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死亡论文-王丹,王剑利,陈朔华,周靖,李慧心

人群死亡论文-王丹,王剑利,陈朔华,周靖,李慧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群死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尿酸,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老年男性人群

人群死亡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王剑利,陈朔华,周靖,李慧心[1](2019)在《老年男性人群血尿酸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老年(≥60岁)男性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年龄≥60岁男性18 202例职工为观察对象,以血尿酸叁分位数值分为叁组:第一分位组(血尿酸51~266μmol/L,n=6 106)、第二分位组(血尿酸267~336μmol/L,n=6 002)、第叁分位组(血尿酸337~983μmol/L,n=6 094)。平均随访(9.16±2.08)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发病风险。结果:随访期间发生心脑血管事件2 076例(11.41%),第一、二、叁分位组分别为653例(10.69%)、634例(10.56%)、789例(12.95%);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事件4 118例(22.62%),第一、二、叁分位组分别为1 254例(20.54%)、1 344例(22.39%)、1 520例(24.94%)。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第一分位组相比,第二、叁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RR值分别为1.01(95%CI:0.90~1.14)、1.24(95%CI:1.11~1.39),全因死亡的RR值分别为0.98 (95%CI:0.91~1.06)、1.06(95%CI:0.98~1.14)。结论:基线血尿酸水平升高是老年男性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梁伟文,代文灿,朱克京,李德云,梁小冬[2](2019)在《珠海市户籍人口2006-2017年自杀死亡人群流行病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及自杀模式,为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收集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17年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为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市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4.84/10万、3.37/10万,男性高于女性(u=4.25,P<0.01),农村高于城市(u=3.81,P<0.01)。自杀方式以悬吊、高处跳下居多,占所有自杀死亡的68.12%。结论 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高于城市,且主要为悬吊、高处跳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多发生在老年男性人群。预防控制重点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农药、药物的安全管理和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王良友,刘令初,乔冬菊,刘杨,王思琦[3](2019)在《台州市老年人群跌倒死亡流行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台州市老年人群跌倒死亡流行特征,为制定老年人群跌倒死亡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8年台州市≥60岁居民跌倒死亡资料,分析病例的基本情况、跌倒死亡时间、人群和地区分布,统计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2016—2018年老年人跌倒死亡变化趋势。结果 2016—2018年台州市≥60岁老年人跌倒死亡3 699例,粗死亡率为116.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97.88/10万。女性跌倒标化死亡率为106.11/10万,高于男性的90.13/10万(P<0.05)。农村老年人跌倒标化死亡率为131.20/10万,高于城镇老年人的28.15/10万(P<0.05)。2016—2018年65~69岁组老年人跌倒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20%,P<0.05),其他年龄组跌倒死亡率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跌倒是台州市老年人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女性、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是跌倒死亡的高危人群。(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孟祥慧,管兆军,崔荣敏[4](2019)在《丹东市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丹东市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丹东市环境监测数据及死亡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探索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大气污染物对人群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结果夏季死亡人数略少于冬季,但相差不大。总死亡人数、呼吸系统疾病的平均死亡人数在超标日和达标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疾病的平均死亡人数在超标日和达标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与大气污染物(PM_(10)、PM_(2.5)、SO_2、NO_2、CO)之间存在关联(r=0.123 67、0.118 41、0.214 09、0.151 45、0.183 88,P<0.05),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N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CO浓度每增加10 mg/m~3,分别导致丹东市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增加0.64%(95%CI:-0.951~2.233)、0.296%(95%CI:-0.539~1.131)、2.447%(95%CI:0.386~4.513)、1.824%(95%CI:-2.033~5.695)、0.109%(95%CI:0.004~0.224)。结论丹东市大气污染水平相对较低,大气污染物浓度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30期)

徐杨[5](2019)在《津城居民期望寿命连续8年超81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徐杨)市卫生健康委昨天发布了《2018年度天津市居民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我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69岁,与2017年相比基本持平,较2010年的80.27岁提高1.42岁。截至2018年,我市户籍居民的期望寿命已连续8年超(本文来源于《天津日报》期刊2019-09-06)

杨静[6](2019)在《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评价室外空气污染物(PM2.5)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同时评价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公共卫生效果。方法采取准自然实验研究的设计,使用双重差分和工具变量方法进行评估。空气污染数据来自环保部的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死亡数据来自全国死因登记系统,二者以区县的月度数据为单位进行匹配。干预组包括京津冀地区16个区,对照组包括河南11个区和辽宁27个区,在寻找最终对照组的过程中还考虑了汾渭平原重点城市14个区。干预时间为2014年6月-2017年12月;统计分析使用Stata15.1。结果与对照地区相比,干预地区在干预实施后每月平均PM2.5浓度下降12.87μμg/m3(95%CI:-18.13~-7.60),每月平均年龄标化非意外总死亡率和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了8.26%(95%CI:-4.36%~-12.01%)、10.92%(95%CI:-6.88%~-14.79%),而非心脑呼吸系统疾病则无显着下降。PM2.5每降低10 μμg/m3,每月平均年龄标化非意外总死亡率下降约5.79%(95%CI:1.92%~9.80%),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降低9.15%(95CI:4.55%~13.95%),而对非心脑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伤害死亡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分性别看,PM2.5每降低10μμg/m3,每月平均年龄标化非意外总死亡率对男性无显着影响,女性中则降低7.74%(95%CI:3.34%~12.33%),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男性中降低7.78%(95CI:3.29%~12.47%),女性降低 10.14%(95%CI:5.11%~15.41%);按年龄组看,PM2.5每降低10 μμg/m3,每月平均年龄标化非意外总死亡率在0-14岁组下降29.74%(95%CI:6.83%~57.58%),65岁及以上年龄组下降5.88%(95%CI:2.00%~9.92%),非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仅在0-14岁组下降,为26.50%(95CI:8.17%~47.93%),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在65岁及以上年龄组下降最多,为9.79%(95CI:5.17%~14.61%)。结论2014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京津冀地区实施的大气污染强化治理措施使干预地区的月均PM2.5浓度和每月平均年龄标化非意外总死亡率和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显着下降;研究支持pM2.5与人群非意外总死亡和心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PM2.5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9-06-30)

胡宝翠,韦丽琴,戴纪强,芦静,张冬[7](2019)在《我国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国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短期暴露对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我国1990-2018年发表的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文献,采用Stata11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收集我国一氧化碳短期暴露与人群死亡风险的文献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一氧化碳浓度每升高1 mg/m3,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各增加3.2%(95%CI:2.0%~4.4%)、4.0%(95%CI:2.8%~5.3%)、3.2%(95%CI:1.6%~4.9%)。结论一氧化碳浓度上升会导致人群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迎君,朱家豪,范佳耀,范春红[8](2019)在《咖啡摄入与东亚人群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咖啡摄入与东亚人群恶性肿瘤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Pub Med,收集建库至2018年12月10日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亚洲人群咖啡摄入与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关联研究的文献;采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类Meta分析和剂量-反应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35篇,最终纳入分析5篇,其中4篇研究日本人群,1篇研究新加坡华人人群,总样本量为361 802人,恶性肿瘤死亡17 664例。咖啡摄入降低东亚人群的恶性肿瘤死亡风险(RR=0.93,95%CI:0.87~0.99);其中咖啡摄入与东亚男性恶性肿瘤死亡风险未见统计学关联(RR=0.94,95%CI:0.77~1.15),但可使东亚女性恶性肿瘤死亡风险下降12%(RR=0.88,95%CI:0.81~0.95)。恶性肿瘤死亡风险总体随咖啡摄入量增加呈降低趋势,每天饮1.5杯咖啡,恶性肿瘤死亡风险最低(RR=0.92,95%CI:0.86~0.98)。结论咖啡摄入可以降低东亚人群恶性肿瘤死亡风险,这种保护作用对女性更为明显;每天饮1.5杯咖啡,恶性肿瘤的死亡风险最低。(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霖婧,郏将希,王璐璐,宋汉君,曾诗嘉[9](2019)在《不同人群对脑死亡认识及立法可行性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对脑死亡以及进行脑死亡立法可行性的认识情况。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8月对30000名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人群进行脑死亡认识及立法的可行性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000名接受调查的志愿者中,接受脑死亡概念者24567名(81.89%),不能接受脑死亡概念者5433名(18.11%);调查对象随年龄增长,接受脑死亡概念的比例下降;将接受脑死亡概念的24567名志愿者按年龄分组,不同年龄段志愿者对脑死亡立法的观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脑死亡概念的比例也越高;将接受脑死亡概念的24567名志愿者按文化程度分组,文化程度越高,接受脑死亡立法观点的比率也越高。结论提升人们尤其是中老年和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对脑死亡概念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对于推进脑死亡立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9年10期)

芦静,张晓梅,冯晓冬[10](2019)在《包头市大气臭氧污染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光化学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污染的首要问题,臭氧(O_3)可导致居民死亡例数增加,因此本研究评估O_3对内蒙古包头市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包头市逐日气象变量(平均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SO_2、CO、O_3)和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基于半泊松回归的广义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气象因素和星期几效应,分析O_3与逐日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计算O_3每升高10μg/m~3,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的超额危险度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包头市全年、夏季和冬季O_3日均值分别为93.94、138.70、52.51μg/m~3。单污染物模型显示,O_3每升高10μg/m~3,可使总人群(lag1)、女性(lag1)、大于65岁人群(lag1)和男性(lag5)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62%(95%CI:0.38%~2.88%)、2.16(95%CI:0.48%~3.86%),1.54%(95%CI:0.17%~2.92%)和1.61%(95%CI:0.27%~2.96%)。全年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单独引入SO_2、CO、PM_(2.5)或同时引入SO_2、CO、PM_(2.5)和PM_(10)时,O_3对总人群、女性人群和>6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风险的影响增加;单独引入PM_(10)时,O_3对总人群和女性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风险有所降低,对>65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风险的影响增加;单独引入CO或同时引入SO_2、CO、PM_(2.5)和PM_(10)时,O_3对男性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风险有影响。夏季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单独控制SO_2或同时控制SO_2、CO、PM_(2.5)和PM_(10)时,O_3对女性人群的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风险的负面效应增强。[结论]包头市大气污染物O_3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存在急性影响,该效应夏季强于冬季。(本文来源于《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人群死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流行特征及自杀模式,为自杀干预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收集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珠海市人群自杀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17年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为4.56/10万,标准化率为4.06/10万,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第2位伤害死亡原因;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市的标准化率分别为4.84/10万、3.22/10万,4.84/10万、3.37/10万,男性高于女性(u=4.25,P<0.01),农村高于城市(u=3.81,P<0.01)。自杀方式以悬吊、高处跳下居多,占所有自杀死亡的68.12%。结论 2006-2017年珠海市户籍人群平均自杀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高于城市,且主要为悬吊、高处跳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且多发生在老年男性人群。预防控制重点为农村地区和老年人群,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农药、药物的安全管理和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群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王剑利,陈朔华,周靖,李慧心.老年男性人群血尿酸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19

[2].梁伟文,代文灿,朱克京,李德云,梁小冬.珠海市户籍人口2006-2017年自杀死亡人群流行病学特征[J].实用预防医学.2019

[3].王良友,刘令初,乔冬菊,刘杨,王思琦.台州市老年人群跌倒死亡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2019

[4].孟祥慧,管兆军,崔荣敏.丹东市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

[5].徐杨.津城居民期望寿命连续8年超81岁[N].天津日报.2019

[6].杨静.空气污染对人群死亡的影响[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9

[7].胡宝翠,韦丽琴,戴纪强,芦静,张冬.我国大气污染物一氧化碳短期暴露对人群死亡影响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

[8].李迎君,朱家豪,范佳耀,范春红.咖啡摄入与东亚人群恶性肿瘤死亡风险关联的Meta分析[J].预防医学.2019

[9].王霖婧,郏将希,王璐璐,宋汉君,曾诗嘉.不同人群对脑死亡认识及立法可行性调查报告[J].医学信息.2019

[10].芦静,张晓梅,冯晓冬.包头市大气臭氧污染对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9

标签:;  ;  ;  ;  

人群死亡论文-王丹,王剑利,陈朔华,周靖,李慧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