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建设领域中的应用,不单单可以使得工程建设整体性质量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可以使城市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在本质的层面上对城市环境形成一定保护,最大限度的应用城市范围之内有效的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本文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原则,并讨论一些在工程建设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应用

引言:

海绵城市力求将城市建设为可循环的生态系统,利用大自然的排水形式来杜绝内涝等灾害,使得雨水能够被自然蓄存,需要时还能再利用。要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保护好自有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是要尽量恢复城市生态;三是要尽量减弱城市建设造成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创新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群的现代化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就是坚持生态系统建设,并做好设计规划,依据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城市整体上进行建设。城市是构建海绵城市的基础载体,因此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对城市的现实情况充分考量,要将各个环节的规划都做到位,首先要对城市生态系统可能构成影响的重点位置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开发建设时要尽可能的避开;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要破坏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

2海绵城市理念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2.1城市道路

2.1.1道路标准横截面设计

道路标准横截面设计工作在整个道路工程设计领域当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在实际设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应当将道路本身拥有的各种类型的交通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也是应当将环保放置在基础性地位之上,在道路的两侧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绿化带,为植物的生长预留出来一定的空间,另外一个层面之上也是可以将水土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上,在此基础之上就可以使得地表径流量问题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也可以对溢流问题形成有效的控制,从而也就可以将排水系统的运行负担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在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将道路红线的宽度设置为24m,其中车行道的宽度是12m车行道两侧之上的人行道的宽度分别是3m,在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应当设置出来宽度为3m的绿化带,车行道的坡度是2%,两侧之上的绿化带的坡度是负数,自此基础之上自然可以保证将雨水汇聚向绿化带当中,在对自然水体资源加以充分的应用的基础上,将海绵城市理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2.1.2低影响开发理念

这一理念重视的是在城市开发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应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既定范围之内,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核心内容是在源头控制措施施行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此为基础建设出来和城市相适应的排水系统,与此同时也是将城市的整体水文地质情况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低影响开发工程模式指代的是可以对城市道路基础性能做出一定程度的保证的前提条件之下,在对城市本身具备的特征加以一定程度的应用的基础上,施行有效性比较强的基础措施展开城市绿化工作,以免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1.3人行道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荷载相对比较低的人行道,在材料选用上可以采用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道板,在其基层中可以使用透水性混凝土进行施工,垫层应使用碎石。人行道采用透水性人行道路面结构,能使降水通过孔隙率较高、透水性良好的道路结层,直接深入土基中,将雨水还原为土壤水。充分发挥道路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从而缓解城市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等的一些城市环境问题,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也是保护地水、维护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同时,为使人行道达到透水的要求,人行道路面结构除了采用目前常用的透水砖面层及级配碎石垫层外,基层采用了透水混凝土。同时应在其范围内加设30cm左右的碎石沟渠,以保证自然降水得到很好的渗流。

2.2在城市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在沿线道路外侧绿化带内,布置植草沟。植草沟浅沟断面形式可采用倒抛物线形,最大流速<0.8m/s,曼宁系数0.2-0.3,植被控制高度100-200mm。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同时,通过在地面道路雨水收水口设置截污挂篮,截流雨水中的悬浮物,实现对雨水的截污、初步沉淀功能,可以有效解决雨水的污染问题。截污挂篮由截留较大杂物的金属截污挂篮和能去除更细小悬浮物的专用截污网袋组成,上部设置溢流孔。

2.3屋面雨水组织

怎样把屋面的雨水引入到低影响开发或雨水调蓄设施是关键。公建项目通常应用内排水,采用地埋雨水立管连接室外雨水管线;住宅项目通常应用重力流外排水。为实现屋面雨水收集,公建项目可将雨水管和雨水调蓄设施连接;住宅项目可将雨落管断接,排到室外的散水或住宅周边生物滞留设施,如植草沟等,以此将屋面的雨水变为道路雨水归入海绵城市场地设计中。如果是中低层住宅,可将屋面雨水以雨水罐收集,但雨水立管上必须安装弃流过滤器。

2.4绿地设置

下凹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滞蓄措施,下凹深度、植物选择、与道路衔接、污染物控制是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为使绿地实现滞蓄,又不影响优美景观效果,下凹绿地深度通常设计为150~200mm,绿地内植物都应有一定耐涝特性。为防止绿地积水时间过长影响植物存活,绿地内应设溢流井,以引导过量雨水排入雨水管网。道路雨水会流入绿地造成冲刷与污染,为减少雨水污染物,雨水口或雨水沟最好具有截污功能。为减少道路雨水冲刷,可在路牙石上分散开口,使雨水分散流入绿地,或者在集中流入的入口设缓冲设施。还可在道路、绿地间设植草沟、雨水花园,以净化雨水,减少雨水对绿地的冲刷。

2.5在河道整治项目设计中的应用

在城市发展中,河道的开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河道护岸存在大量采用块石、混凝土等硬质结构,局限于防洪、排涝、引水和航运等基本功能,很少考虑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统一,使得许多河道被人为渠化。因此,在河道整治中也就需要从海绵城市理论方面进行分析,促使其能够在结合自身特色和条件的基础上,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构建海绵城市的优势。我们可以结合河道自身的特点,采用生态的混凝土砌块,以此建立的生态挡墙有良好的护坡、护岸的能力、植被根系可透过其生长,为建设海绵城市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结束语:

海绵城市理念致力于解决雨涝、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生态问题,有效的发挥了雨水蓄存与循环利用的功能,增加了雨水的下渗量,减少了城市内涝,促进了城市自然水系的有机循环。海绵城市人水共生、城市发展与自然融合的理念,对于未来城市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戴菲,王可,殷利华.海绵城市雨洪基础设施规划途径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16(7):19-22.

[2]刘建华,刘小芳,李旭东,等.天津市建筑与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及案例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6(22):108-111.

标签:;  ;  ;  

海绵城市理论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