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

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

一、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志鹏,尚振宏,强振平,辛泽寰,冼祥贵,夏国强[1](2021)在《基于空时显着性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 CME)是一种剧烈的太阳爆发现象,它会对行星际空间造成严重扰动,进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基于CME的时空显着性,将显着性检测方法引入到CME检测中,利用结构化矩阵分解SOHO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的大角度光谱日冕仪(Large Angle and Spectrometric Coronagraph Experiment, LASCO) C2的日冕图像对应的特征矩阵,从中恢复出稀疏部分获得显着前景.然后考虑CME运动时产生的时间显着性,从而去除非CME结构(如冕流),得到最终检测结果.实验表明,以人工目录协调数据分析中心(Coordinated Data Analysis Workshop,CDAW)检测结果为基准时,所提方法不仅在检测CME数量上比计算机辅助跟踪软件包(Computer Aided CME Tracking Software package, CACTus)和太阳爆发事件检测系统(Solar Eruptive Event Detection System, SEEDS)有优势,还在CME中心角度和张角宽度等特征物理参数测量上比CACTus和SEEDS更接近CDAW目录参考值.

陈何超[2](2021)在《从磁绳的日面足迹揭示日冕物质抛射内部磁通量的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太阳大气中最剧烈的大尺度爆发性磁活动,日冕物质抛射是引发近地灾害性空间天气的首要驱动源.时至今日,在爆发过程中,日冕物质抛射内部轴向磁通量的详细演化特征尚不明确.近期,国内太阳物理学者提出了一种优化的识别方法,成功提取并研究了日冕物质抛射主体磁绳结构在太阳表面的足迹及其完整变化信息,发现爆发磁绳的轴向磁通具有先快速增大,随后逐渐减小的演化特征,且与伴生耀斑的能量释放过程具有很好的时间对应性.这一研究定量地给出了日冕物质抛射爆发过程中内部磁场参量的变化规律,对理解日冕物质抛射的三维爆发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钱天麒[3](2021)在《基于多视角观测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经向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太阳高能粒子(SEP)事件的研究一直是空间天气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高能粒子对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民用生活及经济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观测卫星磁足点与SEP源区的位置关系对于SEP的有效观测有很大的影响。SEP事件观测特征的经度分布规律研究对于理解SEP事件与日冕物质抛射(CME)、耀斑的关系以及SEP事件的空间天气建模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基于多卫星多角度联合观测数据,选取了第24太阳活动周2006年12月至2017年10月期间122个SEP事件及其伴随的CME,分析研究了SEP事件属性随相对经度的变化以及SEP与CME属性之间相关性的经向分布,并讨论了与SEP事件不同Fe/O比值的关联,即元素丰度和种子粒子产生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运用速度离散分析等方法对SEP事件通量廓线二次增强的原因与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EP事件的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经度分布规律。SEP特征时间TO(爆发至半峰值时间)与TR(半峰值至峰值时间)随相对经度增加而增大,Du(持续时间)与Ip(峰值通量)随相对经度增加而减小。另外,SEP事件特征参数与伴随CME属性的相关性随相对经度具有明显的变化:在磁联接较好的位置(如相对经度[-30°,30°]内),TO与CME速度、质量、能量等属性呈现负相关,TR与之呈现正相关,而在其他位置无明显相关性;Du与Ip其在磁联接较好的区域比其他位置拥有与CME速度更强的相关性(0.60与0.75),相关系数随相对经度增加而明显降低(低于0.46与0.56)。(2)不同元素丰度(依据Fe/O比值高低区分)的SEP事件其特征属性以及对经度的依赖有明显不同。低Fe/O类SEP事件峰值通量通常比高Fe/O类高,且大型SEP事件基本都具有较低的Fe/O比值;相比低Fe/O类事件,高Fe/O类事件伴随的CME速度、质量和动能较小,但拥有更快的通量上升速度。Du和Ip与CME速度正相关,且低Fe/O类SEP事件Ip和Du与CME的相关性高于高Fe/O类事件。(3)缓变型SEP事件通量廓线的二次增强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太阳耀斑、CME激波、Ⅱ型射电暴及其增强、行星际扰动等。从各能道SEP通量变化规律来看,太阳附近影响产生的增强表现为明显的速度离散,而行星际局地扰动产生的影响则表现为多能量通道通量同时增强或减弱,无明显速度离散。此外,II型射电暴增强开始时刻没有观测到明显的SEP通量增强。综上结果表明,SEP事件观测属性既受CME属性(如速度、动能等)的影响,同时又受观测点与爆发源相对经度的影响;在磁联接越好的位置,观测的SEP事件强度越大,观测到大型SEP事件的几率越高,其观测特征与CME属性也呈现更好的相关性,受到CME的影响也越强,这对大型SEP事件的空间天气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高Fe/O类SEP事件与CME相关性的减弱暗示了耀斑加速、种子粒子源等因素在这些SEP事件产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对于SEP事件通量廓线的二次增强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SEP的加速过程及通量变化影响因素。

冯士伟,吕茂水[4](2021)在《太阳Ⅱ型射电暴精细结构的观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太阳射电动态频谱图上,Ⅱ型暴表现为缓慢频率漂移的窄带信号;这些信号为能量电子激发的等离子体辐射,其基频辐射的频率接近当地等离子体频率。Ⅱ型暴在太阳暴驱动激波、激波加速产生能量电子以及空间天气预报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些Ⅱ型暴的频谱形态比较丰富,存在多种精细结构;按照频谱形态和成因大致分为频带分裂、多支、鱼骨状以及骤变Ⅱ型暴。这些精细结构可用于诊断电子数密度、磁场强度等日冕参数和确定相关激波的速度、位形等,以及更深入地理解太阳暴过程。然而,Ⅱ型暴精细结构的成因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地,需要利用我国新建设备的高分辨率数据开展研究。Ⅱ型暴精细结构的观测研究进展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将在文中做详细论述。

洪一纯,郭建鹏,赵丹[5](2021)在《日球层等离子体片及其行星空间天气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日球层等离子体片是出现在日球层电流片附近的等离子体结构,具有离子数密度明显增强、磁场总强度下降、等离子体β增大等特征,是行星际扰动和行星空间天气的重要驱动源,被广泛关注和研究.日球层等离子体片内可能存在局地电流片、等离子体波动和磁岛,也引起日趋深入的讨论.本文简要介绍有关日球层等离子体片的一些研究进展,重点关注日球层等离子体片的源区、成因、就地观测特征和行星空间天气效应,并尝试分析一些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

刘梦阳[6](2021)在《对日冕扰动现象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太阳是一颗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颗星球,我们有必要对其开展研究。而研究太阳的重点就是研究太阳爆发现象。它是无时无刻地发生在太阳大气中的,起到了能量转换和释放的作用,故成为了太阳物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当发生太阳爆发现象时,高能带电等离子和向外高速抛射的磁化等离子体会引起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的强烈扰动,从而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正常活动。由于现在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没有办法控制太阳,但是可以通过研究太阳爆发的基本特征和爆发的内在物理原因,从而获知具体信息,以便实现采用合适的措施加以规避。在太阳爆发过程中,科学家们经常观测到向四周传播的极紫外波(Extreme Ultraviolet,简称EUV),它是太阳爆发时激烈变化的日冕磁场结构对太阳中高层大气剧烈扰动的结果。因此本文选择研究EUV波的起源和传播作为我们研究太阳爆发触发机制的切入点。本篇论文采用ZUES-2D程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在等温大气的背景下传播的过程,并分别绘制了各个时刻的数值模拟的结果。我们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系统失去平衡态时,磁通绳会开始迅速向上移动,并在磁通绳前方产生一个冲击波。冲击波向前传播时,它同时也会向侧面扩展,从而在磁通绳周围形成新月形的形状。当冲击波接近底部边界时,会产生回声波。且回声波会影响等离子体的流动,导致等离子体在回声波后方形成堆积现象。这一模拟很重要,结合最近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此堆积就是EUV波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为了提高数值计算的效率,我们还对数值模拟中涉及的数值算法进行了优化,在本论文中采用预条件的方法对相关算法进行优化处理。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条件算法,从理论上可以证明该预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小矩阵的谱半径。并与之前的预条件处理算法进行比较,通过数据实验的验证,发现该方法确实能够提升矩阵的收敛效率,进而提升算法的计算效率。

齐兆辉[7](2021)在《慢太阳风中特殊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空间天气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它可能会对宇航员身体健康、天基和地基电子设备等产生深刻影响。太阳活动和太阳风是影响空间天气的重要因素。太阳风通常可以分成快慢两种,和快风相比,慢太阳风的起源和演化仍存在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本文利用多卫星观测结果,通过事例分析、统计研究以及利用构建相关太阳风模型等方法,对慢太阳风中的低密度结构和阿尔芬度异常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希望通过分析慢太阳风中的特殊结构进而对慢太阳风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一些思路。在太阳活动小年期间,太阳黑子和爆发事件的数量大幅降低,太阳磁场也几乎呈现典型偶极子场结构,太阳风较为平稳和不受干扰且可以按照速度大致分为从极区冕洞起源的快风和低纬度起源的慢风两种。快风和慢风相互作用形成共转相互作用区,其中相互作用的界面为流界面。在流界面前为高密度、低速的慢风,流界面后为低密度、高速的快风。我们利用ACE、WIND和STEREO在流界面前高密度慢风中发现一种密度异常事例,它的速度不快,但是质子温度和成分等信息与流界面后的快风高度相似。我们利用多颗卫星对这种结构的起源和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根据观测到该结构卫星的位置和磁场重构这种结构的空间分布,发现它的磁场独立于周围的太阳风。该密度异常区域的磁场方位角垂直于帕克螺旋线方向,结合超热电子的数据,我们发现它的磁场是回弯的。这些信息都说明该结构和周围的太阳风具有不同的源区,而和流界面后的快风具有相似的起源。为了寻找它的源区,我们通过二段回溯的方法找到该结构在光球层的足点位置为活动区附近具有开放磁力线的小冕洞区域。除了该事例,我们还在不同太阳活动周期中寻找了其它类似的事例,并报道和分析了一个在太阳活动高年中的相似事例。由于它的持续时间不长,我们还和瞬态结构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发现它的特性和瞬态结构不完全一致。我们对工作一中发现的起源于小冕洞区域的特殊结构的阿尔芬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它的阿尔芬度很低,这与通常情况下起源于小冕洞开放磁力线区域的太阳风具有高阿尔芬度是相悖的。由于太阳风中的阿尔芬波可以认为是在背景等离子体中以局地阿尔芬速度向外传播的波动,因此从小冕洞起源的等离子体和阿尔芬波动之间的速度就会存在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小冕洞风阿尔芬度降低可以是由于传播造成的。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二维太阳风模型计算了阿尔芬波和小冕洞风的传播;计算结果显示,由于阿尔芬波的传播特性,从小冕洞出发的等离子体和阿尔芬波动在传播到1AU的过程中会发生分离,形成了低阿尔芬度的小冕洞风和高阿尔芬度的普通慢风。这个结果定性地解释了慢太阳风中观测到的小冕洞风和高阿尔芬度慢风的特性,也为解开慢太阳风的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首次在CIR压缩区域发现密度异常结构·利用多卫星联合观测,对该密度异常结构进行分析,确认它是起源于小冕洞·分析了该小冕洞风的阿尔芬特性,并用简易太阳风模型解释阿尔芬度降低的现象

颜毅华[8](2021)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20年》文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2001年成立以来,汇集了与太阳物理有关的创新研究队伍和观测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物理研究群体,拥有理论研究、观测分析和设备研制等综合优势. 20年来,国家天文台成功运行着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等世界一流的观测设备,研制了全日面太阳光学和磁场监测系统及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 MUSER)等新一代观测设备,正在研制中红外太阳磁场精确测量观测系统(accurate solar infrared magnetic measuring system, AIMS)、我国首个空间太阳望远镜ASO-S(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的有效载荷全日面磁场望远镜(full-disk magnetograph, FMG)、米波-十米波射电频谱日像仪和行星际闪烁射电望远镜等新设备.本文着重回顾近20年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取得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果或亮点研究进展,进一步展望未来我国太阳物理界将主要在太阳磁场、太阳射电和深空太阳探测方面进行的重点突破,推动在太阳和日地物理中解决科学难题,包括太阳磁场与太阳周的起源、日冕加热、太阳爆发起源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等.

段雅丹[9](2020)在《孪生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利用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的一组高精度数据,再结合SOHO中LASCO/C2的数据后,对太阳大气中一例孪生日冕物质抛射(Twin CME)的触发机制进行了研究。该事件发生于2015年8月23日,位于一个宁静区冕洞附近。通过成像观测和动力学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孪生CME是由一个迷你暗条驱动的爆裂喷流演化而来的;这个小暗条的激活伴随着光球层连续的磁场对消,我们还观测到准周期的小喷流活动出现在小暗条下方;由于小暗条与周围开放的磁力线发生磁场重联,它在北端部分断裂并在向南方向形成了一个喷流;这个喷流由于一组远区开放磁力线的影响发生了偏转,导致喷流由南向东发生了明显的喷射方向变化。基于喷流,暗条爆以及这个孪生CME相近的时间,空间关系。我们得出结论:在高日冕被大视角分光日冕仪(LASCO/C2)捕捉到的这个孪生CME,它的喷流状部分(jetlike CME)是喷流在外日冕的延伸,而泡状的部分(bubble-like CME)应该起源于喷流底部由封闭磁场所限制的迷你暗条。此外,我们还利用日冕磁场(势场)外推技术(PFSS)来推断该事件的拓扑结构;利用WIND/WAVES的射电频谱来探测其有关的行星际射电信号。本文第1章为绪论部分,分别介绍太阳分层结构,太阳磁场和太阳活动。第2章主要介绍日冕物质抛射,喷流和独特的孪生CME现象。第3章介绍观测的仪器及数据分析。第4章为我们的主要工作,即观测研究一个由小暗条驱动的日冕喷流在高日冕演变成一对孪生CME的物理过程。第5章为总结与展望。

苗玉虎[10](2019)在《日冕喷流及波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主要通过高分辨、多波段和多角度的数据对日冕喷流和日冕波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与太阳相关的一些基本爆发活动,重点介绍喷流和日冕波相关背景;第二章主要介绍本工作所使用的数据和设备;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本论文在第三章和第五章中着重介绍喷流方面的研究。本论文在第三章中研究一个爆裂喷流及其引发的双日冕物质抛射(CME)现象,即一个喷流状日冕物质抛射和一个泡状日冕物质抛射。该事件是目前观测到的第二例由爆裂喷流爆发所引发的双日冕物质抛射事件。该爆裂喷流底部有一微暗条也随喷流一起爆发。泡状喷流的形成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原因,一种是由于微暗条爆发内部磁重联导致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日冕高层的磁场重构导致的;值得一提的是,该爆裂喷流爆发上升阶段,前端产生了一个极紫外(extreme-ultraviolet(EUV))波。本论文也简略探讨了喷流与日冕波的关系。通过多角度、高分辨和多波段数据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该事件对研究日冕磁场结构重组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论文第四章中对日冕波进行了研究。通常认为日冕极紫外波(EUV wave)和准周期快模磁声波(quasi-periodic fast-propagating(QFP)magnetosonic wave)的触发机制是不同的。一般认为EUV波与日冕物质抛射关系密切,QFP波与耀斑爆发有重要联系。但在本章中,在同一个事件爆发中,发现了EUV波和QFP波同时爆发的现象,并且EUV波的波前与QFP波列的第一个波前在空间观测上是同一个波前。此次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探测这两种波的爆发机制和起源。在日面上观测到的宽带脉冲可以认为是活塞式激波,这种波一般是由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宽带脉冲沿着扇形冕环传播,由于色散,在扇形冕环上形成了QFP波列,由于STEREO卫星观测到了对应的日冕物质抛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该QFP波与日冕物质抛射有关。在本论文的第五章中研究了活动区AR11166边缘处一个重复喷流事件。该事件最初由一个新浮现的带有负极性磁场的卫星黑子触发。负极性卫星黑子与先前存在的正极性主黑子的磁场发生对消导致重复喷流事件。在此过程中,卫星黑子不断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与周边新磁浮现的同极性磁通量发生汇聚融合。此次重复喷流事件共统计了37次独立喷流,并将这37个喷流事件分成两类:爆裂喷流和标准喷流,并给出了判断依据。通过研究爆裂喷流和标准喷流在光球上磁场运动和演化,表明爆裂喷流爆发时,磁场的扭缠运动和剪切运动更剧烈一些。研究还表明,爆裂喷流爆发时,能够释放更多的能量,并且爆发的速度和规模比标准喷流的速度要快,规模更大。爆裂喷流爆发时往往伴随耀斑或者底部增亮,而标准喷流就没有如此明显的特征。总的来说,本论文主要对喷流和日冕波的爆发机制做了研究和探讨。本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喷流与小张角EUV波密切联系;2、爆裂喷流导致双CME事件又有新的证据,证明并完善了申远灯、刘煜、苏江涛和邓元勇等人的模型;3、爆裂喷流和标准喷流之间存在较大区别;4、EUV波与QFP波触发机制的新发现。以上研究结果对完善喷流模型、日冕物质抛射的类型和日冕波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时显着性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空时显着性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
    2.1 日冕图像数据处理
    2.2 空间显着性检测
    2.3 融合空时显着性
    2.4 后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CME的检测数量分析
    3.2 CME特征参数分析
        3.2.1 CME的中心角度
        3.2.2 CME的角宽度
4 总结与展望

(3)基于多视角观测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经向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太阳活动
    1.2 太阳高能粒子及其加速理论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1 数据来源
    2.2 处理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高能粒子观测特征经向分布研究
    3.1 引言
    3.2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分布
    3.3 高低Fe/O类 SEP事件特征差异
    3.4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特征参数经向分布
    3.5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属性与CME属性相关性的经向分布
    3.6 太阳高能粒子事件中自身属性可能存在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P通量廓线二次增强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
    4.1 引言
    4.2 耀斑与CME激波两次加速
    4.3 行星际扰动与SEP二次增强
    4.4 射电增强与SEP二次增强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表格

(4)太阳Ⅱ型射电暴精细结构的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频带分裂II型暴
3 多支II型暴
4 鱼骨状II型暴
5 骤变II型暴
6 总结与展望

(6)对日冕扰动现象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数值模拟简述
    1.4 交互式数据语言介绍
    1.5 论文创新点介绍
    1.6 本文结构安排
2 磁流体方程组与程序介绍
    2.1 磁流体基本方程组
    2.2 ZEUS-2D程序介绍
        2.2.1 基本求解方法
        2.2.2 网格划分
        2.2.3 具体数值算法
        2.2.4 特征值和传输限制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预条件算法优化
    3.1 已有的预条件算法
    3.2 新预条件的算法优化
    3.3 理论模型
    3.4 数值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实验
    4.1 系统整体设计
    4.2 初始条件
    4.3 数值结果
    4.4 小结
5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慢太阳风中特殊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太阳和空间天气
    1.2 太阳风的探测历史和常用卫星
        1.2.1 ACE卫星
        1.2.2 WIND卫星
        1.2.3 STEREO卫星
        1.2.4 PSP卫星
        1.2.5 小结
    1.3 太阳风的分类
        1.3.1 太阳活动和太阳周期
        1.3.2 速度
        1.3.3 离子电荷态
        1.3.4 元素丰度
        1.3.5 氦氢比
        1.3.6 阿尔芬特性
        1.3.7 小结
    1.4 太阳风的起源
        1.4.1 寻找源区位置的方法
        1.4.2 快太阳风起源模型
        1.4.3 慢太阳风起源模型
        1.4.4 冕洞
        1.4.5 冕流和伪冕流
        1.4.6 活动区
        1.4.7 小结
    1.5 太阳风中的典型结构
        1.5.1 日球层磁场
        1.5.2 共转相互作用区
        1.5.3 瞬态结构
        1.5.4 小结
    1.6 工作出发点
第2章 太阳风中低密度异常结构事例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
    2.3 观测
        2.3.1 事例一
        2.3.2 事例二
    2.4 分析
        2.4.1 综合图景
        2.4.2 太阳小尺度瞬态结构的起源
    2.5 讨论
        2.5.1 异常密度结构是否来源于冕洞
        2.5.2 异常密度结构与小尺度瞬态结构的关系
    2.6 结论
第3章 慢太阳风中的小冕洞风和阿尔芬波
    3.1 引言
    3.2 小冕洞风的阿尔芬度
    3.3 太阳风模型和模拟结果
        3.3.1 太阳风模型原理
        3.3.2 典型慢风模拟结果
    3.4 讨论
        3.4.1 太阳附近小冕洞风和阿尔芬波
        3.4.2 和1 AU处统计结果的比较
    3.5 结论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分析与理论研究进展
    1.1 太阳活动起源、发生和发展规律
        1.1.1 太阳发电机
        1.1.2 太阳光球磁场
        1.1.3 磁重联过程
        1.1.4 耀斑
        1.1.5 太阳大气中的磁绳
        1.1.6 磁螺度
        1.1.7 太阳色球精细结构
        1.1.8 太阳射电爆发研究
        1.1.9 日冕物质抛射研究
        1.1.1 0 日冕磁场的外推计算研究
        1.1.1 1 日冕现象
        1.1.1 2 日冕加热
        1.1.1 3 日球空间与地球等离子体层
    1.2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1.2.1 太阳活动预报研究
        1.2.2 太阳活动周行为研究
        1.2.3 太阳与地磁活动等的关系研究
        1.2.4 太阳活动预报新方法
        1.2.5 类太阳恒星磁场活动特征研究
2 新一代太阳物理探测技术及方法研究进展
3 总结与展望

(9)孪生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太阳分层结构
    1.2 太阳磁场
    1.3 太阳活动
第2章 日冕物质抛射与喷流
    2.1 日冕物质抛射
        2.1.1 CME的形态特征
        2.1.2 CME的传播
        2.1.3 CME与耀斑,暗条的联系
        2.1.4 伴随的射电暴
        2.1.5 CME的触发机制
    2.2 喷流
        2.2.1 早期的喷流研究
        2.2.2 喷流的二分理论
        2.2.3 喷流与暗条,CME的联系
    2.3 独特的孪生CME现象
第3章 观测仪器及数据分析
    3.1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
    3.2 太阳和日球天文台(SOHO)
    3.3 射电与等离子体波探测器(WAVES)
    3.4 日地关系天文台(STEREO)
    3.5 势场外推(PFSS)
第4章 一个由喷流导致的孪生CME
    4.1 观测结果
        4.1.1 迷你暗条的激活
        4.1.2 爆裂喷流的形成
        4.1.3 爆裂喷流的偏转及CMEs的形成
    4.2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日冕喷流及波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太阳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太阳简介
        1.2.1 太阳大气分层
    1.3 太阳活动现象
        1.3.1 喷流
        1.3.2 太阳喷流的观测和活动特征
        1.3.3 喷流的类型及其特点
        1.3.4 喷流爆发的几种模型
        1.3.5 喷流与日冕物质抛射的关系
        1.3.6 极紫外波(EUV wave)和准周期快速磁声波(QFP wave)
        1.3.7 EUV波
        1.3.8 QFP波
        1.3.9 喷流与日冕波
    1.4 其它活动爆发现象
        1.4.1 暗条(日珥)
        1.4.2 太阳耀斑
第二章 观测仪器以及观测数据参数
    2.1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
        2.1.1 大气成像阵列(AIA)
        2.1.2 日震学与磁场成像仪(HMI)
    2.2 日地关系探测项目(STEREO)
        2.2.1 EUVI
        2.2.2 COR1
    2.3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
    2.4 丽江日冕仪
    2.5 其它观测仪器
第三章 爆裂喷流引发的EUV波和双CME事件
    3.1 摘要
    3.2 背景介绍
    3.3 观测数据以及设备
    3.4 观测结果
        3.4.1 EUV波
        3.4.2 双CME事件
    3.5 讨论和结论
第四章 EUV波和QFP波的研究
    4.1 摘要
    4.2 背景介绍
    4.3 观测结果
    4.4 讨论和结论
第五章 喷流统计及分类
    5.1 摘要
    5.2 背景介绍
    5.3 观测仪器和数据参数介绍
    5.4 观测和数据分析
    5.5 结论和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时显着性的日冕物质抛射检测[J]. 杨志鹏,尚振宏,强振平,辛泽寰,冼祥贵,夏国强. 天文学报, 2021(06)
  • [2]从磁绳的日面足迹揭示日冕物质抛射内部磁通量的演化特征[J]. 陈何超.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1(09)
  • [3]基于多视角观测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经向分布特征研究[D]. 钱天麒.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4]太阳Ⅱ型射电暴精细结构的观测研究[J]. 冯士伟,吕茂水. 天文学进展, 2021(02)
  • [5]日球层等离子体片及其行星空间天气效应[J]. 洪一纯,郭建鹏,赵丹.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2021(05)
  • [6]对日冕扰动现象的数值模拟[D]. 刘梦阳.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7]慢太阳风中特殊结构的研究[D]. 齐兆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8]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20年[J]. 颜毅华. 科学通报, 2021(11)
  • [9]孪生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机制研究[D]. 段雅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日冕喷流及波动的研究[D]. 苗玉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2019(03)

标签:;  ;  ;  ;  ;  

日冕物质抛射的大尺度磁场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