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大手术论文-陈永平,徐鹏远

腹部大手术论文-陈永平,徐鹏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腹部大手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屏障,免疫防护机理,肠屏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

腹部大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平,徐鹏远[1](2019)在《腹部大手术患者肠屏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屏障防护机理可以分为免疫防护机理和非免疫防护机理。免疫防护机理即肠道免疫屏障,非免疫防护机理包括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各屏障机理之间并非独立而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腹部大手术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肠黏膜屏障受损,目前无明确诊断指标,精准医学视角下,临床需要早期预警指标精准检测及围术期整合肠屏障保护措施预防肠屏障受损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及肠源性感染。因此,本文就肠屏障受损检测指标及肠屏障保护措施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小龙[2](2019)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及临床结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70例腹部中大手术患者,严格应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观察组接受胃肠快速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麻痹恢复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口服进食量至60%所需时间分别为(40.47±12.32)h、(60.14±10.52)h、(4.26±0.43)d,均短于对照组的(60.21±15.25)h、(75.19±10.94)h、(7.19±0.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应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其术后肠麻痹与临床结局均具有改善意义,故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9年07期)

汤晓燕,刘晓燕[3](2019)在《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腹部大手术治疗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护理人员对研究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70例患者在接受预见性护理措施后,1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占1.43%),其他患者未发生。结论对外科腹部大手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可以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姜海斌,高文涛[4](2018)在《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和延期去除敷料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分析腹部大手术切口部位早期去除敷料(术后24 h)和延期去除敷料(常规敷料覆盖至拆线日)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工作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手术切口一期缝合的腹部大手术患者100例随机纳入两组,实验组于手术后早期去除敷料暴露切口,对照组延期去除敷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切口感染率、换药次数、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切口均为Ⅱ类切口,均无腹腔液渗出。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抗生素使用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实验组切口感染率10%(5/50),换药次数为(1.24±1.19)次,换药费用为(45.18±42.94)元;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16%(8/50),换药次数为(4.28±0.99)次,换药费用为(587.78±165.26)元。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去除敷料对降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影响,并不增加切口感染率,但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显着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姜海斌[5](2018)在《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和延期去除敷料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切口敷料早期是保护切口的物理屏障、能吸收渗出和防止细菌污染;但时间延长反而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同时覆盖敷料带来的换药要求,增加医护工作量和医疗费用;本研究分析腹部大手术切口部位早期去除敷料(术后24小时)和延期去除敷料(常规敷料覆盖至拆线日)对手术切口感染率、工作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手术切口一期缝合的腹部大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平均纳入两组,实验组于手术后早期去除敷料暴露切口,对照组延期去除敷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切口感染率、换药次数和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切口均为Ⅱ类切口,均无腹腔液渗出。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抗生素使用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实验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10.00%(5/50),换药次数为(1.24±1.19)次,换药费用为(45.18±42.94)元;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为16.00%(8/50),换药次数为(4.28±0.99)次,换药费用为(587.78±165.26)元。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去除敷料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增加无关。因此,早期去除切口敷料似乎不会对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但明显减少换药次数,减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显着降低了医疗成本,同时反而改善患者满意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11-01)

李青峰,师恒伟,吴万峰[6](2018)在《和胃理气汤保留灌肠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血清MLT、GAS水平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胃理气汤保留灌肠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血清胃动素(MLT)、胃泌素(GAS)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本院92例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和胃理气汤保留灌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MLT、GAS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较对照组(80.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LT、GA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采用和胃理气汤保留灌肠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具有显着效果,可增加血清MLT、GAS水平。(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傅志海,高锋善[7](2018)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腹部中大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采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肠麻痹恢复各项指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治疗组术后1、4、7 d的CPR水平,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降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采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其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8年10期)

程源[8](2018)在《血清D-乳酸、I-FABP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预警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连续检测外周血D-乳酸、I-FABP在腹部大手术后患者血液中的变化水平,探讨上述两指标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预警价值。[方法]连续检测41例外科腹部大手术患者(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24例、半干切除术患者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4例、高位胆管癌根治术患者5例),术前、术后12、24、48小时外周血血清中D-乳酸、I-FABP指标的浓度;同时利用qPCR检测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评估患者肠道菌群移位;对比患者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变化;并将各时间点指标与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经相关临床表现结合qPCR结果评估有无肠屏障功能障碍之间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亚组分析将各时间点的各检测指标按照手术方式(开腹组、腔镜组)、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各分成两组,按照不同组别进行两两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以认为上述指标在不同手术方式、性别、年龄中术后差异不显着。各指标按照手术种类分成4组(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组、半肝切除术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高位胆管癌根治术组),按照不同组别进行两两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认为手术种类对上述指标的的影响差异不显着。2.大肠杆菌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16S rDNA qPCR)结果由于大肠杆菌16S rDNA qPCR测定的拷贝数数据值过大,且不便于统计学处理,因而对所有的数据统一作了对数(log10)处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术前细菌拷贝数:6.04±0.45 copies/ul,95%置信区间为 5.90~6.18 copies/ul,术后12小时细菌拷贝数:6.70±0.68 copies/ul,95%置信区间为6.48~6.91 copies/ul,术后24小时细菌拷贝数:6.50±0.61 copies/ul,95%置信区间为6.31~6.70copies/ul,术后 48 小时细菌拷贝数:6.51±0.63copies/ul,95%置信区间为6.31~6.71 copies/ul。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叁个时间点的细菌拷贝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结果结合患者术后临床特点及外周血PCR结果,根据肠屏障功能障碍评估标准,在术后12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19例,无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22例;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17例,无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24例;术后48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7例,无肠屏障功能障碍组有34例。术后12小时未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22例病人中在术后24小时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6例,未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16例,在术后48小时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5例,未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17例。4.血清D-乳酸和I-FABP的检测结果血清I-FABP检测结果:术前:931.52±59.05 pg/ml,术后12小时:1556.67±75.81 pg/ml,术后 24 小时:1545.637±120.94 pg/ml,术后 48 小时:929.33±73.38 pg/ml。血清I-FABP术后12小时和24小时浓度与患者术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小时与24小时之间统计学无差异(p>0.05),术后48小时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D-乳酸检测结果:术前:3.50±1.19pmol/ul,术后12小时:4.54±1.60pmol/ul,术后 24 小时:4.48±1.11pmol/ul,术后 48 小时:3.46±0.97 pmol/ul。术后12小时与术后24小时同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小时与术后24小时血清中的D-乳酸浓度统计学无差异(p>0.05),术后48小时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各指标在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效应分析对D-乳酸和I-FABP两个诊断指标浓度与肠屏障功能障碍之间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2小时I-FABP、D-乳酸的AUC分别为0.737(P=0.010),0.768(P=0.003);术后 24 小时 I-FABP、D-乳酸的 AUC 分别为 0.463(P=0.691),0.684(P=0.047);术后 48 小时 I-FABP、D-乳酸的 AUC 分别为 0.553(P=0.645),0.627(P=0.270)。术后 12 小时 I-FABP 最佳诊断临界值为 1400.15 pg/ml,其特异性、敏感性为:59.1%、89.5%;术后12小时D-乳酸最佳诊断临界值为4.65 pmol/ul,其特异性、敏感性为:87.4%、68.4%。联合两指标在术后12小时的浓度与肠屏障功能障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y=0.002x1+0.562x2-5.582(x1 代表 I-FABP,x2 代表 D-乳酸),进一步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AUC为0.806(P=0.001),其特异性、敏感性为63.6%、94.7%。6.术后12小时指标浓度对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预警效应分析术后12小时未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22例患者两指标浓度与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之间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I-FABP、D-乳酸的AUC分别为0.792(P=0.039)、0.786(0.043),最佳预测临界值分别为 1443.97 pg/ml、3.64 pmol/ul,特异性分别为75%、50%,敏感性分别为100%、100%;联合两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 回归和 ROC 曲线分析显示:y=0.002x1+1.158x2-9.392(x1代表 I-FABP,x2代表D-乳酸),AUC为0.865(P=0.010),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75%、100%。7.患者临床结局及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一例死亡,术后12小时发生SIRS有10例,占所有患者的24.39%,其中在所有发生SIRS患者中被诊断为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有5例,占发生SIRS患者的50%;术后24小时发生SIRS有9例,占所有有患者的21.95%,其中发生SIRS患者中被诊断为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有4例,占发生SIRS患者的44.44%;术后48小时发生SIRS患者有11例,其中发生SIRS患者中被诊断为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有3例,占发生SIRS患者的27.27%。[结论]1.腹部大手术可导致肠屏障功能受损,血清I-FABP、D-乳酸在手术创伤打击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I-FABP和D-乳酸在术后12小时对肠屏障功能障碍具有中等诊断价值,术后12小时监测两指标浓度对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预警价值,其特异性较好,敏感性强,当联合两个指标可以使其预测价值进一步提升,为临床监测肠屏障功能提供可能性,高敏感性可以减少临床漏诊的机率,从而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的预后更好。(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赵怀玉[9](2018)在《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腹部大手术精细化营养支持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营养不良可增加术后并发症,合理营养支持能改善营养状况及结局。但目前制定营养方案多依据临床经验,很难达到个体化治疗。我们拟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适合外科腹部大手术的精细化营养支持策略。资料与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设计,选取腹部大手术者120例,术前均行营养评估,同时留取围手术期血标本检测代谢物及炎症因子水平。术后由接受培训的医生按现行指南设计个体化营养方案。利用机器学习以临床结局为导向分别建立术后第1、2、3天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通过逆运算法发现个体化最佳精细营养策略。最后运用代谢组学技术获取不同时点患者体内代谢物的变化,尝试建立验证营养治疗效果的规范和标准。结果:纳入统计89例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进入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疾病类型及是否开腹手术为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营养不良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高于营养良好者;有并发症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术后两组间IL-1a、MDA及IL-6无显着差异,两组间术后第5天与第1天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机器学习建模能够找出未来同类型患者术后不同时点上最佳临床结局的能量与蛋白质区间。患者术后第1天最适的能量区间在5-10kcal/kg/d,最适蛋白质区间在0.2-0.5g/kg/d。术后第2天的最适能量25-30kcal/kg/d,最适蛋白质区间在0.5-1g/kg/d。术后第3天的最适能量区间27-32kcal/kg/d,最适蛋白质区间在0.8-1.1g/kg/d。基于1H-NMR代谢组学技术,可以明显区分术前后不同时点代谢物的差异。我们最终筛选出26个区分术前和术后第1天的生物标记物,43个区分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生物标记物。且术后第1天主要表现为糖异生相关代谢产物的差异,表明术后第1天可能存在糖异生的增加;术后第3天主要表现为蛋白质相关代谢产物的差异,表明术后第3天可能存在蛋白质分解增加。结论:通过机器学习建模有助于判断术后不同时点的最佳能量与蛋白质区间,为适宜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方法学保证。(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李敏锐[10](2018)在《血清瓜氨酸、α-GST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预警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瓜氨酸以及α-GST在不同时间点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监测血清瓜氨酸、α-GST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方法]检测41例腹部大手术患者其中包括:24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8例半肝切除术患者、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5例高位胆管癌根治术患者。分别抽取这些患者术前、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外周血,测量不同时间点血清中瓜氨酸、α-GST的浓度及16SrDNAqPCR拷贝数。评估41例患者有、无肠屏障功能障碍及上述指标在各个时间点诊断及预警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价值。[结果]1.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结合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得出以下结论:在术后12小时有19例患者发生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有22例没有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在术后24小时,有17例患者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剩余24例没有发生,在术后48h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有7例剩余34例没有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入选的41例患者没有死亡病例。2.血清瓜氨酸检测结果:术前、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的均值分别为:24.18±6.82μmol/L、19.99±6.77μmol/L、14.60±5.57μmol/L、11.46±4.56μ mol/L.患者术前与术后12h、24h、48h两两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呈持续下降趋势。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得出,ROC曲线下面积术后12h、24h、48h分别为0.548(p=0.601)、0.723(p=0.016)、0.386(p=0.324).而瓜氨酸在24小时对肠屏障功能障碍诊断价值最高,最佳检测临界值为:12.15 μ mol/L,特异性:83.3%,敏感性:64.7%。对48小时出现的肠屏障功能障碍没有预警价值。3.血清α-GST检测结果:术前及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的平均值分别为2.78±1.49ng/ml、3.49±1.62ng/ml、4.77±2.73ng/ml、3.05±1.56ng/ml。α-GST浓度在术后12h开始升高,术后24h达到峰值,术后48h下降且接近术前水平。α-GST术前与术后12h、术前与术后24h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α-GST术前与术后48h,术后12h与术后48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s回归分析及ROC曲线分析得出,α-GST的ROC曲线下面积在术后 12h、24h、48h 分别为 0.718(p=0.017)、0.500(p=1.000)、0.413(0.449),其中a-GST在术后12h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评估有一定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最佳检测临界值为:3.66ng/ml,特异性72.7%,敏感性:68.4%。对于预警24h肠屏障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p=0.008),特异性75%,敏感性100%。预警价值较高。对于预警48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41(p=0.784),没有预警价值。4.大肠杆菌16S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所有41例患者的4个不同时间点的PCR拷贝数在术前及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的均值(取对数以后log10)分别为:6.04±0.45copies/μL、6.70±6.81copies/μL、6.50±0.61copies/μL、6.51±0.63copies/μL。其在术后 12 小时即可达峰值,术后24小时开始下降,术后48小时进入平台期。16sDNAqPCR拷贝数在术前以及术后3个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术前分别与术后12小时、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12小时与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24小时与术后48小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前与术后48小时,术后12与术后48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亚组分析:将各检测指标按照疾病种类分成4组(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组、半肝切除术组、高位胆管癌组、胰十二指肠组),按照不同组别进行两两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可认为上述检测指标在上述各种疾病术后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差别不显着。将41例患者按照性别分组(男26例、女15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41例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组(开腹手术28例、腹腔镜手术1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41例患者按照年龄分组(<60岁20例,≥60岁21例)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均不是影响肠屏障功能障碍的关键因素。[结论]血清瓜氨酸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屏障功能障碍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血清瓜氨酸浓度在术后24小时诊断价值最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23.最佳检测临界值为12.15 μmol/L,特异性:83.3%,敏感性:64.7%。而α-GST浓度在术后12小时诊断意义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718.最佳检测临界值为:3.66ng/ml,特异性72.7%,敏感性:68.4%。对于预警24小时出现的肠屏障功能障碍有较大意义,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p=0.008),最佳监测临界值为2.50 ng/ml敏感性100%,特异性75%(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8-04-01)

腹部大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70例腹部中大手术患者,严格应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观察组接受胃肠快速康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肠麻痹恢复情况,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口服进食量至60%所需时间分别为(40.47±12.32)h、(60.14±10.52)h、(4.26±0.43)d,均短于对照组的(60.21±15.25)h、(75.19±10.94)h、(7.19±0.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应用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其术后肠麻痹与临床结局均具有改善意义,故值得临床加大推广力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腹部大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1].陈永平,徐鹏远.腹部大手术患者肠屏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与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9

[2].陈小龙.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及临床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

[3].汤晓燕,刘晓燕.腹部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4].姜海斌,高文涛.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和延期去除敷料的随机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姜海斌.腹部大手术后早期和延期去除敷料的随机对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

[6].李青峰,师恒伟,吴万峰.和胃理气汤保留灌肠联合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腹部大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血清MLT、GAS水平变化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8

[7].傅志海,高锋善.胃肠快速康复治疗对腹部中大手术患者术后肠麻痹和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8

[8].程源.血清D-乳酸、I-FABP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预警价值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9].赵怀玉.基于机器学习建立腹部大手术精细化营养支持策略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10].李敏锐.血清瓜氨酸、α-GST在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间点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预警价值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腹部大手术论文-陈永平,徐鹏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