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梁结构论文-张立强

车身梁结构论文-张立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身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正面碰撞,防撞梁,吸能盒,加速度

车身梁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强[1](2018)在《基于正碰CAE分析的车身纵梁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车型进行50 km/h、100%正面碰撞CAE仿真分析,发现车身前纵梁溃缩变形不充分,导致B柱加速度峰值超过45g目标要求。对前纵梁结构和前防撞梁吸能盒进行优化,由CAE分析可知:车身前纵梁结构变形得到明显改善,B柱加速度峰值降低到45g以下,满足目标要求。该优化可有效提高车身正面碰撞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孙国超[2](2016)在《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车身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和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因此而寻找更轻薄的造车原料,轻量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追求轻量化就可能降低车身刚度,容易被外界激励产生振动和噪声,影响汽车的驾驶性、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等。形状记忆合金功率密度大,发生形状记忆效应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回复力,为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同时提高结构刚度,进行车身振动控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对简化车身梁结构进行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借鉴变刚度控制理论,从理论、仿真和实验叁个方面进行车身梁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形状记忆合金丝进行力学性能实验,通过差示扫描试验,得到相变温度;在此基础上对形状记忆合金丝进行一系列的拉伸实验,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变幅值和不同预应变情况下的回复应力等,得到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和实验设计所需的相关参数。(2)对Ni Ti合金的几种宏观唯象本构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在Liang-Rogers一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对形状记忆效应的回复力变化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3)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形状记忆合金丝产生的回复力与结构频率的变化关系,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形状记忆合金丝到梁中性轴的距离对结构频率的影响。(4)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负热应变法”对梁-SMA智能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形状记忆合金丝的温度、预应变、体积含量和布置方式等参数变量,分析不同参数下结构固有频率的变化情况。(5)搭建了智能梁结构的振动控制实验台,在LABVIEW软件中编写开关控制策略,验证了控制算法用于简化车身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有效性,并研究了不同控制电流对抑振效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形状记忆合金能够对简化车身梁结构振动进行变刚度半主动控制,实现抑振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琪,刘向征,陈炳圣[3](2015)在《基于弯扭刚度的某轿车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对整车性能控制的重要性,简要介绍结构灵敏度知识,描述了利用OptiStruct模块进行有限元参数化模型的建立过程,详细研究灵敏度分析结果,确定对弯扭刚度影响较大的梁及其截面属性。(本文来源于《2015Altair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8)

张琪,陈炳圣,郑颢[4](2014)在《基于弯扭刚度的某轿车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对整车性能控制的重要性;简要介绍结构灵敏度知识;描述有限元参数化模型的建立过程;详细研究灵敏度分析结果;确定对弯扭刚度影响较大的梁及其截面属性。(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王大学[5](2012)在《基于压电材料的车身梁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已经不再仅仅用来满足出行的需要,消费者对其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振动特性作为评价一款车舒适性的指标受到更多研究人员的重视,由于轿车的车身主要由梁结构和板结构组成,如何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控制这些结构的振动对于提高整车的舒适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压电材料作为一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建筑结构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以车身梁结构的抑振为研究内容,借鉴了国内外一些压电抑振的理论成果,对车身梁结构进行简化,以主动控制方法为主,从理论、仿真和实验叁个方面对车身梁结构的振动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的内容有:1.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压电材料性能的了解及在振动控制领域中应用的学习,总结了近年来压电材料在汽车振动控制领域中的研究现状。2.分析压电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正逆压电效应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综合电学、力学性能的压电方程和驱动、传感方程,并对压电片的粘贴位置做了优化。3.运用ANSYS软件对悬臂梁结构进行有建模、静态、模态和瞬态的分析,掌握了分析方法和特点,进一步对简化的车身梁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4.通过对控制算法的研究,在MATLAB里运用Simulink模块建立主动控制仿真模型分别对比例反馈控制算法、PID控制算法、反振荡控制进行了仿真的研究;对被动控制的原理及常见的分流阻尼形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优化配置研究。5.搭建梁结构的振动控制实验台,在LABVIEW软件中编写比例反馈控制和PD控制器,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首先对悬臂梁结构进行实验并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再对简化的车身梁进行抑振实验及效果分析,使结构振动降低到原来的百分之七十;最后连接压电分流电路进行被动控制实验,也得到了一定的抑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韩啸,侯文彬,胡平[6](2011)在《车身薄壁梁结构刚度特性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车身薄壁梁截面参数对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和性能优化意义重大。以车身薄壁梁的刚度质量系数SME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典型闭口和开口截面梁的分析,得到了薄壁梁截面参数与SME的解析表达式。利用HyperMesh软件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对定量化表述的理论公式进行了验证,并提出基于刚度特性优化的薄壁梁截面设计原则。把该设计原则应用在某车型白车身上,比较整车弯曲SME值和扭转SME值的前、后变化,得到了更优的整车刚度水平。(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1年12期)

邓宙[7](2011)在《车身薄壁梁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身轻量化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学科,对车辆的结构在不影响安全性情况下进行的减轻质量的优化设计。从目前的设计思路来看,一种是对结构形式的改进,一种是对材料的改进,而不论哪种改进都需要建立在安全性即结构刚度满足车辆安全的基础上,因此轻量化的设计理论应立足在满足结构刚性的基础上。(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1年24期)

韩啸,侯文彬,毕振军,胡平[8](2011)在《车身骨架梁结构材料刚度特性的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车身薄壁梁材料参数对其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影响,以两端固支薄壁梁为研究对象,引入梁的刚度质量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得到其材料属性与薄壁梁刚度之间的关系。通过HyperMesh软件的有限元仿真计算,验证了理论推导的可靠性。扩展到整个车身的薄壁梁结构,对其进行材料替换并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总结对单根梁和整车的数值计算结果,得到了不同材料属性对整车刚度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刚度特性的车身薄壁梁材料优化的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7-25)

苏成谦,吕振华[9](2008)在《横向冲击载荷下的车身薄壁梁结构截面内力特性仿真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壁梁结构内力变化是车身结构碰撞分析中的重要特性。以几种常见的圆柱碰撞工况为例,应用一种基于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薄壁梁结构截面内力特性计算方法,分析了横向冲击载荷下的结构内力响应特性。分析内容包括薄壁梁结构的截面内力和内力矩的变化、内力功率和能量传递特性等。研究表明,圆柱冲击结构和结构冲击圆柱两种基本碰撞类型的能量传递方式分别是扩散型和汇聚型,结构形式与载荷工况共同决定了主要承载方式和能量传递的主要途径。结构内力特性仿真分析揭示了薄壁梁结构碰撞响应的力学本质特征———载荷与能量变化特性,为车身结构设计分析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08年09期)

齐兵兵[10](2008)在《基于特征的车身梁结构过渡区域自动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身上包含大量的梁结构。如果将梁的截面结构和梁结构间的过渡区域建立起直接的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关系,那么将大大地缩短此类结构的叁维建模及修改时间,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改进和优化效率提供了便利。本文主要讨论了在UG/NX6软件平台上进行的“基于特征的车身梁结构过渡区域自动建模”模块的开发工作。在研究初期,根据手动生成梁结构过渡区域的过程,提炼出整体设计思路,并就各个步骤的具体实现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述,论证了其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综合应用了UG/NX软件提供的包括UG/Open API,KF,UDU等在内的多种开发工具。对于在UG/NX平台下,创建特征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对该模块的界面设计还运用了UG/NX6版本上最新的Block Styler开发模块,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某汽车厂商提出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该功能已经通过了需求方的测试和验证。通过在梁的截面结构和过渡区域之间建立起直接的特征参数化关系,实现了过渡区域随着梁结构截面形式的改变能够进行自适应调整,从而减少了设计人员对模型的修改工作,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了设计成本。(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车身梁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汽车消费者对车辆安全性的要求和社会对于环保节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汽车制造商不得不因此而寻找更轻薄的造车原料,轻量化成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追求轻量化就可能降低车身刚度,容易被外界激励产生振动和噪声,影响汽车的驾驶性、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等。形状记忆合金功率密度大,发生形状记忆效应时能够产生很大的回复力,为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同时提高结构刚度,进行车身振动控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对简化车身梁结构进行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借鉴变刚度控制理论,从理论、仿真和实验叁个方面进行车身梁结构的振动控制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形状记忆合金丝进行力学性能实验,通过差示扫描试验,得到相变温度;在此基础上对形状记忆合金丝进行一系列的拉伸实验,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关系、应变幅值和不同预应变情况下的回复应力等,得到数值模拟、仿真分析和实验设计所需的相关参数。(2)对Ni Ti合金的几种宏观唯象本构模型进行总结分析,在Liang-Rogers一维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结果,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对形状记忆效应的回复力变化进行模拟,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3)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形状记忆合金丝产生的回复力与结构频率的变化关系,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形状记忆合金丝到梁中性轴的距离对结构频率的影响。(4)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负热应变法”对梁-SMA智能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形状记忆合金丝的温度、预应变、体积含量和布置方式等参数变量,分析不同参数下结构固有频率的变化情况。(5)搭建了智能梁结构的振动控制实验台,在LABVIEW软件中编写开关控制策略,验证了控制算法用于简化车身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的有效性,并研究了不同控制电流对抑振效果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形状记忆合金能够对简化车身梁结构振动进行变刚度半主动控制,实现抑振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身梁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立强.基于正碰CAE分析的车身纵梁结构优化设计[J].计算机辅助工程.2018

[2].孙国超.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车身梁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张琪,刘向征,陈炳圣.基于弯扭刚度的某轿车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C].2015Altair技术大会论文集.2015

[4].张琪,陈炳圣,郑颢.基于弯扭刚度的某轿车车身梁结构灵敏度分析[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4

[5].王大学.基于压电材料的车身梁结构振动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

[6].韩啸,侯文彬,胡平.车身薄壁梁结构刚度特性的仿真研究[J].汽车技术.2011

[7].邓宙.车身薄壁梁结构轻量化设计的理论分析[J].科技资讯.2011

[8].韩啸,侯文彬,毕振军,胡平.车身骨架梁结构材料刚度特性的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C].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2011

[9].苏成谦,吕振华.横向冲击载荷下的车身薄壁梁结构截面内力特性仿真分析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8

[10].齐兵兵.基于特征的车身梁结构过渡区域自动建模研究[D].吉林大学.2008

标签:;  ;  ;  ;  

车身梁结构论文-张立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