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例小儿输液肿胀坏死的处理及疗效观察

53例小儿输液肿胀坏死的处理及疗效观察

彭玉彬(都江堰市医疗卫生中心儿科四川都江堰61183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60-01

【摘要】输液漏出血管外是儿科治疗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这是小儿的年龄特点和血管壁结构所致,发现这种情况,除了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外,还应都对局部肿胀组织进行积极的处理,特别是只能静脉给药的药物造成的肿胀。以往我们常采用33%硫酸镁溶液或硫酸乳剂湿敷,但肿胀吸收外面缓慢,病儿疼痛不适及哭闹不安,有时肿胀虽然吸收却出现贫血皮下组织坏死。我科从2009年6月至2010年7有,对53例输液脸上漏出血管外并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的病儿,采用2%普鲁卡因配0.5%地塞米松(以下称普鲁卡因液)封闭局部,观察结果良好,且无一例坏死。

【关键词】小儿输液普鲁卡因液封闭疗效观察

1临床资料

本组共53例,均系输液漏出血管外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年龄分布:2个月以内的婴儿18例,2有至1岁21例,2岁以上者14例。肿胀面积:3×2.7cm12例;2×2.5cm13例;1×1.7cm15例;0.5×1cm13例,漏出液的药物分类:10%葡萄糖酸钙漏出者19例;5%碳酸氢钠漏出者14例;其它药液漏出者33例。肿胀皮肤颜色变化:12例呈紫色,15例呈苍白色,26例皮肤颜色正常。

2方法和结果

我科对本组输液漏出血管外造成局部肿胀的患儿,局部按常规消毒后,用无菌5ml注射器和4.5号针头,抽取2%普鲁卡因2ml和0.5%地塞米松1ml沿肿胀周围封闭,并用无菌纱布包扎。封闭后患儿即停止哭闹。局部皮肤呈苍白色者5小时后转为红润、呈紫色者12小时后转为红润,无一例坏死。

3讨论

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用药的主要途径,由于小儿好动,治疗不合作,不能较好或不能用语言表达等特点,造成输液漏出血管外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由于输入某些只能静脉注射的药物或浓度较高的药物,对局部组织及血管的刺激,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局部肿胀缺血缺氧甚至坏死,采用普鲁卡因局麻药,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疼痛消失、血管平滑肌松弛。[1]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过敏、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药物的敏感性,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2]当两者配伍使用时,会降低或消除普鲁卡因的副作用,增强其有效药理作用,使用前一般不需作皮试。实践证明,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可靠。其肿胀吸收的原理与硫酸镁湿敷不同,硫酸镁湿敷是利用高浓度渗透原理,使局部肿胀的水分渗透入硫酸镁纱布达到消肿之目的,局部肿胀消退而药物浓度提高,其刺激作用更强,所以肿胀虽然消失而局部血管痉挛并未解除,而采用普鲁卡因液封闭,促进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通过局部自身组织的吸收水分和药物其结果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因此未发生一例坏死。

此外,该方法操作方便,用硫酸镁湿敷需不停更换纱布,而且使局部皮肤油腻,浸湿患儿的衣物,使患儿疼痛不适,而采用普鲁卡因液封闭,不仅操作简便易行,且一般只需封闭一次即可,同时,穿刺无痛苦,患儿和陪伴都能接受。

为了减少静脉输液时液体渗透到皮下组织的概率应尽量避免使用头皮钢针穿刺,选择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优点:保护静脉,减少痛苦,还有利于治疗和抢救。

标签:;  ;  ;  

53例小儿输液肿胀坏死的处理及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