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

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BR,双氯芬酸,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

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1](2019)在《环境浓度双氯芬酸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氯芬酸(Diclofenac,DCF)是水环境中高频检出的新兴污染物,随着DCF的广泛使用,城市污水中的DCF逐年增加,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进行了连续120 d的DCF暴露实验,考察了环境浓度DCF(5和50μg·L~(-1))对SBR出水水质、微生物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CF可降低COD的去除效果,但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在微生物生理生化性能方面,5μg·L~(-1) DCF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升高,但50μg·L~(-1) DCF导致SOD和SDH活性下降,DCF胁迫使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增加.DCF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其中,革兰氏阴性菌丰度增加,革兰氏阳性菌在5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无明显变化,但在50μg·L~(-1) DCF压力下丰度显着降低(p<0.05),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在5μg·L~(-1) DCF下增加但在50μg·L~(-1) DCF下降低.16S rRNA基因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是活性污泥群落中的优势门.随着DCF浓度的升高,Proteobacteria丰度不断增加,Chloroflexi、OD1和Firmicutes丰度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高浓度DCF(50μg·L~(-1))刺激导致特定菌属如Nakamurella、Micropruina等丰度增加.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浓度的DCF对活性污泥微生物处理能力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可为DCF的风险评估和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双江,王爱杰[2](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去除污浊,只留清淡》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诞生一百多年来,在污水处理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活性污泥微生物是去除污染物包括新型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关键角色,活性污泥微生物组为微生物分离培养、功能鉴定和生态互作等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鞠峰,张彤[3](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宏组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是全球最常用的废水生物处理人工生态系统,微生物是驱动其污染净化能力的关键。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所有物种与基因(简称"微生物组")的研究先后经历了"显微镜观察和纯菌培养分离"(1915)、"PCR扩增-测序"(1994)和"高通量测序-宏组学分析"(2006)叁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变迁。相应地,我们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组的认知经历了从最早对微型动物(如钟虫和轮虫)及其他微生物的形貌观察和纯种培养鉴定到今天对整个微生物组的全局多样性认识的飞跃。近13年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组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揭示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功能,我们现在充分意识到活性污泥微生物组蕴藏着大量不可培养新物种和基因多样性,驱动着各类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目前,特异性分子标记基因的扩增子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揭示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和典型功能种群(如硝化细菌和聚磷菌)的时空多样性和群落构建机制,进而为未来实现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功能的精准调控奠定理论基础。宏基因组学研究在群落、种群和个体基因组水平全面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组驱动的碳、氮、磷元素循环过程,以及有机微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转化机理。将来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学研究需要在"标准化的组学分析方法和绝对定量""高通量培养组学""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和"多组学方法的结合及多种方法并用"4个方面取得实现精准生态基因组学所需的技术突破,以最大限度发掘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领域的生态学与工程学价值。(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4](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多聚物生物合成途径与菌胶团形成的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法是借助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形成来实现泥水重力分离和部分污泥回用,辅以曝气供氧,在曝气池中高密度的微生物细胞可将溶解性有机污染物迅速降解、转化后为己所用,外排的剩余污泥带走大量有机质和氮磷,水质得以净化。活性污泥微生物所合成的胶质状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污泥菌胶团形成必不可少的"黏合剂",吸水性极高,这也造成剩余污泥难以处置和利用。我们初步总结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概况,利用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手段,对活性污泥优势种动胶菌(Zoogloea)和其他菌胶团形成菌的EPS生物合成途径和菌胶团形成与调控机制加以研究,鉴定出一个约40 kb的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大型基因簇和一个由7个基因组成的小型基因簇,该基因簇中除胞外多糖合成相关基因外,还编码组氨酸激酶Prs K和反应调节蛋白Prs R双组分系统,可激活RpoNσ因子共同调控一类称之为PEP-CTERM的新型胞外蛋白质的表达,参与菌胶团的形成。PEP-CTERM富含天冬酰胺(缩写为Asn或者N)残基,可能与胞外多糖通过N-连锁的糖基化形成复合物,包裹微生物细胞群体来介导菌胶团的形成。类似的PEP-CTERM基因和胞外多糖合成基因簇在许多重要的活性污泥细菌如聚磷菌和全程氨氧化菌中存在,说明这些细菌也是菌胶团形成菌,可通过污泥沉淀和回用在活性污泥中得以富集。这些研究结果可供活性污泥膨胀控制、污泥减量和剩余污泥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彬浩,关晓彤,颜庆云,贺志理[5](2019)在《含氟有机废水处理过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氟化物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含氟有机废水处理面临巨大挑战。活性污泥作为有机废水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首先聚焦在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含氟废水类型、处理工艺和处理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了功能微生物降解/转化有机氟化物的途径和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结合分离培养降解有机氟化物的关键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组学技术解析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构建、互作、代谢等核心问题,以提高对含氟有机废水微生物降解机理的认识,优化含氟有机废水处理工艺。(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宋建华,杨永刚,胡文哲,陈乐天,许玫英[6](2019)在《活性污泥中电活性微生物的富集筛选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污泥含有多种微生物,是废水处理系统中污染物降解转化的重要驱动者。电活性微生物(Electroactive microorganisms,EAMs)是活性污泥的重要微生物类群,在废水资源化与能源化中发挥着核心关键作用。本文概括了活性污泥中EAMs的富集和筛选方法,整理总结了目前已从活性污泥中获得的EAMs菌种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从活性污泥中富集和筛选EAMs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加速EAMs菌种资源的挖掘,促进以EAMs为主导的废水资源化与能源化技术发展。(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赵昕燕[7](2019)在《包埋活性污泥实现短程硝化微生物结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包埋固定化过程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以接种污泥和各个阶段包埋硝化污泥为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技术对比分析上述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短程硝化逐渐稳定的过程会增加包埋颗粒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影响污泥稳定性的细菌被淘汰,而脱氮菌、聚磷菌、溶藻菌和硫自养反硝化菌等污水处理功能微生物都在反应过程中得到保留。短程硝化过程实现了对AOB一定程度的富集,与接种污泥相比,驯化中的短程包埋硝化污泥和稳定短程包埋硝化污泥中AOB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均有提高。接种污泥和各个阶段短程硝化污泥中的优势菌群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未培养菌(unculturedbacterium)。其中AOB均属于β-Proteobacteria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本文来源于《节能与环保》期刊2019年06期)

王晶,高娜,刘双元,戴景程,刘亚琦[8](2019)在《活性污泥微生物解壳聚糖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相关大型基因簇的鉴定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活性污泥法已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微生物菌胶团的形成在污泥通过重力沉淀实现泥水分离和污泥回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西安北石桥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菌胶团形成菌XHY-A6,经鉴定为解壳聚糖松江菌(Mitsuariachitosanitabida)。【目的】旨在揭示该株解壳聚糖松江菌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及其菌胶团形成机制。【方法】结合分子遗传学,包括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和遗传互补分析以及基因组学方法分析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基因和基因簇。【结果】通过转座子插入突变技术获得了两株菌胶团形成缺陷的突变株,转座子插入位点在糖基转移酶(称为gt3)和多糖链长决定蛋白(wzz)基因内,且这两个基因位于一个与菌胶团形成相关的大型基因簇内,该基因簇内还包括与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和分泌相关的基因、epsB2-prsK-psrR-prsT基因以及一个编码PEP-CTERM蛋白A的基因,遗传互补分析证明gt3基因、wzz基因及其下游wzc基因在菌胶团形成过程中是必需的。【结论】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和调控机制极可能与活性污泥优势菌动胶菌(Zoogloea)非常相似,即由胞外多糖和PEP-CTERM家族胞外蛋白质共同介导。从武汉二郎庙、汤逊湖和深圳南山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出松江菌,这些松江菌属细菌可以用于富含几丁质和壳聚糖的市政污水和虾蟹类食品加工废水的净化和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娜[9](2019)在《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活性污泥源头减量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污泥量急剧增加,关于污泥处理的相关标准日益严格,污泥处理成本又高,污泥减量化迫在眉睫。该文从污水生物处理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途径、微生物代谢原理2个方面提出了实现污泥源头减量的方法,即降低细菌的净合成量以及增加微生物的自身氧化速率,具体介绍了解偶联技术、隐性生长技术、延长污泥龄技术,并介绍了污泥减量技术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11期)

Agorinya,Sarah[10](2019)在《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降解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COD的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并且能用于维持所有生命形式,例如:粮食生产,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人口迅速增加导致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用水量急剧增加。使用大量水的食品加工业加剧了水资源缺乏的问题。食品加工产业产生极大量的废水,其中含有的大量有机物导致了废水具有很高的化学需氧量(COD),在不经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会对环境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这就需求一种更加环保的废水处理方式即采用生物技术的手段处理废水,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从处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的活性污泥样品中分离微生物,之后进一步研究确定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去除COD的能力。在实验室模拟制备马铃薯工业废水,将一定比例的马铃薯和水放入榨汁机中打碎,之后过滤获得薯渣和汁水。分别在厌氧和好氧的条件下分离培养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并通过生化特征和通过PCR获取16s rRNA序列初步鉴定微生物。所鉴定的微生物包含了细菌和真菌,包括B.licheniformis,B.subtilis,B.haynesii,B.sonorensis,B.velezensis,Streptomyces echinatus,Pseudomonas fragi,Pseudomonas parafulva,Paenibacillus cookie strain,Cryptococcus sp.,Saccharomyces sp.,Candida sp.,Aspergillus sp.和Rhodotorula sp.。分离得到的菌株中,细菌是大多数,占分离得到菌株总数的69%,而真菌种占31%。包括念珠菌和酵母菌。变形杆菌门(15%)是第叁个优势门,由两个物种组成:其中49%的菌株属于厚壁菌门,其中包含所有芽孢杆菌,使其成为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得到的最主要的微生物菌种。第二是子囊菌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18%,Pseudomonas parafulva和Pseudomonas fragi。其他门分别为放线菌门和担子菌门。测试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的微生物降解马铃薯淀粉工业的废水中COD的能力。实验是通过使用马铃薯废水作为培养基分批单独培养分离得到的微生物进行的。此外还进行了微生物复合发酵的研究,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包括由细菌复合菌群,真菌复合菌群以及细菌和真菌混合的复合菌群。使用的单一微生物菌种发酵在72小时后COD去除效率达到79.30%-92.56%。其中酿酒酵母,念珠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分别达到92.56%,91.54%和91.33%的COD去除率。然而,发酵过程中记录的最高的COD去除率是由叁种复合菌群即细菌复合菌群、真菌复合菌群和细菌真菌混合复合菌群发酵所得。其中由细菌和真菌混合组成的复合菌群实现了95.97%的最高的COD去除率;其次是真菌复合菌群,其可以去除91.56%的COD;利用细菌复合菌群可以去除88.95%的COD。从本研究结果可知,去除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COD的最有效方式是通过不同微生物的组合,尤其是细菌和真菌混合发酵的组合可以得到最佳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活性污泥法诞生一百多年来,在污水处理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活性污泥微生物是去除污染物包括新型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关键角色,活性污泥微生物组为微生物分离培养、功能鉴定和生态互作等方面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环境浓度双氯芬酸对活性污泥处理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刘双江,王爱杰.活性污泥微生物组:去除污浊,只留清淡[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鞠峰,张彤.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宏组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4].邱东茹,高娜,安卫星,余佃贞,夏明.活性污泥微生物胞外多聚物生物合成途径与菌胶团形成的调控机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5].王彬浩,关晓彤,颜庆云,贺志理.含氟有机废水处理过程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6].宋建华,杨永刚,胡文哲,陈乐天,许玫英.活性污泥中电活性微生物的富集筛选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9

[7].赵昕燕.包埋活性污泥实现短程硝化微生物结构特点[J].节能与环保.2019

[8].王晶,高娜,刘双元,戴景程,刘亚琦.活性污泥微生物解壳聚糖松江菌中菌胶团形成相关大型基因簇的鉴定和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9

[9].刘娜.基于微生物代谢的活性污泥源头减量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10].Agorinya,Sarah.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降解马铃薯淀粉工业废水COD的效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  

活性污泥微生物论文-张春秋,蒋聪,耿金菊,任洪强,张徐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