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蒸腾量论文-吴尧

植被蒸腾量论文-吴尧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被蒸腾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尔沁沙地,双作物系数模型,作物系数,实际腾发量

植被蒸腾量论文文献综述

吴尧[1](2014)在《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植被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沁阿古拉生态-水文研究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科左后旗的阿古拉镇,科尔沁沙地,科尔沁沙地作为中国四大沙地之一,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的半干旱地区,具有其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生态及水文循环特点。研究区内由北向南形成了典型的沙丘-过渡带-草地(农田)-湖泊-草地-沙丘的地貌形态,地下水资源丰富。因此,对该地区的水热传输的研究及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阿古拉生态-水文试验站的重点研究区(9.7km2)为研究对象,从2007年开始采用自动气象站、土壤梯级观测系统、波文比观测系统、地下水自动监测等仪器进行观测。本文选取2008、2009年的试验站人工观测及自动观测数据,主要进行了以下几项内容的试验和模拟研究:1.使用试验区的气象数据,以Penman-Monteith (P-M)为基础方法对参考作物腾发量进行估算,并探讨了能量平衡-波文比法,Hargreaves法,蒸发皿法以及Christiansen-Hargreaves方法估算参考作物腾发量的适用性。2.使用单作物系数法模型ISAREG对研究区内的天然植被差巴嘎蒿群落,多年生牧草群落,人工植被旱作玉米的实际蒸发蒸腾量和根区土壤水量平衡进行了模拟,并根据当地的气候,植被覆盖条件率定和验证了各植被的作物系数,多年生牧草在生长初期和生长中期的作物系数Kcini=0.3,Kcmid=0.85,旱作玉米的作物系数Kcini=0.3, Kcmid=0.05。3.使用双作物系数模型SIMDualKc,模拟了2008和2009年差巴嘎蒿群落,多年生牧草群落以及人工玉米在生长期内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与实测土壤含水率进行对比,模拟结果良好。草甸地试验点C3在2008和2009年的实际腾发量(ETc)分别为453mm和464mm,对于无灌溉条件下的雨养玉米,其实际腾发量在两年中分别为454mm和367mm,与其他地区灌溉条件下的玉米相比,试验区的玉米生长中期的植株平均高度、叶面积指数均较低,相对应实际腾发量较低。在单作物系数的基础上,率定及验证了植被在生长初期,生长中期和生长末期的基础作物系数Kcb值,其中多年生牧草群落在生长中期的基础作物系数Kcbmid=0.75,差巴嘎蒿群落的中期基础作物系数为Kcbmid=1.0,旱作玉米的Kcbmid=O.85,并得到了生长期内牧草群落和雨养玉米遭受水分胁迫的生长阶段。4.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多种植被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影响草甸地多年生牧草群落在2008年生长期内蒸发蒸腾量的气象因子主要为,空气平均温度、实际水汽压、饱和水汽压差、净辐射和平均风速。对差巴嘎蒿群落蒸发蒸腾量影响的气象因子按照影响的程度排序为:平均气温>表层土壤温度>净辐射>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降雨过后,植被腾发量会显着增加。其中两种植被的腾发量均对风速的响应较小。5.定量分析了各试验点蒸发蒸腾量中土壤蒸发量(E)和植被腾发量(T)两部分的所占比例,以及在整个生长期内的变化趋势。并主要探讨了地下水补给在研究区对植被生长的意义,在丰水年2008年中,牧草试验点的地下水补给量(GWC)为162mm,占总腾发量的36%;而对于降雨量少的枯水年2009年,GWC达到270mm,为牧草的生长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水分供给;旱作玉米在两年生长期内的蒸发蒸腾量分别为454mm和367mm,其中地下水补给量分别为235mm和187mm,占腾发量的51.8%%和50.9%。(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张志山,李新荣,何明珠,郑敬刚,贾荣亮[2](2006)在《沙漠人工植被蒸渗池测定及蒸腾量推算》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6月-2004年10月植物生长季,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非称重式蒸渗池测定了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量,观测了土壤水分平衡场的蒸散量及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蒸渗池测定结果通过单位换算统一和尺度转换,同LI-1600气孔计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物种间(油蒿和柠条)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LI-1600气孔计)差异不显着。从而说明,在干旱沙漠区利用蒸渗池表面覆盖油毡测定植物蒸腾是可行的,以叶面积指数和有效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水平与种群水平间的尺度转换是成功的;同时,基于蒸渗池测定结果推算出了土壤水分平衡场4个样地的蒸腾总量。2003年的降水量约是2004年降水量110.9 mm的2倍多;受此影响,2003年的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好于2004年;同时,干旱不仅降低了样地内植物的蒸腾量和蒸散量,而且增加了降水的蒸发损失。(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张娜,于振良,赵士洞[3](2001)在《长白山植被蒸腾量空间变化特征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运用已建立的EPPML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 ,对长白山各类植被年蒸腾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 ,模拟值平均为 0 .63 8m a,与实测值比较吻合。年蒸腾量在空间上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 ,其中阔叶红松林最高 (0 .885m a) ,高山流砾滩草类最低 (0 .0 94m a)。此外 ,还对影响该格局的植被因子 (叶面积指数LAI)和环境因子 (气象因子和土壤含水量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蒸腾量与LAI高度正相关 (R =0 .77) ,但两者并不呈简单的正比关系 ,当LAI大于 2m2 m2 时 ,大多数植物的蒸腾量达到饱和 ;蒸腾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最大 ,其它依次为相对湿度、气温、降水量、风速和总辐射。(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01年06期)

植被蒸腾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3年6月-2004年10月植物生长季,利用表面覆盖油毡的非称重式蒸渗池测定了油蒿和柠条的蒸腾量,观测了土壤水分平衡场的蒸散量及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蒸渗池测定结果通过单位换算统一和尺度转换,同LI-1600气孔计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表明物种间(油蒿和柠条)差异达显着水平(P<0.05),测定方法间(蒸渗池和LI-1600气孔计)差异不显着。从而说明,在干旱沙漠区利用蒸渗池表面覆盖油毡测定植物蒸腾是可行的,以叶面积指数和有效盖度为基础进行叶片水平与种群水平间的尺度转换是成功的;同时,基于蒸渗池测定结果推算出了土壤水分平衡场4个样地的蒸腾总量。2003年的降水量约是2004年降水量110.9 mm的2倍多;受此影响,2003年的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好于2004年;同时,干旱不仅降低了样地内植物的蒸腾量和蒸散量,而且增加了降水的蒸发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被蒸腾量论文参考文献

[1].吴尧.科尔沁沙丘—草甸相间地区植被蒸发蒸腾量变化规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2].张志山,李新荣,何明珠,郑敬刚,贾荣亮.沙漠人工植被蒸渗池测定及蒸腾量推算[J].草业学报.2006

[3].张娜,于振良,赵士洞.长白山植被蒸腾量空间变化特征的模拟[J].资源科学.2001

标签:;  ;  ;  ;  

植被蒸腾量论文-吴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