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养蚕消毒效果及改进方法

影响养蚕消毒效果及改进方法

一、影响养蚕消毒效果与改进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石洪康[1](2021)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家蚕脓病检测研究与预警软件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病(血液型脓病)是养蚕过程中发病频率高和传染性极强的一种家蚕病害,也是造成我国蚕茧减产的主要原因。现行的脓病防治方法主要是抗脓病品种的选育,大量使用消毒液对蚕房和蚕具进行严格消毒,以及饲喂时向蚕座中铺撒石灰粉抑制病原滋生,当出现病害传播时由人工观察预警和防治。然而,品种选育方法存在耗时长和推广范围有限的问题,消毒防治和人工预警的方法只适用于传统的手工养蚕,随着我国养蚕业逐步转向以机械化饲育为主,亟需一种脓病预警和防治的新方法。对此,本文结合在相同的生长阶段下,患脓病家蚕会与健康家蚕表现出不同的视觉特征,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在视觉领域展现的优异性能,提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对患脓病和健康家蚕图像进行检测的方式,提供一种家蚕脓病预警和防治的新方法,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构建了家蚕脓病检测图像数据集。采用饲养和感染病原的方法,集中获取了家蚕品种川山×蜀水在部分生长阶段下的健康样本和患病样本。采用人为放置数量不等的患病家蚕与健康家蚕在背景上的方式,模拟病害滋生早期需及时预警和防治的现象,在自然环境下采集原始图像941张,构建了家蚕脓病检测图像数据集。使用标注工具对数据集中所有家蚕的类别和位置进行了标注,共标注健康家蚕1493只,脓病家蚕1479只。(2)进行了家蚕脓病检测算法的设计。对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运算流程进行了阐述。以单步检测原理的代表算法YOLO v3为基础,在对本文数据集分析以及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缩减网络结构的方式进行了家蚕脓病检测算法的设计。并对缩减算法的网络结构、数据编码方法、预测结果解码和筛选过程等进行了阐述。采用K-Means算法对数据集中家蚕的位置框信息进行聚类运算,得出了适宜本文数据集的先验框尺寸。(3)开展了家蚕脓病的检测试验。进行了卷积运算可视化试验,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能在复杂背景下自动提取家蚕图像的特征,且迭代能够有效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以网络在测试集上的平均检测精度(m AP)和检测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了超参数对检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超参数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且当学习率为0.001(动态),优化器为Adam和较小的batch_size值时,网络的收敛性能和检测效果最佳。进行了参数层对检测的影响试验,以YOLO v3为基础框架,采用逐步增加参数层的方式,构建了18种不同的网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参数层能够提升平均检测精度。在相同参数层上,卷积核的数量过多会造成训练参数量的显着增加,但不能确保检测精度的提升。进行了缩减算法与标准YOLO v3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修改方法能够提升网络的运算速度,平均检测精度为94.77%,单张图像的平均检测时间为0.031 s,两项指标均优于标准的YOLO v3算法。(4)开发了家蚕脓病检测预警软件。进行了软件功能需求分析,进行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函数程序设计,并将缩减的YOLO v3算法和预训练权重文件部署到预警软件中。软件共设置有3种工作模式,可分别对摄像头实时视频、本地视频和本地图片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患脓病家蚕后自动显示出预警信息。软件还能够对检测的图像和结果文本进行保存,便于扩充数据集,优化和改进算法。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对健康家蚕和脓病家蚕图像的高效准确检测,可为机械化养蚕模式下的病害预警和防治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浦月霞,李枫烨,汤庆坤,兰艳妮,黄扬玉,冉艳萍,吴静颜,叶建蔚,潘志新[2](2020)在《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孢子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被列为蚕种生产唯一法定检疫对象。总结了多项措施组合整套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包括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桑叶消毒、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做好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交叉传染、预知检查、动态监控养蚕环境。以2000—2018年部分原种生产批次为例,分析了广西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能有效控制微粒子病发生。针对微粒子病防控中出现的批次、季节、品种之间存在防微效果不同差异问题,提出药物治疗、提高桑叶消毒效果、选育抗性品种、改进检测技术等解决办法。

薛黎萍[3](2020)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相关理论为分析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梳理了 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从专科到本科、从蚕桑农科到蚕桑绸多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与地方蚕丝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特点及其若干启示。我国近代蚕丝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苏州地区作为我国蚕丝业的重镇,蚕丝高等学校的创办和发展,一直处于我国蚕丝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在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蚕丝教育的初步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11年,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转变为公立性质,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堂,迁往苏州浒墅关继续办学,1912年再一次正式更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迁校上海和四川两地,1941年沪分校停办也转入四川。抗战结束后,学校搬往浒墅关复校。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专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学校经过建国初期的归并与调整,蚕桑专科教育逐步走向正轨。经过调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与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合并,合并后学校改称公立蚕丝专科学校。但此后随着政治运动的起伏,学校所身处的教育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艰难处境中曲折前进,学校的名称也经历了若干次改变,195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第三阶段,是20世纪后半叶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发展及服务于产业的阶段。1956年在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基础上,实行蚕、丝分科建校,建立中专性质的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1958年江苏省立丝绸工业学校更名为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学校性质从中专上升为大专。1960年,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性质,建立苏州丝绸工学院。在这个阶段,苏州蚕丝高等教育在专科、本科两个层次上有计划地发展并服务于产业,直到20世纪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苏州蚕丝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服务于产业的手段。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高等教育的创办与发展,既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方面,也是行业高校与实际产业互动发展的一个鲜活案例。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本质要求,它主要体现在:培养产业所需人才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核心;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是行业高校社会服务的基础;解决产业实际问题是行业高校提供的直接社会服务。

张艳芹[4](2018)在《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四千年我国就有了养蚕活动。到春秋时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蚕桑生产经验;发展到汉代,黄河流域成为我国蚕桑业的种植、发展中心;至宋元时期,蚕桑业的重心向南移至江南地区,江浙一带的丝织业较为繁盛;进入明清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山东、江浙、四川和广东成为我国蚕桑业的主要产区。到18世纪时近代科学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了,法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建立起了近代农学体系,解决了一些蚕病的预防,欧洲的蚕丝业开始兴起。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开展蚕桑教育,蚕桑业发展迅猛。我国的传统蚕桑业面对面对西方和日本同行的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痛失利权,我国传统的蚕桑生产已不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本文重点阐述了西方近代化蚕桑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之后,在国内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引进、接纳国外的先进技术改改进传统的蚕桑业的过程。通过派遣留学生、聘请外国教习、翻译蚕桑学书籍、兴办蚕桑学堂、引进机器缫丝设备等方法,我国的传统蚕丝业开始发生改变。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缫丝工业在部分地区建立起来。广东和上海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了机器缫丝厂最集中的地区。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蚕丝业一直都是机器缫丝和手工缫丝并行发展,手工缫制的土丝供应国内市场,厂丝则出口。本文还对国外近代蚕桑技术在我国传播和发展受到的阻碍及局限做了分析和总结。受到思想文化、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蚕丝业并没有完全实现近代化,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在国内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利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我国的近代农业教育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蚕桑业也产生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这一切为民国时期国内的蚕桑业改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郭璐瑶[5](2018)在《关于《日本养蚕业的变迁》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农林水产技术情报协会于1995年出版了《昭和农业技术发展史》。这本书涉及农业、畜牧业这两个行业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笔者选取了蚕桑相关的篇章《日本养蚕业的变迁》作为翻译实践的文本。另外,笔者在研究生期间,学习了《中日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技巧》等翻译相关的课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翻译策略。在课堂内外积累了 15万字以上的翻译,其中包括大量以专利文献为代表的科技类文本。有赖于此经历,对科技类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德国翻译学者提出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翻译理论这一分析方法之后,该理论被广泛接受并运用到指导各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之中。本次翻译实践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以注重读者的反应为前提,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这四个方面,主要运用直译、意译、加译、分译等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分析并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包括专业词汇的翻译和语篇层面的翻译等具体问题,最终形成了翻译实践报告。本报告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简介,主要介绍了此次翻译原文文本的内容和特征。第二部分简述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基于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第三部分是译例分析,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主要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入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收获和教训,以及笔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遗留的问题。笔者在本报告中探究了应具体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及策略来确保文本的专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以期为技术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谭福洋[6](2018)在《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文中提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生产、供应广西全区的家蚕原种,原种繁育技术对广西蚕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新的原种繁育武鸣基地落成后并投产,新的蚕种繁育模式在武鸣基地得到实践。文章在总结现有家蚕原种繁育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归纳相关技术性问题和不足,提出家蚕原种繁育的新方法,为广西家蚕原种的繁育技术革新、广西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广西武鸣家蚕原种基地的生产面临的问题有:原种繁育技术工序繁琐,人力物力投入大;养蚕制种技术要求高;桑蚕用具老旧;桑园病虫害严重,桑叶质量不整齐;新技术更新和落实不到位;生产管理较混乱等。这些问题对原种生产的成本,产量和效益方面都有阻碍作用,将会影响整个桑蚕业的长远发展。文章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结合实践生产的改进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技术上改革消毒和制种技术,简化操作或更改模式实现高效省力化,因地制宜,调整管理,提高人力价值,减少人力使用;推广新型蚕具,淘汰老旧蚕具,开展蚕具更新培训,有效辅助生产,降低成本;制定严格技术规章与要求,完善管理规程制度体系,落实生产,提高管理效率;桑园技术种植合理分布,结合当地特点防虫防病,以提供优质桑叶为主要任务。生产实践中问题较多,要完成对各项问题的改善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摸索。

王晨[7](2016)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文中研究表明合众蚕桑改良会作为近代中外蚕业改良合作中的代表性组织,其长期致力于蚕种的引进,制造以及推广,因生产原料的好坏是中国蚕业兴旺的源头所在,可以说,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相关活动,是近代中国蚕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它的身上,集中了一般民众、政府、商界人士及外国人士对于中国近代蚕业发展的认识与构想。而该组织的发展与演进的曲折历程,也是一个传统国家向近代转型过渡中在某个领域、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微观写照。作为中国蚕业的近代转型与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合众蚕桑会自身也随着这种趋势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无疑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也使其成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蚕业是十分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它的出现与发展,完美的契合了封建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在明清时期,中国蚕业一度因国外需求大涨及江南整体经济环境的繁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央政府所施行的“禁海”及“闭关锁国”政策,不但压缩了蚕业终端产品扩展其海外贸易的空间,也断绝了中外蚕业技术交流与往来的可能性。因外销不畅,蚕业出现资金缺乏,行业回报降低等现象,并且在内需增长乏力,国内消费者购买欲未有明显变化之时,此类情形进一步加剧,造成蚕业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此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大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由此导致的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现象,无疑与中国蚕业的发展方向构成鲜明矛盾。以日本为首的新型蚕业产品提供者及贸易者的崛起,对中国蚕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在与外部对手的竞争中,以往尚能以独家生产者身份加以掩饰的缺点,此时被无限放大。中国在蚕业生产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及发展理念等多个蚕业生产及发展要素上,全面落后于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对中国蚕业的赶超,其生产规模与外贸水平在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还在一直蚕食中国仅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蚕业的近代衰落,并非是个别现象,它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新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及理念滞后,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以蚕业、棉业、茶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衰落及以草帽辫、猪鬃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扭转蚕业颓势,早在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议蚕业的改良与转型,但受到政治气候及中外交流渠道闭塞的影响,这种改良尚未脱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朴素理论范畴。其具体活动的执行,不是依靠某些力图通过举办类似洋务来积攒政治资本及口碑的地方实力派官僚,就是被托付于任职于海关部门,在个人行动及资金支出方面不受官方监督的外籍职员。即便如此,相对零散与简单的早期蚕种改良活动,为后世该事业的继续发展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国人看到了利用外来技术、外来人员服务于中国蚕业改良的可行性。北洋政府成立后,政府对蚕业关注有所增强,但其总体的衰落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好转。欧战爆发后,欧洲蚕业因法国、意大利等蚕业生产国的相继参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几近消失,中国蚕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间。但在战事引起的国际蚕业贸易格局动荡中,日本及美国得利最大,前者进一步巩固了其蚕业生产第一强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生丝的最大进口国,这无疑为中国蚕业改良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蚕业的主要经营者,江浙地区丝商群体为自身生存及经济利益考虑,依靠逐步健全的团体组织,向政府方面提出了改良中国蚕业的倡议,这无疑与官方发展蚕业,增加税收的想法不谋而合。战后,欧洲经济亟待振兴,但其自身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缺乏使法、意等国不得不从发展本国蚕业考虑,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即是这种中外双边需求互相协调下的最终产物。美国、日本则各自从扩大原料来源及掌握中国蚕业状况的角度出发,对组织成立也持支持态度。受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影响,改良会中的政商势力、中外势力、外国势力,围绕组织成立初期的经费、管理及会员范围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博弈,最终在各方的调和与妥协下,合众蚕桑改良会确立了以官方派驻监理员、丝茧总公所及法国人员三方在名义上共同掌权的初步组织体系。而北洋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的特殊地位与商人势力的膨胀,使官方代表在会中地位尴尬,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管控体系的合众蚕桑改良会虽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购种、发种业务,但其并未对中国蚕业的转型产生关键性、实质性的帮助。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革命”意识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公权力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旧有传统产业及社会团体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蚕业方面也不例外,政府方面首先对其宏观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以官方力量为先导,一批隶属于政府管理的蚕业组织与机构相继建立。而作为旧政府时代,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业改良组织,合众蚕桑改良会在人员、组织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为此,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对外交涉,派遣专员办理的方式,完成对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从而将其纳入以行政权力为保证与基础的整体蚕业改良体系中。此时,受政府推动及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蚕业改良体系也在理论研究及活动形式上发生着自主蜕变。以往单纯注重蚕种改良的相关组织,纷纷向育种、试验、销售、推广等方面拓展业务,这种变动在合众蚕桑改良会表现的较为明显,以设立蚕种推广所及镇江蚕种制造场为代表,会中的核心业务开始向盈利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后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改组后,延续组织寿命,增强自身竞争性与生存能力的主动求变之策。南京政府成立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行业深入及民族意识的高涨,合众蚕桑改良会不得不面临被官方接收与改组的命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所提升,外国政府方面对政府旨在收回主权、削弱外籍人员地位的改组工作也予以积极配合。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30年代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陆续施行了“统制政策”,在这一轮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合众蚕桑改良会逐步走向式微,这也是该时期无数类似组织的最终命运,这种“官强民弱”的相对失衡现象,也与北洋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家角色缺失、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未发生根本转变之际,单纯依靠某个组织来拯救蚕业积贫积弱的整体局面的做法并不现实,但其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活动并非毫无作用。作为以沈联芳、葛敬中、何尚平等人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参与近代蚕种改良的心血结晶,合众蚕桑改良会不但为日后中国蚕业的复兴与腾飞积蓄了力量,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祁广军[8](2013)在《“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种桑养蚕的发源地,至今仍是世界茧丝绸生产、加工与贸易第一大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以来,我国蚕丝业主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东部地区蚕桑生产规模逐步缩减,桑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逐步下降。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有关部门顺势提出了“东桑西移”产业发展战略。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推进蚕丝业发展,短短10年异军突起,用两个5年迈出了坚实的两大步。即第一步“十五”末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一,第二步“十一五”末桑蚕丝产量登上全国首位,从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生产与加工基地。本研究以“东桑西移”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即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比较分析与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广西蚕丝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在综合产业结构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创新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广西蚕丝业发展研究理论框架。围绕经济效益、政府政策、科学技术三大关键要素,重点研究广西在承接东部蚕丝业转移过程中,产业链各环节取得的实质性发展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分析各大要素对推动产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推进广西蚕丝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一)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存在其必然性,地处西部地区的广西有效有序的承接了东部产业转移。蚕丝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出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2000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和生丝产量占全国比重逐年加大,规模效益迅速扩大,并连年位居全国总量第一,在我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广西首先承接第一产业种桑养蚕的转移,随后第二产业茧丝加工再转向广西,成功实现了“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同时“东桑西移”以来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处在快速成长阶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与全国蚕丝业发展进入一个衰退期相比,广西蚕丝业表现出一个朝阳产业的基本特征,成为现阶段促进广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二)经济效益、政府政策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广西蚕丝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经济效益是驱动产业发展的推手,政府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自然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政府通过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公平竞争、放开蚕茧市场,同时加大政策引导和财物扶持,组织发动蚕农种桑养蚕,鼓励企业投资办厂;广大蚕农和加工企业在较高经济效益驱动下,转变为自主发展生产的行为意愿,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增、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在经济效益驱动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为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注入了动力,有力的支撑了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在理论和实证上阐明了我国“东桑西移”花落广西的根本所在。(三)现阶段广西蚕丝业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部优势和一定的内部劣势,同时发展机遇与威胁挑战共存。突出表现的优势为资源禀赋优、比较效益高、科技创新强、市场机制活、政府支持大、管理体制顺等;同时也存在基础设施脆弱、茧丝质量欠佳、精深加工滞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紧缺、经营组织松散等劣势。另现阶段广西蚕丝业的主要发展机遇表现在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区域产业中心正在形成等;但市场价格变化多端、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其他替代品构成威胁、其他高效农作物影响以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多种威胁与挑战无时不在。鉴此,本研究构建了SWOT分析矩阵,通过产业发展战略对策模型,提出了广西蚕丝业发展应坚持“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选择符合实际并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对策,进一步做大、做强、做长、做优广西蚕丝业,全面提升广西蚕丝业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促进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迈进,续写我国“丝绸之路”新篇章。

崔虹,张健,杨斌[9](2013)在《东台市省力化养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东台市蚕业技术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省力化养蚕技术改进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东台市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针对东台市蚕桑产业的特点,建议对一些体力消耗大、技术难、要求高的操作,实行外包服务,增强组织化程度,并对省力化养蚕提出了一些建议。

陆鹏飞,李红[10](2013)在《浅谈农村养蚕消毒防病的主要误区与改进》文中指出实践与经验显示:要想把蚕养好,其消毒防病是主要问题。尤其是近几年以来,脓病与僵病时有发生,对蚕茧的质量与数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在高发病时期,出现颗粒无收的现象,经济损失相当的大,严重挫伤着载桑养蚕者的积极性,也只有在没有病的基础上养蚕,才有可能提升产量与质量,增加养蚕的效益。想要做到真正的无病夺高产,就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并将消毒防病工作贯穿至养蚕的始终。

二、影响养蚕消毒效果与改进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养蚕消毒效果与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家蚕脓病检测研究与预警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模式识别的病虫害识别研究
        1.2.2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识别研究
        1.2.3 基于深度学习的病虫害检测研究
        1.2.4 家蚕脓病防治现状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项目来源与基金支持
第2章 样本获取与数据集构建
    2.1 试验样本获取
        2.1.1 家蚕品种选择
        2.1.2 家蚕样本获取
    2.2 图像采集与尺寸缩放
        2.2.1 图像采集
        2.2.2 图像尺寸缩放
    2.3 数据集构建与增强
        2.3.1 数据集构建与标注
        2.3.2 数据格式转换
        2.3.3 数据增强方法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家蚕脓病检测算法设计
    3.1 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3.1.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3.1.2 图像卷积
        3.1.3 批量归一化与激活
        3.1.4 池化运算
        3.1.5 全连接层
        3.1.6 损失函数
        3.1.7 反向传播
        3.1.8 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流程
    3.2 目标检测基本理论
        3.2.1 目标检测原理
        3.2.2 单步检测与双步检测
    3.3 家蚕脓病检测算法
        3.3.1 数据集分析
        3.3.2 网络结构设计
    3.4 先验框的选择
        3.4.1 真实框提取
        3.4.2 聚类方法
        3.4.3 聚类结果
    3.5 数据编码与预测结果处理
        3.5.1 数据编码原理
        3.5.2 家蚕脓病检测的数据编码
        3.5.3 损失函数
        3.5.4 预测结果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家蚕脓病检测试验
    4.1 试验环境
        4.1.1 试验硬件与软件环境
        4.1.2 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
    4.2 卷积运算可视化试验
    4.3 超参数对检测的影响试验
        4.3.1 学习率对检测的影响
        4.3.2 优化器和batch_size对检测的影响
    4.4 参数层对检测的影响试验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
    4.5 与标准YOLO v3 的对比试验
    4.6 检测结果可视化
    4.7 试验结果讨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家蚕脓病检测预警软件开发
    5.1 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5.1.1 软件应用场景
        5.1.2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5.1.3 检测模型训练
    5.2 预警软件开发
        5.2.1 开发环境与设计方法
        5.2.2 软件工作流程设计
        5.2.3 软件界面设计
        5.2.4 模式选择程序设计
        5.2.5 控制功能程序设计
        5.2.6 显示程序设计
        5.2.7 保存程序设计
        5.2.8 其他程序设计
    5.3 预警软件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2)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建设
    1.1 做好母蛾检查和补正检查,切断胚种传染途径
    1.2 分区饲养,做好五选工作
    1.3 周围环境和蚕室蚕具消毒
    1.4 桑叶消毒
    1.5 桑叶统一低温保鲜和集中配送
    1.6 桑园管理,防野外昆虫微孢子感染家蚕
    1.7 预知检查
    1.8 动态监控养蚕环境
2 广西原种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及防控效果
3 存在问题与建议
    3.1 存在问题
    3.2 建议
        3.2.1 药物治疗
        3.2.2 桑叶消毒效果
        3.2.3 家蚕品种对微粒子病的抗性差异
        3.2.4 微粒子病检测技术

(3)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一) 关于蚕业生产及蚕业教育的研究
        (二) 关于丝绸教育的研究
        (三) 关于行业高校的研究
        (四) 关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
        (五) 关于20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历史研究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蚕丝高等教育
        (三) 行业高校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丝教育创始背景
    二、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发展过程
    三、20世纪上半叶苏州地区蚕丝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业人才和制丝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种科学研究
        (三) 蚕种及制丝技术的改进与推广
第二章 建国后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蚕桑专科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蚕桑专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蚕桑农业科学研究
        (三) 蚕桑技术的推广和服务
第三章 蚕、丝分家后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及其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丝绸高等教育发展背景
    二、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
    三、苏州地区丝绸本科教育服务于产业的过程分析
        (一) 面向产业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
        (二) 面向产业的丝绸科学研究
        (三) 丝绸技术的改造和开发
第四章 行业高等学校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一、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核心: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一) 适时增设调整专业,满足产业基本的发展需求
        (二)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 扩大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满足产业多层次的发展需求
    二、行业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之基础:面向产业开展科学研究
        (一) 应用研究:解决产业技术和工艺问题
        (二) 基础研究:夯实产业发展的科学基石
    三、行业高等学校的直接社会服务: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一) 参与产业技术改造与推广
        (二) 参与产业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史料来源
2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外蚕丝业的发展概况
    2.1 晚清中国的蚕丝业发展状况
        2.1.1 中国传统蚕桑体系的形成过程
        2.1.2 明清中国蚕桑中心之一——太湖地区
        2.1.3 明清中国蚕桑中心之二——珠江三角洲
        2.1.4 中国传统蚕桑技术之精华
    2.2 十九世纪世界蚕丝业发展及中外交流
        2.2.1 鸦片战争后中国蚕丝业的发展
        2.2.2 十九世纪前后中国的蚕丝出口变缓及原因
    2.3 世界蚕丝业发展概况
        2.3.1 中国蚕桑技术的外传
        2.3.2 近代科技在欧洲蚕丝业上的运用与国外蚕丝业的兴起
        2.3.3 微粒子病对世界蚕丝业的影响及其防治技术的产生
        2.3.4 日本蚕学改良与超过中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欧洲传入的蚕丝生产技术
    3.1 机器缫丝设备、技艺的引进
    3.2 蚕书的译制——近代蚕学知识的传入
4 日本传入的蚕桑技术
    4.1 借鉴日本经验兴办蚕桑教育
        4.1.1 创办蚕业学堂培养专业人才
        4.1.2 派遣留学生与聘请日本教习
    4.2 向日本学习养蚕技术
        4.2.1 改良蚕种
        4.2.2 翻译日文蚕学书籍
        4.2.3 学习日式缫丝机
    5.西方近代蚕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阻碍及局限
        5.1 民间对近代缫丝机器的排斥及抵抗
        5.2 迷信思想阻碍了科学的传播
        5.3 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方面的原因
        5.4 推广的成本问题
    6.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关于《日本养蚕业的变迁》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项目说明
1 はじめに
2 翻訳する前の准备
    2.1 起点テキス卜について
    2.2 訳者として
        2.2.1 原语のレベル
        2.2.2 目标语の活用能力
        2.2.3 专门的知识
        2.2.4 真剣な姿势
3 翻訳理论
    3.1 机能的等価理论について
    3.2 机能的等価论に基づく翻訳策略
4 翻訳実例
    4.1 语汇等価——等価理论に基づく専门用语の翻訳
        4.1.1 直訳
        4.1.2 意訳
    4.2 シンタツクス等価——等価理论に基づくセンテンスの翻訳
        4.2.1 分訳と合訳
        4.2.2 加訳と减訳
    4.3 文章等価——等価理论に基づく文章の翻訳
    4.4 スタイル等価一一等価理论に基づくスタイルの翻訳
5 おわりに
    5.1 翻訳実践の収获と感想
    5.2 未解决の问题点
参考文献
付录一 原语/訳语对訳
付录二(1) 原语の図表
付录二(2) 訳语の図表
谢辞

(6)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桑蚕业概况
        1.1.1 省力化技术应用概况
        1.1.2 机械化概况
        1.1.3 信息化概况
    1.2 广西桑蚕现状
        1.2.1 广西桑蚕业
        1.2.2 广西家蚕原原种概况
        1.2.3 广西原种及蚕种制造概况
        1.2.4 广西桑蚕病害和防治概况
        1.2.5 广西桑树栽培技术概况
        1.2.6 广西桑蚕业特色副产品概况
    1.3 文章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现状与问题
    2.1 消毒技术
        2.1.1 蚕室消毒
        2.1.2 桑叶消毒
    2.2 养蚕技术
        2.2.1 收蚁
        2.2.2 饲养技术和要求
        2.2.3 蚕期的综合防病
    2.3 制种技术
        2.3.1 上簇采茧以及种茧保护
        2.3.2 制种
    2.4 原种繁育生产问题
第三章 广西家蚕原种繁育技术新模式推出应用
    3.1 生产模式优化以及人员优化
        3.1.1 优化生产模式
        3.1.2 原种繁育基地添加小蚕共育模式
        3.1.3 实践成效
        3.1.4 实践优点
    3.2 新蚕具的投入使用
        3.2.1 旧蚕匾
        3.2.2 新蚕匾
        3.2.3 新旧蚕匾对比优点
        3.2.4 上簇实用
    3.3 机械化的投入探索
        3.3.1 消毒桑叶
        3.3.2 切桑机的投入使用
    3.4 新模式的实际生产缺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学术史回顾
    3、研究空间及概念界定
    4、本文主要研究路径及章节
第一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蚕桑业及其困境
        1. 整体经济形势的萧条
        2. 蚕桑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盛极而衰
        3. 日本蚕业的崛起及与其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民末蚕桑改良事业的初步开展
        1. 清末民初振兴蚕业的论争与实践
        2. 清末民初蚕桑改良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筹组及其成立
        1. 外籍人员对于中国蚕丝业的担忧与扶植构想
        2.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正式成立
        3. 中心组织形式及主要负责人的确立
        4. 地方性组织网络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内部权力纷争
    第一节 欧战后各国在“华丝振兴”问题上的不同面相
        1. 美国、法国对华丝的扶植
        2. 日本独霸中国生丝厚利的企图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动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1. “有碍主权”问题
        2. 日本参会问题
        3. 经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第一节 新政府对蚕业发展的全面介入
        1. 制定宏观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1. “费由我出,政则他人”:外人掌控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2. 新政府社团改组政策的初步实施
        3. 围绕“交权”及“改组”的中外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核心业务革新
    第一节 中国蚕桑改良系统与机制的西化倾向
        1. 对蚕业问题认识的趋新与深化
        2. 新型蚕业改良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合众蚕桑会蚕业改良思路与方式的嬗变
        1. 由“购买”到“制种”
        2. 由“分发”到“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蚕业教育活动
    第一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介入蚕业教育的形式演进
        1. 合众蚕桑改良会自立教育机构早期设想及探索
        2. 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1. 中国女子蚕业教育的兴起
        2. 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筹组与发展
        3. 职业去向与生源:镇江女子蚕业学校与蚕业近代化的双向互动
        4. 镇江女子蚕业蚕校的突破与独特性
        5. 合众蚕桑改良会科研事业的后续进行
    本章小结
结语 蚕桑改良组织的近代命运与传统农、蚕业的转型困境
附录(一)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章程暨监理员规程》
附录(二)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办事细则》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8)“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产业含义和产业分类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驱动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蚕丝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特征的研究
        1.2.4 关于蚕丝业产业转移与“东桑西移”的研究
        1.2.5 关于蚕丝业发展问题与发展对策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产业结构理论
        2.1.2 竞争优势理论
        2.1.3 生命周期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1.5 相关理论的启示及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研究理论框架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过程
        2.3.3 研究内容
        2.3.4 论文结构
第三章 广西蚕丝业发展进程与“东桑西移”成效
    3.1 我国蚕丝业发展历史回顾
        3.1.1 蚕丝业的起源与发展
        3.1.2 新中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与发展进程
        3.2.1 广西蚕丝业的形成
        3.2.2 建国后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3.3 广西蚕丝业生产发展现状
        3.3.1 种植规模稳步扩展
        3.3.2 蚕种饲养量稳定增加
        3.3.3 蚕茧生产量持续增长
        3.3.4 桑蚕丝产量快速递增
    3.4 “东桑西移”实施成效
        3.4.1 “东桑西移”花落广西
        3.4.2 “东丝西移”已成定局
    3.5 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1 我国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5.2 广西蚕丝业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效益的驱动效应
    4.1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4.1.1 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4.1.2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4.1.3 生态环境较为适宜
    4.2 区域布局与规模效益
        4.2.1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4.2.2 规模效益日趋凸显
    4.3 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
        4.3.1 蚕桑生产成本构成
        4.3.2 广西蚕桑生产成本与收益分析
        4.3.3 广西与全国主产区成本与收益比较分析
        4.3.4 与广西特色经济作物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4.3.5 蚕桑生产效益对蚕农生产生计的影响
    4.4 工农业产业结构效益
        4.4.1 加工企业规模效益突显
        4.4.2 工农业结构效益日趋合理
    4.5 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
        4.5.1 国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4.5.2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的管理体制与政策引导
    5.1 组织管理体制
        5.1.1 政府组织机构及其作用
        5.1.2 行业组织及其效用
    5.2 政府的行为定位与公共政策
        5.2.1 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5.2.2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5.2.3 建立公平交易制度
    5.3 蚕茧开放市场的效应分析
        5.3.1 我国蚕茧主要收购模式
        5.3.2 广西蚕茧市场的机制创新
        5.3.3 蚕茧市场的开放效应
    5.4 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的探索
        5.4.1 商品小蚕共育模式的推广应用
        5.4.2 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
        5.4.3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6.1 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6.2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6.2.1 科研教育机构及其作用
        6.2.2 科技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6.2.3 科技交流合作与重大项目实施
    6.3 蚕桑生产技术体系的创建
        6.3.1 蚕桑品种创新研究
        6.3.2 蚕桑生产技术的创新集成
        6.3.3 科技进步对蚕桑生产的贡献
    6.4 蚕农的技术参与效应
        6.4.1 蚕农的技术需求
        6.4.2 蚕农的首创技术及其效用
        6.4.3 妇女在蚕农家庭中的地位
        6.4.4 蚕区环境卫生的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果与发展策略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果
        7.1.1 广西成功承接我国蚕丝业产业转移
        7.1.2 三大要素共同推进广西蚕丝业的发展
        7.1.3 广西蚕丝业发展历程的启示
    7.2 广西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策略讨论
    7.3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3.1 研究的局限性
        7.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东台市省力化养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台市省力化养蚕的现状
    1.1 蚕种催青智能化
    1.2 小蚕共育电气化
    1.3 大蚕饲养平面化
    1.4 熟蚕上蔟科学化
    1.5 养蚕消毒半机械化
2 目前省力化养蚕存在的问题
    2.1 桑园管理靠手工
    2.2 桑树夏伐靠手工
    2.3 养蚕采叶靠手工
    2.4 熟蚕上蔟靠手工
    2.5 蚕茧收获靠手工
    2.6 消毒防病靠手工
3 关于省力化养蚕的发展对策
    3.1 桑园管理机械化
        3.1.1 桑园施肥
        3.1.2 桑园治虫
        3.1.3 桑树夏伐
    3.2 小蚕共育工厂化
        3.2.1 发展小蚕工厂
        3.2.2 研究中、小蚕人工饲料育
    3.3 大蚕全年条桑化
    3.4 上蔟采茧自动化
    3.5 消毒防病光气化
    3.6 技术指导信息化

(10)浅谈农村养蚕消毒防病的主要误区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农村养蚕消毒防病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化学性消毒, 忽视物理性消毒
    1.2 重视消毒的形式, 忽视消毒的实际效果
    1.3 重视蚕前的消毒, 忽视蚕后的消毒
    1.4 重视具备消毒, 忽视整体性消毒
2 解决措施
    2.1 科技入园, 提升宣传力度, 加强蚕农的消毒防病意识
    2.2 严格消毒防病, 做到科学指导
    2.3 有关人员要引导使用优质高效的蚕药, 以此减少蚕病的出现
    2.4 严把质量关, 加强市场的管理, 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3 结束语

四、影响养蚕消毒效果与改进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家蚕脓病检测研究与预警软件开发[D]. 石洪康. 西南大学, 2021(01)
  • [2]广西家蚕原种微粒子病防控体系与效果分析[J]. 浦月霞,李枫烨,汤庆坤,兰艳妮,黄扬玉,冉艳萍,吴静颜,叶建蔚,潘志新. 广西蚕业, 2020(03)
  • [3]20世纪苏州地区蚕丝离等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基于行业高校服务于产业的视角[D]. 薛黎萍. 苏州大学, 2020(03)
  • [4]晚清传入中国的蚕业科技(1840-1911)[D]. 张艳芹.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关于《日本养蚕业的变迁》第三章的翻译实践报告[D]. 郭璐瑶.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广西武鸣基地家蚕原种繁育现状与对策[D]. 谭福洋. 江苏科技大学, 2018(12)
  • [7]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D]. 王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东桑西移”背景下广西蚕丝业发展实证研究[D]. 祁广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9]东台市省力化养蚕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崔虹,张健,杨斌. 中国蚕业, 2013(04)
  • [10]浅谈农村养蚕消毒防病的主要误区与改进[J]. 陆鹏飞,李红. 中国农业信息, 2013(07)

标签:;  ;  ;  

影响养蚕消毒效果及改进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