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传播论文-王凯

短信传播论文-王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短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机短信,问题治理,传播效应

短信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1](2012)在《手机短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手机短信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扰乱个人生活和公共秩序、传播黄色信息、污染文化环境等,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我们必须对手机短信进行优化,在借鉴外国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技术平台实时进行技术监控,加强运营商自身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现有的传播方式,净化传播内容,让手机短信发挥出其积极服务社会的传播效应。(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2年21期)

许源,赵云[2](2012)在《短信传播特征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业务的发展,短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以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短信传播引发的各种效应也日渐显着。本文结合实例,研究了短信传播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短信传播的正负效应,为相关舆情信息的发现、预测及预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2年08期)

姜慧[3](2012)在《手机短信传播活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手机短信传播已经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手机短信所要构建了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手机短信传播活动不仅帮助人们获取信息,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还担负起大众传播的功能,促进人们了解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集体文化语境下,手机短信传播的媒介特征和特质逐渐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手机短信传播——有别于面对面的现实传播互动,短信的交流给受传双方带来了全新感受和影响?对中国本土文化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手机短信传播的心理学探析和传播模式的探析日益成为跨学科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在创造着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引领了一场全民消费文化。对手机短信传播模式的探析能够更好的促进人们进行高品质的语言消费,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站在客观的角度全面分析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短信功能,也有利于运营商的拓展。因此用传播学原理探析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对于我们完善和应用传播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能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大约叁万四千多字。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梳理和理论成果。该部分首先概述了手机短信的起源,手机短信传播在中国的发展,手机短信功能的特点和新特质,并交代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运用传播学原理探析手机短信传播活动。本章节更注重从媒介形态的角度去把握手机短信的存在形式。首先从“媒介形态大于内容”的角度来阐述手机短信传播形态的过渡性,短信这个平台不单单是以一个中介的形态出现和存在,而是调和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边界,不能将其单独定性固化为人际传播手段或者是大众传播手段。其次是对“手机短信延时互文”的探讨,关注起其传播的效果和更为有效的传播方式。最后是手机短信平台对“传播偏向的调和”这一现象的分析。“电子纸”在空间上的易于携带性,和在时间上的便利保存性,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传播的偏向,这也是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现状和前景的优势。本章节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如“把关人”、“使用与满足”、“媒介即讯息”、“编码与解码”等传播学相关的理论。第叁部分首先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手机短信文本。短信的沟通方式是一种“互文”式的文本沟通(此处互文概念不同于“互文”修辞手法),手机短信传播活动是一种全民语言消费活动,符合国人崇尚诗词的民族传统,同时使得国民整体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形式下得到了提升和锻炼。其次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在中国语境下,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存在的合理性和其深远的影响。不同与西方文化的亚洲文化中,特别是中国语境下,人本主义的另类诉求激发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去现场化的表达方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具有谦逊内敛等含蓄型的性格,但是人类对于终于表达的告知欲望和社会角色的期待促成了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短信的方式或类似短信的方式,同时又满足人们躲在声音背后沟通的安全感。第四部分以辩证的视角看待手机短信传播的“危”与“机”。首先对“短信成瘾”这一现象的剖析,来倡导人们破除束缚,提高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其次对于手机短信文本本身的易于保存性和复制性,易产生无限的复制,这样对文本本身是一种意义的消解行为,这样就使得有意义的文本在多次复制下转变成无意义的“冗余信息”。最后呼吁民众关注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对手机短信使用者给予恰当的引导,维护其良好的话语手段,进行有益有效地语言消费;同时也给运营商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第一部分为相关理论成果和背景知识综述。该部分首先概述了有关对消费社会、中国消费发展史和时尚杂志发展史等相关的理论和研究背景进行简单梳理,并交代了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2-03-18)

徐勇[4](2011)在《泛娱乐化下的手机短信传播影响力研究——以“彩传盛世情动湖湘”红彩信红短信制作传播活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红彩信活动选择手机短信(包括多媒体短信)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渠道并获得成功,有其重要的技术背景和文化背景。手机的高普及率和传播功能的发挥是活动成功的基本条件,泛娱乐化下社会对主流文化的渴望是活动开展的内在动力。手机短信传播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度,调节公众情绪,积淀社会文化。传播内容的贴近性、传播时空的占位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是手机短信传播的基本特点。手机短信传播社会影响力的生成,一是基于传者的分裂式增长,二是得益于受者的从众效应。(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胡春阳[5](2011)在《移动政治:短信传播与政治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传播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政治变迁,这种变迁既影响政治实践的图景,也影响传播实践的现实和未来。最根本的影响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草根权力不断挑战传统的政治精英权力。而传播网络对于公共生活和安全的正向作用始终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杨婷[6](2011)在《虚假手机短信传播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短信是手机媒介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些不法分子同样看到了手机短信的经济利益,致使各种虚假短信泛滥。所谓手机短信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拟(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1年17期)

何春雁,孙维波[7](2011)在《创新监管服务方式短信传播食品安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珲春讯(何春雁 孙维波) 为了让食品经营户进一步知法、懂法,自觉遵守法律,珲春市工商局不断创新监管服务方式,以短信群发形式为食品经营户宣传服务。 珲春市工商局通过建立“短信互动平台”,将信息传递到每个经营户的手机上。很多在农村的(本文来源于《图们江报》期刊2011-06-02)

刘娜[8](2011)在《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1年01期)

刘娜[9](2011)在《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突发事件,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手机,其短信传播拥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传播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产生了特有的表现,本文对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1年01期)

薛可,胡慧婷,余明阳[10](2010)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传播的理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焦点小组等定性研究的方法,对突发性危机事件中影响手机短信传播因素从传播频度、传播特点、信息流动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传播的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所提出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及修正.(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短信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业务的发展,短信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以及获得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短信传播引发的各种效应也日渐显着。本文结合实例,研究了短信传播的特点,深入分析了短信传播的正负效应,为相关舆情信息的发现、预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信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王凯.手机短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2

[2].许源,赵云.短信传播特征分析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3].姜慧.手机短信传播活动探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

[4].徐勇.泛娱乐化下的手机短信传播影响力研究——以“彩传盛世情动湖湘”红彩信红短信制作传播活动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胡春阳.移动政治:短信传播与政治变迁[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

[6].杨婷.虚假手机短信传播现象分析[J].青年.2011

[7].何春雁,孙维波.创新监管服务方式短信传播食品安全[N].图们江报.2011

[8].刘娜.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J].东南传播.2011

[9].刘娜.突发事件中的手机短信传播[J].新闻传播.2011

[10].薛可,胡慧婷,余明阳.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手机短信传播的理论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

标签:;  ;  ;  

短信传播论文-王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