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杨洁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杨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可行性策略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杨洁[1](2018)在《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机构,逐步由集生产、生活管理于一身的“管理型”组织,向以“契约关系”为主的“专能型”组织转变。社会成员对“单位”的完全依赖逐步松解,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逐步承载起对社会成员的基层管理,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为“社区人”。但住房商品化以后,个体可自主选择居住空间,导致社区居民流动性强,人与人之间缺少亲密型互动。另外,由于社区功能不够完善,居民对社区的依附十分有限,社区归属感难以建立。本文通过对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因素的调查,发现居民之间的关系、居民的社区参与情况、居民对社区的满意度等是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4个指标维度,即居民对社区的了解程度、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程度、居民的社区关系网络状况、居民的社区服务满意度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问卷法和深度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从多个角度对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合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并结合现有社区建设的一些政策,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丽[2](2018)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战略为传统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远程在线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作为远程在线学习的产物,它使人类的终身学习、跨时空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空间。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是学习者对社区产生的喜爱、依恋和归属的情感,是学习者心灵交流的纽带,是社区发展的灵魂,对维持社区的良好运作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者形成的归属感能够促进社区内成员间的积极互动、社区关系的和谐融洽,并能更好实现社区的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梳理文献资料,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构成要素、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进行概念界定。在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社区存在理论的指导下,以社区心理学生态系统的理论为依托,从个体、微观、中观和宏观四大层面,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维度分别是:学习者特征、成员交互、社区关系和社区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严格按照实证分析的范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并构建初始模型。参照相关量表编制调查问卷,以曲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为平台,针对2014级和201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施调研。并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20.0和AMOS21.0软件进行如下处理:描述性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用结构方程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评价、修正,采取路径分析的方法,检验相关研究假设。对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获得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权重值。最终得出结论:学习者特征通过成员交互和社区关系中介变量对学习者归属感产生影响,是基础性因素;成员交互影响社区满意度、正向影响学习者归属感,是推动性因素;社区关系影响成员交互、直接影响学习者归属感,是保障性因素;社区满意度对学习者归属感起主要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对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权重值归纳总结,并分别从学习者特征、成员交互、社区关系和社区满意度的结构层面,提出增强学习者归属感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8)

李智[3](2016)在《“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转非"人员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努力使得"农转非"居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必须提升其社区归属感。本文首先分析对"农转非"和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影响"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提升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政府解决社区和谐和稳定等重要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04期)

熊远来[4](2015)在《拆迁安置居民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临安文昌阁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文昌阁社区拆迁集中安置居民的调查显示,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总体与成熟社区居民归属感水平相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社区喜爱、社区依恋方面得分较高,而在社区认同、社区关心方面得分较低。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拆迁居民社区归属感主要受到组织满意度、未来生活预期、社区满意度和社区参与四个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拆迁确实对安置社区居民归属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然破坏,也为居民归属感重建提供了新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游洁[5](2012)在《社区归属感培育的影响因素与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在内的系统工程,社区居民是社区发展的主体,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区发展的源动力,发展社区文化、鼓励社区参与、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是培育社区归属感,建设幸福社区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吴新慧[6](2011)在《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杭州、武汉等地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流动儿童城市社区归属感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总体城市社区归属感较高,社区归属感的各个维度的高低水平不同;流动性、学业成绩与未来学业期望、社会比较等是影响流动儿童城市社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1年12期)

孙玮佳,徐腾飞[7](2011)在《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义乌城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义乌城市的"联合国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居住在城市社区里的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视国际化和谐社区、和谐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1年26期)

胡凡刚,李广艳[8](2011)在《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身份的认同,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它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的纽带,是维系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学习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社区成员的社区满意度是社区归属感形成或增强的决定因素,社区文化、教师和学习者与社区归属感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有赖于以上各因素协同作用的发挥。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增强社区归属感以及更好建设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策略性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11年01期)

王文婧[9](2009)在《远郊办学条件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承载大学校园文化主体精神建设的重要依托。2008年9月,位于上海市南汇区临港新城的上海海事大学新校区开始投入使用,基于这种远郊办学的背景,大学生社区的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得到凸显。大学生对其生活的社区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大学校园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良好的大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归属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大学生对社区文化的满意程度与学生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进而了解目前的大学生对大学精神的感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09年21期)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战略为传统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远程在线学习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作为远程在线学习的产物,它使人类的终身学习、跨时空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空间。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是学习者对社区产生的喜爱、依恋和归属的情感,是学习者心灵交流的纽带,是社区发展的灵魂,对维持社区的良好运作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者形成的归属感能够促进社区内成员间的积极互动、社区关系的和谐融洽,并能更好实现社区的教学目的。本文通过大量阅读、梳理文献资料,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构成要素、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进行概念界定。在需求层次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社区存在理论的指导下,以社区心理学生态系统的理论为依托,从个体、微观、中观和宏观四大层面,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维度分别是:学习者特征、成员交互、社区关系和社区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严格按照实证分析的范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提出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设,并构建初始模型。参照相关量表编制调查问卷,以曲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学习社区为平台,针对2014级和2015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实施调研。并将收集得到的数据运用SPSS20.0和AMOS21.0软件进行如下处理:描述性分析、信效度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用结构方程对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度检验、评价、修正,采取路径分析的方法,检验相关研究假设。对修正后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获得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权重值。最终得出结论:学习者特征通过成员交互和社区关系中介变量对学习者归属感产生影响,是基础性因素;成员交互影响社区满意度、正向影响学习者归属感,是推动性因素;社区关系影响成员交互、直接影响学习者归属感,是保障性因素;社区满意度对学习者归属感起主要作用,是决定性因素。对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权重值归纳总结,并分别从学习者特征、成员交互、社区关系和社区满意度的结构层面,提出增强学习者归属感的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洁.影响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2].刘丽.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3].李智.“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商.2016

[4].熊远来.拆迁安置居民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临安文昌阁社区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

[5].游洁.社区归属感培育的影响因素与策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

[6].吴新慧.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城市问题.2011

[7].孙玮佳,徐腾飞.阿拉伯商人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浙江义乌城市为例[J].中国市场.2011

[8].胡凡刚,李广艳.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形成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

[9].王文婧.远郊办学条件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对学生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

标签:;  ;  ;  

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论文-杨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