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分离论文-王帅,尹成,周伟琪,林志东,付萍

阻抗分离论文-王帅,尹成,周伟琪,林志东,付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阻抗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离膜,孔结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水通量

阻抗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尹成,周伟琪,林志东,付萍[1](2017)在《分离膜孔结构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电化学工作站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构建一种测量分离膜通孔结构的电化学表征技术.通过改变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分数,制备具有不同孔洞结构的聚砜分离膜.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孔容积分析仪、膜性能测试装置对分离膜的孔结构和水通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分数的增加,分离膜的通孔电阻下降,孔径增大,水通量增加.在孔径为10 nm~40 nm的范围内,分离膜的水通量结果与其通孔电阻之间成反比关系,该关系符合分离膜的孔洞模型.因此,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是一种评价分离膜的通孔结构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肖秋金[2](2016)在《从胸部体表测量的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主动脉、肺部大血管、心室阻抗变化分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阻抗图是从胸部体表测量的阻抗变化曲线。由于它间接地反映了人体胸腔内心脏和各大血管的容积变化,与心血管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携带着心脏和血管活动的丰富信息。因而,心阻抗图可以无创伤地测量心输出量等心功能参数和监护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项具有诱人前景的检测技术。但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用现有方法测量的心阻抗图主要是主动脉、左、右侧肺部大血管和左、右心室容积变化共同产生的混合阻抗变化,将它当作主动脉容积变化引起的,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由它得到的心功能结果,既有左心的作用,又有右心的作用,缺乏唯一性。如何从胸部体表的混合信号中分离左心、右心以及大血管所对应的阻抗变化,解决心阻抗图测量中存在的非唯一性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1、以装满稀盐水溶液的塑料圆桶模拟胸腔,在桶内安放不同规格的铜棒以模拟胸腔内血管不同的状态,测量不同状态下的电阻抗值,分析胸部体表测量的阻抗变化与胸腔内血管本身阻抗变化的关系。2、设计六导联方式检测胸部体表阻抗模型,建立六个联立方程组,参考代数重构方法求解方程组,从六导联同步检测的胸部体表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主动脉(AO)、左侧肺部大血管(PL)、右侧肺部大血管(PR)、左心室(LV)、右心室(RV)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3、选取6只成年犬,参考人体左心导管的常规方法,将导管送至左心室内,刺激室壁诱发室性早搏,人工改变心搏出量,测量分离出的AO、PL、PR微分图C波早搏及早搏后的幅度变化。4、分老、中、青叁个年龄组测量180例正常成人重建心阻抗微分图,并对C波、X波、b波、O波幅度、Q-C间期、Q-b间期等进行了统计分析。5、对比测量了心功能正常受试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重建微分图,利用上述五个阻抗变化分量的o波迭加,分析胸部体表混合阻抗波形图中正常o波和异常o波形成的机理。结果:1、单根血管产生的胸部阻抗变化与血管本身的阻抗变化对基础阻抗的比值Δzb/zb0成正比,与血管的长度(lb)和胸部体表两检测电极之间的基础阻抗(zs0)成正比,与血管到两检测电极连线的距离(d)成反比。多根血管共同引起的胸部阻抗变化Δzs等于各血管分别在胸部体表产生的阻抗变化(Δzbs1,Δzbs2,Δzbs3,...)的代数和。2、重建心阻抗容积图中,左、右心室分量的主波与血管分量的主波反相位;心室阻抗变化分量的波形图与生理学所描绘的心室容积变化波形图,以及核素法测量的心室容积变化波形图的形态基本一致。重建得到的心室分量的最低点与心室容积最小的状态在时相上基本一致。3、早搏时ao分量的微分图c波幅度下降为80.1±21.2%,pl为26.1±23.5%,pr为23.4±26.4%。早搏后ao分量的微分图c波幅升高为47.1±19.4%,pl、pr分量分别增高21.4±11.8%、14.3±9.2%。早搏时及早搏后pl分量、pr分量的c波变化幅度均较ao分量低,p均<0.001。4、正常人群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中,主动脉变化分量ao的c波幅度最大,左、右肺部大血管分量pl和pr的次之,心室分量lv和rv的最小。各阻抗变化分量的c波和x波幅度以及心室分量的b波和o波幅度都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且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心室分量lv和rv的o波幅度显着地大于血管分量ao、pl、pr的o波幅度,p<0.001。5、在胸部阻抗微分图中,正常对照组的c波幅度显着地大于患者组的c波幅度(p<0.001),而正常组的o波幅度显着小于患者组的o波幅度(p<0.05)。在重建心阻抗微分图中,正常对照组血管阻抗变化分量(ao、pl和pr)的o波幅度小于心室阻抗变化分量lv和rv的o波幅度(p<0.001)。正常组lv和rv的o波幅度大于患者组的o波幅度(p<0.01)。患者组ao、pl、pr的o波和O/C大于正常组的O波和O/C(P<0.001)。结论:本研究采用心阻抗图波形重建的方法,从胸部体表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了主动脉(AO)、左侧肺部大血管(PL)、右侧肺部大血管(PR)、左心室(LV)、右心室(RV)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的波形图,波形图分析及犬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重建出心阻抗容积图能够反应胸腔内心血管的生理活动,初步解决了心阻抗图中测量的非唯一性问题。同时研究表明心阻抗微分图中的O波是由血管分量、心室分量O波迭加而形成的,肺部血管分量的O/C比值可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01)

冯帆,王芳,刘艳骄,汪卫东[3](2014)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分离性障碍(昏睡)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引起的,以部分或完全丧失了对过去的记忆、身份意识、感觉以及身体运动控制四个方面的正常整合为特征的一类精神障碍。患者通常有表演性人格特征,且受暗示性高。本文介绍1例以昏睡为主要表现的分离性障碍病例,并且通过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中暗示,对比领悟技术治疗,得到良好疗效。(本文来源于《世界睡眠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崔金岭,邓明,景建恩,张启升,陈凯[4](2014)在《利用信噪分离方法提高大地电磁张量阻抗估算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噪声环境下,由于相关噪声的影响,准确地估算大地电磁张量阻抗越来越困难.研究一种处理相关噪声问题的信噪分离方法,即采用最小二乘Robust方法,利用相关噪声相对较小的远参考站磁场信号求取分离张量,将本地磁场的观测信号分离为MT信号和噪声,估算大地电磁张量阻抗.分别对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信噪分离方法能够分离出较强的相关噪声,给出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比最小二乘Robust方法和远参考方法获得的更加平滑,处理效果明显.研究表明,在处理受相关噪声影响的MT数据中,信噪分离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王超,白瑞峰,魏艺明,章晓丽[5](2014)在《基于小波变换肺部气血阻抗分离及能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肺部血管搏动信号与呼吸信号对于肺部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鉴定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取这2种信号,根据人体生物阻抗测量特点,设计了阻抗测量平台,可实现20,kHz和200,kHz的混频激励.针对测得的气血阻抗信号,利用小波变换实现了气血阻抗信息分离,结合能量分析法,气血变化规律可表征人体不同体位和呼吸状态,为肺部疾病的精确诊断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4年03期)

颜小飞,汪懋华,温新华,安冬[6](2013)在《免疫磁分离技术结合阻抗测量法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免疫磁分离和阻抗测量技术联用的方法,实现了对禽流感H5亚型病毒的特异性快速检测。将偶联生物素的H5抗体固定于链霉亲和素修饰的纳米磁珠表面,制备成免疫磁珠,用于样品中禽流感H5N1病毒的分离和浓缩。使用金叉指阵列微电极测量样品阻抗,在特征频率(100 kHz)下,阻抗模值随样品中H5N1病毒浓度增加而增大。研究了抗体浓度、免疫反应时间和磁分离时间对阻抗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抗体浓度0.25 g/L、免疫反应时间60 min、磁分离时间3 min)下,纯病毒样品和拭子样品中H5N1病毒浓度分别在2!1~24HA unit/50μL和20~24HA unit/50μL范围时,病毒浓度对数值与阻抗信号值呈线性相关关系,检出限分别为0.5 HA unit/50μL和2 HA unit/50μL。(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3年06期)

张广照,马春风,侯毅,刘仕[7](2009)在《表面的微相分离结构对于蛋白阻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两步溶液法合成了基于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硅氧烷的多嵌段聚氨酯。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表明这些表面在空气和溶液状态下都具有微相分离结构。我们利用带有耗散因子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时原位地研究了纤维蛋白(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潘超[8](2008)在《基于阻抗分离法的汽车漆膜厚度涡流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漆膜对汽车具有装饰性和防护性双重作用,但如果漆膜厚度不适当将导致种种漆膜缺陷,所以对漆膜厚度进行监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涡流法漆膜测厚仪目前在汽车涂装工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重要的汽车漆膜厚度检测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汽车涂装中漆膜检测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各种适于汽车漆膜厚度检测的方法的发展状况。通过对汽车基体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原理漆膜测厚仪优缺点的分析和总结,阐述了本文利用涡流法传感器作为汽车漆膜厚度检测的理由。从解决针对汽车漆膜检测的传感器探头设计、和消除基体材料性质对涡流传感器的影响两个问题入手,以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手段对涡流传感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涡流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得到了各种影响涡流效应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针对被测汽车基体和漆膜的特点,确定了涡流探头的几何参数及其工作频率。通过对探头线圈仿真中得到的阻抗特性曲线的分析,得到了检测距离和特性曲线之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利用阻抗分离法设计检测电路的涡流传感器检测方案,从而消除了被测汽车基体材料对涡流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同时根据检测方案完成了检测电路的设计和单片机处理程序的编写。搭建试验平台对涡流探头和检测电路性能进行评估。对传感探头的灵敏度、量程内的线性度、精度等指标以及阻抗实部虚部信号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阻抗特性曲线,提取出与基体材料无关的参数并对其进行拟合,得到了传感器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实验证明该基于阻抗分离法的汽车漆膜厚度涡流传感器达到了预期的性能,该传感器可以有效的对多种汽车基体的漆膜厚度进行检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曾辉,王小增,吴江萍[9](2008)在《铝硅合金变质效果涡流检测时传感器的阻抗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活塞合金ZL108的变质质量与材料电导率呈单调函数关系的规律,利用电涡流原理检测ZL108的变质质量。研究应用移相、混频和滤波技术将电涡流传感器阻抗中的电阻分量和电感分量分离出来。设计的测量电路使传感器信号一方面与电源信号混频,另一方面与移相π/2的电源信号混频,并从前者获得电涡流传感器阻抗中的电阻分量,从后者中获得电感分量。最终确定根据电涡流传感器电阻的改变获得ZL108合金的变质信息,消除了电感分量的影响,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无损检测》期刊2008年02期)

尹志勇,王锁泉,朱忠,刘忠族[10](2007)在《管路柔性支撑扭转机械阻抗测量的加速度分离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管路柔性支撑简化为由6个独立阻尼弹簧组成的集中阻抗参数模型。借用管路功率流测试的波分解技术,提出用加速度分离的方法测量支撑绕其3个局部坐标轴的扭转机械阻抗分量。柔性支撑理论模型的合理性与试验方法的可行性都得到了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7-08-01)

阻抗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心阻抗图是从胸部体表测量的阻抗变化曲线。由于它间接地反映了人体胸腔内心脏和各大血管的容积变化,与心血管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它携带着心脏和血管活动的丰富信息。因而,心阻抗图可以无创伤地测量心输出量等心功能参数和监护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项具有诱人前景的检测技术。但大量的研究已证明,用现有方法测量的心阻抗图主要是主动脉、左、右侧肺部大血管和左、右心室容积变化共同产生的混合阻抗变化,将它当作主动脉容积变化引起的,在理论上是不合理的。由它得到的心功能结果,既有左心的作用,又有右心的作用,缺乏唯一性。如何从胸部体表的混合信号中分离左心、右心以及大血管所对应的阻抗变化,解决心阻抗图测量中存在的非唯一性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1、以装满稀盐水溶液的塑料圆桶模拟胸腔,在桶内安放不同规格的铜棒以模拟胸腔内血管不同的状态,测量不同状态下的电阻抗值,分析胸部体表测量的阻抗变化与胸腔内血管本身阻抗变化的关系。2、设计六导联方式检测胸部体表阻抗模型,建立六个联立方程组,参考代数重构方法求解方程组,从六导联同步检测的胸部体表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主动脉(AO)、左侧肺部大血管(PL)、右侧肺部大血管(PR)、左心室(LV)、右心室(RV)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3、选取6只成年犬,参考人体左心导管的常规方法,将导管送至左心室内,刺激室壁诱发室性早搏,人工改变心搏出量,测量分离出的AO、PL、PR微分图C波早搏及早搏后的幅度变化。4、分老、中、青叁个年龄组测量180例正常成人重建心阻抗微分图,并对C波、X波、b波、O波幅度、Q-C间期、Q-b间期等进行了统计分析。5、对比测量了心功能正常受试者和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重建微分图,利用上述五个阻抗变化分量的o波迭加,分析胸部体表混合阻抗波形图中正常o波和异常o波形成的机理。结果:1、单根血管产生的胸部阻抗变化与血管本身的阻抗变化对基础阻抗的比值Δzb/zb0成正比,与血管的长度(lb)和胸部体表两检测电极之间的基础阻抗(zs0)成正比,与血管到两检测电极连线的距离(d)成反比。多根血管共同引起的胸部阻抗变化Δzs等于各血管分别在胸部体表产生的阻抗变化(Δzbs1,Δzbs2,Δzbs3,...)的代数和。2、重建心阻抗容积图中,左、右心室分量的主波与血管分量的主波反相位;心室阻抗变化分量的波形图与生理学所描绘的心室容积变化波形图,以及核素法测量的心室容积变化波形图的形态基本一致。重建得到的心室分量的最低点与心室容积最小的状态在时相上基本一致。3、早搏时ao分量的微分图c波幅度下降为80.1±21.2%,pl为26.1±23.5%,pr为23.4±26.4%。早搏后ao分量的微分图c波幅升高为47.1±19.4%,pl、pr分量分别增高21.4±11.8%、14.3±9.2%。早搏时及早搏后pl分量、pr分量的c波变化幅度均较ao分量低,p均<0.001。4、正常人群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中,主动脉变化分量ao的c波幅度最大,左、右肺部大血管分量pl和pr的次之,心室分量lv和rv的最小。各阻抗变化分量的c波和x波幅度以及心室分量的b波和o波幅度都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且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心室分量lv和rv的o波幅度显着地大于血管分量ao、pl、pr的o波幅度,p<0.001。5、在胸部阻抗微分图中,正常对照组的c波幅度显着地大于患者组的c波幅度(p<0.001),而正常组的o波幅度显着小于患者组的o波幅度(p<0.05)。在重建心阻抗微分图中,正常对照组血管阻抗变化分量(ao、pl和pr)的o波幅度小于心室阻抗变化分量lv和rv的o波幅度(p<0.001)。正常组lv和rv的o波幅度大于患者组的o波幅度(p<0.01)。患者组ao、pl、pr的o波和O/C大于正常组的O波和O/C(P<0.001)。结论:本研究采用心阻抗图波形重建的方法,从胸部体表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了主动脉(AO)、左侧肺部大血管(PL)、右侧肺部大血管(PR)、左心室(LV)、右心室(RV)的五个阻抗变化分量的波形图,波形图分析及犬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重建出心阻抗容积图能够反应胸腔内心血管的生理活动,初步解决了心阻抗图中测量的非唯一性问题。同时研究表明心阻抗微分图中的O波是由血管分量、心室分量O波迭加而形成的,肺部血管分量的O/C比值可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抗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帅,尹成,周伟琪,林志东,付萍.分离膜孔结构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表征[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7

[2].肖秋金.从胸部体表测量的混合阻抗变化中分离出主动脉、肺部大血管、心室阻抗变化分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

[3].冯帆,王芳,刘艳骄,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分离性障碍(昏睡)1例[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

[4].崔金岭,邓明,景建恩,张启升,陈凯.利用信噪分离方法提高大地电磁张量阻抗估算质量[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

[5].王超,白瑞峰,魏艺明,章晓丽.基于小波变换肺部气血阻抗分离及能量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4

[6].颜小飞,汪懋华,温新华,安冬.免疫磁分离技术结合阻抗测量法快速检测禽流感病毒[J].分析化学.2013

[7].张广照,马春风,侯毅,刘仕.表面的微相分离结构对于蛋白阻抗的影响[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

[8].潘超.基于阻抗分离法的汽车漆膜厚度涡流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9].曾辉,王小增,吴江萍.铝硅合金变质效果涡流检测时传感器的阻抗分离研究[J].无损检测.2008

[10].尹志勇,王锁泉,朱忠,刘忠族.管路柔性支撑扭转机械阻抗测量的加速度分离法[C].第十一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  

阻抗分离论文-王帅,尹成,周伟琪,林志东,付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