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钩针拔罐治疗肩周炎30例

前钩针拔罐治疗肩周炎30例

一、锋钩针加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论文文献综述)

宁亚芹[1](2021)在《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主穴为:肩髎,肩髃,肩贞,肩前,阿是穴,阳陵泉,条口透承山。选用1.5寸针灸针,毫针刺法,平补平泻。治疗组为芒针透刺组,主穴为:极泉透肩贞,极泉透肩髃,外臂臑,肩髃,曲池,外关,条口透承山,选用3-5寸针灸针,芒针透刺法。两组针刺治疗后,取阿是穴拔罐,留罐5分钟左右。每天治疗1次,1个疗程治疗6次,一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评分和CMS各项评分,都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低患者VAS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为显着(P<0.05)。3.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MS总评分(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MS各项评分及总评分,芒针透刺组较常规针刺组提高更为显着(P<0.05)。4.两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优于对照组80%。结论:1.芒针透刺和常规针刺均对肩周炎瘀滞型有较好疗效。2.本次研究显示芒针透刺在降低VAS评分,提高疼痛评分、ADL评分、ROM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积分上显着优于常规针刺,可更好地减轻患者肩部疼痛,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于建荣[2](2021)在《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拟观察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研究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在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肌力等方面的综合评定。为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综合治疗区以及针灸中心门诊部的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共76例作为入选病例。首先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逐一进行编号,然后再按照提前在SPSS23.0软件中产生的随机数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治疗方法选用温针灸,对照组治疗方法选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方法为肩周局部腧穴采用提插泻法、远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温针灸操作方法为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灸,两组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安全评价。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3周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在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及肌力(Manual Muscle Testing,MMT)等方面的数值变化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并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判定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肩痛视觉模拟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改善显着。2.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增加(P<0.05),并且治疗组增加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肩周做上举、外展、内外旋等综合活动度方面改善显着。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穿上衣、梳头、系围裙等日常生活活动方面改善显着。4.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前后经统计学分析比较,评分均增长(P<0.05),并且治疗组增长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力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更为显着。5.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愈率为86.11%,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显愈率为50.00%,总有效率为88.89%,两组显愈率经统计学比较,有差异(P<0.05),总有效率相比,无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效,但治疗组显愈程度较对照组高。结论:1.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均对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都可止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以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2.温针灸组较常规针刺组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疗效更佳。

周琰[3](2021)在《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传统子母补泻理论的衍生变通提供临床依据,同时为临床分经辨证治疗肩周炎提供新思路和操作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被诊断为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偶数)和对照组(奇数),两组各30例。治疗组取穴如下:实证取肩贞、秉风、天宗、小海、解溪穴;虚证取肩贞、天井、天宗、后溪、阳辅穴;虚实夹杂证取肩贞、秉风、天井、天宗、小海、后溪、解溪、阳辅穴。对照组取穴如下:肩三针(肩前、肩髃、肩贞)、肩髎、阳陵泉、曲池、阿是穴、后溪。经两个疗程的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别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包括疼痛,ROM,ADL,肌力等指标),CMS总评分、疗效评分等,并将整理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明显改善患肩及其相关组织的疼痛,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2.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3.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治疗方案均可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情况,同时治疗组在恢复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疗效更好。(p<0.05)。4.经两个疗程治疗后,两组别均可提升患者肌力等级,但无法比较出哪种疗法更优。(p>0.05)。5.临床疗效比较:子母补泻针刺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总有效率为82.76%的常规针刺对照组,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佳。结论:子母补泻针刺与常规针刺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在缓解肩关节及其周围相关组织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总疗效方面,子母补泻针刺法均优于常规针刺法。证实子母补泻针刺疗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农国勇[4](2020)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变化的机理。客观、科学地探究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有效性及5-羟色胺含量变化对肩周炎的影响,为今后选择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更有效的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其中针灸组30例,采用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针灸组先予运动针法,即针刺主穴肩痛穴、颈痛穴、阳陵泉穴以及相应配穴合谷穴、列缺穴、后溪穴、外关穴,针刺的同时配合患侧肢体作前屈、外展、内旋等运动,30min后出针;出针后再予壮医经筋刺法,即运用拇指指尖或指腹作浅、中、深层次触诊,由轻而重,以摸、按、拿、循、触、弹拨、推按、揉捏等进行肩关节局部探查确定筋结点后,用毫针刺入筋结点,得气后迅速出针。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每次75mg,晚餐后服用,每日治疗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以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肩关节功能量表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比较:针灸组VAS评分(1.60±2.04)、西药组VAS评分(5.00±2.86),针灸组Melle评分(1.90±2.17)、西药组Melle评分(5.03±2.26),针灸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28±0.01)、西药组血清5-羟色胺含量(0.52±0.06)。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含量均降低,针灸组降低更明显。由上可知,两种方法均对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有改善作用,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在改善肩周炎患者VAS评分、Melle评分、血清5-羟色胺含量方面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相比,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6.67%,单纯西药组为66.6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结论: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治疗肩周炎患者疗效明显。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可有效抑制相关肽免疫反应活性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阻碍5-羟色胺生成,最终降低患者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

李雪菲[5](2020)在《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进行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的治疗观察是否可以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首先收取自治区中医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01月在骨科病房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72例气滞血瘀型肩痹患者,并将所有收入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采取的治疗是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5天是1疗程,患者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可休息1天。治疗前后均采用VAS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中,两组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整体疗效对比,治疗组的愈显率64.71%、有效率是85.29%,对照组的愈显率41.18%、有效率是76.47%,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能够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在缓解患肩疼痛的同时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与单纯针刺疗法相比,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更佳。

李莹莹[6](2019)在《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项目旨在探讨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观察滞动针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完全随机法进行,将临床研究中的60例患者按1:1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技术,比较两组治疗肩周炎的效果。监测试验期间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并随时记录。试验结束后,评估疗效并随访30天。结果:1.症状、体征比疾病总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76.67%。2.两组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无异常,血,尿,肝,肾功能无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30例(复发3例),复发率10.00,对照组30例(复发9例),复发率为30.00(P<0.05)。结论:1.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可明显改善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症状、体征和肩关节活动度。2.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3.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复发率低,适合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周宇桐[7](2019)在《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肩宁六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对照组完成27例。1.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结论:1.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2.肩宁六针取穴少且均在手部,取穴精、操作方便、疗效佳,在临床治肩周炎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宋军[8](2019)在《《灵枢·官针》刺法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和意义《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包括经脉理论、腧穴理论和专业术语三部分;实践体系包括刺灸术和临床治疗部分。其中刺法部分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篇章有《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小针解》、《官针》、《九针论》以及《素问》的《针解篇》,其他篇章之中也有散在论述。《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该篇刺法论述十分详尽,对后世的刺法和针具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对《灵枢·官针》进行梳理研究,旨在挖掘《内经》刺法的核心思想,阐释各种刺法的具体操作和内涵,以期为临床针刺提供理论支持,为针灸标准化提供理论支持,为新型针具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双重价值。研究方法(1)运用文献学、诠释学、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梅花本”《灵枢经》和《黄帝内经素问》为研究版本,参阅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类经》、《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和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灵枢·官针》原文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内经》注家对《官针》经文的诠释,同时参阅《灵枢经》的《九针十二原》、《九针论》及《素问》的《针解篇》,进而深度挖掘《灵枢·官针》刺法的含义、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和刺法思想。(2)运用史学研究法,从考古学的角度,参阅刘莉、陈星灿所着的《中国考古学》、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徐坚所着的《时惟礼崇》、敬晓庆等所着的《中国兵器文化概要》、元·王祯所着的《王祯农书》等书籍,对“九针”针具的材质和形制深入研究。与此同时,依托第五版《中华医典》、中国知网(CNKI)等文献资料库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检索与《灵枢·官针》篇相关的期刊、文章及古今文献。研究内容在对《灵枢·官针》的现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后,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官针》概述通过对“官针”一词中“官”字的本义及历代医家注解的研究,认为“官针”之“官”作为名词“标准”来解释最为恰当,因此“官针”有两层含义,即已经形成的官方认可的针刺操作技术和具有法典性质的刺法理论,同时也是当时官方和医家所公认的针具标准和刺法标准。《灵枢经》和《素问》各篇的篇名中以“针”命名的共有6篇,《官针》是其中唯一的刺法专篇。《官针》记述了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多种针刺法,是其它篇章中未涵盖之内容,是对《内经》针灸刺法的总括。这些刺法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体的针刺操作方法,同时对后世针刺法的发展和应用也有巨大指导作用,其中蕴含着《内经》中的刺灸法理论思想,值得进一步的整理挖掘。(2)九针针具与适应症从金属针具的前身砭石开始梳理,对古代针具进行研究分析,勾勒出针具在形制和材质方面的演变过程。参考对照《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论》,梳理九针的形制特点、操作术式以及临床应用情况,阐释九针的制针思想及其内涵。(3)《灵枢·官针》刺法系统梳理九刺、十二刺、五刺和三刺法每种刺法的含义、操作术式、适应症,总结其共性,理清其差异性,将《灵枢·官针》的刺法重新分为三类,即病位刺法、病性刺法和经穴刺法,并将刺病位刺法细分为刺五体、分层刺与刺病灶局部,有助于临床选择《官针》刺法进行针刺治疗时,使思路更加清晰、明确、简捷。(4)《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灵枢·官针》是《内经》中唯一的刺法专篇,是对《内经》时期刺法的总结,通过梳理现代针具和后世有关分层补泻刺法,理清后者与《灵枢·官针》渊源关系,进而阐明《灵枢·官针》对后世针灸针具和刺法传承以及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结论(1)《灵枢·官针》记载了《内经》时期的刺法标准,《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记载了《内经》时期的针具标准,从而形成了针刺工具和针刺技术的学术源头,《灵枢·官针》是记载《内经》刺法的重要篇章。(2)《灵枢·官针》对九针适应症和26种刺法具体操作的描述,起到了针具的适应症和针刺操作标准化的作用。(3)《灵枢·官针》为针具的创新、针刺技术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思路。

李煜[9](2019)在《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总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这种特色疗法在治疗肩周炎中的临床有效性和时效性。(2)探索“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可能作用机理。(3)探索“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为今后临床选择更有效的治疗肩周炎的方法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科病房中满足纳排标准的肩周炎的患者共90例。采取EXCEL中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得出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按具体进入的先后次序进入随机数字表中对应的组别,随机分为肩三针组(患侧肩Ⅰ针、肩、Ⅱ针和肩Ⅲ针)、巨刺组(健侧肩Ⅰ针、肩Ⅱ针和肩Ⅲ针)和综合组即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双侧肩Ⅰ针、肩Ⅱ针和肩Ⅲ针),每组各30例。每周治疗3次,每次相隔1日,1个疗程为1周,总疗程为2周。并对患者行简式McGill疼痛量表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疗程结束后一个月随访对患者行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评分差异及治疗后一个月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录入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3.0对三组病例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临床疗效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1.共收集病例90例,每组各30例,治疗前,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病情程度、病程、简式McGill疼痛量表积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肩三针组总有效率90%,痊愈7人(23.3%),显效11人(36.7%),有效9人(30.0%),无效3人(10.0%);巨刺组总有效率93.3%,痊愈8人(26.7%),显效12人12(40.0%),有效8人(26.7%),无效2人(6.7%);综合取穴组总有效率96.7%,痊愈14人(46.7%),显效12人(40.0%),有效3人(10.0%),无效1 人(3.3%)。三组治疗均显示出确切的临床疗效,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Krsukal Wallis H检验,三组临床总疗效分布有差异(χ2=6.679,P=0.035),进一步用Nemenyi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综合取穴组(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与肩三针组、巨刺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肩三针组和巨刺组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综合取穴组(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临床总疗效优于肩三针组、巨刺组。4.三种治疗方法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里的疼痛评级指数(PRI)在远期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1周后、治疗后2个疗程、远期各时间点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说明三组在对改善患者感觉、情感、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远期疗效。5.三组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的视觉疼痛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疗效排序依次为综合取穴组、巨刺组、肩三针组。肩三针组、巨刺组、综合取穴组(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的治疗前、治疗后1个疗程、治疗后2个疗程、远期各个时间点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疼痛及肩部活动方面,综合取穴组疗效明显优于肩三针组及巨刺组。6.三种治疗方法在Constant-Murley Score肩关节评定方面,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疗程时,巨刺组与肩三针组效果相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综合取穴组(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优越于巨刺组(P<0.05)和肩三针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组治疗方法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改善均具有远期疗效。在对肩周炎肩部疼痛、活动功能改善方面,综合取穴组(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较肩三针组(患侧肩三针)治疗或巨刺组(健侧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更佳,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郭玲玲[10](2018)在《针灸特色技术组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灸特色技术组合(锋勾针勾割、拔罐、火针速刺、毫针留针和TDP照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量表”和“VAS评分”作为观察指标,以期制定一个规范化且疗程短的治疗肩周炎的针灸特色技术组合方案,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选取山西省针灸医院国医堂门诊的肩周炎患者,根据诊断、纳入标准共筛选出60例符合本研究的患者,均予以针灸特色技术组合(锋勾针勾割、拔罐、火针速刺、毫针留针和TDP照射)治疗,1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并对治疗前、治疗1次后、治疗2次后及随访1月后按观察指标进行观察,记录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量表评分和VAS评分,运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疗效。结果(1)60例肩周炎患者中,治愈53例,占88.3%;好转5例,占8.3%,未愈2例,占3.3%;治愈率为88.3%,总有效率为96.6%。(2)肩周炎患者经治疗1次、2次及随访1月后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评定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2次后与治疗1次后比较,随访1月后与治疗1次后及治疗2次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特色技术组合能够有效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肩关节疼痛,并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其疗效更佳,其后续累加效应持续存在。(3)肩周炎患者经治疗1次、2次及随访1月后VAS评分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2次后与治疗1次后比较,随访1月后与治疗1次后及治疗2次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特色技术组合能够有效缓解肩部疼痛。结论(1)针灸特色技术组合对于肩周炎的治疗疗效显着,可有效的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2)经过临床研究及统计分析表明,运用针灸特色技术组合治疗肩周炎,疗效高、疗程短、治愈率高,可作为一个规范化的肩周炎治疗方案推广应用于临床。

二、锋钩针加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锋钩针加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情况对比
        3.3 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3.4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概念
        1.2 流行病学
        1.3 肩周炎病因
        1.4 肩周炎发病机制
        1.5 肩关节解剖学
        1.6 临床分期
        1.7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2.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中医对肩周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治疗
    3.芒针治疗瘀滞型肩周炎
        3.1 芒针治疗机理研究
        3.2 芒针透刺选穴依据
    4.临床疗效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1.1 样本量估算
        2.1.2 随机分组
        2.1.3 对照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治疗组
        2.3 功能锻炼
        2.4 健康宣教
        2.5 不良情况记录与处理
        2.6 观察指标
        2.6.1 一般观察指标
        2.6.2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2.6.3 安全性指标
        2.7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方法
        2.9 研究质量控制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部位、病程)比较
        3.2.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3.2.2 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3.2.3 两组患者患肩部位比较
        3.2.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3.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3.3.1 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3.3.2 肩关节活动范围(ROM)评分比较
        3.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
        3.3.4 Constant-Murley(CMS)评分比较
        3.4 疗效判定标准
        3.5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中医命名
        1.2 病因病机
        1.3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1.3.1 内治法
        1.3.2 外治法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肩周炎的病名
        2.2 主要病因
        2.3 主要病理变化
        2.3.1 盂肱关节及周围组织病变
        2.3.2 肩周滑膜囊病变
        2.3.3 肌腱与腱鞘的退行性病变
        2.3.4 其它肩周组织的病变
        2.4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
        2.4.1 西药口服疗法
        2.4.2 物理疗法
        2.4.3 痛点局部封闭及关节腔注射疗法
        2.4.4 手法松解术
        2.4.5 手术治疗
    3 选穴依据
        3.1 肩周经脉
        3.2 选穴原则
        3.2.1 近部选穴
        3.2.2 远部选穴
        3.2.3 对症选穴
        3.2.4 辨证选穴
    4 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1 中医理论依据
        4.1.1 “针”与“灸”
        4.1.2 温针灸中医理论
        4.2 西医理论依据
        4.2.1 镇痛机理
        4.2.2 热刺激机理
    5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应用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6.2 一般资料分析
        6.3 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6.3.1 VAS评分结果分析
        6.3.2 ROM评分结果分析
        6.3.3 ADL评分结果分析
        6.3.4 CMS评分结果分析
        6.4 临床疗效评判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2 参与课题情况
    3 获奖情况

(3)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组
前言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2 祖国医学治疗肩周炎
    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4 现代医学治疗肩周炎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诊断标准
        1.3 病例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单盲试验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项目
    3.统计学处理
    4.统计学分析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各评分比较
        4.3 CMS总得分比较
        4.4 总疗效判定
讨论
    1.本课题理论研究探讨
        1.1 子母补泻法理论渊源与发展
        1.2 子母补泻法的临床发挥
        1.3 本课题针刺取穴理论详解和总结
    2.临床观察与分析
结论
设计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附录

(4)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2.2 西药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Melle评分比较
        4.4 两组治疗前后5-羟色胺含量比较
        4.5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4.6 安全性观察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1.1 概念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1 概念
        2.2 肩周炎的病因特点
        2.3 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3 运动针法选择依据
        3.1 运动针法的概念
        3.2 运动针法的临床应用
        3.3 选穴依据
    4 壮医经筋刺法选择依据
        4.1 壮医经筋刺法的概念
        4.2 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5 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的临床应用
    6 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作为对比的依据
    7 选择5-羟色胺作为观察指标的依据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VAS评分、Melle评分结果分析
        8.2 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下降结果分析
        8.3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9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9.1 问题
        9.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4.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5.统计方法
    6.质量控制
    7.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受试者的选择和排除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和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人口学资料
        4.2 疗效评定标准
    5 综合评价
        5.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5.2 安全性评估指标
    6 统计方法
        6.1 统计软件
        6.2 统计描述
        6.3 分析方法
    7 质量控制
结果
    1 受试人群分析
    2 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 两组患者随访复发比较
    5 依从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技术路线图
    附录2 肩关节功能活动度Melle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7)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临床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3)
    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见表4)
    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见表5)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6)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3 全息理论
    4 选穴依据
        4.1 全息理论
        4.2 远端选穴
        4.3 局部选穴
    5 肩宁六针与毫针常规针治疗肩周炎的分析对比
    6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附录 C: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附录 D:综述
        参考文献

(8)《灵枢·官针》刺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九针研究
        1.1 九针针具研究
        1.2 九针临床应用研究
    2 《灵枢·官针》刺法分类研究
    3 《灵枢·官针》刺法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灵枢·官针》刺法研究
    1 《灵枢·官针》概述
        1.1 《官针》篇名解析
        1.2 《官针》篇主要内容
        1.3 凡刺之要
        1.4 小结
    2 九针针具与适应症
        2.1 材质与针具
        2.2 九针的形制与功效
        2.3 小结
    3 《灵枢·官针》刺法
        3.1 九刺
        3.2 十二刺
        3.3 五刺
        3.4 三刺
        3.5 小结
    4 《灵枢·官针》对后世的影响
        4.1 对后世针具的影响
        4.2 对后世针刺手法的影响
        4.3 小结
结语
    1 讨论
    2 结论
    3 研究的创新性
    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现状
        1.1.1 肩部的生理解剖研究
        1.1.2 肩关节的骨性结构
        1.1.3 肩关节的肌层结构
        1.1.4 肩部的特殊结构
    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1.2.1 现代医学的肩周炎病名起源
        1.2.2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1.2.3 肩周炎的症状学研究
        1.2.4 病因病机
        1.2.5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临床分期的认识
        1.2.6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1.3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及治疗
        1.3.1 病名探究
        1.3.2 病因病机
        1.3.3 内因
        1.3.4 外因
        1.3.5 中医辨证分经
        1.3.6 中医治疗方法
    1.4 关于巨刺法的论述
        1.4.1 巨刺的源流
        1.4.2 巨刺法的治病机理
    1.5 关于靳三针及肩三针的文献研究
        1.5.1 靳三针起源
        1.5.2 靳三针的组穴思想探究
        1.5.3 靳三针的组穴特点
    1.6 靳氏肩三针的穴位组成及其选穴含义
        1.6.1 靳氏肩三针的组成
        1.6.2 靳氏肩三针穴位分析
        1.6.3 肩三针的临床运用研究
        1.6.4 肩三针的治病机理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目的
        2.1.2 病例来源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病例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随机对照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4 操作
        2.2.5 疗效观察
        2.2.6 观测指标
        2.2.7 观察方法
        2.2.8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2.2.9 研究中相关问题处理及解决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统计分析方法
        2.3.2 结果
    2.4 结果讨论
        2.4.1 理论依据
        2.4.2 实验结果分析
        2.4.3 本研究的创新性分析
        2.4.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10)针灸特色技术组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锋钩针加拔罐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芒针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瘀滞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宁亚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研究[D]. 于建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子母补泻针刺法治疗手太阳经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运动针法联合壮医经筋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农国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结合筋结点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肩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雪菲.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滞动针疗法配合水针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莹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宇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灵枢·官针》刺法探讨[D]. 宋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巨刺肩三针结合常规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李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针灸特色技术组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玲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前钩针拔罐治疗肩周炎3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