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地形论文-王震,王克勤,赵洋毅,彭淑娴,王帅兵

人工地形论文-王震,王克勤,赵洋毅,彭淑娴,王帅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坡地,退化林地,等高反坡阶,生长特征

人工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王克勤,赵洋毅,彭淑娴,王帅兵[1](2019)在《山坡退化林地林木生长对微地形人工干预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水土保持微地形人工干预措施(等高反坡阶)对坡面退化林地林木生长的影响,在昆明市松华坝水源区内选取典型山坡退化林地,通过动态观测和对比分析不同样地林木胸径、树高、新枝生长量及样地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差异,再结合土壤水分有效性分析以探讨差异原因.结果表明:等高反坡阶样地云南松胸径和树高的最大值和均值均大于对照样地(CK),退化林群落中小径阶和低矮的植株占更大比例,表明等高反坡阶样地中优势木新生植株和退化严重植株的生长潜力得到激发,不同样地云南松植株新枝平均枝长和枝径的年变化差异率达到了72.4%和39.1%.等高反坡阶样地云南松植株新枝生长量和样地LAI的变化及新枝生长的速度大于CK.土壤含水率和新枝生长量与LAI均呈显着相关,对水分有效性分析后得到等高反坡阶样地易效水比例(64.2%)整体高于CK(54.7%),5月至9月雨季中,等高反坡阶样地易效水存在时间更长,这有利于林木的生长,进而改变退化林地植物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金龙[2](2019)在《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叁维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因长期受到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作用而呈现出特有的地表特征,其高精度叁维地表模型是深入认识和解释土壤侵蚀机理的重要数据基础。本论文针对目前微地形广泛应用的测量技术(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所获得叁维模型存在未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地表微地形细节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ATP,Artificial Tilt Photography)方法,手持数码相机从垂直和其他角度获取黄土坡面微地形影像,并利用影像构建其高精度叁维地表模型,进行模型外观和精度评估,进而评定这一方法是否可以完全地表达微地形真实的纹理结构,并对该方法是否适用于黄土坡面微地形叁维模型的构建做结论,而后在适用的基础上,对ATP方法拍摄过程的叁种因素进行逐一研究,深入地了解每种因素对地表叁维模型的精度影响,达到该方法优化的目的,为ATP方法进一步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选取叁种规格铁框轻插入微地表(土壤表面凸起的最高位置不超过铁框上沿),采用数码相机尼康D90,在距离黄土坡面1.2 m处多角度采集地表影像并经空叁解算后获取地表微地形模型。随后,通过将0.2 mm的PE薄膜贴覆在地表并注满水的试验解算微地形填挖量以确定微地形模型高程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TP方法所获得地表细微特征叁维模型的平面误差为±1.9 mm,高程误差为±2.6 mm,完全满足微地形模型的精度要求且模型纹理清晰符合真实地表纹理结构,这将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数据记录,为进一步的微地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为更深层地研究ATP方法的适用性,实现该方法的优化,研究选取高(2430万像素)、中(1230万像素)、低(600万像素)3种不同分辨率的相机,分别在距地表1.5 m、1.0 m、0.5 m的高度,采用“”形路径和“O”形路径,获取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影像并通过上述地表微地形模型构建方法建立18组叁维地表模型,进行相关性和精度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微地形模型的精度与相机分辨率、拍摄高度、拍摄路径有关:相机分辨率越高,模型精度越高;拍摄高度越高,模型精度越低;“”形拍摄路径生成的模型优于“O”形拍摄路径。18组微地形地表模型相互间的各个方向精度差别不超过±3 mm,表明以上叁种因素虽然会影响模型精度,但变化不大。因此,ATP方法对操作要求并不苛刻,方便推广。综合来看,ATP获取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模型的方法完全适用于高精度微地形叁维地表模型的构建,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为微观尺度地表或地物模型的快速构建提供方法参考,并可为高度定量化研究微观尺度土壤侵蚀机理及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金龙,周阳阳,吴海晶,张青峰[3](2019)在《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叁维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耕作坡面微地形是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重要场所,建立其高精度叁维数值模型是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的基础。针对现有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得到的叁维模型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微地形特征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获取坡面微地形高精度叁维模型的人工倾斜摄影测量方法(ATPM),并对建模精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ATPM方法建立的地表叁维模型精度高,空间各点的平面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分别为±1.9 mm和±2.6 mm,能很好地反映微地形的细微特征,可为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提供较高精度的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4期)

陈亮鸿,林国尧,龚文平[4](2019)在《岬湾海岸中人工岛建设对岬角涡旋及海湾地形冲淤的影响——以海南岛铺前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岬湾海岸中一般在岬角的右侧与左侧(面向大海方向)分别发育顺时针与逆时针涡流。这些涡流的存在对泥沙输运、海底地形演变、污染物扩散等都具有重要影响。而在海洋中岛屿的存在将产生局部的岛后尾流。如岛屿与岬角距离较近,岛后尾流可能与岬角涡旋相互作用,反之则相互影响较小。本文以海南岛铺前湾为例,研究在岬湾海岸中湾口处的人工岛建设对湾内涡旋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工岛建设对整个海湾海底冲淤变化的效应。本项研究主要采用COAWST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潮期在海湾内发育大范围的顺时针涡旋,小潮期涡旋发育不明显,以东向余流为主。人工岛建设并未影响整个海湾的涡旋结构,但人工岛分隔了湾内顺时针涡旋,且在周围产生局部的逆时针与顺时针涡旋。海底冲淤变化的基本格局为湾内以淤积为主,人工岛建设加强了这种趋势,但在人工岛与岸线之间的狭窄通道内,海底出现冲刷。本项研究对岬湾海岸的科学开发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殷韵[5](2018)在《人工湿地公园中的地形塑造研究——以高淳固城湖度假区芦苇文化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人工湿地公园的概念以及其地形功能作用阐述的基础上,以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芦苇文化园为例,对项目背景及现状环境进行分析,提出芦苇文化园地形设计的总体思路,并将地形设计与其他景观元素相结合,构建富有特色的景观空间。旨在让人工湿地公园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生态纽带,营造一个为动植物服务的湿地生境,让人们有一个返璞归真、放松自我、体验自然野趣的好去处。(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2期)

杨娅双,王金满,万德鹏[6](2018)在《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堆垫地貌由城镇、工矿建设中松散易侵蚀的弃土、弃渣堆垫而成,全世界每年数百亿立方米的堆积物压占大量土地并造成严重的岩土侵蚀。微地形改造可调控地表径流,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地表微生境。鉴于此,本文阐述了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特征;对梯田、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挡水埂等微地形改造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微地形改造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探讨了不同微地形整地措施的减流减沙、蓄水保肥、植被恢复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果;并指出当前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方法、整地措施组合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堆垫地貌径流侵蚀机理、水文学原理研究发展方向,以期为人工堆垫地貌岩土侵蚀治理、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祁红彦,申辉,韦巍,刘志[7](2017)在《西岭雪山地形云人工增雪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西岭雪山地形云形成的空中云水资源,本文基于地基碘化银发生器工作原理,在西岭雪山山区布设合理的作业点进行远程遥控催化人工增雪作业,并利用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分析典型降水天气过程中人工增雪作业前后的雪晶谱与气象数据。结果表明:西岭雪山人工增雪作业时的地面风向风速对碘化银凝结核的入云效率和作业目标区具有较大的影响,降雪量最大可增加22%;可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场零速度线的变化和正负速度中心的分布确定人工增雪作业区域,并结合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垂直气流分布判断最佳人工增雪作业时机;人工增雪催化作业后,雪晶浓度明显增大,浓度变化趋势与降雪量一致,但不同直径雪晶的浓度增加幅度不同,直径小于1.5 mm的雪晶浓度增长较快。(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马学谦,孙安平,张小军,韩辉邦[8](2017)在《适应高原天气与地形的人工增雨无人机研制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增雨作业是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的有效手段,常规作业方式因安全性和空域因素受到一定的限制,研制一种适合高原天气、复杂地形和气候特征的长航程、大载荷等功能于一体的无人增雨飞机势在必行。该文以LY-Z200原型机为雏形,通过改变起降方式、调整发动机功率和位置、加装除冰器件,提高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安全程度,并安装大气常规探测仪器、设计小型化的增雨播撒系统、增加航拍仪器等功能扩充无人机的使用范围,从而研制出适合高原的LY-ZY200型人工增雨无人机。经多架次试验结果表明:该无人机飞行高度达6 100 m,起飞质量达171 kg,有效载荷50 kg,加油量达42 L,最大油耗为7.2 L/h,巡航速度达187.2 km/h,巡航时间长达4 h,满足高原地区实施大范围人工增雨的任务载荷量和航程需求,并能携带10根催化烟条在-4℃以下低温云区实现空地信息互通、人工增雨作业和多样化的任务需求。高原人工增雨试验表明该无人机能够穿越较厚的云层和复杂的云内环境,实现平稳飞行和增雨催化剂的规划点播撒,催化后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增加了地面有效降水。该无人机可以实现人工增雨中适当作业位置、适当作业时机开展适当播撒作业任务要求,为人工影响天气开辟了比较理想的作业方式和探测工具。(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5期)

李东,唐诚,邹涛,刘斌,侯朝伟[9](2017)在《基于多波束声呐的人工鱼礁区地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人工鱼礁(Artificial Reef,AR)是恢复和养护近海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尽管中国沿海各地人工鱼礁规模宏大,但对于鱼礁投放后的监测明显不足。传统调查方法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多波束测深系统(Multibeam Echo Sounder,MBES)为探测鱼礁区地形地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多波束测深系统,获取礁区详细的测深数据,快速确定鱼礁位置、形态等信息;应用地形分析工具提取地形变量(坡度、曲率、粗糙度、地形耐用指数及地形起伏度),分析投石后海底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礁石投放后海底地形发生显着变化(水深5~10 m),礁石发生沉降现象(下沉深度约0.45 m),礁石周围出现冲淤地形(礁石堆高1.65 m,影响范围5 m左右)。分析人工鱼礁引起的微地形地貌的变化,可以为鱼礁的监测与效果评估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慧荟[10](2017)在《黄土人工掏挖坡耕地地表微地形侵蚀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毫米级尺度上研究微地形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及其对坡面产流和产沙量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土壤侵蚀机理,构建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分形理论的广泛应用,使得用分形维数值可以表征地表微地形的综合特征。通过预测径流泥沙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周期,对监测持续降雨对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黄土高原常见的水土保持农业耕作坡面(人工掏挖)为研究对象,通过90 mm/h雨强对5种坡度(5°、10°、15°、20°、25°)的人工掏挖耕作坡进行分段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基于高精度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微地形点云数据,运用半变异函数分析法、重标度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和盒维数法研究降雨侵蚀对微地形的影响,并计算地表分形维数值。同时对水蚀发育过程中径流产沙量的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半变异函数模型分析:水蚀发育过程中,通过半变异函数模型模拟真实地表微地形,所得到的模型参数值可用于Arcgis中点云数据生成DEM过程中的Kriging插值。不同坡度下,人工掏挖耕作坡面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空间自相关性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如坡度)的影响。另外,90 mm/h雨强人工掏挖耕作坡的半变异函数最优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平均变程为4.900 m,为未来同等条件下的研究提供合适的尺度参考值。人工掏挖耕作坡是一个持久性表面,具有积极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同侵蚀阶段下,坡度增大,分形维数增大,空间变异性增强。各坡度下,溅蚀、片蚀、细沟侵蚀阶段使得地表糙度减小,降雨半小时使得地表糙度略微增大。(2)半变异函数分析法、R/S分析法和盒维数法用于计算微地形地表分形维数值,半变异函数分析法为最优方法,其结果具有可靠性。(3)各向异性分析:水蚀发育过程中,坡耕地微地形表面存在各向异性且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各向异性受坡度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强。(4)径流产沙量变化特征分析:人工掏挖耕作坡面,坡度越大,越快产流。通过R/S分析法分析其径流序列,表明5种坡度下的径流序列都具有正的长程相关性,未来一段时间内,径流量将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但该趋势持续性较弱。通过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径流序列,结果表明径流序列的主周期为29分钟。径流量和降雨历时呈现对数关系,径流量预测方程的通式为S=alnt+b。通过R/S分析法分析产沙量序列,产沙量序列具有正的长程相关性,未来一段时间内,产沙量将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呈减少趋势,且该持续性较强。通过Morlet分析法分析,相较径流序列,产沙量序列并没出现稳定的周期,同时部分坡面存在30分钟以上的长周期,需要更长的时间序列去验证。产沙量和降雨历时呈现对数关系,产沙量预测方程的通式为V=alnt+b。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的相互结合,有利于监测降雨对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的影响。本文利用降雨前后高精度点云数据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R/S分析和盒维数分析,用地表分形维数值的变化来表征降雨侵蚀对地表微地形的影响,半变异函数分析法为最优方法。通过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别预测径流泥沙的未来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对研究持续降雨对水土保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人工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因长期受到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作用而呈现出特有的地表特征,其高精度叁维地表模型是深入认识和解释土壤侵蚀机理的重要数据基础。本论文针对目前微地形广泛应用的测量技术(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所获得叁维模型存在未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地表微地形细节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ATP,Artificial Tilt Photography)方法,手持数码相机从垂直和其他角度获取黄土坡面微地形影像,并利用影像构建其高精度叁维地表模型,进行模型外观和精度评估,进而评定这一方法是否可以完全地表达微地形真实的纹理结构,并对该方法是否适用于黄土坡面微地形叁维模型的构建做结论,而后在适用的基础上,对ATP方法拍摄过程的叁种因素进行逐一研究,深入地了解每种因素对地表叁维模型的精度影响,达到该方法优化的目的,为ATP方法进一步地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选取叁种规格铁框轻插入微地表(土壤表面凸起的最高位置不超过铁框上沿),采用数码相机尼康D90,在距离黄土坡面1.2 m处多角度采集地表影像并经空叁解算后获取地表微地形模型。随后,通过将0.2 mm的PE薄膜贴覆在地表并注满水的试验解算微地形填挖量以确定微地形模型高程的误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TP方法所获得地表细微特征叁维模型的平面误差为±1.9 mm,高程误差为±2.6 mm,完全满足微地形模型的精度要求且模型纹理清晰符合真实地表纹理结构,这将有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数据记录,为进一步的微地形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提供可靠数据。为更深层地研究ATP方法的适用性,实现该方法的优化,研究选取高(2430万像素)、中(1230万像素)、低(600万像素)3种不同分辨率的相机,分别在距地表1.5 m、1.0 m、0.5 m的高度,采用“”形路径和“O”形路径,获取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影像并通过上述地表微地形模型构建方法建立18组叁维地表模型,进行相关性和精度的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微地形模型的精度与相机分辨率、拍摄高度、拍摄路径有关:相机分辨率越高,模型精度越高;拍摄高度越高,模型精度越低;“”形拍摄路径生成的模型优于“O”形拍摄路径。18组微地形地表模型相互间的各个方向精度差别不超过±3 mm,表明以上叁种因素虽然会影响模型精度,但变化不大。因此,ATP方法对操作要求并不苛刻,方便推广。综合来看,ATP获取黄土耕作坡面微地形模型的方法完全适用于高精度微地形叁维地表模型的构建,且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可为微观尺度地表或地物模型的快速构建提供方法参考,并可为高度定量化研究微观尺度土壤侵蚀机理及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震,王克勤,赵洋毅,彭淑娴,王帅兵.山坡退化林地林木生长对微地形人工干预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刘金龙.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叁维建模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刘金龙,周阳阳,吴海晶,张青峰.基于人工倾斜摄影测量的微地形叁维建模方法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9

[4].陈亮鸿,林国尧,龚文平.岬湾海岸中人工岛建设对岬角涡旋及海湾地形冲淤的影响——以海南岛铺前湾为例[J].海洋学报.2019

[5].殷韵.人工湿地公园中的地形塑造研究——以高淳固城湖度假区芦苇文化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6].杨娅双,王金满,万德鹏.人工堆垫地貌微地形改造及其水土保持效果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8

[7].祁红彦,申辉,韦巍,刘志.西岭雪山地形云人工增雪试验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7

[8].马学谦,孙安平,张小军,韩辉邦.适应高原天气与地形的人工增雨无人机研制及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

[9].李东,唐诚,邹涛,刘斌,侯朝伟.基于多波束声呐的人工鱼礁区地形特征分析[J].海洋科学.2017

[10].张慧荟.黄土人工掏挖坡耕地地表微地形侵蚀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人工地形论文-王震,王克勤,赵洋毅,彭淑娴,王帅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