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论文-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

次生林论文-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窗,蒙古栎

次生林论文文献综述

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1](2019)在《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杨桦次生林不同林窗大小对林下物种更新特征的影响,为人为近自然模拟林窗干扰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海拔梯度将6hm~2大样地分为坡上、坡中及坡下,每个坡位划分为4个林窗面积等级,每个等级内选择3个不同面积林窗,作为3个重复,每个坡位选择林窗36个,在每个林窗内设置更新苗调查样方5个。同时设置相同面积的对照样方(CK)36个。共调查林窗更新苗样方180个,林内对照更新苗样方180个。结果表明,林窗具有使原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林窗内蒙古栎均为主要更新物种,从坡下到坡上,蒙古栎更新苗密度分别占总更新密度的61.19%,50%,39.86%;林窗中更新苗都以低矮植株(<60cm)为主,更新苗在不同坡位、不同林窗面积中均表现为随高度级的增加,更新苗数量降低。不同坡位不同高度级内更新苗数量基本呈现出大林窗多于小林窗;坡位及林窗面积均对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影响显着(P<0.05);林窗能够显着促进蒙古栎更新苗粗生长,在林窗面积为80~100m~2达到最大;林窗内坡上及坡下蒙古栎更新苗基径均大于林内,坡中没有如此表现。总的来看,林窗能够显着促进林下物种更新与生长,并且具有使原有先锋物种(蒙古栎)更新密度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唐音,潘俊宇,范永敬,周丽芳,黄秋亮[2](2019)在《韶关这片绿:中国最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日报讯 (/唐音 潘俊宇 见习/范永敬 通讯员/周丽芳 黄秋亮)近日在江苏南通举行的“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上,第叁届“中国最美森林”榜单正式发布,全国共有6处森林入选,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针阔混交原始次生林成为广东在本届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森(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9-10-21)

王拓[3](2019)在《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打破“绿色荒漠”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们呼吸的空气到摄取的食物,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西交利物浦大学邹怡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对次生林和人工林中物种多样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长期保护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中,一些关键生(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19-10-16)

刘发林,陈小伟,曾素平[4](2019)在《不同火干扰强度对枫香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火干扰是影响森林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火干扰后森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特征,为火后植被恢复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2014—2016年在湖南省株洲市枫香次生林内设置16块20 m×20 m样地进行试验,研究4种火干扰强度(对照、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火烧)后不同时间节点(火烧后3,30,180,360,720天)的枫香次生林的土壤容重(BD)、土壤斥水性(SWR)、有机质(SOM)、pH、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等指标。通过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和Fisher LSD检验研究了土壤性质在同一时间节点不同火干扰强度之间以及同一火干扰强度下不同时间节点间的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火干扰后各时间节点下,BD、SWR、pH、TK均随火强度增大而增加,而SOM和TP随火强度增大而降低,不同火干扰间TN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同一时间节点内火干扰土壤与对照相比,低强度火干扰对BD、SWR、pH和SOM的影响不显着,中强度火对部分时间节点下的土壤理化性质有影响,而高强度火对其影响均比较显着。同一强度火干扰后,BD、SWR、pH在不同时间节点间存在显着性差异,BD、SWR、pH在火烧后3天显着增大,然后逐渐减少;BD在火后360天恢复到火烧前状态,而SWR、pH则需720天。SOM仅在高强度火烧后360,720天与其他时间节点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火干扰后,SOM与火烧前相比先减少,后逐渐上升,火后360天逐渐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并维持稳定。中、高强度火干扰后,时间节点跨度越大,TK的差异越显着,而TN和TP仅在高强度火烧后差异显着。研究发现火干扰强度和时间节点对7种土壤性质均有一定影响,其中高强度火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最大。火干扰后短期内引起地力衰退,影响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2年后土壤理化性质基本恢复到火烧前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董莉莉,刘红民,汪成成,赵济川,高英旭[5](2019)在《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评估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变化对提高林业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伐后6a和23a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碳储量及其组分分配的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伐后6a)试验中,强度间伐乔木层碳储量低于对照12.6%,中度间伐略高于对照;在长期(伐后23a)试验中,各间伐强度乔木层碳储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伐后森林恢复期的长短对林下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不同。在短期内,林下植被碳储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长期内,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碳储量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层碳储量长期、短期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层碳储量的影响短期表现为强度间伐显着高于对照34.70%(p<0.05),中度间伐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长期表现为各间伐强度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短期内强度、中度和对照样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3.41,177.21,178.97t·hm-2,强度间伐高于对照2.5%,中度间伐与对照相近。长期内不同间伐强度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对照,分别高于对照3.2%, 5.8%和3.3%。由此可知,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受伐后森林恢复时间影响较大,短期内间伐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无显着影响,长期表现为间伐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盛哲良,朱万泽,舒树淼,李霞[6](2019)在《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亚高山森林在20世纪下半叶遭受长时期连续砍伐,形成了采伐迹地上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序列。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以立地条件相似的暗针叶林作为对照,分析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采伐迹地上次生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组成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区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演替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各养分差异显着,其中土壤总氮、土壤总磷、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氮均在针阔混交林阶段最高,土壤pH值的变化在5.42~7.39范围波动,土壤有机碳随恢复的进行而增加,土壤C/N主要集中在15左右,只有针叶林达到18.62。(2)研究区次生林以16个乔木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主要有粗枝云杉、岷江冷杉,阔叶树种主要有红桦、青榨槭等,且不同恢复阶段的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差异显着(R_(ANOSINM)=0.439,P<0.001)。(3)多元回归树分析发现,次生林乔木层优势种组成主要受林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影响,其中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后期(80a后),乔木层组成可能主要由于种间竞争导致,在次生林恢复演替前、中期(80a前),环境选择可能是影响乔木层组成差异的主导因素。(4)反向选择筛选结果显示,土壤总氮、海拔高度、土壤有效磷和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乔木层优势种差异的主要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陶少军,陈德根[7](2019)在《南方集体林区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研究与推广》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存在大量天然次生林等实际情况,根据现有森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南方集体林区培育生产力更高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的近自然森林的技术和方法,以助推我国森林资源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9期)

冯秋红,王毅,李登峰,刘兴良,谢大军[8](2019)在《不同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不同强度疏伐、不同密度补植云杉的桦木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抽样法、收获法和模型模拟法等方法获取和分析了不同处理措施下补植苗木成活情况,桦木林林分的生物量,灌、草生物多样性和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等指标,研究不同处理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正向演替进程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的方法开展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措施相比,疏伐和云杉补植措施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林下更新和灌草的生物多样性,也对以乔木为主的林分生物量产生了促进作用,但对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的改变不显着。而从1年的短期效应看,S2+B3措施,即按照蓄积量伐除林分20%桦木,且在林下按照2 000株·hm~(-2)的密度进行云杉苗木补植的处理措施对桦木次生林群落的演替进程促进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徐文煦,刘长乐,赵眉芳,冯磊[9](2019)在《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为目标的天然次生林间伐木选择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为目标,对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技术关键点——间伐木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选取林木的自由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健康指数、空间密度指数和目的树种特性指数等6个指标,结合近自然森林经营目标的需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以上各个指标进行赋权、"间伐指数"计算模型对该林分的间伐木被伐几率进行排序,以确定最后的间伐木。本文以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天然次生林为案例进行研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抚育间伐方案。(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魏彪,戴福,殷霈瑶,刘影,金虎[10](2019)在《黑龙江东南部天然次生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黑龙江省东南部山区次生林资源状况,对其中立地条件好、经营价值大的3种次生林(天然杨桦混交次生林、天然云杉混交次生林、天然冷杉混交次生林)采用固定样地和临时样地调查法,进行生长特性调查,对舒马克相容性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参数进行估算,建立3种林分类型的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及检验结果表明:各林型的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为:■,舒马克相容性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检验精度较高,可以科学地预估3种林分的收获量和未来林分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次生林经营效果预估和资源调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次生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方日报讯 (/唐音 潘俊宇 见习/范永敬 通讯员/周丽芳 黄秋亮)近日在江苏南通举行的“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上,第叁届“中国最美森林”榜单正式发布,全国共有6处森林入选,韶关国家森林公园针阔混交原始次生林成为广东在本届唯一入选的“中国最美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生林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林窗对大兴安岭南段杨桦次生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9

[2].唐音,潘俊宇,范永敬,周丽芳,黄秋亮.韶关这片绿:中国最美[N].南方日报.2019

[3].王拓.次生林物种多样性,打破“绿色荒漠”断言[N].新华日报.2019

[4].刘发林,陈小伟,曾素平.不同火干扰强度对枫香次生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董莉莉,刘红民,汪成成,赵济川,高英旭.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6].盛哲良,朱万泽,舒树淼,李霞.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子[J].西北植物学报.2019

[7].陶少军,陈德根.南方集体林区天然次生林近自然经营研究与推广[J].绿色科技.2019

[8].冯秋红,王毅,李登峰,刘兴良,谢大军.不同措施对川西亚高山桦木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进程的影响及综合效益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19

[9].徐文煦,刘长乐,赵眉芳,冯磊.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为目标的天然次生林间伐木选择策略研究[J].林业科技.2019

[10].魏彪,戴福,殷霈瑶,刘影,金虎.黑龙江东南部天然次生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9

标签:;  ;  ;  ;  

次生林论文-刘兵兵,赵鹏武,周梅,王媛,杨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