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通用汽车的“分离”

感受通用汽车的“分离”

一、有感于通用公司“分家”(论文文献综述)

邱春美[1](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施德顺[2](2021)在《陈立《公羊义疏》研究》文中提出陈立《公羊义疏》是清人十三经新疏中的重要一种,今人对其研究多集中在其礼学成就,对其成书过程、义理阐发等内容则鲜有涉及。第一章主要介绍陈立生平、着作及学术背景。陈立长期生活在扬州,先後从凌曙受公羊学,从刘文淇学习文字学,向梅植之学习诗文。其学术深受凌曙与刘文淇影响,甚至陈氏立志疏释《公羊传》也是继承了凌曙的未竟之业。其次研究《公羊义疏》的版本。《公羊义疏》今存多种稿本、抄本、刻本、排印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稿本是初稿本,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则是再稿本,也是陈立最终稿本。两种抄本、《皇清经解续编》本都是根据上图稿本加工而成。通过研究,《公羊义疏》的撰写经始于道光八年(1828),至陈氏去世前仍在修订。初稿于道光三十年(1850)、咸丰元年(1851)完成,再稿于同治五年(1866)、六年(1867)完成。同治八年(1868),陈立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撰写序文之後,深感写作《义疏》已近四十年,书成之日无期,故于当年开始对稿本的修订,可惜未能完成即因病去世。从上海图书馆藏稿本的情况看,《公羊义疏》应是未成之稿。上图稿本有两册亡佚,而国家图书馆和温州市图书馆藏有两种抄本,都是全本,有较高的校勘价值。光绪年间王先谦刻印《皇清经解续编》,《义疏》得以选入,这是《义疏》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刻本,此次校勘改正了稿本中的许多引文不准确处,使《义疏》的质量提升不少。但刊刻时改变了原书的分卷,刊落了不少文字,使得《义疏》某些引文张冠李戴,影响对《义疏》的理解。民国时出现的两种排印本皆以《续经解》本为底本,《四部备要》本质量相对较低,《国学基本丛书》本则改正了不少误字,且此本添加了句读,方便学者阅读。其次讨论《公羊义疏》的文献考证。陈氏以阮元刻本《春秋公羊传注疏》为底本,大量利用阮元《校勘记》,但由於并未最终定稿,所以前後体例不一。陈立还利用了绍熙本《公羊解诂》,在阮校的基础上又改正了不少错误。陈氏少年时曾师从刘文淇学习文字学,文字训诂功底深厚,对《公羊传》和何休注中的疑难字句进行了解释。另外,陈立对《公羊传》中涉及的地名也广搜博采各家之说,务求得其实地。其次研究《公羊义疏》的义理阐释。陈氏对公羊义理有深刻的认识。对何休、宋衷、孔广森三家的三科九旨,陈立将其原原本本放在一起比较,讨论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陈立在某些疏文中使用了宋衷九旨中的概念,但在全书中占比不大,仍可显示其笃守何氏家法的特点。但从中也可看出陈氏并不一味墨守何注,而是择善而从。对何休的三世说,陈立注意到了何注的核心内容,即变易的思想,虽然陈立并未过多展开,但可以清晰地看出陈立对此并非懵然不知,并不像某些学者所称的在公羊义理上全无发明。对三统说,陈立有较深的理解,这种理解又和礼制疏释联系在一起。三统相互循环,周而复始,一个新的朝代新受命为王之後必定更改制度,所谓文质相变。在何休注中常常出现与现实礼制不同的情况,何休以《春秋》改文从质或《春秋》制之说解之,陈立继承了这一解释体系,在何休并未明言的情况下也自觉地使用这一理论。改文从质发源于三统循环之说,陈立并未特别阐释其哲学内涵,而是在具体的制度疏释中体现这一原理。陈立对王鲁的认识特别重视指出王鲁乃托王于鲁,非真王鲁,除了引用刘逢禄、包慎言之说加以比较,陈立也在具体疏释过程中阐明托王于鲁之意。最後主要讨论《公羊义疏》的诠释宗旨和原则。陈立为疏证《公羊传》及何休注,大量引用两汉公羊先师之说,其中最重要的是《春秋繁露》《五经异义》和《白虎通》,这些文献大多能为何休之说提供依据,标明何注渊源有自,绝非个人臆造。其中虽有个别不同之处,也可以用公羊家不同家法来解释。除了两汉经师的学说之外,陈立也十分重视对清代学者考辨成果的吸收和批判。陈立继承了凌曙在礼学上积累的材料,对凌曙的观点有进一步的发挥。对於清代公羊学的两位大师——孔广森和刘逢禄,陈立对二人书中的精华加以表彰,同时又指出二人多次援引《左传》《谷梁传》来解释《公羊传》,表达不满,可见陈氏笃守何氏家法的治学特点。

邓弟蛟[3](2020)在《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别,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建筑艺术和典章制度。而传统剧场作为古代民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又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精神、礼乐思想和道德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宗祠剧场产生于明代,至清代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与夏言奏请嘉靖皇帝放宽对民间祭祖限制的奏疏密切相关,该奏疏对民间宗祠的建设以及宗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外在原因。此外,一方面,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剧场在建筑形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宗祠中“内神”与“外神”的共同祭祀,使的宗祠建筑更具庙宇建筑特性,因此民众在宗祠的建筑形制上,对庙宇剧场建筑形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明代家乐盛行,使得观众更青睐于私有化的观演场所,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内在原因。现存的三十六座明代宗祠剧场中,戏台建筑不饰雕刻,质朴大方。从宗祠剧场的修建来看,明代中后期,民众剧场观念淡泊,许多宗祠戏台为后期补修。从现存宗祠剧场的分布来看,江西地区占现存明代宗祠剧场的一半之多,这与明代弋阳腔的流行有很大关系。清代宗祠剧场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清代中后期“花部”崛起,为宗祠剧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统治阶级认识到戏曲的教化作用,默许甚至主导在宗祠里面修建戏台,实行高台教化。此外,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宗祠剧场的修建提供了经济保障。总体而言,清代宗祠剧场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这一方面与宗祠数量本身就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南北方的民众在神灵信仰上存在较大差别。南方以家族祖先崇拜为主,而北方则以公众神灵崇拜为主。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宗祠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包括戏台建筑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晴雨台”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不再受到天气的影响。而“雨厅”的修建,是继“看楼”之后,民众对观演场所改革后的结果,意味着宗祠剧场中的演剧活动,由“娱神”向“娱人”方向转变。其次,清代宗祠剧场建筑形制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完善。至民国时期,宗祠剧场走向衰落,不仅宗祠剧场的开始数量减少,宗祠中演剧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剧场的建筑形制也没有明显的改进和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族田走向衰落。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宗族管理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加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宗祠失去了政府和法律有效的保护,没收和异化祠堂的现象严重,宗祠剧场的功能明显削弱。在建筑形制方面,传统宗祠剧场在选址上崇尚“风水”,其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在平面布局上,根据宗祠剧场中戏台与宗祠其他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式”和“一体式”两种布局形式。在纵向布局上,宗祠剧场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享堂和寝堂,东西两侧为看楼。戏台台基略低于享堂,享堂台基略低于寝堂,而看楼二层则与戏台表演区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这种一层高于一层的纵向布局,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又反映了民众对观演关系的改进。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演剧、修祠续谱演剧、人生仪礼演剧、科举中榜演剧和罚戏等五种类型。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庆贺戏、历史戏、公案戏、爱情戏、生活戏等。其中,历史戏和公案戏尤为民众喜爱,但庆贺戏则是宗祠剧场演剧的特色所在。从演剧目的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具有教化民众、娱乐族人以及祭祀祖先等多重目的。从演出规模上看,宗祠剧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规模较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从演剧时间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明显受到农事活动的制约。与宗祠剧场中族人热衷于观看戏曲演出的情况不同,在一些族谱族规中,对于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有的族谱对于“夜戏”的演出活动也加以禁止。与前两条戏曲“禁忌”所不同的是,“夜戏”演出虽然被官方训令和族规所禁止,但“夜戏”演出的剧目则常见于宗祠剧场的舞台题记中,呈现出官方与民间、族规与现实互相博弈的特征。

李姗倪[4](2020)在《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引金文注解的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杨伯峻是二十世纪着名的语言学家,在古籍整理和译注方面卓有建树。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是现代学者研究《左传》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书中注重二重证据法,充分利用传世器和考古工作中新出土的青铜彝器来佐证其注,有关青铜器和金文的注解多达155条,材料丰富,值得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书注解中引用的金文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绪论简要介绍《春秋左传注》成书过程、影响以及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方法。正文根据注解内容不同分爲六章。第一章爲语词,杨注中有不少引用金文来解释说明语词的例证,本章对这些注释进行研究。第二章至第四章爲国别与人物,针对《春秋左传注》中列举的有关诸侯国和人物的器物进行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如果杨注运用金文的例子恰当,则运用考古类型学和铭文书体简要说明一下该器物的年代,如果杨伯峻列举的例子有误,并非是有关这个国家或人的器物,则给出相应的理由。此外杨注中有不少引用青铜器或铭文来说明礼制、史事的例证,据此分爲五、六章,对杨注所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文末附有三个附录。附录一爲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引金文引得,将本文所列金文逐一列表说明其在杨书中的页码、原着录号、《集成》着录号、《铭图》着录号、在本文中的页码。附录二爲杨伯峻所引金文相关书目表,对其引用的金文相关着作进行列表说明。附录三爲着录简称表,说明本文引用铜器铭文的着录书刊。

甄跃达[5](2020)在《傅山道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傅山是明末清初值得关注的一位学术大师。以往的研究过于重视其遗民和启蒙思想家身份,而对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认识不足。该文论证傅山道学概念的成立,以此解读其思想在明末清初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独特意义,深化明清之际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明末清初精英士人的思想,呈现出在自由思考中走向现实主义的总体倾向;而“一般思想、知识和信仰的世界”,呈现出更强的世俗化特征。傅山的家乡山西,地理区域性突出,多民族聚居,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时代和地域的这些思想文化特征,通过世代的累积和个人的经历,塑造了傅山偏好道家道教的思想倾向。即使他的被后世视为遗民行为的反清活动,也是以道家道教思想为指导的。探讨傅山的道学思想,首先需要分别探讨其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然后分析二者能否统合为道学思想。在道家思想部分,傅山突出了“道”的本体地位。为阐明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关系,他以“精”作为“道”和“气”之间的概念:道中有精,气由精生,经验世界由气生成。在这种认识下,傅山指出人对经验世界存在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两种经验认知;个人回归于道的总体规划是“性修反德”,但此过程中也要打破经验认知,回归“真知”。本体论和宇宙论的双重建构,也使他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事功思想兼具入世和出世的双重特征。当然,在构建其道学思想过程中,他对老庄之学和黄老道之学的思想都有吸收。傅山确实有宗教信仰,而且他对道教、佛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认识都处于时人的前列。傅山师从郭静中,成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藏精华》中的丹亭真人传道密书和《玄机口诀》,在内丹思想上与《傅山全书》所见傅山的内丹思想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傅山纂录两部道书的可能性较大,但支持这种认识的文献证据尚不够充足。傅山的道教思想有比较明显的全真教特征,“性命兼修,修性为先”。他会通道教内丹学、中国传统医学和道家思想,是对道教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道学”概念成立的重要理论基础。道学思想是傅山思想的核心,由此形成了他以“觉”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觉”兼具信仰和学术理性双重特征。它可以被视为北方士人在经世致用的时代潮流下,突破了宋明理学学术体系的一项学术成就。傅山在道学思想的基础上诠释和吸收先秦儒、墨、名等家的思想,并大力批判宋明诸子的理学思想。傅山的道学思想借鉴佛教思想之处实多,但在宇宙论问题上始终站在道家思想的立场上。道学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蕴含了道的应用和表达问题。傅山的医学思想以人体“水火互藏”说为基础,因此重视人的生理和精神两方面的健康。由于个体的精神状况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较大,所以他在思考“道”与“术”的关系时,注重具体的“世”的背景。傅山不仅对人的表达问题有深刻思考,而且对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形式规律也有自己的探索。他在文学和书法上追求“自然”境界,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道学特征。

邢宜[6](2020)在《《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研究》文中指出《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是明代文学家、评点家钟惺的《汉书》评点着作,内容宏富,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为中心,通过考察其真伪、版本、体例、评点内容、评点特色,探究钟惺其人的文学理论与史学思想,挖掘《汉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展现钟惺的评点成就。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考辨《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真伪,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版本及体例。首先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版本,通过《史怀》《隐秀轩集》与钟惺评点本着作的对比,证明钟惺的作品普遍存在各书内容重复的现象,不能据文字重复推定钟惺的评点本为伪作;其次结合《史怀》与《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二书的刊刻背景与内容,推测《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性质类似于《史怀》中《汉书》部分的草稿。最后介绍《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体例,分文字评语和符号圈点两部分。第二章从文章学的角度分析《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文学评点,从字法、章法、篇法三个层面展开。首先,将钟惺对《汉书》用字分析的角度归纳为关键处、隐秘处、简妙处;其次,将钟惺对章法的偏好概括为起法喜迂回、承法尚巧思、结法重余味;最后对钟惺重点品评的全篇篇法“以客形主法”和照应、伏笔等局部篇法加以分析。第三章从史家笔法的角度分析《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史学评点。前三节将钟惺对《汉书》春秋笔法的评点分为体例、叙事、字句三个方面,并分别加以探究;第四节通过分析钟惺对《汉书》改易《史记》部分的评点,探讨《汉书》有异于《史记》的风格特色;通过分析钟惺对《汉书》所收录汉文结构功能的评点,探究《汉书》对史家叙事笔法的进一步开拓。第四章概括钟惺《汉书》评点的特点,对钟惺《汉书》评点的价值与不足进行定位。首先,钟惺的《汉书》评点思想新颖,观察细致,语言风格简洁明快,情感态度爱憎分明,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色。在评点内容上论史多于评文,重历史因果关系的寻找,有强烈的鉴戒思想;重文章精神的揭示,少特定文法的概括。其次,钟惺的《汉书》评点有助于发掘《汉书》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其独特的风格丰富了明代《汉书》评点的多样性,其评点内容体现了钟惺的思想和倾向,有助于纠正清人对钟惺的片面评价。最后,钟惺的《汉书》评点虽十分细致、新颖,但也有系统性、客观性不足的缺憾。附录部分为《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两篇序言及部分篇目整理。

曲晓霜[7](2020)在《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文中指出简牍日书是出土所见可施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包括大量日常活动与生活经验的民间选择之书。其更是应用性与理论性兼顾,由独立篇章组成并多附图表的杂抄型工具书。简牍日书以墓葬发现为主,年代跨度自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地域分布集中在今湖北与甘肃地区。其不同于当时的官方记录与后世的史家叙述,是秦汉社会史领域的重要资料。性质方面,日书并非“日者之书”,而是“每日之书”,既流行于民间,亦进入到官方视野之中。内容方面,简牍日书所涉具体行为可分为婚姻家庭、信仰风俗、日常生活、集体行动、财产出入、政法其他等类,以日常生活类所占比例最高。且虽出土地点不同,但现有较完整的简牍日书之内容基本相似,应是秦汉时期普通民众每日参考的工具书。家庭问题中常见有关于生子的占测,主要期望意在趋利避害,表现为对长寿健全、富贵吉祥的追求及对妨害家人、贫贱失意的回避。又有寄居现象,常见“寓人”、“寄人”、“客”,前两者地域用字有异而含义相同,均是寄居他家并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室人”,无血缘关系的则可称为“客”。秦汉时期的寄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同居”,即与本家同户而不同室。随着个人财产保护制度的健全与民间宗族势力的加强,寄居逐渐消失而客居仍有生存空间。社会群体中常见有官吏之行为,包括行政职能与仕途生活两方面,而其所受推崇应是得益于秦汉之政治环境。又有农商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且相得益彰,应为编户齐民所普遍从事,涉及到种植、畜牧、渔猎、林木、买卖等问题,反映出秦汉基层社会之生活情态。记时问题中涉及到秦汉时期漏刻记时、分段记时、十二时辰记时等不同记时方式。其中分段记时作为当时主要的记时方式,具有复杂的记录体系。然在现实应用中仍追求简便,即将一日划分为五个时段,包括三个标志性时段与两个过渡性时段,并存在有时段减省、时段过长、时段长短不均、时差等问题。而时称的使用与涉及的行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简牍日书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流行与日常实用,其深层背景是民间的禁忌之风与权宜之计。立足于秦汉时期“天人之际”的思想根源,日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信天用人”,其既认可天之神秘性,亦强调人之能动性,反映出稳定遵守与灵活变通之辩证关系,勾勒出一个敬信鬼神又积极进取的时代剪影。而秦汉日书虽最终在形式上消亡,内容上却与后世之敦煌历日及明清通书一脉相承。其影响更可与其他民族及宗教之文化相对应,拓宽未来研究之思考空间。

钱成[8](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提出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李想[9](2019)在《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研究》文中认为晋商,主要是指活跃于明清时期的山西籍商人。在以地域划分的十大商帮中,发家起步最早、足迹遍及华夏大地、国内势力最雄厚的晋商位居榜首。晋商的家庭伦理独具特色、别具一格,传统责任感与商业权变性的有机,使其既不同于士绅家庭伦理,也有别于其他商帮家庭伦理。这些独特的家庭伦理,既为晋商的繁荣发展提供着人才和精神保障,也为中国家庭伦理的繁荣发展提供着独特养分。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激励下,在明清之际多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商人地位不断崛起的社会氛围中,晋商家庭以传统儒家的家庭责任伦理为根基,又生长出一些商人家族的独特要素。在父子关系中,晋商兴建大院定居以孝亲,崇儒和务实并重以育子,坚守以父为纲的儒家传统,但也闪烁出走出户庭追求真我的女性精神。在兄弟关系中,晋商秉持能者居尊的掌家理念,虽倡导兄友弟恭守望相助,但在物质资源丰厚的环境中难免迷失于争利内斗的消耗。在婚姻关系中,夫为妻纲是大前提,务实权变的择偶观念和女性意识觉醒的微弱光芒是新生事物。在主仆关系中,晋商主仆间践行着一以贯之的信义原则,创造了主仆同心、东掌互信的稳固局面,由此衍生出现代职业经理人的萌芽。晋商以商帮组织着称于世,其家庭伦理对于商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节约管理成本、积累道德资本以及增强经商实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尽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晋商家庭伦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封建等级秩序鲜明、窖藏财富于不动产、重人情轻法制等时代局限性,对其走向衰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助推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晋商家庭伦理对于传承优良家风、塑造企业家精神、繁荣家族企业等方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磊[10](2019)在《郁达夫与太宰治小说的青春主题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中日两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都曾出现过对于“青春想象”的呼唤。青春主题与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的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郁达夫与太宰治的小说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中日两国青年的特质。通过比较两人小说中的青春主题,将可以挖掘出中日两国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所抱有的共感与差异,进而还能够一窥现代化过程中中日两国的异同。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郁达夫、太宰治与青春文化”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明确“成人”与“青年”的定义,并介绍为何郁达夫与太宰治会被那个时代的青年读者视为代言人。第二章“青年自我的觉醒”所探讨的是郁达夫与太宰治小说中所体现的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的发现是个人进入青年期的根本标志,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总共呈现出了三种自我:“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与“表演的自我”。第三章“青春的叛逆与对成人世界的拒绝”将讨论两人小说中的反叛意识。两人以叛逆之姿表达对成人世界的不满,同时又对高贵纯洁的童贞之心极为欣赏。他们表面上的堕落其实恰恰体现了其本质上的真诚高尚。第四章“性意识的萌发”所探讨的是两人小说中的性主题的文化内涵,揭示出他们笔下爱情的少年特征、“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情感模式以及性所给予他们的精神慰藉。第五章“个人成长与时代环境的纠葛”则将两人的成长之路放在中日两国的现代化背景下来考察。通过分析两人创作轨迹与时代对于两人作品的接受情况,以揭示出“少年中国”与“少年日本”的差异和共感。

二、有感于通用公司“分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感于通用公司“分家”(论文提纲范文)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陈立《公羊义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陈立的生平及其学术
    第一节 陈立的生平与着作
        一、陈立的生平
        二、陈立的着作
    第二节 陈立的学术背景
        一、清代中期今文经学概况
        二、扬州学人的影响
第二章 《公羊义疏》版本研究
    第一节 《公羊义疏》的稿本
        一、国家图书馆藏《公羊义疏》稿本
        二、上海图书馆藏《公羊义疏》稿本
    第二节 《公羊义疏》的抄本
        一、国家图书馆藏《公羊义疏》抄本
        二、温州市图书馆藏孙诒让旧藏抄本
    第三节 《公羊义疏》的刻本
        一、《公羊义疏》的刊刻过程
        二、《续经解》本对稿本的加工
    第四节 《公羊义疏》两种排印本
        一、错漏百出的《四部备要》本
        二、校勘精审的《国学基本丛书》本
第三章 《公羊义疏》的文献考证
    第一节 校勘文字
        一、大量利用阮元《校勘记》
        二、使用绍熙本《春秋公羊传解诂》校勘
    第二节 训诂文字
        一、疏证《公羊传》及何休注的训诂内容
        二、解释何注中疑难字句
    第三节 考证地理
第四章 《公羊义疏》的义理阐释
    第一节 三科九旨
        一、前人的三种三科九旨
        二、不墨守何休三科九旨
    第二节 三世说
        一、公羊先师的三世说
        二、陈立对何休三世说的阐释
    第三节 通三统
        一、以《春秋》当新王
        二、《春秋》变文从质
第五章 《公羊义疏》的诠释宗旨与原则
    第一节 引公羊先师之说以证何注
        一、以董仲舒《春秋繁露》证何休《解诂》
        二、以《五经异义》证明何注
        三、以《白虎通》证明何注
    第二节《公羊义疏》对清人着作的吸收和批判
        一、继承凌曙
        二、批评孔广森不守家法
        三、批评刘逢禄不守家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 中国宗祠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宗庙
    第二节 从两汉墓祠到唐代家庙
    第三节 从宋元家祠到明清祠堂
第二章 明代宗祠剧场的出现
    第一节 明代宗族制与宗祠的普及
    第二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
    第三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特征
第三章 清代宗祠剧场的繁荣
    第一节 清代宗族制与宗祠的兴盛
    第二节 现存清代宗祠剧场
    第三节 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
第四章 民国宗祠剧场的衰落
    第一节 民国宗族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现存民国宗祠剧场
    第三节 民国宗祠剧场式微缘由
第五章 宗祠剧场的建筑形制
    第一节 宗祠选址与平面布局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建筑结构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装饰艺术
第六章 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类型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内容与声腔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特点
第七章 族谱中的戏曲禁忌
    第一节 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
    第二节 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
    第三节 明令禁止与屡禁不止的“夜戏”演出
第八章 家族戏班与庙宇剧场的互动——以修水县三元班为例
    第一节 三帝殿及其神灵考述
    第二节 庙宇剧场与家族戏班的互动
    第三节 神养戏:三元班的生存策略
第九章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以云阳县彭氏宗祠为个案考察
    第一节 彭氏宗祠及彭氏家族
    第二节 蓝大顺之乱
    第三节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存宗祠剧场
附录二 中国宗祠剧场碑刻摘录
附录三 中国宗祠剧场戏台题记摘录
附录四 族谱所载戏剧史料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引金文注解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说明
绪论
    一、《春秋左传注》成书过程及其影响
    二、本文研究背景和方法
第一章 语词
    一、元妃
    二、元年
    三、不庭
    四、有成
    五、飨
    六、正卿
    七、五侯
    八、啓
    九、子、女
    十、成周
    十一、所
    十二、谷
    十三、嬴
    十四、工?、攻吴等吴国自称
    十五、钺(越)
    十六、成劳
    十七、宣榭
    十八、舆师
    十九、大政
    二十、集
    二一、光啓
    二二、林钟
    二三、宗子
    二四、柔远能迩
    二五、土田陪敦
    二六、皇祖
    二七、簠
    二八、余一人
第二章 国别与人物(1)
    一、宋国
    二、邾国
    三、郑国
    四、纪国
    五、夷国
    六、卫国
    七、鲁国
    八、陈国
    九、杞国
    十、蔡国
    十一、邢国
    十二、郕国
    十三、晋国
    十四、滕国
    十五、戴国
    十六、薛国
    十七、许国
    十八、郜国
第三章 国别与人物(2)
    十九、芮国
    二十、秦国
    二一、州国
    二二、邓国
    二三、黄国
    二四、梁国
    二五、虞国
    二六、绞国
    二七、周王卿士
    二八、郳国(小邾国)
    二九、齐国
    三十、遂国
    三一、徐国
    三二、燕国
    三三、霍国
    三四、阳国
    三五、江国
    三六、舒国
    三七、鄫国
    三八、厉国
第四章 国别与人物(3)
    三九、须句国
    四十、毛国
    四一、雍国
    四二、毕国
    四三、蒋国
    四四、鄀国
    四五、夔国
    四六、会国
    四七、楚国
    四八、沈国
    四九、六国
    五十、杜国
    五一、百濮
    五二、莱国
    五三、唐国
    五四、吕国
    五五、邿国
    五六、铸国
    五七、吴国
    五八、越国
第五章 礼制
    一、军队制度
    二、射礼
    三、册命礼
    四、献俘礼
    五、乐制
    六、赏赐制度
    七、飨燕礼
第六章 史事
    一、中子化盘——楚简王伐莒
    二、何尊——成王迁於雒邑
    三、楚王迁都——楚王酓章钟
    四、六年琱生簋——召穆公作《常棣》
    五、叔夷钟——齐国灭莱
    六、嗣土簋——殷墟之封
附录一: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引金文引得
附录二:杨伯峻所引金文相关书目表
附录三:着录简称表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B.学位论文
    C.期刊、集刊、专着、会议论文中析出文献
    D.电子文献

(5)傅山道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1. 关于傅山
        2. 关于“道学”
    二、研究现状分析
        1. 关于傅山道家思想的研究
        2. 关于傅山与道教的研究
        3.傅山思想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第一章 傅山与道家道教之因缘
    第一节 时代和地域
        一、时代思潮
        二、地域社会
    第二节 家世和生平
        一、傅山的家世
        二、“本自才情人”
        三、道士与遗民
        四、“老来归宿”
    第三节 道学与傅山的反清活动
        一、“忠孝神仙”
        二、“圣人不仁”
第二章 傅山的道家思想
    第一节 道与气
        一、有无论
        二、论理、气
    第二节 道与识
        一、原生是非和衍生是非
        二、“修性反德”: 工夫论的路径规划
        三、“真知”和“情实”: 道的两个面向
    第三节 黄老与老庄
        一、方外人行方内事
        二、政治思想
        三、事功思想
第三章 傅山的道教信仰与思想
    第一节 傅山的宗教观
    第二节 傅山的道教思想
        一、道派师承
        二、道教着述
    第三节 内丹理论
第四章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一节 道学与傅山的学术研究
        一、傅山的学术观
        二、道学与儒学
        三、道学与佛学
        四、道学与名家、墨家思想
    第二节 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文艺
        一、道学与傅山的医学思想
        二、道学与傅山的文艺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真伪及体例
    第一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伪托考
    第二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体例
        一、文字评语
        二、符号圈点
第二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文法评点
    第一节 字法
        一、关键处
        二、隐秘处
        三、简妙处
    第二节 章法
        一、起法喜迂回
        二、承法尚巧思
        三、结法重余味
    第三节 篇法
        一、完全之篇法
        二、偏阙之篇法
第三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史法评点
    第一节 由传体见褒贬
        一、独传之深心
        二、合传之志意
    第二节 寓论断于序事
        一、不置一词
        二、前后相应
        三、巧言深思
    第三节 以微言见大义
        一、婉言
        二、直言
    第四节 《汉书》史法之特色
        一、端严为上,情致次之
        二、诏令奏议,皆有作用
第四章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特点与评价
    第一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特点
        一、别出手眼,纤毫毕现
        二、简洁明快,爱憎分明
        三、视角多元,文史兼备
    第二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价值
        一、揭示班史深意,凸显《汉书》价值
        二、展现独特风格,丰富评点之林
        三、传达钟惺观念,有助正确评价
    第三节 《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的不足
        一、细致有余,系统不足
        二、独特有余,客观不足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日书的概念界定
    二、简牍日书出土情况
    三、简牍日书研究述评
    四、本文的方法与目标
第一章 简牍日书的性质与内容
    一、简牍日书性质考辨
    二、简牍日书内容分析
第二章 简牍日书所见家庭问题
    一、秦汉时期生子期望研究
    二、秦汉时期寄居现象研究
第三章 简牍日书所见社会群体
    一、秦汉时期官吏行为考察
    二、秦汉时期农商活动考察
第四章 简牍日书所见记时问题
    一、秦汉时期记时方法综述
    二、秦汉时期分段记时的应用
结语
    一、日书的基本精神
    二、日书的消亡与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形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经济凋敝,商品经济发展
        一、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家庭义利观念
        二、创业艰辛造就浓厚乡土情结
        三、经商规模发展影响择偶观和婚姻观
    第二节 多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一、儒家文化的自我反思和西方文化的外来冲击
        二、“学贵践履”的学术特征指向务实的处世观
        三、胡汉杂糅的地域特色孕育剽悍开放的民风
        四、关公崇拜是拉拢相与的精神图腾
    第三节 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动和挣扎
        一、社会地位的挣扎影响家庭成员职业取向
        二、抑商氛围浓厚强化晋商证明自我的欲望
第二章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亲子伦理的坚持与变衍
        一、储财建院以养亲
        二、恪守尊卑以敬亲
        三、知行合一的教育观
        四、走出户庭追求真我的女性精神
    第二节 兄弟伦理的继承与背离
        一、能者居上合股经营的财产继承模式
        二、兄弟友爱互助与争产内斗
    第三节 婚姻伦理的保守与变通
        一、务实权变的夫德
        二、治家理政的妇德
        三、妇女忠贞守节与私通二嫁同存
        四、择偶取向务实与贞洁观的松弛
    第四节 主仆伦理中一以贯之的“仁义”
        一、宽容仁厚慧眼识才的主德
        二、忠信节义鞠躬尽瘁的仆德
        三、人道主义关怀和避亲就乡的用人原则
第三章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历史评析与现代意义
    第一节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历史价值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节约管理成本
        二、血缘地缘为依托增强经商实力
        三、体恤仆从的人道关怀积累道德资本
        四、热心公益的义行善举提升安全保障
    第二节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历史局限
        一、父权制压制个人创造性的发挥
        二、分家析产动摇家庭团结
        三、财富沉淀于不动产限制商业资本投入
        四、盲目尚义削弱风险抵御能力
    第三节 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的现代意义
        一、构建和谐家庭的德性参考
        二、塑造企业家精神的价值引导
        三、现代家族企业转型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郁达夫与太宰治小说的青春主题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郁达夫、太宰治与青春文化
    (一)青年、成人:从个人到社会
    (二)郁达夫文学——“我的梦,我的青春”
    (三)太宰治文学——“青春的麻疹”
第二章 青年自我的觉醒
    (一)理想的自我
    (二)现实的自我
    (三)表演的自我
第三章 青春的叛逆与对成人世界的拒绝
    (一)虚伪的成人世界与高贵的童贞
    (二)堕落之中见真诚人格
第四章 性意识的萌发
    (一)对爱情的渴望与压抑
    (二)沦落者的同病相怜
    (三)人生空虚与恐惧的解药
第五章 个人成长与时代环境的纠葛
    (一)独自感伤的少年
    (二)公与私之间游离的少年
    (三)曲折成长与停止成长的少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有感于通用公司“分家”(论文参考文献)

  • [1]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陈立《公羊义疏》研究[D]. 施德顺.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引金文注解的整理与研究[D]. 李姗倪. 吉林大学, 2020(08)
  • [5]傅山道学思想研究[D]. 甄跃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钟伯敬先生批评汉书》研究[D]. 邢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D]. 曲晓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9]明清晋商家庭伦理研究[D]. 李想.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郁达夫与太宰治小说的青春主题比较研究[D]. 高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感受通用汽车的“分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