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定位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浅析不同定位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职工医院152519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在臂丛神经阻滞干预时以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实验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定位。比较两组的麻醉药品用量、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为(17.24±2.53)ml,低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为(11.54±2.88)min、阻滞操作时间为(185.52±24.85)s,均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为(11.41±2.38)h,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中实施超声引导下定位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定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differentlocalizationmethodsinbrachialplexusblock.Methods100patientswithupperlimbfractureadmittedtoourhospitalfromMay2016toAugust2018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s.Theywerepidedintocontrolgroup(n=50)andexperimentalgroup(n=50)accordingtoblockrandomizationmethod.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traditionalmanualanatomyduringbrachialplexusblockintervention,while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ultrasound-guidedlocalization.Thedosageofnarcoticdrugs,durationofanalgesia,onsettimeofanesthesia,blockoperationtime,anestheticeffectandcomplication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dosageofanesthetics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17.24+2.53)ml,which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onsettimeofanesthesiawas(11.54+2.88)minandtheoperationtimeofblockwas(185.52+24.85)s,whichwereshort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durationofanalgesiawas(11.41+2.38)h,whichwaslong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excellentandgoodrateofanesthesiaeffect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98.00%,whichwas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Thetotal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theexperimentalgroupwas0.00%,whichwas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localizationinbrachialplexusblockcanachievebetteranestheticeffectandsafety.

[keywords]localization;brachialplexusblock;ultrasound

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以往主要是采用解剖学定位的方式来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干预,但是其缺乏直观性,出现失败的概率较高,其麻醉效果难以满足手术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1-2]。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使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其具有可视性,可为麻醉医生确定具体穿刺部位以及对局麻药物在神经周围具体扩散规律的观察提供依据[3-4]。为探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不同定位方法的价值,本研究以10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在其臂丛神经阻滞中实施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以及超声引导下定位的效果,总结超声引导下定位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实验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为20~66岁,平均(44.23±22.08)岁,其中11例为上肢软组织病变,14例为掌指骨骨折,17例为尺桡骨骨折,8例为肱骨干骨折。对照组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为22~65岁,平均(44.50±21.36)岁;其中10例为上肢软组织病变,13例为掌指骨骨折,18例为尺桡骨骨折,9例为肱骨干骨折。两组的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在研究前,所有患者均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需要接受臂丛神经阻滞干预者;②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①麻醉禁忌证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拒绝参与本研究者。

1.2方法

实验组接受超声引导下定位,设置探头的频率为5~10Hz,协助其保持仰卧位,与肌间沟处垂直对超声直线探头放置进行定位干预,在臂丛神经横断面图像获得后,按照其超声探头在其颈动脉处的相关断面图像,对其肌间沟臂丛的具体位置进行判断,在超声实施监视下实施穿刺干预,穿刺针从探头外侧约1cm处穿入,在超声图像下,随时对进针路径调整,在针尖至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处时,快速注入0.375%罗哌卡因(河北一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15052058),超声图像显示在臂丛神经周围弥漫对液性暗区分布,在超声影像下观察药物扩散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使用量,使药物尽量在其目标神经周围包绕。

对照组患者以传统手法解剖学定位,协助患者保持去枕仰卧位,在其环状软骨处作水平线,在患者中斜角、前斜角肌间沟处实施进针处理,适当调整进针深度、方向,在存在异物感时,固定针头,之后注入30ml的0.375%罗哌卡因。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效果评定标准:优为感觉舒适,切皮不存在痛感;良为在切皮时存在轻微疼痛,适当追加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5051236)干预,疼痛感消失,手术可顺利实施;差为在切皮时存在明显的疼痛感,追加舒芬太尼干预无效,需实施全身麻醉干预。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观察并发症(交感神经阻滞、毒性反应、血肿等)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药物使用量、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麻醉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的麻醉效果優良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臂丛镇静阻滞具有完全镇痛的特点,可使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且具有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的特点[5]。于肌间沟入路实施臂丛阻滞临床应用较广泛,其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其干预成功的关键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6]。传统方法进行臂丛神经定位,主要是根据麻醉医生的经验进行定位,其无客观指标,若患者存在解剖结构变异,则难以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较低,且需要大量使用麻醉药物,从而会增高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7-9]。

超声定位在骨组织、神经、肌肉、血管等观察中应用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臂丛神经实施超声声像图检查,会显示为低回声,在其周围存在强回声神经鞘包绕的情况,其与骨组织、肌肉的强回声之间具有较大反差[10-12],可根据血流成像清晰鉴别锁骨下静脉、动脉,不仅可为臂丛神经阻滞最佳穿刺路径、穿刺点设计提供依据,还可判断穿刺深度判断,避开重要组织,可指导麻醉医生合理依据注射剂量调整针头的部位、角度,从而保证阻滞效果[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麻醉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操作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发挥较好的效果,减少患者的麻醉药物使用量,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其麻醉起效以及阻滞操作时间,且其镇痛持续时间较长。张联等[15]的研究显示,B超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应用不仅可提高麻醉效果,而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与张联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不同定位方法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超声引导下定位具有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的特点,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雁,赵旸,林惠华,等.超声引导与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1):1649-1652.

[2]韩雪飞,晏明江,王克蓉,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9):1395-1396.

[3]江琦,杨进辉,周丽华,等.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下臂丛后束与外束神经阻滞临床效应的观察[J].广东医学,2017,38(10):1542-1544.

[4]王德明,侯书健,张元信,等.腋路臂丛3种神经定位方法阻滞效果的比较[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31(2):220-224.

[5]李挺,叶仙华,南洋,等.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187-190.

[6]杨纲华,王立勋,卢增停,等.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16,40(11):1171-1173.

[7]袁嫕,刘雪冰,杨庆国,等.对比间隙定位与神经定位行腋路臂丛置管用于肘松解术后镇痛的效果[J].中国医刊,2016,51(1):74-78.

[8]谢涛,肖金苗,张立东,等.应用神经刺激器經皮电刺激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N阻滞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2013,8(5):569-570.

[9]吴友冈,孙朗荣,杨玉华,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不同定位法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4):2216-2217.

[10]姜忠锐,王红霞.超声引导定位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利多卡因复合罗哌卡因剂量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53.

[11]赵君智,冯硕,姜建利,等.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9):69-72.

[12]李友芳,贾心连,黄亮,等.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显像和定位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3):156-159.

[13]刘枧辉,曹保锋,陈文娟,等.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对锁骨手术麻醉效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7,39(15):2285-2288.

[14]吴瑞华,蔡晓斌,王传光,等.超声引导上臂中段神经阻滞对前臂改良穿支皮瓣V-Y治疗患者术后肢端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2):23-27.

[15]张联,张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术中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5):696-699.

标签:;  ;  ;  

浅析不同定位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