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陈永婷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陈永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焦民生服务,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实施路径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婷[1](2019)在《聚焦民生服务背景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大众对个人健康的不断重视,从健身到健康已经成为现代民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但从现实视角看,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总量很难确保大众平等享有、全面覆盖。在聚焦民生服务背景下,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要拓宽体育公共服务途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市场化和多渠道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从而为大众提供最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满足大众健康锻炼需要,切实推进全民健身战略。(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琼,贾琳,高芳芳[2](2019)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公共体育服务是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灵活性的必要措施。本文着重阐述了公共体育服务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以及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匹配现状的基础上,反思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临的现实问题。希望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12期)

邹新娴[3](2019)在《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动因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纳入其中。《体育事业发展十叁五规划》提出"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建立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是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我国现有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供给机制与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是不争的事实,如何通过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即通过明晰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其中的角色,确定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安排与制度目标的关系,以动态管理方式不断提升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所在。研究方法与目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基础上,探寻创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原因,并针对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创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途径,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借鉴和参考。研究结论:(1)在我国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长期不懈努力下,我国已逐步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功能较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仍主要以政府单一主体,社会力量明显参与不足。二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总量不足,无论是硬件方面如场地设施,还是软件方面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质量及体育信息服务等方面都还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也无法较好地契合社会公众的真实体育需求,政府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决策时通常仍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难以真正实现以社会公众实际体育需求为导向。叁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非均衡性。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供给内容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四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政府、市场和社会叁重失灵现象。(2)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既来自于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的外部动因,也来自于政府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部动因,其目的在于使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目标得以实现。(3)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途径:一是准确界定政府角色,即以满足社会公众体育需求为导向,积极提供公共体育服务,重构政府、市场与体育社会组织的关系,从"强政府,弱社会"模式转向"强政府,强社会"模式,政府将重心放在制定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标准、监控质量和收费标准等方面,让体育社会组织有效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责任。二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府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方式转变,满足多元群体的多样化体育需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推广PPP模式,以提升公共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供给效能。叁是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即改变惯性思维和惯性管理方式,依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及不同体育需求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包括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标准、方式与社会公众体育需求保持良性互动,力争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四是建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协同治理机制。包括政府内部系统的协同即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行政部门的协同,以及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及事业单位的协同。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管理体制、机制,组织形式及工作方法上的协同创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吴开霖,范成文[4](2019)在《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工具是为了规范、影响、干预和引导社会力量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发展方向与进程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基于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叁维(X-Y-Z)分析框架。叁维(X-Y-Z)分析框架的维度分别是:X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工具维度,Y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维度,Z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相关主体维度。具言之,在政策工具维度上,本研究微调了"自愿性—混合性—强制性"的政策工具。自愿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市场、家庭与社区以及志愿者组织等。强制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直接提供、管制以及命令和权威性工具等。混合性政策工具主要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在政策作用领域维度上,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可以提炼为体育制度、体育经费、体质监测、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指导、体育组织、体育信息等八个方面。在相关主体维度上,具体包含了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馆)、个人。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叁维(X-Y-Z)分析框架之上,对政策文本进行了文本单元编码与统计数据分析。在政策一维度方面,1)从X维整体来看,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工具的运用,兼顾运用了自愿性、强制性以及混合性政策工具,为推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提供了体育经费、体育制度、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等多方面的促进和激励。但这3类政策工具在具体运用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分化,呈现出自愿性政策工具稍处弱势、强制性政策工具的偏向运用、混合性政策工具的稳定运用的文本特征。2)从Y维整体来看,政策作用领域形成了叁个梯队,体育活动与体育设施是政策主要作用的领域,达到了作用领域的一半,体育制度、体育指导以及体育信息是次要的作用领域,达到了32.46%,最后才是体育组织、体育经费、体质监测,仅占比17.54%,形成了第一梯队过溢,第二梯队占比合理,第叁梯队处于弱势的政策作用领域特征。3)从Z维整体来看,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仍是由政府主导,但社会力量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不同程度扮演了相应的角色,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体现了政府与社会力量协作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的政策导向。在政策二维方面,1)X-Y维度体现了政策工具对政策作用领域的关注程度,该维度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政策工具对作用领域的影响强度与作用机制。总体上,政府采用了1:3:5的政策工具配比{自愿性(13.28%)、混合性(32.84%)、强制性(53.88%)},来促进政策作用领域,其中强制性政策工具中的"管制"与混合性政策工具中的"信息与劝诫"发挥了主要的作用。2)Y-Z维度体现了社会力量与政策作用领域的关联程度,该维度的分析在于明晰社会力量究竟在哪些作用领域发挥了怎样的功能与作用。总体上,在政策作用领域中,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的特征,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不同的社会力量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与作用。这符合"大社会、小政府"的服务型政府发展理念。3)X-Z维度体现了社会力量与政策工具的匹配程度(X-Z维度分析基于Y维之上),本研究采用的是霍利特(Howlet)与拉梅什(Ramesh)的"自愿性——强制性"政策工具,其是根据公共服务和物品政府介入程度高低而选择的。可以看出社会力量在政府介入程度较低时,参与度较高,随着政府介入程度的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减少。通过从一维(X、Y、Z),二维(X-Y、X-Z、Y-Z)深度剖析我国国家层面具有代表性的49个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件,得出政策文本的特征与问题。特征:1)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政策工具使用中,在强制性政策工具(53%)中主要采用了命令与权威性工具(82.14%)与管制(17.86%),推进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的整体布局。2)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政策作用领域全面发展而有所侧重,主要以体育设施(26.75%)、体育活动(23.25%)为主。3)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在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分析中发现,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占据将近一半(46.73%)的内容,可见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社会力量在推进老年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1)活动资金来源单一,可持续性较差:从政策文本分析中可知,在体育经费的来源中,虽然社会力量参与(61.9%)比政府机构(38.1%)高,但实际上体育经费的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投入为主。2)专门法律法规缺乏,立法层级较低:目前,还缺乏具有较高权力效力的专门性的老年人体育政策法律法规。3)政策文本内容泛化,可操作性不强:不管是政府通过行政管理的方式直接提供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还是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其表述都较为宏观、空泛,往往不够具体,仅是方向性要求,政策实施的效果也就难以量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冯加付[5](2019)在《“一核多元”: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公共体育服务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建设健康中国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但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居民对当前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持"满意"态度的城乡居民仅有14.1%,对公共体育服务"不满意"的城乡居民达到32.2%。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面临着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建设合力尚未形成、政府协作成本较高、管理体制仍有缺陷、内容范围不够明确、公民参与机制缺失、人才队伍紧缺、总体供给尚不均衡、供给主体单一、供给总量不足等诸多问题。我国地广人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庞大,仅凭体育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推进,因此,总局提出了开门办体育思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事实上,同"开门办体育"类似的口号"社会体育社会办"已倡导了多年,政府亦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但计划经济时期所积淀下的行政思维已形成路径依赖,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转变,其症结在于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权责利关系尚未厘清。本研究旨在梳理从一元到多元转变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在共同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查阅了大量有关治理理论、政府"放管服"改革、市场监管、社会组织培育,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对西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多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互动关系梳理提供论证支撑。研究结果:"一核多元"治理理论,源于"元治理"(Meta-governance)理论,是由英国着名政治理论家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于1997年提出。"一核"是指政府,政府拥有对治理机制开启、关闭、另行建制和调整的权力,政府核心地位的确立,"多元"是指市场和社会组织。"一核多元"治理并未否定"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而是要打造"强政府、活市场、大社会"的治理格局,充分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和社会的自治之手。构建"一核多元"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互动模型认为:政府的权责为:一、制定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规划;二、开展基础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叁、扶持和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系统,激发市场活力、发挥社会力量主观能动性,理顺其与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四、发挥对多元主体的监管功能;五、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推行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市场的权责为: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应当剥离出来交给消费市场,发挥市场在此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入和调动更多的增量资源来满足中高阶层消费群体的健身需求。社会组织的权责为:一、负责基层群众体育的组织活动、健身指导、体育文化宣传等;二、承接政府委托或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任务,如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筹办群众性体育赛事等;叁、辅助政府完成国民体质的监测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实施;四、对自发性非正式体育组织提供服务和帮助。最后提出以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为抓手,落实"一核多元"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即:完善群众身边健身组织解决"和谁健身"的问题;建设群众身边健身设施解决"去哪儿健身"的问题;丰富群众身边健身活动解决"以什么健身"的问题;支持群众身边健身赛事解决"以什么引领健身"的问题;加强群众身边健身指导解决"怎样科学健身"的问题;弘扬群众身边健身文化解决"如何自觉健身"。研究结论:开门办体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流理念,但开门之后多元主体如何分工与协调仍存在着理论的困惑和经验的不足。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既不能无限放大政府责任,重回政府统包统管,也不能将此重任全部交由尚不成熟的社会组织,更不能过度夸大市场作用,剥夺人民群众基本健身权益,而需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一核多元"治理理论指导下厘清政府、市场、社会权责边界。政府既要确立"掌舵者"核心地位,全局把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方向,必要的时候,还应参与"划桨",提供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市场要充分挖掘其"发动机"的潜能,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应以其自治性、公益性特点扮演好"划桨者"角色,向民众提供灵活丰富的健身服务。(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马园艳,聂应军[6](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十九大报告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后,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颁布的《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将体育扶贫纳入了精准扶贫战略总体部署和工作体系,明确指出优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是实现体育精准扶贫的根本环节,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性决策部署。湖北省是中部崛起的核心区域,其农村兼有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双重特点。显然,以需求侧和供给侧为切入点,以服务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为落脚点,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对提高湖北省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益、纵深推进全国农村体育精准扶贫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深层访谈、深度描述式的案例分析等方法,以供给现状为现实依据,以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矛盾为问题导向,确定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优化序,构建其优化供给模型。研究结果:1.需求侧,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总体需求呈现高层次性发展态势,体育指导与监测服务需求日趋凸显,体育设施服务需求呈缓解趋势;民间体育组织是扶持重点,体育活动组织是管理重点;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体系已成雏形,政策落实待加强。2.供给侧,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总体供给呈现低效性和分散性特点,实物性供给结构失衡,区域差距越发突出;民间组织供给不足,政府扶持与管理亟待强化;健康指导与监测等非实物型产品供给严重缺乏。3.供给优化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协调度、发展度、持续度叁个维度,即供给与农民需求、农村区域特色的对接协调;人口流动、统筹城乡建设等引起产品供给的动态发展性;综合湖北省当地政府供给能力,保障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可落地性。4.引入KANO模型,按农民的需求属性将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主要供给属性分为必备型、魅力型和期望型叁大类型。魅力型主要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羽毛球场、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质监测服务、互联网;期望型主要指篮球场、田径场、正式体育组织、健身器械使用指导、广播、人力资源政策、科技创新政策;必备型主要指全民健身路径、乒乓球场、区域特色产品场地设施;非正式民间体育协会及社团、体育活动的组织;健身方法与手段指导;体育健身传播媒体、报纸杂志;制度法规、财政支持政策。5.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综合需求程度、需求层次与政府供给程度、供给优先序四个层面,构建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优化模型。总体上供给优先序为:必备型供给>期望型供给>魅力型供给,与农民需求偏好程度的强弱是呈正相关。即政府首先优先提供且农民需求最为强烈的是必备型供给,这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保障。期望型产品,是在农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得到基本满足后,用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和层次。魅力型供给是提高农村农民体育健身品质的关键。研究结论:1.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侧与供给侧存在明显脱节或不对接。注重与区域需求的有机对接、突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阶段性动态发展特征、契合当地政府供给能力是其公共体育服务优化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2.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应优先供给必备型产品,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逐步发展期望型产品供给,以提高供给水平和层次;最后开发魅力型供给,以提高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的品质。3.优化对策:创新政府-企业-社会的联动供给机制,形成多元供给体系;从"供给侧-供需渠道-需求侧"叁个维度顺畅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强调有效供给与多元需求相统一,保障精准供给;突出湖北省农村民俗性健身特色,开发"自下而上"的区域性特色供给链,加强"自上而下"的大众性基础共性需求性供给,彰显特色供给;兼顾政府驱动与农村全民健身激励,注重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建立农村全民健身的内生动力激励机制,保证供给持续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邹新娴,江桑佳[7](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安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公民的体育参与意识被逐渐唤醒,主动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人群日益庞大。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进步,提供主体和方式日渐多样化,已经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随着经济生活的进一步富足,公民的体育需求进一步提升并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特点,这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旨在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制度安排进行探讨,并以北京市东城区"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项目为个案,分析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社会力量参与的相关经验,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进而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得以不断提高。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未能很好地满足公民日趋多样化的需求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日益激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探寻如何改变只是由政府单一供给局面,将目光投向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社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可以有效地弥补政府失灵。换言之,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进行探索,将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出现的难题,也是不断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之需,其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逻辑基础、制度安排、功能分析、障碍因素及优化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并选择北京市东城区为个案,对其通过"奥林匹克·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过程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佐证不同社会力量主体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存在诸多困境,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社会力量参与其中。2)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在政府主导下可以以社区为纽带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在政府合理引导下,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模式即政府单一供给的不足。市场组织通常采用的制度安排有政府采购、内部市场、凭单制、特许经营等。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形式包括独立提供、与政府部门合作提供和与市场组织合作提供叁种种,前者对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及发展能力要求较高,社会组织往往选择与政府部门或市场组织寻求合作,分别通过补助、合同承包、合伙关系构建或者公益推广活动、共同主题营销、许可协议等多种合作方式获取外部支持。在城市地区,以社区作为政府和社会各力量主体的联结纽带,有利于各个社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合力输出。3)理性人假设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着自身阻碍。在理性人假设的视角下,任何组织和个体都带有逐利性。我们在认可社会力量巨大贡献潜力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各个社会力量主体的负面效应。在制度缺位、监管疏漏的情况下,市场组织容易在自利性驱使下滋生腐败、垄断等现象,社会组织仍陷入在独立性和自主性有限的泥淖中,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制度手段加以监管。针对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存在问题,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公共体育服务社会参与激励机制的构建。相比于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具有生命力强、创造力强、执行力强等优势,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隐藏着更为巨大的贡献潜力。一方面,不少社会主体具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动意识,另一方面,仍存在大量社会主体力量的能动性尚未被发掘。对于市场组织,差异性税收是相对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对于社会组织而言,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不同程度的资金奖励较为实际可行;而对于公民个体来说,单纯以其兴趣、热情以及自觉性作为其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驱动力相对被动,当前阶段应当着力克服经济、文化、制度和操作等因素的限制影响,化制约因素为有利因素,辅之以合理的精神及物质奖励,积极培养公民参与意识。2)尽快健全社会主体监督问责机制。社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其实质为社会主体以不同条件与政府形成侧重不同的合作关系,在客观上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当权力与责任和利益相关联,一旦失去有力的监督问责力量,便极易滋生怠惰和腐败。因此,建立各个主体间以及政府对于社会参与主体的内部监督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积极借助媒体、舆论等外部力量的监督效用,联同内部监督体系共同构成覆盖全面、渗透力强的监督网络。同时,在权利与责任相对应原则的基础上,健全多主体问责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实现对政府行政行为强而有力的硬约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珊,赵子建,周子健[8](2019)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加快我国"体育强国"建设,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农民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研究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开展和建设,有利于完善政府供给模式和供给激励建设,促进奉献型政府的建设。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研究可以提升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对农村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还查阅了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相关的政策法规为该文章的研究提供保障。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及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1.1)农村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识1.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调查及分析2.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供给情况2.2)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场地器材使用和管理情况2.3)农村居民对体育公共供给的评价2.4)农村体育协会及社团开展情况2.5)农村体育健康指导员情况2.6)农村体育活动经费来源情况。研究结论:1)非实物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我国农村地区的非实物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还处于滞后状态,这种滞后状态已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全民健身的施行造成严重的影响。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两极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受本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两极化导致体育公共服务的两极化。在人们都追求健康的背景下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富裕地区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较高,投资也很强;但是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上明显受到经济制约,造成在较为供给薄弱和失衡的现象。3)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效能缺失一是缺乏合理的管理和维护,绝大多数体育场地有限使用期限五年左右,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场地的价值。二是一些地区的基层政府选择在村委会附近建设体育场地,供私人使用,基本上不面向村民开放。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效能缺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制约健康中国的发展。4)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评价较低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村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但是政府的统一供给又是相同的,没有表现出差异性、多样性,这也是影响农村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因素。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非实物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上要重点加强非实物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在此方面的供给,要明显的有所增长;同时需要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和彩票公益事业的资金向农村非实物体育公共服务上倾斜,为农村非实物体育的公共服务提供更多的财力和物力资源。2)因地制宜调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注意周边村庄的交流,在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时要建在农村居民居住密集,方便的地方;提高健身资源共享,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要关注农村体育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需求提供不同的体育公共服务。3)增加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金来源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上,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增加资金投入渠道,建设多角度筹资途径。在农村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不仅要依靠政府部门的供给,还要由民营企业等非政府组织资助,实现间接供给,使用民间资本或者是社会资金的加入。4)优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需满意度评价第一、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各个程序及产生的影响作为评定指标(如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供给主要过程、供给效果等);第二、建立体育服务无能政府官员问责制,针对这种情况应追究相应的责任,在相关人员的任命上做到有能力的上,没有能力的下。(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燕,王永安[9](2019)在《我国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提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具有重要的紧迫性和现实性。了解我国县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现状,分析现有供给服务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优化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和保障实施的措施。对于健全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落实广大民众的基本公共体育需求,全面提升县域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能力,破解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体制性、机制性难题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内外的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方面的资料,系统查阅了我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文件,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实践和理论依据。2)调查法: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抽取20个县(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访谈体育局局长、主管群体的负责人获得研究的一手资料。以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文化特征为划分依据,对3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获得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的实践经验。3)数理统计法运动SPSS22.0社会学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1.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目前看我国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从最初主要集中在提供体育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逐步扩大到具有区域特征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和健身服务等方面,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在逐渐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体育场地、体育健身(社团)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体质监测、公共体育信息服务、体育投入与制定保障等供给总量不足,供需错位;供给能力有限,方式单一;政策法规不健全,社会力量动员有限;发展失衡,信息沟通不畅;缺乏评价标准,督导评估重视不足等问题,尚未实现"政府引导、市场竞争、社团协助、普惠群众"的局面。2.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升路径。1)重基层补短板、保基本促多元,对接大众健身需求:因地制宜,精准对接需求,发达地区促进多元发展,贫困地区重点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对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活动管理好、利用好,按照体育生活化的思路,依托本地资源,构建叁级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体系。2)打造特色、创造优势,实现多方融合发展:以优质资源为抓手,以公益性活动的组织为载体,以健康、快乐为主题,实施"优质资源+健身品牌项目+民众健身需求"的群众体育活动模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参与性强、影响面广的金牌体育活动。3)改善薄弱环节,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水平:采用"引进+培育"的体育人才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体育监测的干预、监控和后续追踪服务,推动县域体质监测常态化发展。4)健全叁级组织网络体系,激发社会组织力量:积极推进县/市/旗—街道/镇/乡—村体育社会组织的叁级网络体系,建立以县级政府为主导、以社会组织为依托,以基层村、社区、街道为载体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机制。5)重视科技的力量,搭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智慧平台:建设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促进建立有效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和政府回应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研究结论: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应从地区建设和体育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公众对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及服务的需求状况,形成保基本、促多元,重基层、补短板,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智库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和优化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明确县域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从公共体育服务目标、任务、供给方式、法律法规、服务标准和评估机制等方面统筹规划部署有序发展,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指导。不断优化提升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通过加大重点目标投入,建立多元资金筹措机制;优化县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实施"一主多元的协同合作"的供给模式;落实县域公共体育服务法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县域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等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县域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实现县域体育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多样性、可选性和有效性,惠及更多的民众,促进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冯加付,熊玲玲[10](2019)在《全人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构建与实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美好生活需要",原来的物质文化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呈现多样化、高水平的升级,人民将追求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和谐的社会关系、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展体育的根本,不是为了拿几块金牌,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我国的共体育服务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提升与供给不足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指引下,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于民和供需耦合为目的,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旨在缓解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平衡的现实矛盾,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服务全民"的宗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新中国以来有关公共体育服务的政策法规文献,阅读了大量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成果;实地调研了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全人群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和南京市溧水区"万德全人群智能示范体育公园",为研究开展收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对西安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领域多位专家进行深入访谈,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解读提供理论支撑,对南京万德集团高层领导和万德全人群智能示范体育公园和管理者进行深入交流,直观了解全人群体育公园设计思路和运行管理情况。研究结果:我国整个公共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虽有大幅度改观,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3个方面:(1)公共体育服务人均占有量少。(2)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单一、供需难以耦合。政府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在实践工作,通常是以"标准化配置"的方式向民众提供服务,这种整齐划一的服务供给方式时常导致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匹配,更无法满足特殊人群的健身需求。(3)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社会力量难以进入。虽然"社会体育社会办"的口号已叫响多年,但计划经济时期所积淀下的行政思维已形成路径依赖,很难在短期内转变,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对公共体育资源资源垄断性的控制权力。(4)民众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低。调查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总体状况持"满意"态度的城乡居民仅有14.1%。"全人群"概念主要应用于预防医学、卫生学和流行病理学等研究领域,为了找出某种疾病的致病原因,必须对足够的样本人群(包括健康者和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排除随机误差,这个所谓的"足够的样本人群"即为"全人群"。本研究认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就是面向所有人群供给公共体育服务。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所有人群"并不等于"所有人",只能从理论上将目标对象"抽象"为每一类不同的群体,而不是每一个具体的人。通过梳理我国群众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发现,虽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法规中未直接采用"全人群"概念,但政策法规中已隐含全人群之实,可见,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思路早已有之,只是未在字面上确切提出。研究结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公共体育服务指明了方向,"服务于人"才是公共体育服务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政策法规梳理发现,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并非凿空之论,而是"有法可依";而人本理论和供需耦合是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的理论支撑,公共体育服务初衷就是服务于人,因此应当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式无法满足各类人群的服务需求,难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耦合。提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理念实现路径如下:(1)供给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驱动的多元协调治理结构。(2)供给机制层次化:构建纵横双向互动服务网络。纵向分层将工作任务逐级分解,实现精准分工,横向协作化解了各自为政,打破行业壁垒、部门界限,将各部门工作优势进行高度整合,为全人群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奠定"大体育"工作格局。(3)供需信息对称化:搭建供需信息交互平台。通过供需信息交互平台的供需信息联动,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信息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快捷有效对接,以"精准滴灌"的方式服务全人群。(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公共体育服务是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灵活性的必要措施。本文着重阐述了公共体育服务和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以及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在分析公共体育服务供需不匹配现状的基础上,反思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方面临的现实问题。希望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指导下,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婷.聚焦民生服务背景下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路径[J].邢台学院学报.2019

[2].张琼,贾琳,高芳芳.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综述[J].当代旅游.2019

[3].邹新娴.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动因与路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吴开霖,范成文.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冯加付.“一核多元”: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互动关系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马园艳,聂应军.精准扶贫背景下湖北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优化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邹新娴,江桑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安排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王珊,赵子建,周子健.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燕,王永安.我国县域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及提升路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冯加付,熊玲玲.全人群: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理念构建与实现路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论文-陈永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