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李杨,方守国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李杨,方守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薷(Elsholtzia,ciliata,(Thunb.)Hyland.),乙醇提取物,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李杨,方守国[1](2019)在《香薷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香薷(Elsholtzia ciliata (Thunb.)Hyland.)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增殖的影响,采用3种处理方式(先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入香薷乙醇提取物、香薷乙醇提取物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加入)检测香薷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效果以及对所感染H1299细胞内抗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处理方式均能对IBV在细胞内的增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香薷乙醇提取物与病毒混合感作后对IBV的抑制效果最显着,且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对IBV的抑制效果越明显。同时,与对照组相比,使用香薷乙醇提取物处理感染IBV的细胞后,细胞内抗病毒基因SOCS3、OASL、STAT1的表达量均有提升。结果表明香薷乙醇提取物能通过调控干扰素途径,增强抗病毒免疫反应,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袁园,张愉,张丽华,范文胜,韦天超[2](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产物抗原性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GX-YL5毒株为模板,PCR扩增其E基因并克隆至融合有His标签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E,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经同源重组后转染Sf9细胞,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IFA结果表明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在感染的细胞膜表面呈现强的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既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也可被GX-YL5株的多抗血清特异性识别,且二者的目的条带大小均为16 ku。说明本研究已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了E蛋白,且表达产物抗原性良好,为进一步探讨IBV E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构建病毒样颗粒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9年11期)

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3](2019)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一种由冠状病毒科γ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有多个临床致病型。位于冠状病毒囊膜上的纤突蛋白(S)是病毒组织嗜性和致病性的主要决定因素,S1蛋白上受体结合域(RBD)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α和β属多种冠状病毒纤突蛋白(S)与宿主受体相互作用机制已研究得比较清楚,目前IBV受体及受体结合域是研究的热点。论文就近几年来IBV 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受体多样性、S1蛋白变异对RBD的影响及S2蛋白对IBV细胞嗜性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揭示其致病机制,研制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及诊断制剂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刘卫容,李明佳,向谈婷,方守国[4](2019)在《黄芩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芩乙醇提取物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对IBV感染细胞内抗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以下试验:①以人肺癌H1299细胞为供试细胞,在IBV感染过程中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黄芩乙醇提取物,24 h后检测病毒增殖量;②将黄芩乙醇提取物稀释成4个不同浓度,观察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IBV的抑制作用;③用RT-PCR检测黄芩乙醇提取物对IBV感染细胞内抗病毒基因OASL、IFI27、STAT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乙醇提取物对IB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药物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此外,黄芩乙醇提取物可增加IBV感染细胞内抗病毒基因的表达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18期)

潘力,吴静,于可响,黄兵,马秀丽[5](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分离株S1的测序分析及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潘力,于可响,李桂明,刘存霞,李玉峰[6](2019)在《1株QX基因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8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QX株发病,分别在攻毒后3,7,30 d剖杀并采集气管、肺、肾、脾、胸腺、法氏囊制作病理组织切片。攻毒7 d后,采集上述器官相同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根据IBV-QX株N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了IBV-QX Real-time PCR标准曲线,并跟踪检测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情况。此外,观察并记录了2组鸡的临床症状、体质量差异等信息。结果显示,发病初期(3 d),气管、肺几乎无明显病理变化,其他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临床症状明显期(7 d),所涉及的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发病后期(30 d),气管纤毛有所恢复,肺、脾炎性反应有所减轻,但肾脏和法氏囊的病变依然严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上述器官均有可见抗原聚集。30 d时被感染鸡的口腔、泄殖腔仍可检出病毒核酸。试验鸡临床症状明显,体质量差异显着。本试验旨在探究具有组织嗜性的IBV-QX毒株对宿主的免疫器官和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的病理损伤以及被损伤器官的自我修复情况,抗原分布差异,排毒规律等,为后续研究宿主免疫器官发挥天然免疫的相关机理打下基础,也为研发新的疫苗、相关药物的临床药效评价、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苗利,陈静,楚遵锋,汪洋,王敏[7](2019)在《山东省某规模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诊断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7月,山东省诸城市某规模肉鸡场出现个别鸡瘫痪,稀便,采食量略微偏低,生长速度偏慢。大群无呼吸道症状。20日龄后发病数量居多,约占到大群的千分之五。实验室对送检的8只鸡病料进行了病毒pcr鉴定、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鉴定得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分离到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生化鉴定结果为大肠杆菌;根据药敏结果及病毒检测结果对该肉鸡场进行科学用药,降低了滥用药、过度用药对鸡场带来的危害。(本文来源于《山东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张文,赵长润,陈基明,朱丹,张愉[8](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纳米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3′端非编码区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IBV纳米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然后将建立的方法进行初步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良好,能从4种不同基因型IBV核酸样品中检测到约346 bp的目的条带,而对禽偏肺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鸭肝炎病毒等其他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表明,纳米PCR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1×10~(-4)ng/μL,其敏感性是普通PCR的10倍;重复性试验显示3次均能检出IBV核酸。纳米PCR方法的临床应用表明,送检样品及攻毒鸡样品的检出率分别达到50%(10/20)和60%(30/50),与普通PCR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研究建立的IBV纳米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为IBV的临床诊断、病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9年15期)

江之瑶,王守春,栾庆东,王建琳,尹燕博[9](2019)在《禽腺病毒-Ⅰ群、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检测禽腺病毒-I群(Fowl adenovirus, FAV-I)感染,且能有效区分常见混合感染的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 NDV)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本研究建立了多重PCR诊断方法。根据Gen Bank发表的FAV-Ⅰ的Hexon基因、NDV的F基因和IBV的N基因分别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多重PCR诊断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且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研究结果发现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准确扩增出大小为895bp(FAV-I)、1600bp(IBV)和529bp(NDV)的特异性片段;3种引物最佳浓度分别为3pmol/μL、3pmol/μL和6pmol/μL,最佳退火温度为55℃;该方法对3种病毒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46×105copies/μL、8.93×102copies/μL和2.11×104copies/μL;且该方法不能扩增出减蛋综合征病毒、马立克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等,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单项PCR结果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可有效地区分FAV-I、NDV、IBV。(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7-27)

李晓梅[10](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株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QX基因型是我国主要流行的一种IBV。为充分了解该基因型毒株对宿主相关器官的病理损伤情况,特将IBV-QX株人工感染发病,在临床明显期(9d)采集试验鸡的心、肝、脾、脑、胰、腺胃、十二指肠、法氏囊和胸腺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显示:发病鸡临床症状明显,出现典型的"花斑肾";病理学分析得出,发病鸡心肌细胞颗粒变性;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脾脏少量淋巴细胞坏死,并且有少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脑膜充血;胰腺细胞颗粒变性、坏死;腺胃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十二指肠未见明显病变;法氏囊大部分淋巴滤泡呈现空泡化,残留滤泡淋巴细胞极度减少;胸腺皮质部坏死淋巴细胞核浓缩深染。本试验简明地阐述了IBV-QX株对传统上的非靶器官的病理损伤,有助于进一步揭示IBV的致病机制。(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GX-YL5毒株为模板,PCR扩增其E基因并克隆至融合有His标签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构建重组转移载体pFastBac~(TM)/HBM-TOPO-E,转化DH10Bac~(TM)感受态,经同源重组后转染Sf9细胞,并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IFA结果表明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在感染的细胞膜表面呈现强的黄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融合了E蛋白的表达产物既可被抗His标签的鼠单克隆抗体识别,也可被GX-YL5株的多抗血清特异性识别,且二者的目的条带大小均为16 ku。说明本研究已成功在Sf9细胞中表达了E蛋白,且表达产物抗原性良好,为进一步探讨IBV E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构建病毒样颗粒提供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李杨,方守国.香薷乙醇提取物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袁园,张愉,张丽华,范文胜,韦天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E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产物抗原性的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9

[3].徐怀英,刘星丽,秦春芝,王友令,亓丽红.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受体及其纤突蛋白受体结合域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9

[4].刘卫容,李明佳,向谈婷,方守国.黄芩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家禽.2019

[5].潘力,吴静,于可响,黄兵,马秀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分离株S1的测序分析及致病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9

[6].潘力,于可响,李桂明,刘存霞,李玉峰.1株QX基因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性[J].中国兽医学报.2019

[7].王苗利,陈静,楚遵锋,汪洋,王敏.山东省某规模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诊断及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分析[J].山东畜牧兽医.2019

[8].张文,赵长润,陈基明,朱丹,张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纳米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J].中国家禽.2019

[9].江之瑶,王守春,栾庆东,王建琳,尹燕博.禽腺病毒-Ⅰ群、新城疫病毒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四次研讨会论文集.2019

[10].李晓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QX株感染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家禽科学.2019

标签:;  ;  ;  ;  ;  ;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论文-李杨,方守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