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7.1.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2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7.2.1 不足之处
        7.2.2 改进措施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1 本仪器研发的技术路线
    2 电路研发中基于AVR单片机的部分程序源代码
    3 智能化计算机软件的部分程序源代码

(6)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与接入方式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研究动态及应用情况
        1.2.1 机房环境监控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现状
        1.2.3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接入方式的发展趋势
        1.2.4 机房监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人完成的主要工作和研究目的
        1.3.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3.2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数据采集系统网络接入方式的分析与研究
    2.1 网络接入方式分析
    2.2 功能结构模型
    2.3 数据采集机的网络协议设计
    2.4 网络接入的机房监控系统组成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采集对象及采集方法
        3.1.1 数据采集对象分析
        3.1.2 数据采集方法
    3.2 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
    3.3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3.1 微控制器(MCU)的分析选型
        3.3.2 接口设计
        3.3.3 数据采集系统的组成图
    3.4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3.4.1 设计目标及要点
        3.4.2 软件实现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串行通信的实现
    4.1 串行通信的设计思路
    4.2 实现串行通信的三种方法
    4.3 在程序中实现自定义的cnComm类
    4.4 在程序中实现串行通信的动态链接库
    4.5 在程序中实现MODBUS的错误检测
        4.5.1 Modbus的两种串行传输模式分析
        4.5.2 Modbus信息帧设置
        4.5.3. 错误校验
    4.6 串口通信流程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5.3 对应用前景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USB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背景
        1.1.1 总体设计背景
        1.1.2 多谱段自适应光谱仪采集系统的发展
    1.2 数字采集系统的发展
        1.2.1 数字采集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总线接口的发展背景
        1.3.1 通用串行总线技术的发展背景
        1.3.2 通用串行接口的技术特点
    1.4 数据采集系统信号处理芯片发展概述
        1.4.1 信号处理芯片的国内外发展
        1.4.2 FPGA的技术特点
    1.5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意义
    1.6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内容概述及其章节结构
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选择
    2.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需求
        2.1.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需求
        2.1.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
    2.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概述
        2.2.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USB总线概述
        2.2.2 USB的通信模式
        2.2.3 USB的芯片功能结构
        2.2.4 USB芯片的结构分析
        2.2.5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FPGA功能概述
        2.2.6 FPGA在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中的作用
        2.2.7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接口电路
    2.3 基于USB数字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概述
        2.3.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固件程序设计
        2.3.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驱动程序设计
        2.3.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
    3.1 基于USB数字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分析
        3.1.1 多谱段自适应光谱仪采集信号分析
        3.1.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的结构搭建
    3.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平台
        3.2.1 FPGA与CY7C68013 芯片之间的连接
    3.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结构
        3.3.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FPGA硬件电路
        3.3.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USB硬件电路
    3.4 硬件电路实物图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4.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USB程序设计
        4.2.1 USB内部固件程序设计
        4.2.2 USB内部固件设计步骤
        4.2.3 USB固件框架函数说明
        4.2.4 USB固件程序
        4.2.5 USB设备枚举与重枚举
        4.2.6 USB设备配置终端
    4.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FPGA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5.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交互软件设计
        5.1.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交互程序概述
        5.1.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的通信
    5.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上位机软件开发
        5.2.1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步骤
        5.2.2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应用程序的设计
    5.3 基于USB数据采集系统的系统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论文的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汽车主动转向头灯在环仿真实验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汽车主动转向头灯系统概述
        1.2.1 AFS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
        1.2.2 AFS 系统的类型
    1.3 汽车主动转向头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汽车主动转向头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主动转向头灯实验台硬件设计
    2.1 台架系统硬件构成
    2.2 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2.3 驱动执行系统硬件设计
    2.4 计算机并口
        2.4.1 并口结构
    2.5 软件支持
        2.5.1 建模工具3dsMax
        2.5.2 开发工具VIRTOOLS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FS随动转向规律研究
    3.1 前照灯照明特征
    3.2 随动转向规律
        3.2.1 转角特性曲线模型
        3.2.1.1 建立直线型转角特性模型
        3.2.1.2 建立曲线型转角特性模型
        3.2.2 转角特性曲线的分析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FS控制算法设计
    4.1 数据采集算法设计
        4.1.1 加速过程车速模拟
        4.1.2 减速过程车速模拟
    4.2 系统控制算法设计
        4.2.1 脉冲发生
        4.2.2 并口步进电机控制
    4.3 主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3ds Max和Virtools的图像仿真系统开发
    5.1 物件模型的建立
        5.1.1 3ds Max 模型导入Virtools 注意问题
        5.1.2 汽车模型的建立
        5.1.3 地形地貌模型的建立
        5.1.4 场景优化技术
    5.2 仿真程序与主控制程序的通信
        5.2.1 进程间通信技术
        5.2.2 Virtools 基于UDP 协议的进程间通信BB 开发
    5.3 驾驶仿真系统构建
        5.3.1 场景脚本设计
        5.3.2 汽车运动功能的实现
        5.3.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5.3.4 头灯运动功能的实现
    5.4 cmo 文件的封装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FS系统仿真实验
    6.1 AFS 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6.2 AFS 系统综合实验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人工心瓣热解炭
        1.1.1 人工心瓣
        1.1.2 人工心瓣用热解炭
    1.2 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工艺
        1.2.1 化学气相沉积
        1.2.2 沉积工艺参数与热解炭结构性能的关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热解炭沉积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监视与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气体流量及气体流量控制器
    2.1 流量及流量计
        2.1.1 气体和液体
        2.1.2 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
        2.1.3 气体流量计的分类
    2.2 气体流量的控制
第3章 数据采集及数据采集卡
    3.1 数据采集
    3.2 数据采集卡的主要技术
        3.2.1 A/D转换技术
        3.2.2 D/A转换技术
        3.2.3 总线技术
第4章 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设计
    4.1 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控制用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
        4.1.1 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选型
        4.1.2 D07—19B工作原理
        4.1.3 D07—19B与计算机连接
    4.2 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用数据采集卡
        4.2.1 数据采集卡选型
        4.2.2 数据格式、排放顺序及换算关系
        4.2.3 USB2831的硬件连接
    4.3 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
    4.4 监视系统软件设计
        4.4.1 监视系统软件设计要求及解决方案
        4.4.2 监视系统软件的具体实现
        4.4.2.1 AD采样模块
        4.4.2.2 DA设置模块
        4.4.2.3 数据存储模块
        4.4.3 程序调试结果及讨论
        4.4.3.1 AD采集模块调试
        4.4.3.2 DA设置模块调试
        4.4.3.3 数据存储模块调试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10)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2.1 采样定理
        2.1.1 基本采样理论——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
        2.1.2 带通采样定理
    2.2 PCI/CPCI 总线
        2.2.1 PCI 总线的特点
        2.2.2 PCI 总线信号定义
        2.2.3 PCI 总线的数据传输控制
        2.2.4 PCI 总线配置空间
    2.3 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指标
    2.4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5 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硬件设计
        3.1.1 数据采集板DaqF-41F105A
        3.1.2 后IO 板DaqB-IQA
        3.1.3 8 槽标准CPCI 机箱
        3.1.4 CPCI 单板计算机PP512/06x
        3.1.5 后传输板PP5005
        3.1.6 SATA 磁盘阵列DaqF-3SD384
    3.2 数据采集板的设计与实现
        3.2.1 A/D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3.2.2 系统时钟设计
        3.2.3 FIFO 模块设计
        3.2.4 CPCI 接口模块设计
    3.3 FPGA 及其内部逻辑设计
        3.3.1 串口收发及命令解码模块
        3.3.2 系统时序控制模块
        3.3.3 A/D 采样模块及数据预处理模块
        3.3.4 方位解码及虚拟码盘模块
        3.3.5 内部FIFO 模块及外部FIFO 控制模块
        3.3.6 PC19O54 控制模块
    3.4 小结
第四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4.1 采集系统软件构成
        4.1.1 操作系统
        4.1.2 数据采集板驱动程序
        4.1.3 采集控制软件
        4.1.4 远程控制软件
    4.2 数据采集板驱动程序设计
        4.2.1 WDM 设备驱动程序简介
        4.2.2 WDM 设备和驱动程序的层次结构
        4.2.3 WDM 设备驱动程序的重要例程
        4.2.4 应用程序和WDM 驱动程序之间的通信
        4.2.5 PCI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
    4.3 采集控制软件设计
    4.4 小结
第五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测试及结果
    5.1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系统的构成
    5.2 数据采集系统的测试及结果
    5.3 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四、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细胞的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与表征[D]. 刘妍.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数据采集卡的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监测系统设计[J]. 陈明,马宏忠,徐艳,陈冰冰,许洪华,王梁. 变压器, 2019(12)
  • [3]基于迭代理论的列表曲线连续性拟合理论和试验研究[D]. 杨召彬. 山东理工大学, 2019(03)
  • [4]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弧炉电极系统自适应PID控制[D]. 张祝威.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5]智能化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仪器研制[D]. 巩秀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1)
  • [6]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与接入方式的研究与实现[D]. 白爽.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8)
  • [7]基于USB的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D]. 陈莹.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6)
  • [8]汽车主动转向头灯在环仿真实验系统研究[D]. 刘新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人工心瓣热解炭涂层炉气体流量监视与控制系统的研究[D]. 陈欣.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10)
  • [10]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冀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用VC开发数据采集系统程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